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旅游学科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
——基于4种C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金芳,于佩良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 中国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旅游学科研究发展. 为了解旅游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文章选取了4种CSSCI期刊近10年文献数据,通过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分时段突现词、引文共被引等相关科学知识图谱. 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学科研究的知识基础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结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共同构建的,整体的知识溢出较弱;2)旅游学科研究热点仍与旅游学框架保持一致,以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为重点;3)在旅游学科研究前沿方面,学者们将关注对象由“物”转向“人”,研究内容更深入,研究尺度回归宏观,研究方法中的定性方法也逐渐被接纳.
关键词: 旅游学科;CiteSpace;知识图谱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研究热点不断出现,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 那么,在旅游学科研究中,如何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该研究领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该领域知识基础与热点前沿,对选择研究方向和促进旅游学科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CiteSpace广泛应用于文献计量的信息可视化分析[1]. 通过绘制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的科学知识图谱,可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能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知识基础、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等信息. 陈悦[2]等认为CiteSpace“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通过对知识图谱的绘制、生成和解读,看到知识图谱将会如何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近年来,在旅游学科领域,已有学者使用CiteSpace进行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余构雄[3]等构建创新指标,以《旅游学刊》2000—2014年所载文献的关键词为研究对象,使科学知识图谱所反映的知识体系演变结合了学科的创造力测评,是对CiteSpace的深入运用. 廉同辉[4]以搜集CSSCI的旅游类文献,绘制旅游学科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被引作者、被引文献、被引期刊的知识图谱,多角度分析旅游学科现状. 李成[5]针对WOS文献,探究了旅游机构、学者合作水平与机制,旅游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趋势等,并做出合理解读. 李燕琴[6]同样采用WOS数据库,聚焦于社区生态旅游研究,对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研究脉络、研究热点与发展大势进行了了细致总结,并对此类研究提出了相关启示. 综上所述,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旅游某一细化层面,以此为基础对文献进行搜集和计量分析,却缺乏对旅游学科研究的整体把握与判读. 鉴于此,本文在参考前人成果基础上,利用CiteSpace进行客观文献计量,在掌握旅游学科研究最新进展的前提下探索其未来发展脉络,以期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共被引分析
1973年,Henry Small提出了以文献为分析对象的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概念[7]. 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献共同出现在第三篇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则这两篇文献就形成了共被引关系. 而对一批文献数据进行文献共被引关系的挖掘可视为是对文献的共被引分析. 在被分析因文献中因包含了作者与期刊等信息,那么除了对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外,还可以进行作者或期刊的共被引分析[8].
SLA协议是以书面合同的方式有效地保障了顾客的服务性能,并明确了贸易双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详细说明了付费的方式及收益分配,使得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SLA协议中可定义的具体的与性能等相关的指标很多,包括了用户任务的响应时间,资源的可用程度及安全性诉求等,且针对不同的服务层次指标也不尽相同,如表1、表2、表3所示[4]。
图2中,短期修正在绿色区域为正常,也就是“6”代表的区域,一般来说长期和短期修正的叠加值在±15%以内。如果处于“5”代表的黄色区域,则有可能是发动机存在故障,如发动机转速不稳。从数值看,长短期修正叠加在+15%~+35%之间和-15%~-35% 之间,或者单独的短期修正在+15%~+20%之间和-15%~-20%之间,在这两个区域内发动机的尾气可以被修正补偿到合格范围内。此时,如果进行尾气检测,一般会合格,发动机抖动的原因只能通过数据分析才能查明。
1.2 共词分析
该类包括#5、#7、#14、#18等四个聚类,核心引文4篇,涉及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品牌和目的地竞争力等. 企业形象、品牌定位、竞争力都是营销管理的重要概念,旅游学科借鉴这些概念,将旅游目的地整体视为“商品”,如上世纪70年代Hunt与Mayo同时期分别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18].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资源的承载地,为旅游活动开展所需要素提供了有效框架,是接待旅游者的载体. 只有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才能树立合适目的地品牌,在旅游市场上赢得竞争力. 在传统的理论中,目的地的形象来源于原生形象与旅游组织的投射形象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旅游者开始介入目的地形象构建,并逐渐起到决定性作用. 未来,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相应地也会在目的地品牌构建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1.3 数据来源
陈超美强调数据搜索方式,即“任何知识图谱绘制的科学性都根源于数据基础”[2]. 根据文献离散规律,任意学科的关键文献通常集中于少量的核心期刊[11]. 基于此,在综合考虑影响因子、载文量、h指数等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科学》作为文献来源期刊[12-14]. 在CSSCI选择高级搜索,期刊选择“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及“旅游科学”,发文年代为“2008至2017”,文献类型为“论文”,得到了共3683条结果. 人工筛选后得到2753篇有效文献.
