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工资收入差距:一个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文献论文,工资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3-0019-08
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了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性贸易链(Hummels,2001)。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的特征。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分布并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的现象时,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除了垂直专业化,还包括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国际生产分散化(international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全球生产分享(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价值链切片(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等等(胡昭玲,2006)。尽管不同学者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可能略有区别,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因此,在本文中将不再区分上述概念并交替使用。
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工资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90年代。期间,美国等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均有所下降,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的普遍重视。国际垂直专业化被认为是造成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发达国家将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移往低收入国家,会降低国内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而提高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和相对工资。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研究内容看,涉及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同时将这种影响与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做比较。从方法上来看,包括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试图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一般性结论进行分析,但这一角度的研究并未得到统一的结果,而实证分析大多表明垂直专业化确实对工资不平等有重要影响。
理论分析框架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工资收入差距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中,Feenstra与Hanson(1995)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垂直专业化联系起来。在他们的理论模型中,发达国家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外包必然同时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增加。而Jones与Kierzkowski(2001)和Jones(2005)则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与具体的垂直分工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Kuang-Chung Hsu(2006)拓展了Jones与Kierzkowski(2001)和Jones(2005)的理论模型,着重研究了一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国际外包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对于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Grossman与Hansberg(2006)的模型将生产过程划分为高技术任务与低技术劳动任务,然后用它来研究国际外包成本下降对要素收入差距的影响。国际外包成本下降带来的生产率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将会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带来不同的影响。
1.连续统中间投入品模型
Feenstra与Hanson(1995)将Dornbusch,Fischer与Samuelson(1980)所构建的连续统HO模型的框架运用到工薪差距的研究上。为了研究垂直专业化的影响,他们将DFS的两要素模型变为三要素模型,即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和资本。其中,资本与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替代弹性相同。假设模型中只存在经济紧密联系的发达和发展中两国家,并且只有一个由连续统的中间投入品组装而成的制成品行业,其中间投入品表示为z∈[0,1]。每一单位投入品z分别需要使用非熟练劳动力以及资本K(z),并且设定随着z的增加而增加。该模型与连续统HO模型的最大区别在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发生在同一行业内,不同的国家生产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环节。按照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将生产包括研发、营销等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中间投入品阶段,而将那些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中间投入品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假设贸易不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伴随着发达国家生产连续统中间产品中相对熟练劳动力密集的阶段,两国要素价格均衡点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中间投入品达到一定熟练劳动力密集度的临界点上,如图1中所示。分别表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一单位中间投入品的最小成本线,z>的所有环节(相对熟练劳动力密集)将在发达国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z<的环节(相对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将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为等成本均衡点。
图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间投入品最小成本线
当发达国家以FDI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时,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资本的流动使其使用成本在发展中国家降低,在发达国家则提高。这必然会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原来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临界点,垂直专业化范围将会扩大,即这时,等成本点由变到了范围内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现在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该阶段的熟练劳动力密集度要比发展中国家先前生产阶段高,而比发达国家先前生产阶段低。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熟练劳动力密集度都将提高,这必然会同时提高两国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进而最终导致两国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增加,工资收入差距扩大。总之,Feenstra与Hanson(1995)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垂直专业化联系起来并通过理论模型证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于参与各国工资收入差距会产生显著影响。
2.要素禀赋、外包行业要素密集度与工资收入差距
Jones与Kierzkowski(2001)和Jones(2005)解释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非熟练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依赖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与具体的垂直分工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Kuang-Chung Hsu(2006)拓展了他们的理论模型,用它来分析国际外包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与Feenstra与Hanson(1995)的观点不同,Kuang-Chung Hsu(2006)认为国际外包并不一定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一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禀赋状况及外包行业的要素密集度的改变会对工资收入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Kuang-Chung Hsu(2006)的理论框架中,假定经济体中有两种生产要素: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最终产品生产分为两个工序,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和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者通过雇佣两种生产要素来完成两个工序的生产。
