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与生产力总体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生产力论文,效应论文,总体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7)05-0068-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也越来越发展。从大区域来讲,国际上有欧盟、东盟等,从国内来讲有近年发展的“9+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那么,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县与县的区域合作组织,还有乡与乡,村与村,厂与厂,场与场,校与校,校与厂等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是,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都是两厢情愿的,都讲可以取的“双赢”的效果。那么,这应当作何解释呢?本文将从生产力经济学[1]1-50和系统论的角度加以分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其中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一个整体区域里经济发展呈现了明显系统的特征,脱离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而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因素进行机械分割和简单的叠加,是不能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规律的。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的元素的综合体,或者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要素间相干性,所谓整体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所谓相干性是指要素间作用的非叠加性。区域经济无疑具有这两个典型的系统特征,因为第一,区域中很多要素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这些要素都是有机联系的,任何机械的分割,都会导致系统功能的失调。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按本意“全”是说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实际上是小而不全,是以偏概全。结果,经济效益差,生产上不去。第二,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其作用要大于单个因素的简单相加。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古希腊思想家这一卓越的见解,被现代系统论者所证实,即复杂的现象“大于”因果链条的孤立属性之简单总和。形象地说,叫做“一加一,大于二”。
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如果能够按照其特定的结构方式和配比数量,并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内组合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种大于各因素简单相加的总和的总体效应。反之,单个因素的潜在的能力难于发挥出来。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客观上不管多大的地区和单个企业,都无法具备生产力系统所要求的条件,“硬件”难全,“软件”也难全,必然存在着有的环节(因素)特强,有的环节(因素)特弱的现象。那种人为的条块分割的地区和企业,如果可以讲是一个生产力系统的话,那也只是一种封闭的蹩脚的生产力系统,实行横向经济联系,就可冲破那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变蹩脚的生产力系统为开放型的名副其实的生产力系统,以取得整体效应。下面从生产力的属性组合、生产力数量组合、生产力空间组合、生产力时间组合上全方位地来思考区域经济合作的“双赢”问题。
一 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调节生产力属性组合以取得“结构效应”
属性组合指的是生产者诸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的那种关联状态。属性组合也叫质态组合,因为属性就是生产力诸因素的质的规定性,属性不同使生产力的某一因素与另一因素区别开来。但是,生产力因素的质态组合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同质结合,而是依据质的联系性实现的结合。
生产力因素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物质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从物质技术属性出发建立生产力因素的属性联系,就是指生产力诸因素要遵循投入产生轨迹,互相提供生产条件,互相进行实物补偿,顺利实现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保持生产顺利进行。生产因素力的经济属性,即生产力因素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属性,主要是指生产力因素在生产力系统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生产力诸因素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组合成生产力系统的,因而实现物质技术属性联系的生产力诸因素,还必须按照各自的经济属性来组合,否则也会破坏生产系统的统一性,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产力属性组合的现实表现形态是生产力结构经济问题,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等。须知,同一元素的事物由于结构不一样其性质也不一样。石墨、金刚石都由碳元素构成,但是它们内部的分子的排列和关联结构不同而形成性质各异的不同晶体。石墨是不透明的、可导电的、硬度低的晶体,而金刚石呈全透明的、不导电的,硬度高的立方晶体。由此可知,在生产过程中,即使在不增加新的投入的情况下,只要自觉和科学调整生产力结构,增强各种投入产出链的内部适应性,则可以取得结构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构经济这种生产要素属性组合上的适应性,从微观经济方面讲,具有如下三条规律:
