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多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多少辈中国人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重大方略。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从新的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重 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在今年的“5·31”讲话中强调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理解,小康社会 也是面临的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说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因为它 涉及到社会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说这是一个重大 的现实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政策方针,涉及到一个地区 最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1)现代化,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一批又一批先进人士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从最 早的那些“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士,到中国共产党人,尽管他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 很大的不同,但是在为中国的现代化(一个时期里曾称为近代化)事业而奋斗的目标上则 有相同之处。而且,最后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能够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2)现代化,是中国人在历史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过 程中不断调整的目标。20世纪后半期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深化、补充和调 整的。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经发生过大 大小小的失误。有些失误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失误则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失误已经发 生了,我们这个民族也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沉重而又沉痛的代价。失误也使我们惊醒和 聪明起来,并不断调整了自己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中国人对现代化认识的调整突出地体 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调整了对现代化整体结构的认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体现 为“四个现代化”。无疑,这是我们认识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但是,后来进一步认识到 ,现代化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四个”上面,还有更广泛、更丰富、更深入的内容。

二是调整了对现代化历史进程“时间表”的认识。有一个时期,我们曾把实现现代化 的“时间表”定在(20世纪)“世纪末”,以为经过艰苦的努力在20世纪结束之际就可以 实现那个伟大的目标。后来,调整了这个日程表,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三是调整了对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认识,看到了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由若干阶 段组成的过程,并且通过“三步走”的表述,明确了这个阶段的划分。现在,正如江泽 民在“5·31”讲话中所指出的,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 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一个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 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 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江泽民还进一步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 ,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五届五中 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 。

(3)现代化,是一个由若干阶段构成的历史性运动过程,也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 复杂性整体的大目标。迄今,我们不仅逐步认识了现代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些基本特 征,也逐步认识了现代化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内在联系的整体特征。对于现代化系统的 整体结构,国内外的学者和有关人士曾有过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对 现代化认识的重要成果,都有各自的合理因素。例如,近几十年来各种有关的指标体系 的提出,就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过程和现代化整体特征的一种认识和把握,是人类 社会对于现代化认识成果的重要体现和结晶。现在,江泽民在“5·31”讲话中,郑重 提出一个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问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个本质 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1)只有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江泽民在“5 ·31”讲话中,对于这个本质问题是这样阐述的: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 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本质。如果把发展先进生产力看作是一个经济发展(当然,不是一个单纯的 “经济”问题,至少是一个“大经济”问题)过程,把发展先进文化看作是一个文化发 展(当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至少是一个“大文化”问题)过程,把维护和实 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作是一个社会发展(当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 至少是一个包含着政治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重要因素在内的“大社会”问题)过程 ,那么,我们认为:只有全面把握了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才能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2)只有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才能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由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或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整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即部分与整体的差别、阶段 与过程的差别。但是,二者的这种差别又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过程和全局,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即二者都必须落实到“三个代表”要求上, 都必须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阶段的特殊性,又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 能脱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仍然可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历史运动看作是由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运动。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每一个子系统的运动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要对子系统的地位 和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估量。我们的指标体系也要以这种整体性结构为依据,并要尽量 全面和深入地反映这种整体性结构的特征。

(3)只有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才能把握国内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水平比较 的本质。比较,是一个学术问题,又不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落实发 展先进生产力、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一些根 本性的问题。实际上,比较的结果已影响到决策,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发 展、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应该在“三个代表”要求的指导下,来进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综合水平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过程,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过程。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构新的指标体系

(1)新的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吸收各种指标体系的长处与合理因素。当我们要进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研究和探讨时,就面对一个是沿袭现在的有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指标体 系,还是制定一个新的指标体系的选择。我们倾向选择后者。当然,采取前一种办法也 是一个选择,因为在社会发展问题上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种指标体系,而是多种多样的指 标体系的选择。我们认为,现在的各种指标体系都有它的合理性和长处,都是特定时期 人们科学探索的结晶,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我们不可能在“一张白纸”上构建出 一个全新的指标体系。只能在现有的各种指标体系基础上做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这仅 仅是研究中的一小步。同时又是很大的一步,因为它毕竟重建了一个新的指标体系。

(2)新的指标体系必须有明确的(学术)理论指导,并同理论创新紧紧地结合起来。这里 所讲的理论,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它要求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 规律。因此,指标的选择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认为在实际选择和筛选时,应 该注意指标的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注意“人均”指标;二是注意“效率”指标;三是注 意“水平差距”(以全国性的平均值为据进行比较)指标;四是注意“比重”指标;五是 注意“动态性”指标(如增加值率等);六是注意“非经济因素”指标;七是注意“人民 生活”指标。以上的“七个注意”是我们构建指标体系时依据的一些基本原则。