2 知识基础
学者在论文中会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引用前人成果,被引文献与施引文献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这种引用体现了知识从某一研究主题到新领域的流动,是知识单元从游离状态到重组、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而在新发表论文逐渐被熟知,直到被引用成为参考文献时,就自然形成了引文网络[15]. 因此,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出的共被引相关群体往往是学科领域的经典文献集合,也就构成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 在CiteSpace中,共被引相关群体又被称为文献共被引聚类.
近年来,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兵团工作大局和工会工作全局,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操心、最忧虑、最困难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积极加强源头参与,维护职工权益,致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着力打造工作品牌,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工会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兵团工会举办此次培训班,其目的就是要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七大大精神和全总相关安排部署,进一步提升工会帮扶干部的工作能力,不断推进工会帮扶工作特别是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发展。
对网络进行聚类处理,从关键词摘取名词性术语、采用对数似然算法(Log-likelihoodratio,LLR)从对每个聚类进行自动标识,最终得到28个显著聚类,如图1所示. 在对相关数据勘误后,相关结果整理如表1所示.
图1 旅游研究的文献共被引聚类
表1 核心引文情况(频次≥12)
续表 1
旅游市场包括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合同等. 该类高频关键词仅有3个. 相比于国外,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一种“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的非常态发展模式. 入境旅游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发展迅猛,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反而放缓,学者们集中论证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同时,入境旅游统计口径完善、数据较易获取也是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服务质量”与“旅游合同”则体现了我国旅游市场的正规化发展趋势,导游宰客、旅游安全等问题也逐渐被解决. 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旅游服务的完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研究中都会更加受到重视.
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观,重视制度的约束作用,倡导以国际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国际反恐实践中,吸收了自由主义学说的合理精神,建立了联合国主导的反恐合作机制、地区反恐合作机制和双边反恐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联合了国家之间的反恐力量,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对恐怖主义的防范打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机制大多数是国家之间自发合作进行谈判协调的结果,符合自由主义者关于合作精神的一般界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今国际机制主要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下完成,反映的是西方价值观念,维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国际机制的合法性和正义性难以保证。
“研发这块我们还是挺给力的!”余保宁介绍,2018年,燕塘乳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通过国家优质乳工程验收。“全国仅有光明、三元、燕塘等十几家乳企通过了优质乳工程认证。这应该是目前全国最领先的一个标准,标志着我们国家真正从有奶喝到喝好奶!”
在28个显著聚类中,聚类S值都大于0.7,表示每个聚类的主题集中、内容接近. 规模最大的是编号为#0的聚类,内含75个节点;其次为#1的聚类,有68个节点;从#2到#9,其节点数都处于40~50之间. 随后的聚类节点数下降迅速,同时也少有核心引文,影响力有限. 因此,根据聚类S值的特征可知,前10个聚类是应当关注的重点对象.
2.1 旅游空间差异
该类包括#0、#1、#8、#21四个聚类,核心引文9篇,整体规模与影响力都最为突出,涉及入境旅游、旅游流、旅游经济等. 中国旅游业创立之初,是用于外事接待,具有浓厚的事业性质. 而地理学者以其学科优势,较早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为旅游学科的发展贡献良多. 陈传康教授于1987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旅游地理的选修课,标志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分支学科初步确立,也是旅游学首次正式引入高等教育课程. 因此,中国的旅游学科是由地理学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地理学色彩[16]. 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伴随着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的三次变革,空间的内涵也随之进化[17]. 现有的旅游空间差异研究,更多持有“空间分析”观点,即关注某一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使用计量方法将物理空间抽象为数学空间来分析. 未来,空间认识论应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旅游学科仅关注空间的自然属性是不够的,社会性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2.2 目的地建构
1986年,Callon等出版了《科学技术动态图谱》,正式提出了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也称为词共现网络分析[9]. 在作者标引关键词时,常会受到其他学者成果的影响,进而选择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10]. 因此,关键词的共词分析是最为常见的,基于一定文献提取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共词分析,是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前提.