第一,人力因素同物力因素相适应的规律。从微观来讲,这主要是指每一具体产品的生产力,劳动者的工种、技能、水平等必须与生产工具以及其他物质装备的性能、效率和其他要求相适应。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适应性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等物质装备是否与科技、管理相适应的问题,亦即“硬件”与“软件”是否相适应的问题。过去,同一行业科研单位办实验工厂,往往“软件”因素强,“硬件”因素弱;工厂设立科研机构,往往“硬件”因素强、“软件”因素弱。现在,两者强弱互补,“硬件”“软件”相互适应,立即产生出结构效应。例如:深圳赛格集团与28个科研所、1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开发新产品200多项。又如土地、劳动力资源稀缺而资金、科技都比较强的浙江吉利汽车集团,与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资金、科技相对不足的湘潭合作,在九华工业园建立了吉利湘潭基地。今年3月下线投产后,短短几个月就生产出3万台具有竞争力的金刚轿车。正因为优劣、强弱可以互补,所以今年6月湘潭市又与有9个中科院士、有复旦、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上海徐汇区签订了合作合同。
第二,物力因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相适应的规律。这首先是劳动手段同劳动对象之间的适应;其次是生产工具同能源设施之间的适应;再次是生产工具能源设施等制造设施同运输工具、信息工具、活动空间等基层设施之间的适应。但是,在我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企业存在着物力因素各个组成部分不相适应的状况。在企业制造设施而言,有的企业制造装备有剩余,有的则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只有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才能得到改善。原河北辛集电子工厂,由于设备落后,生产的产品低劣,工厂瘫痪了六年,职工靠政府补贴过日子;1986年加入环宇集团后,集团把一条闲置的生产线投给该厂,两个月便恢复了生产,第二年就完成了工业总产值919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而环宇企业由于闲置的设置得到利用,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人力因素真正获得了“双赢”,各部分劳动者之间相适应的规律。这包括生产管理者同直接操作者之间的适应,科技人员同直接生产人员之间的适应。过去在这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影响,显得很不协调。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单位了,但是由于社会导向问题,技术工人又显得短缺,所以层层办职业技术学院,以解决科技人员同直接生产人员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 区域经济可以调节生产力的数量组合以取得“集聚效应”
数量组合是指生产力诸因素在结构生产力因素时的数量配比,也就是生产力系统的数量规定性。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表现为生产力诸因素在形成一定的生产力系统时所需要的量的比例关系;二是表现为生产力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规模,生产力诸因素从这一要求出发实现一定规模的组合。这是一个关于生产力因素在某一经济实体内的集聚程度的概念。
数量组合的现实形态就是规模经济,指人类根据生产力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选择和控制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的规模取得了增产或节约。众所周知,不是任何数量的生产力堆砌在一起就能形成生产力,更不是任何数量的生产力因素相搭配都能使每一因素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生产力因素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必须保持平衡的数量对比。在诸因素不平衡的条件下,生产力系统整体的能力是以能力最低因素为基准决定的。因此,在组建和完善企业集团的过程中,对生产力因素的数量组合,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遵循规模经济的规律进行。那么,规模经济有哪些规律呢?主要有:
