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论文_赵飞,李丹

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论文_赵飞,李丹

赵飞 李 丹 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264200

【摘要】工匠精神教育课和学生日常管理都是技工院校的重要工作,二者之间对接融通的程度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毕业生的质量。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对接融通的现状,指出了二者融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索了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通的策略,对强化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 教育课 学生日常管理 融通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138-02

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许多相互融通之处。由工匠精神教育课入手学生日常管理,是学生养成教育和规范管理较好的切入点,符合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感悟可见可行的工匠事迹所蕴含的道德意义,自觉增强工匠精神,养成遵规守纪、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进取成才等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反之,严格规范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又能有效强化和保证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工匠精神教育课发挥着教育、启发、凝聚作用,学生日常管理则起到约束、推动和保障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作用学生,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立德强技的优秀毕业生。

一、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融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融通工作至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两张皮”现象。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工作隶属教务处管理,该课程已于2016年秋季正式列入学校德育课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综合测评总计安排了10个课时,大多安排在新生第一学期上。学生管理工作归属学生处负责。不少学校忽视德育课教师的力量,不重视德育课教学的作用,全员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起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与德育课教学结合点、交叉点、对接点比较少,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没有形成教育管理合力,缺乏德育实效。

2.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学生主动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导致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师普遍停留在课本基本内容教学和传统单一的理论说教形式上,存在照本宣科上课现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落后和单一,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认可、信服和情感共鸣,学生不愿意学,有抵触情绪。

3.德育课教师缺少主动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识。德育课教师对学生现实情况(如学生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仪容仪表、理想信念)和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总体要求等不够关心了解,导致德育课教学脱离学生现实、脱离学校实际,难以发挥德育课应有的教育引领作用。现行的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在教师考核督导方面,不能有效保证和切实推动德育课教师主动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识。

4.学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不注意融入“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往往注重抓班主任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等,缺乏主动融入工匠精神意识,导致毕业生适应就业单位的时间过长,跳槽、下岗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

二、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通的策略。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不能仅仅依靠10课时一蹴而就,需要结合学校其他德育教育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效载体,方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入脑入心入骨髓的效果。

(一)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尤其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只有乐意学习,才能极大地发挥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和愉快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高。当代青年学生个性不断张扬,价值取向日呈多元化,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和管理工作,必须耐心细致,触动、震撼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心悦诚服,自觉积极践行。这就要求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要让学生知道工匠精神教育课有用、对自己有益,发自内心的喜欢它,就会自觉消除反感情绪,主动配合、服从和实践。慢慢通过感悟,内化所学的知识,使之变为学生的信念,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二)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主动融入“工匠精神”。磨炼工匠,必须体现在全方位的日常管理实践中,要做到“五化”。

1.学习目标使命化。毋庸讳言,相当多的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缺乏目标,责任意识淡薄,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此,在日常管理之中,应着力强化目标教育,将学习目标教育与责任感教育融合起来,使学习目标使命化。比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可能是“未来找一份好工作”,或者是掌握一门数控技术能够就业,很难感受到学习数控专业的使命感,也很难相信他们能够成长为大国工匠。如果我们将学习目标教育与责任感教育相结合,设定为“通过学习技术,提高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富国强军”,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使命感,从而激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把学好数控专业作为一份事业去追求。

2.常规管理企业化。技工院校培养的目标是进入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融入企业管理的要素,围绕着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在企业发展来管理,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我们可以将现代企业的清扫、清洁、整理、整顿、素养、安全、学习、节约的“8S”管理,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上课,高标准地完成作业,严格规范的安全文明生产,一尘不染地打扫卫生等,使日常的“8S”管理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做到制度明确,督导及时,奖罚分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3.专业教学精细化。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与专业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兼顾专业的特点,将技术技能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同步开展,这需要教师集体有效合作,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实践操作课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耐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比如在实践操作课或实训车间,实行“8S”管理,对工具准备、工作服穿戴、安全生产、实训后整理整顿环节等,都要落实明确的操作规范,最大程度模仿企业生产,逐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4.专题培养精准化。除了将工匠精神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之外,还需要经常进行一些精准化的专题性教育。比如班级的主题班会、技能大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都可以有意识地让其与具体的工匠精神对接,用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去感染和触动学生,引导学生逐渐自强自立,孜孜以求的完善自我。

5.文化渗透常态化。只有创造一个浓烈熏陶的育人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任何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打造相应的班级文化氛围、校园工匠氛围。比如,将学生技能大赛的照片、学生的优秀事迹、工匠精神内涵等做成宣传图板、文化长廊;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网、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广泛宣传工匠精神,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在发愤图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氛围中,都能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德育课教师要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重点通过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与之融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模式,让教学过程丰富形象,化难为易。要注意搜集校友中杰出工匠、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能工巧匠的成长故事和主要事迹,努力形成学生身边的工匠群体和工匠文化氛围。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教材外,还要注意穿插身边真人真事案例进行授课;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选择信息化教学,借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多姿多彩”活动,通过“重组教学过程,融入多种学习形式,构造多种信息交互,师生共同体验,创设一定时间、空间和心理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景认知、概念理解以及知识建构,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生成智慧与开发自我的“行程”;在教学形式上,除课堂讲授外,还要注意聘请企业或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教育,如开展由劳动模范组成的职业道德讲师团进行专题报告会,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邀请专业教师同堂授课,对一些专业的、细节的内容讲深讲透,文理融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工匠精神教育课和职业指导课有许多相通相融之处,在课节不够时,可将部分章节嫁接到职业指导课中进行。

(四)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弘扬工匠精神,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工人的模式。对学生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在开展班会时要多讲践行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技成、天下行”。经常鼓励同学相信自己的选择,坚信:上技校学技术,一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引导学生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面对学业和今后的人生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视技艺为财富,为之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为自己将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我国打造成技术技能强国贡献力量!采取企业管理工人的虚拟奖惩模式,对于勤奋学习、苦练技能、严格自律的学生,在学期末要“下发奖金”;对于经常违规违纪、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学生,则要“扣减工资”,以此刺激、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实训态度。

(五)完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评比。学校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检查评比活动。在教学评比标准中,要把是否融入工匠精神教育进行教学作为必备的一项评比标准,赋予一定分值。要相对应地安排学校领导、学生管理处、教务处和有关班主任一起参加检查评比。围绕检查评比,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课优秀课堂、优秀教案和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六)加强各部门沟通交流、协调合作,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学校教务处、学生管理处、政教处等处室要定期协商统筹制定德育工作方案,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形成沟通交流常态化。任课教师向班主任汇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作风纪律等方面情况,而班主任则与任课教师交流本班学期工作计划、文明班级评比情况、宿舍卫生情况、文体活动表现、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排名以及班干部基本情况等。通过职能部门之间、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合作,学校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七)要改革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现行工匠精神课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书面闭卷笔试并以笔试分数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现实践行情况,得高分的学生往往在践行工匠精神方面表现差,造成评价与现实不相符的情况。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师应改变这种不合理、有欠缺的评价方式,增加学生现实践行工匠精神表现考核。主要通过向学生处、班主任了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践行情况的优劣来确定学生的考核分数,以此引起学生重视遵守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自觉践行工匠精神。课程的评价结果还应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并以此作为学生后续学习行为变化及职业素养养成情况评估的基本参照。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教育,要注重将工匠精神教育课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使工匠精神成为真正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为其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奠实根基。

参考文献:

[1]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8, 4(8):176-176.

[2] 李小鲁.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5).

[3]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论文作者:赵飞,李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论文_赵飞,李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