如图2所示,横纵坐标分别代表非熟练劳动力与熟练劳动力。A、B、C代表三种不同熟练劳动力要素密集度的商品。生产一元价值的最终产品B需要熟练劳动力密集工序0E与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工序0D。0G和0F表示生产一元价值的非熟练劳动力密集中间产品与熟练劳动力密集中间产品所需的投入品。按照等成本线的性质,FG的斜率反映了一国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假设初始状态0E与0D两道工序都是在本国完成,本国的熟练劳动力相对丰裕,随着国际贸易壁垒与运输成本的下降,国际垂直专业化活动产生,熟练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向发展中国家外包其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工序,而自己生产更具竞争力的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工序。因此,在图2中,如果发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B商品生产者将会放弃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工序0D,而专业化生产熟练劳动力密集工序0H。0H比0F短意味着本国在生产熟练劳动力密集工序上具有比较优势,表现为发生国际外包后生产一元价值的熟练劳动力密集中间产品成本下降。因此,现在等成本线由直线AC变为AHC。考虑收入差距问题,如图2,画出两条要素禀赋比例线、。如果本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比例线是,国际外包将会增加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表现为AH段斜率大于AC段斜率);如果本国要素禀赋比例线是,国际外包会降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表现为HC段斜率小于AC段斜率)。
图2国际外包情况下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图3外包行业要素密集度与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除了一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比例的大小会影响到两要素的收入差距外,外包行业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比例的不同也会影响相对工资。如图3所示,假设本国生产A、B两种商品,A商品是相对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B商品是相对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当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生在A商品并且本国生产者集中生产相对熟练劳动力密集工序时,等成本线变为ECBF;如果国际外包发生在B商品,等成本线则变为EADF。I区和II区给出了可能的要素禀赋比例线的范围。可以看出,只有在I区才可以通过外包来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换句话讲,在I区当外包行业是相对熟练劳动力密集型时,国际外包将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当外包行业是相对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时,国际外包将会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II区说明当一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禀赋比例很低时,即使外包行业是相对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国际外包也可能会对熟练劳动力有利。
3.国际外包成本下降与工资收入差距
信息网络技术与交通运输业革命性的进步使得国际外包成本大幅度下降,进而促进国际外包的蓬勃发展。Grossman与Hansberg(2006)提出一个简单的国际外包模型,生产过程由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两种要素所分别完成的连续统高技术任务与低技术任务组成。随着高技术或低技术任务发生国际外包,与外包相关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所产生的生产率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会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产生不同影响。
当国际外包只发生在低技术任务阶段时,国际外包成本的下降首先产生生产率效应,即由于完成低技术任务的成本下降,低技术任务外包的范围将会扩大,进而增加对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增加。这种成本的下降类似于非熟练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称之为生产率效应。其次,由于国际外包仅发生在低技术任务阶段,国际外包成本的下降在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产生的节约成本效应比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要大,这将会导致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相对价格变动通过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效应使得非熟练劳动力工资降低,熟练劳动力工资提高。另外,随着与外包相关的技术进步,外包成本的下降,低技术任务外包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这将使得原先一部分从事低技术任务的本国非熟练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增加了非熟练劳动力有效供给,进而降低了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同时,一般说来非熟练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增加会提高各个行业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于熟练劳动力的雇佣比例,从而熟练劳动力边际产出增加,熟练劳动力工资增加。
国际外包不仅发生在低技术任务阶段,而且发生在高技术任务阶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服务外包得到了蓬勃发展,如美国1992到2000年间,服务外包以平均每年6.3%的速度迅速增长(Amiti and Shang,2005)。Grossman与Hansberg(2006)对这种高技术外包也作了相应的分析。与低技术外包类似,国际外包技术进步导致完成高技术任务成本的下降,产生相应的生产率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劳动力供给效应。总之,对于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工资的影响,要综合三种效应的对比。一般说来,如果由国际外包成本下降所导致的生产率效应足够大,将会产生一个帕累托改进,即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同时获益。
实证分析方法
从理论分析看,虽然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工资收入差距会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的学者的结论是有差异的。从实证分析来看,大多数学者的分析都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另外,除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一国工资差距产生影响外,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是类似的,比如更多计算机的使用等同样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进而提高相对工资(Katz and Autor,1999)。因此,国外大量的实证分析文献也将重点放在去检验国际垂直专业化与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到底哪个因素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更为重要。在实证分析的方法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计量方法在大量实证分析文献中得到广泛应用:熟练劳动力需求估计法、零利润条件估计法和GDP函数估计法。
1.熟练劳动力需求估计法
Feenstra与Hanson(1995)运用这种方法估计了国际外包等因素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15%~33%的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增长是由于国际外包导致的,在随后Feenstra与Hanson(1996)的实证研究中运用更为精确的行业数据和衡量国际外包的方法,进一步发现有31%~51%的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增长可以由国际外包来解释。Head与Ries(2000)则运用1965-1990年1070个日本制造业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公司的熟练劳动力工资比重与公司在低收入国家雇佣员工比重正相关。这说明日本公司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低收入国家的外包行为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水平。Hsieh与Woo(2005)运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了香港1976-1996二十年间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变动与外包的关系。经验分析的结果表明,香港制造业熟练劳动力工资占比增长的45%~60%可由对中国内地的外包来解释。