(3)新的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吸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的基本经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这里所讲的“基本经验”,是要解决指标体 系的国情特点和本土化问题。其实,任何一个指标体系都有它刻意要适应的实际需要, 各国的指标体系是这样,各种专题性指标体系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构建指标体系,不 仅要充分吸取有关的学术成果,不仅要获得充分的理论支持,还要充分尊重国情,从建 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符合本土化的要求。当然,同时也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还应该进一步讨论如何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问题。由于 “三个代表”在深刻的意义上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整体特征, 也反映了这一系列活动的结构特征。所以,完全可以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中引伸 出现代化运动的结构,引伸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构。如果考虑到先进生产力要求主 要反映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先进文化要求主要反映的是文化发展问题,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要求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发展问题,那么,可以把这个指标体系确定为由经济 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所构成的体系。进一步揭示整体结构中各个子系统的内部要 素,就可以描绘出一个新的指标体系。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关注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 心和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先进与落后的标志。人类社会最终是通过生产力的推 动向前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是先进的生产力;阻碍人类 社会进步的是落后的生产力。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因此,我们 可以通过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评估生产力的先进与否或先进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 经济发展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中心环节和基础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可以通过多重指标来量化的。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有时可以通过一项 或几项指标来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如通过人均GDP或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对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定量的评估。但是,单项指标毕竟有某种局限性,甚至可能导 致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估量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多采用一些指标来估量经济 发展水平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指标,否则的话就会造成操作上的困 难。

从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指标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 促使我们思考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要肯定,各地区之间特别是各 集团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两项指标,首末位地区的差距达到10倍左右,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首末位地区也达 到近5倍。但是,同时我们都看到,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发展 速度类指标的差距却不大。那么,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呢?比较结果显示,问题主要出在劳动生产率上,即效率类指标的地区差较大。而效率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改革问题,只 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发展问题。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 心与主流,文化发展水平是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在小 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小康社会本质的大问题。从深层的意义 上看,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包括几项文化工作或文化事业,而是在整个小康社会的大系统 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子系统。缺少和弱化了文化发展问题,就不可能建成 小康社会。现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开了文化发展,小康社会的建设就不可能 全面。

文化发展水平不是几项指标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一套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这些 指标中所涉及的内容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不是“小文化”意义上的文化, 而是更大范围意义上的文化,是包括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及其他文化事业乃至文化 产业发展的文化。所以,这里所讲的文化发展,其实是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大局的发展, 是有关思想文化领域的战略发展问题。同时,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体 系。一方面,某一项指标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某一文化领域的发展,因此调整个别指标 或部分指标是难免的;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发展领域,如同高新科技有关的“信息文化 ”虽然已成为一大热门,但由于统计数据不成熟,暂不能更充分地反映它的发展。因此 ,我们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文化发展的指标,而应用变化的态度对待文化发展的指标 。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问题。社会发展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与根本 ,社会发展指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水平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要讲经济发展,也要讲文化发展,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同时,经济发展 和文化发展又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正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统一的那 样,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也要统一起来。社会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相统一的最终载体、最直接的体现。当然,社会发展又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发展,具有经 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所没有的一些标识和特征。这些标识和发展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直接关系,因为社会发展的突出内涵是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小康 社会最终要同人民的生活挂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要归结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康社会就始终是一句空话。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 要归结到社会发展上来。这里所讲的社会发展主要是同人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发展问题 ,突出地反映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里所讲的 社会发展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突出反映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由于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目 前所列出的指标不是完整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有可能还要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调 整,况且,随着我们对小康社会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化,有关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 有所更新。因此,我们不能把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凝固和僵化起来,而要从发展的角度 来看待社会发展的指标。当然,发展不仅仅讲每时每刻的变化,还要讲相对稳定,即任 何一个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指标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时期。从大的发展过程而言,社会发 展指标是需要调整的;但是就某一时期而言,社会发展的指标又不能乱调整。就是说, 社会发展指标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从国情、省情、市情的实际出发

(1)认清形势,找准位置。对于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而言,现在重要的问题是认清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所谓认清这个形势,关键是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要看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认清它的本质特征,重 要的在于处理好阶段论与发展论的统一。但是,现在的很多干部和群众对于这个阶段本 质特征的认识是不清楚、不深入、不全面的。所以,有进一步认清形势的必要。

找准位置,主要是找准我们这个地区的位置,其中包括这个地区在自己的现代化过程 中的位置,在全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现代化水平中的位置,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发 展水平的位置。这些位置不仅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也是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量分 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确认我们这个地区的准确位置。否则的话,就要偏离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就可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生误导。

(2)知己知彼,知优知劣。知己知彼要解决的是一个外在关系问题。别人都发展到了什 么水平,将可能达到什么水平,自己同别人的发展水平相比有什么差距,这些都是知己 知彼所要求的。而且这个水平和差距不仅是一个定性的判断,也应该是一个定量的判断 。

知优知劣要解决的是内在关系问题,即我们这个地区有何长处,有何短处,有哪些长 处可能变成短处,有哪些短处可以变成长处。这一切都是知优知劣要解决的问题。而且 ,这种优势和劣势都应在量化分析和结构分析中去测量和评估。

(3)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是一个老的口号,但仍是一个有用的口号。对于我 们这个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必须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因地制宜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从实际出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 ,不能向中央乱伸手;另一方面,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必须如实地向中央去反映,去 请求,不能向中央隐瞒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一个新口号,并且是一个很有用的口号,对于我们这个地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而言,指出发展水平的前移或后移状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指出发展趋势存 在继续增长的前景或下滑的危险,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提出如何推进发展水平提 高或遏制发展水平下降的势头,再振或重振我们的雄风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与时 俱进就要用适时的观点、变化的观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不 断调整、补充、健全我们的指标体系,不断深入揭示社会发展水平评估和现代化程度比 较的特征和规律,仍是与时俱进所要求的。所以,我们要按与时俱进的原则去进一步做 好本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