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丹(兰溪市第二中学 浙江 金华 321100)
【摘 要】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和富有生活味的一门学科,可我们的语文课堂许多时候不经意间却会陷入沉闷、乏味的境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开展得不够精彩。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中有探索的兴趣,有发现的快乐,有情感的升华,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有了味道,有了内容,就成为了一个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 动感 文本的挖掘 教学机智 情感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6-004-01
执鞭语文教坛也有几年了,忆想自己初中阶段所走过的学习语文历程,孩童玩耍打闹的场面光鲜生动,如在昨日,关于学习的画面却是那样的单一、沉闷、枯燥乏味:板着脸的老师严肃地高高在上,先认读生字词,再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就是日复一日的语文课堂标准流程,四平八稳。长大后才知道,那是老师在传道,在授业,在解惑,除了背背、记记、抄抄、写写,好像没我学生什么事。
出道后,常听同行诉苦:"现在许多学生语文课不发言,懒思考,慵慵散散真是让人焦躁!"诚然,我们见得多的是冗长的会议中主讲者四平八稳长篇大论,与会听众昏昏欲睡,却绝少见快乐大本营里有人瞌睡,因为这里充满变数,充满挑战,充满动感!
如果说,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幸沉闷起来,笔者认为努力打造一堂"不平稳"的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成为"动感地带"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一、敲好课的第一锤,激起思维的火花
军人讲究首战必胜,戏剧演员讲究出台亮相,语文课也讲究开音定调。众所周知,课堂始于导语。因此,导语设计得好与坏,自然会关系到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应该说恰到好处的导语,会在上课伊始自然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逐步向高潮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1〕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们语文课的导语可以是一首歌,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个悬念,一段精美的视频,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体来设计。总的原则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兴奋地投入课堂活动。一堂语文课有一个精妙的导语就如一碟小菜,未食其味,先闻其香。
二、于平坦处山峦陡起,于水面平静处波澜荡漾
北方人吃面讲究面要筋道,我们的语文课也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到有"筋道"、有嚼劲,不是吃婴儿米糊。
在语文教学中大家公认的是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孙绍振〔2〕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这不同于数理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基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深刻的所知。其解读不像数理化公式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独特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三、学会反弹琵琶,变"废"为宝,迂回前进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调皮的学生,破坏课堂氛围,甚至导致笑场,此时如果教师处置不当,或不予处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甚至会损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机智呢?《教育大辞典》〔3〕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教学机智充分地发挥了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表现在教师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柳暗花明"。
四、让语文泛舟学生心灵深处
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教书与育人紧密的结合,学语文即学做人。语文教学不能从语文最后又回到语文,更不能为语文而语文。语文应与生活接轨,往社会延伸,向生命进发。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中最厚重的莫过于悲悯情怀。什么是悲悯情怀?朱光潜〔4〕在《悲剧心理学》中解释为:"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大到悲悯一个国家的艰难历史,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小到悲悯生活中一个小人物、一个小生命的困苦,近到悲悯自己的人生、他人的人生,懂得体恤、懂得尊重、懂得富有爱心。善,就是一种悲悯情怀。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已颇有"金钱至上"的色彩,虽有很多的温暖,很多的感动,但也绝不少冷漠、麻木。北大学子电磁炉烤猫美其名曰"实验",见人落水先考虑打捞费,老母病弱无人赡养,殡仪馆抢生意病房门口急候死讯……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冷漠。试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缺失了悲悯情怀的培养,培养出一个冷漠的语文高材生,哪怕是口出珠玑,笔走龙蛇,于社会又有何大用呢?
引领学生解读悲悯,在心灵深处根植悲悯、培育悲悯,使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那一点不断感受到爱的颤动,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达到这个高度与深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信,心中有爱境界自来。"师者,人之范也。"教师先怀悲悯之情、博爱之心,你的学生总能感受到爱的颤动的!
一堂语文课要上得轻松快乐很容易,而要上一堂生动快乐又有点东西的语文课真是太难。但不管怎样,上一堂学生有兴趣、有发现、有感触、有升华的语文课永远是我们所有语文同行的追求,不是吗?同行们,让我们为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不再沉闷的课堂而探索、而追求吧!
参考文献:
〔1〕摘自《教育艺术》 2010年第7期 62-63页
〔2〕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6页。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论文作者:金玉丹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1
标签:语文课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导语论文; 教师论文; 沉闷论文; 文本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