第一,生产集聚和集中,大企业带来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节约的规律。上面讲到,规模经济实际上是反映一个关于生产因素在某一经济实体内的集聚程度的概念。众所周知,生产的集聚和集中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说:“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2]739-740应当看到,西方那种垄断的大企业,具有经济优势:(1)可以集聚巨额资金,保持雄厚的经济实力;(2)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节省生产费用,降低成本;(3)可以减少原材料购买和产品销售的中心环节,节省流通费用;(4)可以拉平行情,取得更加稳定的利润率。因此,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形式。实践证明,我们借鉴这种组织形式实行企业合作和联营,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东风汽车工业合作联营集团已扩展到21个省。共有合作企业200余家,年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25%,总产值的现实利润占全国整个汽车行业的30%。利润年年大幅度递增,充分显示了“集聚效应”。
第二,按比例投入要素,取得最大化利润的规律。上文讲到,在生产力诸因素不平衡的条件下,生产力系统整体的能力是以能力最低因素的水平为基准决定的,而那些能力特强因素就白白闲置而浪费了。因此,在组建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只有按应有生产规模的比例配置生产要素,才能取得最大化利润、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湖南五菱集团的核心企业——省轻工机械厂,主要生产陶瓷机械。原来,主配件都由本厂生产,但由于生产主件能力强,生产配件能力弱,两者比例不相适应,致使经济效益不佳。20世纪末组建企业合作集团,就将生产电器设备等配件的任务交给湘陶机厂和宏为工贸公司等单位。这样,生产配件的小厂由于专业化了反而效益倍增,而生产主件并负责整装的省轻工机械厂由于配件供应及时足量,经济效应更为显著,合作单位取得了“双赢”。
第三,大中小规模同时并存,强弱互补的规律。由于各行各业各种产品的具体特点、要求、性质的差异必然形成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同时由专业化与协作的发展,必须形成许多零部件专业厂。在组建企业集团时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实行大中小企业共同联营。不一定所有搞强联合的企业都能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的效益。太原钢铁厂是山西省的大型企业,但由于生产钢材品种单一,效益也不佳。20世纪末组建太原钢铁企业集团以后,联合临汾钢铁厂、长冶钢铁厂、和阳钢铁厂等26个中小型企业,把经营范围扩大到普钢、特钢、生铁、焦铁、铁合金和耐火材料等,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大中小型企业联营互补的发展道路,结果效益倍增,充分显示了“集聚效应”。
三 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调节生产力时间组合以取得“同步效应”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统一的组织体系,它的各因素之间不仅存在质的关系,量的关系,空间分布关系,而且还有时间制约关系。科学的生产力要素的时间组合,对现代企业整体效应的形成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生产力运动中的时间制约关系,是决定企业集团生产力因素结合成败的关键,是决定生产力能否连续发展的根本联系。因此,如何从时间上协调生产力的发展,努力改善时序应当成为当今大中型企业集团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生产力时间组合的涵义
生产力时间组合是指生产力诸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即进入或退出生产力运行过程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它们在各自运行中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任何产品的生产包括劳务的产出,都是生产力诸因素在一定的时间组合方式下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充分发挥这种共同作用并获得系统功能的最优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就必须对生产力诸因素在生产运行的时间,给以精心安排,使它们按照各自的时序相互结合、承先启后。这无论是微观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还是宏观意义上的整个国民经济都存在着这种时间安排。这就是生产力系统的时间组合规律。
生产力系统的时间组合规律有两大基本形式:(1)同一运动的主体在连续的自然时间里“依次继起”,即具有过程的连续性,一往直前,不可逆反,如人要经过十几年发育才能形成劳动者必不可少的体力,而且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还必须经过长短不一的培训、教育过程。(2)不同的运动主体在连续的自然时间里“同步并行”,即某几种活动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安排,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如工程的主体设施和辅助性设施之间的施工,机器的主体与零配件之间的生产,要注意保持协调的时间组合关系,否则一个先来一个后到,工程就会缺胳膊少腿,参差不齐。
(二)时间组合的实现形态——时序经济
