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礼贤小学 529000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的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作为小学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超出其他学科的优越之处。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把语文学习营造成培育创造力的土壤,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正因如此,千千万万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教师,正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成为最具活力的教育创新的实践者,他们努力把语文的课堂开辟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但有它的责任和独特的优势,而且还有现实意义,所以越来越受到老师、学校与社会的关注,也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氛围,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乐学、爱学,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使创新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压抑,学生顾虑重重,即使老师有很好的设计,口若悬河,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亦师亦友,努力做到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努力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于教材、融于师生和谐的气氛中,在课堂上建立起“六允许”和“三自由”等民主教学制度。六个允许态度指: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答,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意见允许争辩,不明白允许发问,老师有错允许提出意见。做到“三个自由”:即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信息。如果教师能始终把教学着眼点放在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上,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将会得到更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从而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二、激发情感,诱发创新动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他们对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精力努力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那么还谈何创新呢?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灵活敏捷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我们知道,情感只能用情感去触摸,情感只能用情感去领悟,情感只能用情感去交融。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课堂上,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创设一种和文本相通的情感,让学生的情绪高涨,情感激发。师生心灵与课文人物共振,情感随课文情节起伏,悲也好,喜也罢,怒亦可,憾也行……就是不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情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当智慧与美好的情感体验相融,便很可能会产生奇迹。因为情感影响着儿童的内心世界,可爆发出驱动力。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达到创造的完美境界。的确,在不少的公开课上,授课老师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老师常常会和学生一样,沉浸在课文的情感里。结果,课文抽象的文字、道理变为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行动,以教育者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从而诱发了学生求知创新的无穷动力。
三、发展个性,挖掘创新潜能
我国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新的课程标准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把每一个学生视为独特的自我,以实现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内在潜能。”(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特性,使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例如,实施选择性学习策略。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注意学习目标的多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出不同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多种表现,其表现之一为对阅读材料兴趣点的不同。如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感兴趣的词句、段落或问题往往各不相同。教师也应尊重这种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学习。例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老师可以这样安排:你喜欢描写美丽的大榕树的内容,还是喜欢描写众鸟活动的内容呢?请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老师就让学生分小组有选择地研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因为学生研读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然非常投入,学习效果不就出来了吗?3.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例如允许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有的默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以动作助理解……4.让学生自主选择理解。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体验等有关。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每个学生表达阅读材料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尽情表达出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万不能把学生的理解往一种标准、一种答案上套。
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鼓励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目前,在我们身边还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爱恩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质疑是一切理解的开始,它可以刺激人的思考,活跃人的思维,诱发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有怀疑,才有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设舞台,鼓励其打破脑海中的平静,大胆地对教材及有关材料进行“挑刺”,并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培养创新思维。例如: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前功尽弃”?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的学生就对课文提出了疑问,有的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中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又说‘我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这不矛盾吗?”……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教学实践中我看到:创新似一粒粒种子,埋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他们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放飞想象,点燃创新火花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难以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打开其思维的禁锢,挖掘其独辟蹊径的见解,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也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孩子可以到达小鸟到达不了的地方。想象显示了孩子的智慧,想象带给孩子快乐和幸福。没有想象,童年该是多么苍白,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如今,“想象”一词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付诸实施了。其实,让孩子放飞想象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关键是老师要为激发孩子想象提供契机。其间有两个必备的条件:1.是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2.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知、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使之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就拿教学《草原》一课来说,上课时,我展示了草原的幻灯片,老师的语言描述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再加上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每个孩子意象中各自显现草原的美景。结果他们纷纷把所获得的内心感受,用最美的词句去描述,甚至下了课,许多孩子还挤到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说他们想象中的画面和感受。
此外,我们的语文教材还留有许多的空白点。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努力挖掘空白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空白的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例如《穷人》一课,最后一段,桑娜拉开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善良的渔夫怎样做?以后生活又是怎样?这些作者都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该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让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设想。这样既丰富了想象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帮助穷人的美好品质。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六、积极评价,调动创新热情
积极评价是调动学生创新热情的具体措施之一。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融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一体,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自我评价。就是指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例如朗读、讲故事等,可让学生先自评,说说好在哪里?哪些还需要改进?怎么改?……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发展。
2.相互评价。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深,从而使他们无法完整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相互评价中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进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3.教师评价。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回答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听了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很感激你。”“你真聪明,能把老师问倒了。”“你的理解是个创造”“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一句句带有丰富情感而又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争取新的“创新成功”。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这些真诚的评价也会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得到尊重和激励,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这一切也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40分钟的课堂可以是创新的天地,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新教育再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一个模糊的口号,只要我们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想信念。如果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实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论文作者:李雪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评价论文; 老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