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课论文,重视论文,思维训练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并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要使学生的文章“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就需不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议论能力的培养。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现在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正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少年期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思想、判断和行为,还多少带有儿童期意识生活中的“具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在初中阶段继续加强记叙文教学,适量增加文艺作品的教学,不断丰富少年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完全适时、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适量的逻辑思维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逻辑思维的培养,大致包括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议论能力的高下归根结底也是取决于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的强弱的。下边就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个人的拙见。
一、判断能力的培养
我教《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板书题目时,先写“桥”,然后依次加上“拱”、“石”、“中国”,这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知识,进行对概念限制的训练。当讲到《水经注》里的“旅人桥”一段时,我又把“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一句改为“就是古老的石拱桥”,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句子里修饰和限制成分并不是随意添加的,正确地运用修饰和限制成分是表达准确、严密的需要。当我再指出“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一判断句时,学生就能够指出两句话里的修饰成分——定语“世界著名”和“古代”同“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和“最古”都互相关联,对于整个判断则不可缺少的这一道理。
判断句式在教材中大量出现,认真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有很大帮助。一旦有了判断能力,就可使他们逐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做到概念明确,减少写作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等弊病。同时,懂得并掌握修饰和限制成分的使用,更可使他们思路清晰,语句通晓。可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应把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步。
二、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议论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的培养。议论的对象本源于生活,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是一回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是另一回事。对初中学生来说,更困难的往往正是后者。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但不善于思索,更不会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他们在课堂上阅读浅显的文章,大抵是走马观花,遇到艰深的文章,又每每浅尝辄止。这就是造成他们分析能力特别差的原因。为此,我们应在议论文教学中,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对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的训练。因为在议论文里。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之间更须注意内在的逻辑联系。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第四段就可作逻辑思维训练的典型段。阅读分析时,我先让学生思考:这一段的论点是用哪个句子提出来的?(本段开头一句即提出论点。)再思考这段文字的论述层次。接下来,再让学生弄清,本段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哪些名言?又举了哪些事例?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使学生理解引用这些名言和事例,都是为了证明本段开头一句提出的论点,也是为了证明全文的中心的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然后提出本段倒数第二句(“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如果不用,上下文句也通顺,但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句呢?这是思维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明确,用了这一句,使全段的论述更加周密,指出不去努力“防止和减少错误”或“对错误保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这两种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都是不足取的,这样就避免了误解作者的观点。通过指导,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且从作者行文缜密、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论述中得到了逻辑思维的训练。
三、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能力的培养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例如,学了鲁迅的《故乡》,再要求学习茅盾的《可爱的故乡》(第四册语文课本第19—20页),然后指导学生联想:这60年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今天宏儿也有幸回到他的故乡,他的心情和他所看到的闰土的后代水生会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分析,我要求学生以《“闰土”的后代上大学》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有时,利用相同体裁的两篇文章比较阅读,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使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把握白杨树的特征,通过联想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例如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由树及人,托物抒情。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袁鹰写的散文《白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三册129页), 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明了《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在新疆扎根、生长并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两篇散文就象油画和水墨画,油画色彩浓重,如《白杨礼赞》;水墨画色彩淡浅,如《白杨》。从类比中,学生认识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展开联想,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可见,类比是联想的根据,以此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限于判断、分析、联想这几种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讲究遣词造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情达意等,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A)“钵盂埋在地里, 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说是雷峰塔。”如写成:(B )“钵盂埋在地里,上面造起一座雷峰塔。”通过辨析,学生可以比较A句比B句好,因为A句的说法强调是镇压之塔,带有憎恶的感情。
象这样可供训练的例句在初中现行教材中是比较多的。又如上文中有“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也是很好的例子,它把“我以为”这个主谓短语放在后面,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作者的评论,对雷峰塔持否定态度。
总之,语文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担当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还要把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和各个环节中去,充分注意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作用,这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