国际外包也同时会提高外包接受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在Feenstra与Hanson(1995)的实证分析中,以美国和墨西哥为研究对象国,分析了美国对墨西哥的外包对两国各自的要素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与美国边境地区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增长的50%可由美国对墨西哥的外包来解释。Xu与Li(2007)运用相似的方法,利用中国1 500个企业抽样数据研究了技术更新、贸易开放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发现贸易开放对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直接效应为负,原因在于中国出口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随着外贸的增长,对低技术工人的需求相对增多,对工资差距有下压作用。技术更新与研发变量的作用为正,说明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倾向使用偏熟练劳动力的技术,进而提高熟练劳动力的需求。然而,Xu与Li(2007)只是从大的贸易开放角度入手,并没有引入相关变量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视角,深入探讨国际外包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
2.零利润条件估计法
零利润条件估计法是利用资本可以随着劳动要素的变动而调整的长期成本函数,通过零利润条件来进行估计。零利润条件就是商品单位成本等于价格。通过零利润条件,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和生产技术联系了起来。Feenstra与Hanson(1999)从零利润条件中发展出了一种估计国际外包和技术更新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两阶段回归方法。Feenstra与Hanson(1999)将称为行业m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假定外包贸易为影响要素价格的两个结构性变量,行业m商品价格的变化为。两阶段回归法中的第一阶段回归式为:
Feenstra与Hanson(1999)对美国的估计结果是:国际外包对工资收入差距贡献了15%,和电脑使用相关的技术进步贡献了35%。Haskel与Slaughter(2001)用同样的方法对英国制造业1960-1990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对工资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产业技术进步,国际外包的影响相对较小。Kuang-Chung Hsu(2006)采用Feenstra与Hanson(1999)的两阶段估计法分析了美国1970-1990的工资差距问题,特别是70年代国际外包、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工资差距的作用。Kuang-Chung Hsu(2006)按照技术密集度将劳动力分为三类:研发工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回归分析发现:美国70年代的国际外包通过降低白领工人的工资从而降低了白领工人相对蓝领工人的工资,而80年代国际外包则提高了白领工人相对蓝领工人的工资。对于研发工人而言,不论是在70年代还是80年代,国际外包对其工资的影响都是正的。从实证方法而言,根据零利润条件用两步法估计结构性变量对工薪差距变化的贡献度应该较为准确。但是,这个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它需要商品价格的数据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准确估计,这在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
3.GDP函数估计法
GDP函数估计法着眼于长期的整个经济体,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行业。资本和其他要素可以在整个经济体内跨行业地实现趋向均衡的调整。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资源约束条件为:
进口中间投入品价格的下降可以看作生产过程的国际外包的结果(Tombazos,1999),所以以此可以考察国际外包等因素对于要素工资收入的影响。
Tombazos(1999)运用GDP函数法对美国1967-1994年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国际外包降低了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收入。但是Tombazos(1999)没有讨论熟练劳动相对工资收入的提高中有多大比例可由国际外包来解释,而在Harrigan(2000)的分析中则全面得多。Harrigan(2000)也通过估计方程(9)及(10)来分析美国1967-1995年影响要素工资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80年代,资本积累提高了完成大学教育的劳动力相对于完成中学教育的劳动力的工资,高技术最终产品的相对价格每增加10%将会提高完成大学教育劳动力相对于完成中学教育劳动力的工资2.8%~3.8%。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对所有要素收入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说明国际外包对于要素收入直接的作用不明显,但是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国内最终产品的相对价格来间接作用于要素收入。
结语与简要评论
在Feenstra与Hanson(1996,1999,2003)的推动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工资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在国际经济学收入分配研究领域中处于重要位置。在此之前,大量研究认为发达国家出现的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工资差距是由于产业内技术进步所致,与国际贸易无关。然而,伴随着发达国家生产的全球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中间产品贸易的急剧增长,Feenstra与Hanson等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实了发达国家的国际外包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观上述有关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工资收入差距的理论与实证文献,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是现有文献大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而运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贸易模型来研究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工薪差距影响的文章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方面的实证支持较为困难。二是许多国家劳动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后的调整会包括失业率变化和工薪变化两个部分。而现有的文献对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于熟练劳动力的失业率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理论模型都是假定充分就业。对失业率的研究可以成为对工薪差距研究的补充,也具有很重要的政策意义。三是现有的文献大多只是针对发达国家生产的全球化与国际外包对本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较少。Feenstra与Hanson(1995,1997)分析了国际外包对墨西哥要素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墨西哥与美国边境地区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增长的50%可由美国对墨西哥的外包来解释。另外,国内的学者Xu与Li(2007)运用熟练劳动力需求估计法,利用中国1 500个企业抽样数据研究了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发现贸易开放对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直接效应为负,技术更新与研发变量的作用为正。但是在Xu与Li(2007)的分析中只是从大的贸易开放角度入手,并没有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角度,去深入探讨国际外包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还需要引入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标变量,对我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进行研究。总之,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收入分配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应当是国内学术界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外包公司论文; 禀赋效应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文献综述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