2.3 主客旅游认知
该类包括#6、#11、#22三个聚类,核心引文1篇,涉及游客与居民的感知、态度、满意度、幸福感、忠诚度等. 认知是指个体对外在事物所传达的刺激的认识和看法. 认知活动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包含了记忆、感知、思维等心理过程.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旅游认知最初仅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认知,特殊性体现在旅游者在旅游中对“人和物”认知的交融性[19]. 当居民改变在旅游活动中被动接受者这一身份、同样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后,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其旅游认知的重要性,进而开展对主客旅游认知的研究. 旅游学科在心理学感知、态度等相关知识基础上,添加了满意度、忠诚度等营销管理的重要概念后,共同构成了主客旅游认知这一知识基础.
2.4 人地关系
该类包括#2、#9等两个聚类,核心引文2篇,主要是地方依恋和旅游凝视等. 旅游活动是一种存在于目的地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人与地是其中的两大关键因素. 旅游者的到来,客观上打破了目的地与居民的常态. 因此,旅游学科对旅游者与目的地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领域,Tuan认为多数人对于地方存在一种爱恋之情,即“恋地情节”[20]. Williams和Roggenbuck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概念,认为其存在功能性与情感性两种维度[21]. 旅游学科引入这一概念,认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地方依恋,旅游者与目的地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而Urry借鉴于Foucault“医学凝视”提出了“旅游凝视”[22],认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是为了“凝视”独特之物. 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更多依靠自身权力将作用力强加给目的地,两者是不平等的. 但伴随着学术界对客体认知的提高,人地关系研究也同主客旅游认知研究一样,将居民纳入研究之中. 在地方依恋中,学者开始关注旅游活动开展后,对居民地方依恋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而旅游凝视则添加了居民凝视、游客间凝视等类型,旅游者在这样的一些类型中反而充当了客体.
2.5 旅游通达性
该类包括#4、#12两个聚类,核心引文1篇,涉及高铁效应、空间可达性等. 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必须要从旅游客源地前往旅游目的地. 在此过程中,旅游空间可达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出行意愿. 而中国高速铁路的普及,极大压缩了时空,增强了旅游的空间可达性. 对于此类研究主要运用了地理学研究范式,探讨的实质仍是空间网络结构问题,CIS空间分析在研究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方法.
走在爱丁堡的街道上,我还看到了许多曾在爱丁堡大学求学的名人雕塑。如果你也来到了这里,别忘了和哲学家大卫·休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合影哦!
中国水利:从一个产品单一的军工厂到一个拥有多项专有技术的上市公司,新兴铸管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请问企业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
2.6 旅游本质
该类包括#3等聚类,核心引文1篇,涉及旅游学科本质探索等. 旅游学属于交叉学科,缺少自身的核心理论. 如对最根本的旅游本质问题,很多学者持有自己的观点. 谢彦君认为旅游本质应由旅游目的决定,并先后提出了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包括“审美-愉悦”说、“愉悦经历”说及 “休闲体验”说,最终确定了旅游的内核在于旅游过程中的追求愉悦的“旅游体验”[23-24];张凌云强调“非惯常环境”为旅游本质[25-26];曹诗图对谢彦君的观点进行了深化与补充发展,提出旅游本质应为“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27];杨振之借用海德格尔现象学,否认体验为旅游本质,提出了“人诗意地栖息”这一观点[28],徐菊凤则尝试进行了共识性总结,认为“余暇+异地+休闲体验”三个要素共同构成旅游本质[29]. 综上,目前旅游学科对旅游本质仍未形成共识.
旅游学科作为一个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仍以地理学为主要脉络,并辅以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知识,最终形成旅游空间差异、目的地建构、主客旅游认知、人地关系、旅游通达性、核心概念构建(旅游本质认识)等六大领域. 由于是在其他学科具体的理论或者结论上发展旅游学科,所以主要还是在已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研究,很难形成旅游学科高质量理论产出[30]. 整体而言,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 旅游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在一些基础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
3 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某个领域中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或多个话题. 一个研究热点往往伴随着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 因此,本文对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来判定旅游学科的研究热点[31].
