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居民投资的综合效应_投资论文

论居民投资的综合效应_投资论文

论居民投资的综合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为止,人们对居民经济行为的研究范围大多局限于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和居民储蓄,而忽视了对居民投资的研究。这是因为,传统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随着改革的进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接受投资主体应从原来的政府转向企业。这种认识是种进步,但还很不全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也是投资主体,承认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居民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居民投资行为的深入研究。

一、居民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缓解资金短缺的局面。

要解决国内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除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外资外,更应着眼于大力挖掘国内现有的庞大的民间游资。一方面,随着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各阶层家庭资产增幅很快,人们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其支出总额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目前城镇已降至0.419,农村已降至0.528。1989年以来,居民储蓄的数量增长很快,1995年末全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近3万亿元。因此居民初步具备了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意识的增强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人们有了投资的强烈欲望。很多人不满足于银行存款的投资形式。目前在我国寻求投资获利的居民游资有2500亿元。199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现金流通量为7003亿元,可见居民投资需求市场之巨大。当前我国的居民投资渠道有:股票证券投资、产权交易、期货交易、房地产、单位集资、邮票古玩、名人字画、金银珠宝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投资渠道偏狭,投资工具种类偏少。因此,面对一边是国内短缺的资金,一边则是不断增长的居民游资的现状,大力发展居民的投资渠道,开放居民投资市场,培育居民投资行为便是应有之意了。

第二,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几十年来,我国政府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视的,但产业结构的失衡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障碍。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关键是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机制,包括资产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的市场机制两部分,其中资产存量调整机制的确立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资产增量相对于存量数量较少,而且因为资产增量的分配受到原有资产存量格局的惯性作用。资产调整的前提则是存在一个资产交易市场,只有通过资产的买卖才能实现存量的转移。对于小型企业的资产购买也许可以由独家企业或个人承担,而大中型企业的资产交易显然只能由众多的企业或个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对大中型企业的资产实行股份化、证券化,通过证券的交易来实现产权的流动。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资产存量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破产兼并行为实现的。而实行企业兼并、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调整的重要举措。然而,就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而言,是难以完全承担起兼并其它企业的经济主体角色的。这样,居民的投资行为便大有可为之处了。作为居民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经济组织在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中能发挥积极和特殊的作用,可以扩大国有资产存量调整承担主体队伍,可以克服产业结构布局的短期行为,并且国家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以重点项目建设,从而缓解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有利于引导消费,调节积累机制。

如何引导消费,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开放证券市场和居民证券投资等居民投资渠道,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变消费资金为积累资金。如果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用于股票投资,这部分消费资金便永久地投入到了生产领域,如果用于债券投资,这部分资金在发行期内投入生产领域,变为积累基金,这种方式优于储蓄方式,因为它比定期储蓄稳定性强。证券是消费资金向积累资金转化的一个优良的资金转化机制,这样对增加供给、稳定物价等都有积极意义。

第四,有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

居民投资市场拥有复杂的价格机制,广泛的信息来源和众多的投资者,因而能使那些有前途的企业获得价格合理的充裕的资本供给,同时拒绝给那些没有前途的或已过时的企业注入资金。通过证券投资者对各类证券的投资选择,通过调节社会资金在各个市场间的流动,证券市场促进了资金的有效分配,持币待购的资金会转向证券市场,甚至一些要投入商品市场的资金也会被抽出来,投向证券市场,这就缓解了商品市场的压力,挖掘了社会资金的潜力,保证了生产资金的供应。

第五,有利于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

改革我国投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分散化,居民投资的发展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数以亿计的居民进入投资领域,成为投资主体,对于充分动员投资基金,提高投资效益和改善投资结构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六,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投资是有风险的。在政府和企业主要担负投资时,投资失误可能给国民经济造成“大震”,由此造成的风险也集中在政府和企业身上。而居民参与投资后,他们的决策会比较慎重,因而可能减少失误,一旦失误,投资风险则分散承担,化“大震”为“小震”,减“重震”为“轻震”。从而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如1992年6月上海股指从1420点下跌到383点,1993年2月~1994年7月股指从1530点下跌到333点,均未引起经济社会大动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承受风险的能力。

二、居民投资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促进作用

第一,有利于企业破产机制的正常运作。

我国的《破产法》已颁布数年,但实践效果很不理想,大多数的破产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破产机制的正常运作,早该破产的亏损企业无法破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和生活保障问题不易解决。大部分城镇居民一旦“饭碗”被打破,生存也就发生了问题,所以为了维持生计一定要千方百计保住“饭碗”,即使面对福利不好、发展机会少及其他种种不利条件,也要委屈求全地保住“饭碗”。

培育居民投资行为,使破产企业的职工在寻找到新的职业之前,因有其他收入来源而能维持生存,这就为企业破产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二,有利于政企分开,确保企业的法人权益。

迄今未能解开政企不分的“症结”,其基本原因在于,企业运作的财产归政府部门所有,所以,要解决政企分开问题,要企业不依附于政府部门,就必须解决“企业依附于谁”的问题。企业只有依附于居民,才能解开依附于政府部门的链扣。在居民投资从而企业的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若政府部门再直接插手企业事务,将受到其他投资者的抵制和反对。居民已开始从投资者身份出发,关心企业的收益和运营成效,正成为促使政企分开的主要力量。

第三,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在银行信用渠道供应资金状况下,企业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核算具有模糊性,而通过发行债券向公众筹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专门性,便于正确核算收入、成本和利润,加强经济核算,并促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率。通过发行股票,由于受股东权益的约束,企业必须正确地核算相应项目和产品的收入、成本和利润,这也同样使企业的经济核算成为十分严格而明确的工作,无疑将会大大促使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核算。

标签:;  ;  ;  ;  

论居民投资的综合效应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