时序经济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时间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的要求,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安排企业集团(或期货经济实体)各个子系统之间或各环节之间的时序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研究时序经济的目的就在于探索生产力系统中诸因素和子系统之间在时间上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彼此结合时各自的时间上的联系性、继起性、顺序性,从而寻找最佳时序,使经济实体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在产供销结合、科工贸一体化过程在时间上准确无误,减少运输、贮存时间,减少损耗,从而增加生产力总量或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动劳动。否则,将因某种生产力因素或某个环节的迟到或不具备而降低总体性能或根本不能形成性能。正如俗话所说:锣齐鼓不齐是演不成好戏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在庞大的企业集团内部协调生产力的时间,使各生产力的因素和各子系统协调同步、衔接紧凑,同时也保证生产中所消费的原材料及时补偿,已磨损的机器及时更新,既实现横向的“同步并行”,又实现纵向的“依次继起”,争取最大的时间效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为了实现生产力因素在同一时点上的形成、结合和新旧因素在同一时间上的正常交替,实现企业集团的“同步效应”,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式来搞好生产力要素的时间组合。
超前方式:即把形成时间长的因素提前开始其形成活动,形成时间愈长的,其形成过程的起点时间就应愈早;结合时间较长的过程,开始时间也相应地早一些。另外,对于那些旧因素磨损时间少于(或短于)新因素形成时间的,为了防止新旧物质更新中断,可以让新因素的形成过程超前开始,使它的起点时间早于旧因素的起点时间。但是,要实现这种超前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我封闭的企业是难于做到的,要这样做也得花费高额的成本。现在组建企业集团,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红塔山”集团的核心企业——玉溪卷烟厂,以前进行生产,原料烟叶依靠远地运来,不仅运输费高,而且时间也得不到保证。集团组建后,与一个县合作,企业投资13亿,县里出土地、劳力,建立了烟草种植基地,做到了原料超前筹备,保证了原料的及时供应,从而卷烟产量大增。今年6月9日株洲市与武汉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两家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武大的专家为株洲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技术论证、优先优惠为株洲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从株洲市来讲,也是为株洲未来的发展从时间上作超前的人才与技术准备。
滞后方式:对于形成时间短的因素可以稍后开始其形成活动,形成时间越短,其形成过程的起点时间就越晚。结合时间较短的过程其结合时间也可以晚一些开始,对于旧因素的磨损时间多于(或长于)新因素形成时间的,即新因素在旧因素尚未磨损完毕之前已形成的情况下,或者让新因素贮存一定时间以备补偿用,或者让新因素的形成时间起点拖后一些,使它的最终形成时间可以和旧因素的终结时间相一致。总之,这一原则就是说该滞后安排的就滞后安排,假若把该滞后安排的反而变为超前安排,那就会加大成本费用。同样,实行滞后安排在“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里得花费高昂的成本费用。那么,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就有条件实行滞后方式。原来的建筑公司承包一项大的工程,把本来一些可以滞后1~2年时间的装饰设备材料提前在动工时就购买好,因为担心基础设施完工时买不到,延误了交付使用期。四川华西集团搞“大建筑”规模经济,把2000多个建材公司联合进来,此后,每项工程都得在基础设施完工时才叫建材公司送装饰材料来,实行了滞后安排,大大节约了建材公司的资金周转。
同步方式:对于形成时间和结合时间长短大致相同的因素,让其同时开始其形成过程和结合过程,对于旧因素的磨损时间与新因素的形成时间相等、两者同时结束的因素,可以让新因素的形成和旧因素的磨损同步进行,做到旧因素磨损完毕之日,正是新因素形成之时,可以保证物质更新正常实现。实行这一方式在“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里照样难于办到,而在企业集团中则易于通行。例如汽车生产不管主件还是零配件要同步进行生产,这在单个的工厂里是难于办到的。而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和组建企业集团,不管是在“一汽”集团,还是东风集团,主配件的生产都是在母子公司中同步进行的,从而大大节约了生产时间,也大大提高了整装的能力。
其实,不管是超前方式,还是滞后方式,都是为了取得企业集团的同步效应。
四 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调节生产空间组合以取得“乘数效应”
(一)生产力空间组合的内涵
所谓生产力空间组合,是指生产力诸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关键状态。一定属性,一定数量的生产力因素之间,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实现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实现技术性联系,这种空间组合的合理性与否,制约着生产力因素之间的经济性联系,这是以技术性联系为基础的经济协作和商品交换关系。这种生产力的空间组合,也就是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即是指生产力因素在国民经济区域内的空间配置状况。用系统论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子系统的空间配置状况。这种生产力因素空间组合的现实形成是布局经济。