在我国裁执分离实践中,特别是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案件中,参与的行政机关不仅有区县政府、征收实施部门,还有城管、市场监管以及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法院习惯上将区县政府列为组织实施机关,具体参与机关则由区县政府自行确定。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指挥优势,但不足之处是制度化程度不强,尚停留在工作层面,如何确定组织实施机关,组织实施机关与相关参与机关、参与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缺乏制度化的细致划分,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相互推诿扯皮或者越权乱作为、行政争议层级过高等问题。
相关设定与前文文献共被引分析基本一致,仅在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以进行共现分析. 最终得出498个节点及860条连线,如图2所示,相关结果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文献中关键词相关统计(频率Freq>30)
续表 2
图2 旅游研究热点
如图4所示. 第一阶段共有214个节点与232条连线. 该阶段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差距较小,彼此间的共现关系也较少,其科学知识图谱结构在三个阶段最为简洁. “层次分析法”“生态旅游”“游客感知”“可持续旅游”等关键词具有强突发性,该阶段仍以旅游开发为研究重点. 但在科学知识图谱的边缘已经出现“旅游者”“红色旅游”“城市旅游”“居民感知”“可持续发展”等,之后可能发展成为新热点关键词.
3.1 旅游目的地
该类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模式、居民感知等. 旅游目的地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是旅游学科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及发展(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是除“旅游目的地”之外的首要关注点,这反映出我国旅游学科研究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通过二次文献法,发现部分学者进行了重复性研究,但缺乏理论深度与合理总结. “目的地居民”(社区参与、居民感知)是新兴热点,体现了学者研究视角的转移. 目的地居民不再被视为旅游活动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旅游的感知也逐渐受到学者关注. 而作为目的地居民集合的社区,如何更好地参与旅游发展、谋求合理利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关键词,一方面表明是对中国的旅游研究,体现现行研究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某种程度上表明旅游学科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缺乏具体的微观层面.
3.2 旅游市场
通过Modularity Q和Mean silhouette对聚类情况进行评价. Modularity Q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该值越大,表示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大于0.3意味着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 此共被引网络的Q值为0.8757,表明网络聚类的结果优异,划分为28个聚类是可靠的. Mean silhouette是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越接近1,反应网络的同性质越高. 此共被引网络的S值为0.3941,即各个节点并没有统一于一个网络中,反而形成一个个离群点. 综上,近十年旅游学科研究主题不明确,知识溢出效应较低,知识基础十分薄弱,学科内没有形成共识,研究方向比较发散.
3.3 旅游类型
旅游类型包括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 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以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划分是最常见方式. “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都是以旅游目的地为依据定义的旅游类型,彼此互补. 相关研究表明,学者更关注乡村旅游,这与我国国内游客构成有关. 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游客50.01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高达36.77亿人次,约占73.5%,毫无疑问是主力. 乡村旅游能为城镇游客提供异于城镇的旅游体验,受到各地政府和旅游行业的大力推广. 城市具有旅游中转站与旅游目的地双重属性,同样是研究热点. “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则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据定义的旅游类型,体现了我国旅游的细分化趋势.
3.4 旅游业及部门
该类包括旅游业、旅游产业、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业、主题公园、旅游上市公司、旅游网站等. 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直接服务于游客,进而产生经济效益. 该类关键词数目较多,除去“旅游业”“旅游产业”“旅游企业”这类指代宽泛的关键词外,旅游业三大支柱中的“旅行社”与“酒店”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而交通客运业不完全服务于游客,故并未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目前,中国的主题公园行业发展不均,据统计,70%的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对于“旅游上市公司”,学者关注的重点仍是绩效,与“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差异不大,未体现旅游的特点所在. “旅游网站”体现了“互联网+”的特点,随着数字时代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旅游网站的关注度仍会提升.
