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门前性门脉高压症;肝切除术;肠腔分流术;联合手术
门前性门脉高压症在门脉高压症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临床对其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病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不同术式在该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只成年健康犬,其中雄性10只,雌性10只,体重为16~21g,平均为(17.5±1.3)kg。制作肝前性门脉高压症模型,并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5只。四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模型制作方法:静脉推注30mg/kg3%戊巴比妥钠,右肋缘下行一切口进入腹腔,选取小肠中段系膜置入套管,之后连接测压仪测量门脉压力。解剖出门静脉主干,之后使用“L”型探针,之后结扎门静脉使其闭塞,胃肠由于门静脉阻塞而呈现瘀血状态,结扎后门静脉扩张,张力增加。之后拔出探针恢复部分通畅,缩窄至横截面的95%。之后观察胃肠循环状况,门脉结扎压力值结扎前3倍即可。术后2、4、8、12周再次开腹观察门脉压力状况,同时观察胃肠水肿以及侧支循环状。
A组采用脾切除术,B组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C组实施肠腔分流术,D组实施联合手术。
1.3观察指标
比较四组手术前后门脉压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C、D手术前后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三组中以D组的降压效果作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手术前后门脉压力改变
3.讨论
门脉高压症是引起脾脏肿大的常见疾病,而肝前性门脉高压症在成人门脉高压症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儿童门脉高压症中的所占比重较高,所占比重超过40%,因此研究肝前性门脉高压症具有重要意义[1]。肝前性门脉高压症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后天门静脉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引起了门静脉狭窄、梗阻而最终形成了该病。临床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有学者认为门静脉阻断之后肝动脉血供能够通过代偿循环增加供血,而肝动脉本身承担肝脏供血供氧功能,因此不会引起肝缺血缺氧性损伤。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门静脉夹闭之后肝动脉血流量提高20%,这与代偿反应的出现有直接相关性[2]。儿童在结扎门静脉1个月之后经静脉造影发现肝血流重建成功,造影剂可通过侧支循环进入肝脏,且门静脉显影。而由于犬侧支循环较少,因此在制作模型中使用的是门脉缩窄的方式,通过观察不同时间胃肠及腹膜水肿状况的改变,从而确定侧支循环是否形成。在术后12~16周时,门脉压已经逐渐稳定,且侧支循环稳定,门脉压力超过25mmHg,且无胃肠水肿和充血的情况,符合人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特征[3]。
手术是该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同术式的应用效果不同,为了确保患者的临床疗效,需要科学分析不同术式的优缺点。本次研究中,A、C、D手术前后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三组中以D组的降压效果作为显著(P<0.05),由此分析,不同术式的降压效果不相同,A组手术具有一定的效果,B组在切除脾脏后因为血管结扎而增加了门脉压力,因此降压效果不够理想,但是血管离断能够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组和D组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尤其是D组。因此在实际手术治疗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从而避免手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联合手术对肝前性门脉高压症门脉压力的降压效果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仁锋,赵龙栓,叶健文等.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3):410-413.
[2]刘琴,罗艳丽,肖凤鸣等.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6):769-770.
[3]包汉康,韦秀丽.手助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16,(1):92-94.
论文作者:张文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脉压论文; 高压论文; 门静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手术论文; 差异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