布局经济指的是人类根据生产力因素空间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选择、控制生产力因素的空间布局而取得的增产节约[3]81-82。研究布局经济就是要从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生产力分布过程中,探索各种不同布局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揭示企业集团生产力系统选择什么空间位置才能获得相对的最佳空间条件,并与其他子系统协调配合,使整个企业集团生产力系统稳定运行,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企业合理布局的选择
企业集团生产力的布局是指企业的区位分布,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科学技术的布点状况及生产协作关系。它反映集团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程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为了取得“乘数效应”,生产力的空间组合,应考虑如下几条原则:
1.生产过程加运输过程劳动耗费总和最小的规律(简称最小规律)。产品生产中的整个耗费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耗费组成的,运输过程的耗费既包括原料燃料的运输费用,也包括产品运达消费地点的流通费用。为了使劳动耗费总和最小,成本最低,达到最佳经济效果,企业在安排生产力布局时,就必须使布点企业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消费地及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但是,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企业集团同时接近这些地点的情况是很少的。要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是可以大大节约流通费用和成本费用的。港、台、粤非常热衷于和湖南合作,而湖南也同样热衷于港、台、粤合作,从2000年到去年年底,广东在湘累计投资项目达5088个,投资总额880亿元;香港在湘投资4906家,实际到位资金61.74亿美元;台商在湘投资1 678个,完成投资17.95亿美元,这种善是高于其他省份的。这是为什么?香港政制事务局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在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上说:“因为香港业界对物流、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投资比较感兴趣,而国道107、京珠高速、京广铁路都经过湖南,特别是长、株、潭等地,成为了投资者的首选。”
2.指向规律或优势规律,这是上述最小规律的派生和具体应用。即根据生产过程加运输过程劳动耗费总和最小的布局择优原理,把布局区分为不同的指向类型,以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优势。生产力布局指向型主要有:(1)燃料动力指向型:一般来说,燃料动力消耗大的部门和企业,其布局要接近燃料、动力产区;(2)原料产地指向型,一般来说,原料消耗量大,且原料可运行性小的部门和企业,其布局要接进原料区,如攀钢集团布点在川滇黔交界的地区,并与攀西大铁矿、大红山铁矿、惠民铁矿、黔西滇东大煤田等企业联合,大大节约了运输费用;(3)消费地指向型,一般来说,产品消费需要量大,且不耐运又不易贮存的部门和企业,其布局要接近消费区,如杏花村集团山西汾酒厂与商业部门联合,在太原繁荣闹市建立汾酒大厦,仅商场部分每年销售额就达4 500万元,实现利税600多万元;(4)劳动力指向型,一般来说,对劳动力(包括质和量)的需要量大的部门和企业,其布局应接近经济文化中心,如科理高技术集团的核心层,选址在北京的“科学城”——中关村,便于同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单位合作。凭借所在地的优势,联合了相关大学和研究所的众多人才,成了全国第一流高科技机构,“中国的硅谷”,充分显示了生产力的空间组合的“乘数效应”。
3.乘数效应律或连锁发展律。上述两条规律实质上也是乘数效应,此规律是指向律的延伸,反映了生产力诸因素间的关联。即根据某种指向,在某地配置了某种生产,就必然要相应配置其他一些有关的生产,并引起和促进其他一些引起相关的服务,而被引起的生产和服务又促进第二轮的生产和服务,如此等等。这种经济现象可称为乘数效应或连锁布局效应。从大的方面讲,湖南省及周边的其他省与深圳市的合作,并获得了巨大发展,可以讲是深圳特区的“乘数效应”。因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二十几年来,以深圳为代表的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第一轮的生产发展和服务带动了第二轮的生产发展和服务,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就是宏观上的“乘数效应”。从微观上也十分明显。
广东丝绸业受市场、机制、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曾在上世纪90年代落入低谷,全系统85家企业有84家亏损,不少已到了破产边缘,面对蚕茧行业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广东丝绸集团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合作经营模式,巩固产业链,完善贸工农一体化制,巩固了茧丝业由珠江三角洲向粤北、粤西、西江流域战略转移的成果,推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的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先后投入3亿多元,建成横跨省内41个市县的出口基地,7年来,广东种桑养蚕的农户由10多万户增加到35万户,有150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收稿日期:200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