3.5 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与核心,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 现有研究关注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满意度及游客感知等. “旅游体验”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由谢彦君教授最先引入,指的是旅游者与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获得的一种愉悦感觉[22]. “游客感知”的研究对象有很多,其中以目的地形象、旅游影响最为常见. “游客感知”与“居民感知”关注的视角不同,由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研究更倾向于“游客感知”. “满意度”最早出现于管理学界,旅游者的满意度研究多关注于影响因素. 综上,该类关键词反映出在旅游学科研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加深,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重视.
3.6 旅游资源
当然不是,引用一下《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先生给共享经济下的定义:“将冗余所有权转让出来,让别人拥有临时性的使用权,从而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创造价值”,如此是谓共享经济。这里强调的是 “冗余”,即共享的资源,应是供给方闲余的,而恰好是需求方需要的,供给方有偿与需求方分享,盘活闲置资源。显然,上文中只有JACK搭乘的滴滴顺风车才能算“共享经济”,而所谓的“共享单车”、“共享移动电源”等都是人为制造新的资产和新的需求,是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租赁生意。只要跟 “共享经济” 挂钩,就能搏得眼球,赢得资本的青睐,因此各种千奇百怪的租赁服务以“共享经济”之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然不足为怪。
3.7 旅游影响
该类包括旅游影响、旅游经济、经济增长等. 旅游影响主要是指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通常分为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与环境影响. 但我国的旅游影响研究侧重于关注经济影响,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经济效益仍占首要地位;二是相比于旅游社会文化与环境影响,旅游经济影响的相关数据较易获取,利于开展研究.
3.8 研究方法
该类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扎根理论、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实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等. 如果一种研究方法被列入关键词,那么它应该被作者视为是足够新颖或极其重要的. 除了综述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关键词,我国旅游学科研究仍以定量方法为主. 其中,“结构方程模型”集逻辑性、可操作性、可视性于一身,为学者大量采用;“因子分析”多用于维度识别;“社会网络分析”多用于空间布局;而“扎根理论”作为唯一的热门定性方法,其易用性与科学性受到了肯定. 可见,未来旅游学科在继续使用定量方法的同时,也会借鉴、引入更多先进的定性方法.
图3 2008—2017年旅游学科热点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高低与持续的年份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只有旅游目的地得到合理开发,才能吸引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现行研究已足够丰富;从营销角度讲,以旅游者为代表的旅游客源地是旅游活动的推力,关注度虽不及旅游目的地,但也在逐渐受到重视. 而处于两者之间的途径区域,学者们关注较少,“旅游流”是仅有的热点. 综上,旅游学科的热点沿袭于它的知识基础,根据现实需要逐渐发展.
4 研究前沿
陈超美认为研究前沿是“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强调新趋势与突现,而测度突发则需要检测文献被引频次或关键词频次的变化率. 研究前沿必须在分析突现词的基础上,结合对突现词所在文献的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和探测[32]. CiteSpace提供的突现性探测(Citation/Frequency Burst),是快速辨识和探测研究前沿的重要分析工具. 通过本文所得文献数据,得到以下突变点. 如图3所示.
根据突现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0年、 2011—2013年、2014—2017年. 根据这三个时间区间,得到三个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结合突变点与文献情况,探讨我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该类包括空间结构、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等. 旅游资源是旅游得以开展的关键. 除了旅游资源开发这一热点外,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在国家、省域、市域等不同个层次都有涉猎,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等级情况与空间集聚效应是研究重点. 这反映出前文提到的我国的旅游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
图4 2008—2010年旅游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图5 2011—2013年旅游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图6 2014—2017年旅游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4.1 2008—2010年
根据图2与表2的关键词频次与中心性情况,“旅游”频次高达119次,中心性达到0.24,远超其他关键词. 其半衰期为5,表示近10年每年都有文献选择“旅游”作为关键词. 旅游学科研究是以旅游及其所引起的现象、关系开展的,选用“旅游”作为关键词并无错误. 但是,在这四种国内旅游顶级期刊中,“旅游”作为关键词难以概括全文内容,缺乏学术严谨,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研究的精准性. 其次热点分别为“旅游业”“影响因素”“入境旅游”“旅游目的地”,频次分别为78次、67次、56次及53次. “旅游业”与“影响因素”中心性同样较高,为0.19与0.24,这些关键词的半衰期同样较长. 结合已有理论,大致可将所得频次在10以上的关键词分类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旅游类型、旅游业及部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影响、研究方法等.
4.2 2011—2013年
如图5所示. 第二阶段共有242个节点与322条连线. 相较于前一阶段,科学知识图谱结构复杂化,突变词主要有“旅游动机”“利益相关者”“时空差异”等,相较于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者的出行及流动、旅游影响、空间等旅游内在机理得到重视,新的定量方法(结构方程模型)也被广泛使用. 边缘也出现了更多新的关键词,如“旅游网站”“社会网络”“体验”等. 在2008—2010年边缘的部分关键词逐渐成长,“旅游者”表现最为明显,已成为新兴的热点关键词.
(6)矿区规划面积大,矿区开采过程中可能造成部分区域地表沉陷,破坏居民房屋建筑和农田等。同时矿区内工业场地、矸石堆置场等选址将占用土地资源,也可能造成居民搬迁。在矿区范围内有村庄分布,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居民搬迁对矿区实施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4.3 2014—2017年
如图6所示. 第三阶段共有249个节点与231条连线. 第三阶段相比第二阶段,对“国外研究”“游客”“区域差异”“扎根理论”“中国”等研究激增,反映出旅游学科研究尺度与范围继续扩大,宏观性研究开始回归;以铁路为代表的旅游途径区域受到关注;以人为本的观念得以渗透,旅游者及居民的感知、体验受到重视. 定性方法(扎根理论)逐渐采用并获得一定研究成果. 边缘的新兴关键词已形成了联系密切的聚类,未来可能成为学者的关注重点.
综上所述,旅游学界学者在近十年的研究视野逐渐开阔,研究对象从“物”逐渐转向了“人”,旅游者与居民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研究内容上,内在联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时空特征”“旅游流”“高速铁路”是其集中体现;在研究尺度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学者们从微观视角关注区域旅游发展回归到对宏观尺度的关注;在研究方法上,在定量方法长期占据研究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扎根理论”被成功引入,有严格研究范式的定性方法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合理结合应是趋势所在.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四种CSSCI期刊为文献来源,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从共被引、共现两大角度探究旅游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相互联系,且在旅游大环境下不断调整、发展.
5.1 旅游学科知识基础薄弱
旅游学科知识基础整体薄弱而混杂,是在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理论与知识后,构建出旅游空间差异、目的地建构、主客旅游认知、人地关系、旅游通达性、核心概念六大知识领域. 在旅游学科的一些重要概念上,国内学界没有形成真正共识.
5.2 研究热点与旅游学框架基本一致
目前,旅游学科已有明显的研究热点与主题,且现行研究热点与Leiper的旅游学框架基本一致,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旅游类型、旅游业及其部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影响、研究方法、概念类九大领域. 旅游目的地及以其为代表的拉力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在旅游客源地及以其为代表的推力,学者们的重视程度也正在逐渐提高. “旅游流”是旅游途径区域的唯一亮点,该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
我国早期的旅游研究和实践结合的比较紧密[33],旅游学科的研究热点也是紧随热点旅游现象. 旅游活动拉力是带动旅游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旅游学科热点研究也主要围绕其展开. 我国旅游学科研究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缺乏对旅游实践的深入探究,套用已有的相关理论对热点现象作浅层次解释,而无法挖掘现象的特殊性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形成独特性的旅游学科理论.
5.3 研究前沿呈现新态势
在旅游学科研究前沿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在研究对象上,旅游学者从最初关注旅游开发、对“物”的研究转向了关注旅游者与居民,研究于“人”,旅游学科呈现出人本主义的趋势,旅游研究反思日益活跃,旅游研究的重心和焦点逐渐由“物之理”转向“人之理”[34]. 学者指出,旅游研究应以“人”为逻辑起点,以人性需求、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为基础,由于旅游既是一门科学(外向求索旅游世界),也是一门人学(内向求索旅游世界),只有立足于人学视野,才能整体反映和把握旅游的存在、功能和意义,才能更好地洞见旅游的真谛和旅游研究的本质[35]. 在研究内容上,学者关注内在联系,对旅游途径区域的研究正在增强. 在研究尺度上,大尺度宏观研究重新成为主流,基于国际、国家、省域范围的研究增多.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方法仍以“扎根理论”为主.
针对南通鹏越纺织有限公司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营销相关理论,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的营销策略:
旅游前沿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旅游活动涉及多个领域、旅游现象具有复杂性. 在旅游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是相对应的. 但是,研究旅游前沿问题不仅要突出旅游领域特色,而且要发展旅游学科理论深度. 如何就某一旅游现象开展深入的旅游研究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5.4.1 研究不足 本文样本选取主要是国内旅游学科“CSSCI期刊”的相关文献,还有一些重要刊物如《旅游论坛》《旅游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刊载的大量较高质量的文章未能纳入本研究中,样本数量有限,另外,其他语言如英语、日语等发表的对旅游学科的研究文献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今后可选取更多的刊物文献和外文文献进行对比和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
5.4.2 研究展望 对旅游学科研究的整体把握和研读对于旅游学科的研究有整体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旅游学科在未来研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 第一,我国旅游学科研究仍处于多学科切入的理论构建的初级发展阶段,今后研究可就如何从多学科、新学科切入的深度进行探讨. 第二,本文采用了科学知识图谱对旅游学科的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刻画,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从“旅游”到“旅游学”的知识来源以及知识基础的梳理、归纳、统一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33(4):99-103.
[2] 陈 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 余构雄,戴光金.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7,32(1):99-110.
[4] 廉同辉,余菜花,宗乾进,等.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旅游学刊,2013,28(3):114-119.
[5] 李 成,赵 军.基于Web of Science的旅游管理研究信息可视化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4):104-113.
[6] 李燕琴,束 晟.基于Web of Science的社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17,32(8):116-126.
[7] 耿海英.共引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7.
[8] 埃格希.情报计量学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9] CALLON M, LAW J, RIP A.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 [ M]. Macmillan, 1986:2-16.
[10] QIN HE. Knowledge discovery through co-word analysis[J]. Library Trends, 1999(1): 48.
[11] 张斌贤,陈 瑶,祝 贺,等.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30(4):17-25.
[12] 张凌云,兰超英,齐 飞,等.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10):114-125.
[13] 兰超英,张凌云.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影响力和影响因子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3):96-105.
[14] 张凌云,齐 飞,黄晓波,等.2003—2014年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J].旅游学刊,2015,30(12):85-100.
[15] 李 杰,陈美超.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6] HALL C M. Development(s) in the geographies of tourism: Knowledge(s), actions and cultures[C]// WILSON J, CLAVE S A.Geographies of Tourism: European Research Perspectives.Bingle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13: 11-34.
[17] 石 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3):3340-3345.
[18] HUNT J D. 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5,1(1):24-28.
[19] 白 凯,马耀峰,李天顺,等.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和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J].地理学报,2010,65(2):244-255.
[20] CAMPBELL E S.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Yi-fu Tuan[J]. Leonardo, 1974, 9(2):313.
[21] WILLIAMS D R, ROGGENBUCK J W.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C]// National Parks and Recreation, Leisure Research Symposium, 1989.
[22]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 Sites of Memory, Sites of Mourning: The Great War in European Cultural History, 1990.
[2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4] 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25(1):26-31.
[25] 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8,23(1):86-91.
[26] 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旅游学刊,2009,24(7):12-17.
[27] 曹诗图,曹国新,邓 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25(1):80-87.
[28] 杨振之.论旅游的本质[J].旅游学刊,2014,29(3):13-21.
[29]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30] 宋子千.以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促进旅游学科成长[J].旅游学刊,2014,29(3):22-30.
[31] 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2] BARNETT J.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3,13(1): 7-17.
[33] 戴 斌.信仰、责任与坚守:当代中国旅游学人的价值取向与学派培育[J].旅游科学,2010,24(2):1-6.
[34] 王晓倩,曹诗图.试论人学视角的旅游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1):86-91.
[35] 谢彦君,孙佼佼.科学与哲学:旅游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路径[J].旅游学刊,2016,31(4):24-32.
中图分类号: F590-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11-0044-10
收稿日期: 2019-09-11;修订日期: 2019-10-27
基金项目: 广西自治区“旅发委”招标课题(20180917001)
作者简介: 王金芳(1993— ),女,河南周口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丹)
标签:旅游学科论文; citespace论文; 知识图谱论文; 广西大学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