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_杨雅敏

影响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_杨雅敏

杨雅敏(阿坝州小金县机关幼儿园 四川 阿坝 624000) 摘要:破坏性行为即儿童损坏家中或他人的财物、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这种破坏分为两种,“有意破坏”和“无意破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有意破坏”,采用观察法,对中班年级组3个班级115个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中班幼儿产生“有意破坏”的行为,有着不同方面的原因,发生的时机,对象,空间都会对破坏性行为产生影响,而如何应对幼儿的这一破坏性行为对于幼儿教师的教学及幼儿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原因产生的破坏性行为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要同时关注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破坏性行为;中班幼儿;影响因素;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48-03 前言:破坏性行为即损坏家中或他人的财物、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1]。这种破坏性行为分为两种,“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孩子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有意破坏”的行为,如孩子能叠起1~4块积木,搭好后,父母看了称赞他,而他也自鸣得得意地拍手叫好,但突然之间他把叠高的积木推倒,还高兴的大笑。有时成人为他折了一个纸鸟,他拿着玩弄得很起劲,转眼间他将纸鸟揉成纸团,扔来扔去地玩,这时成人生气,而他却玩得很开心[2]。本文采用观察法为基本方法,从破坏性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这三个方面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进行研究。 一、幼儿在园破坏性行为的现状 在本文中,笔者所研究的破坏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幼儿主动的去破坏别人的东西或者是班级事物。幼儿的这种性质的行为在幼儿园中频繁发生,而且在每个不同的时间点都有可能发生,我以中班年级组三个班级为例,对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时机,发生空间,发生对象,有无教师看管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研究。 (一)发生时机 幼儿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在一天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当在玩自主性游戏的时候,就会有幼儿对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进行破坏或者是对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破坏。笔者观察了实习幼儿园的三个中班班级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观察时间为一个月,统计的观察结的平均数如下: 表1: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发生破坏性行为的数量 发生数量(起/每天) 发生时间中班 来园活动(8:00-8:15)0.93 早操、自由活动(8:20-9:25)1.3 上课(9:25-9:45)0.93 早餐(9:45-10:00)0.9 自主性游戏(10:00-10:40)6.3 收拾玩具(10:40-10:50)5 午餐(11:00-11:50)1.3 午睡(12:00-14:30)0.87 点心(14:30-15:00)0.97 户外锻炼(15:00-15:20)2.3 区域游戏(15:25-15:50)1.3 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在自主性游戏和收拾玩具的这一段时间内破坏性行为发生的最多,在观察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收玩具的时候,破坏性行为更激烈,一旦老师喊收玩具,建筑工地和娃娃家等一些剧场就会疯狂的发生破坏性行为,孩子们像脱了缰的野马,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弄坏,弄成一团后再去收拾。他们似乎对此乐此不彼。 (二)幼儿破坏性行为产生的空间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看到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区角,如:滴滴剧场、建筑工地、娃娃家、美工坊等,每个游戏区角所占的面积不同,而每个区角所能进入的人数也不同,我就游戏区角所占的面积进行测量与估计,以及对区角所要求进入的人数进行记录,发现各个区角所占的面积以及所要求进入的人数如下: 表2:主要游戏区角所占的面积及所能进入的人数 区角名称所占面积(平方米)所能进入的人数(人) 滴滴剧场105 建筑工地84 娃娃家105 美工坊74 火锅店166 小小超市146 在这些区角游戏中,幼儿最喜欢去的是建筑工地和娃娃家,往往这两个场地去的人最多,而且去拿挂牌的时候容易发生争抢,但是,这两个场地也是相对最小的,能去这两个场地的也只有4个人和5个人,而在这两个场地内,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也是最多的,时常能够听到有小朋友来报告说“老师,伊人把那个弄坏了。”“老师,她把房子弄坏了。”“老师,他把我搭的桥弄坏了。”对于此类情况,笔者也进行观察记录了各个区角在游戏时间内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数量的平均数,结果如下: 表3:各个区角所发生破坏性行为的起数 区角名称发生破坏性行为数量(起) 滴滴剧场1.2 建筑工地1.5 娃娃家0.95 美工坊0.35 火锅店1.05 小小超市1.25 由此可见幼儿在每个区角都有可能发生破坏性行为,可能是超市,可能是美工坊,但是中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多发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如建筑工地,并且在空间中有着令幼儿破坏的一切条件,比如有进行破坏的东西,像是火锅店和超市,里面的东西比较多,小朋友容易对其进行破坏。笔者认为幼儿进行破坏的一个原因是他在不断的探索世界,他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探索到周围存在的世界。 (三)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对象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不是发生在全班所有的幼儿身上,而是发生在一个班级的少数幼儿身上,这些幼儿往往是班级里的“调皮”小孩,他们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破坏性行为。同一个幼儿也可能能够在不同的时间点发生多起破坏性行为。以下是笔者观察的三个不同类型的幼儿在一周内发生的破坏性行为的次数: 图1:不同类型幼儿在一周内发生的破坏性行为的次数 其中A是在班级中属于调皮的孩子,每天老师都会对他很头疼,B是表现良好的女生,而C是班级表现一般的男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孩子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性行为,但是频繁发生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就那几个调皮的小孩,特别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和重视。每天似乎都能听到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报告:“老师,A弄坏了我的东西。”而且每天几乎每个环节都会有小朋友来报告。于是,笔者对A也进行的深入观察,发现A十分的调皮,他几乎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就发生这样的一类行为,而且问他为什么去破坏别人的东西,他的回答总是“我没有!”似乎他对于这样的破坏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不以为然,可能在他的眼睛里面是正常的,他不是属于真正的破坏其他小朋友的东西。 (四)有无教师看管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有几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教师的面前,教师不在的时候,破坏性行为就不存在,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幼儿在教师没注意的时候发生破坏性行为。笔者在实习的时候观察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般而言,幼儿的破坏性行为经常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时候,而教师往往也不会去注意到幼儿的一些细小的破坏性行为,即使能够知道,也是其他的小朋友向老师打小报告得知的,但是,就有那么个别的幼儿,他们的破坏性行为是发生在教师眼皮底下,甚至可以说是故意破坏的。以下是笔者通过观察得到的在有无教师看管下破坏性行为的每日平均数。 表4:有无教师看管情况下破坏性行为次数的平均数 教师看管情况破坏性行为发生次数 有教师在场7.2 无教师在场14.9 在表中也能看出基本上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破坏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减少,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破坏性行为是发生在教师的眼皮底下的,而当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破坏性行为明显的出现增长的情况,只要教师一回头不看这小朋友,那么小朋友就会有破坏性的动作发生。 二、影响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 幼儿产生这种破坏性行为有着特定的原因。 任何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和维持的,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也不例外[5]。幼儿会产生这种破坏性行为与他们的心理、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而产生幼儿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并不是单纯的幼儿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这其中掺杂着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破坏性行为产生的时机、空间、对象等,都会对幼儿产生这种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特定的时机影响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由上文中提到的现状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容易发生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候,尤其是自主性游戏和收玩具时,往往在这个时候,破坏性行为是高发的时候。幼儿在这个时候就会去主动破坏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笔者通过访谈几位幼儿得到一定的启发,产生这样一个典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中幼儿的模仿心理引起的。 幼儿是天生具有模仿力的人,他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自如的模仿其生长环境的语言行为[6],所以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行为,幼儿能够很聪明的观察并且把他自己的观察模仿下来。 笔者想在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孩子的高超的模仿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幼儿园的实习的时候,在我实习的班级,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叫芮芮,班里的任课老师看到他就十分的头疼,于是,我对他进行了观察,发现他是个模仿力极强的孩子,平时在家里就喜欢看奥特曼和铠甲勇士一类的动画片。有一天,他自己带了个恐龙玩具来到了幼儿园,刚入园的时候,是他妈妈带着他的,他就拿着恐龙玩具在空中乱晃,嘴里还说着:“恐龙来喽。”等到他妈妈走之后,其他小朋友吃好早饭在看书或者玩玩具时,他就要拿着他的恐龙玩具去破坏去其他小朋友刚摆好的造型或者是破坏图书,将图书撕掉。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控诉,老师也对他提出了适当的批评,也让他明天不要再带玩具过来了。但是,我看到他自己在一旁委屈的低声的说:“电视里都是这样的,不然就不好玩了。”到了第二天,他是不带玩具了,但是他还是会有类似的破坏性行为,只是这一次他没有了“道具”,就直接用手去破坏。第三天,第四天也一直有这样的状况出现。 对于笔者上述说到的芮芮发生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我把它归结为由模仿心理引起的破坏性行为,芮芮便是这种行为的主要代表。孩子模仿能力强,加上如今孩子接触到多媒体的机会增多,这就增加了他模仿的途径,就像上面说的芮芮,可以看出他在家中会经常看奥特曼,铠甲战士等动画片,这样,在他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你搭好的东西要破坏掉才有意思,我是大怪兽”的思想。所以出于对动画片中某一形象的模仿,在幼儿园中孩子就容易在游戏时间时,对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进行破坏,并且引发这种破坏性行为的小朋友对这种破坏乐此不彼。 (二)狭小的空间影响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在现状中提到的幼儿一般发生破坏性行为的地点是在狭小的空间,并且有着发生破坏性行为的一切条件,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幼儿在这样一个狭小空间之中,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者是在游戏的时候,快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于是,幼儿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落差,那么就会导致他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种破坏性行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动机,因为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当他们心情不好时就容易会找一个发泄的方法,破坏性的行为就是发泄的方法。 表三中的数据还显示,在火锅店和小超市也发生较为多的破坏性行为,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幼儿在中班年龄阶段是幼儿探索世界的时期,幼儿要通过操作身边可以见到的材料去了解世界,并且在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特别是当老师更新操作材料时,孩子对于新材料便会很感兴趣,并且产生更多的破坏性行为。 (三)个别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性行为 有一些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比较严重,基本上一天要发生好多次的破坏性行为,颇为老师头痛,而这一些孩子也往往是班里的“调皮大王”,甚是麻烦。 对于这种孩子的严重的破坏性行为,他们一般在班级看见能破坏的东西就去破坏,根据我的了解和调查,这些孩子往往在家里是“大王”,无论什么事情,家长都依着他,不去约束他,孩子就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认为破坏了别人的东西无所谓,而这样的一种家庭环境及教育就会在孩子心理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在孩子心中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样的一类孩子往往没有形成正确的人格,家长也没有好好的引导,在心理发展方面会有欠缺,严重的会导致社会性交往方面出现问题。 (四)教师在不在场影响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对于那种专门发生在老师面前的破坏性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幼儿为了吸引老师的目光,或者是幼儿希望教师对他进行关注。 对于以吸引老师注意力为目的的破坏性行为,我感触很深。我第一次去幼儿园见习的时候,就见到过这样的小孩,当时我还是很喜欢那个小孩的,叫方方,他长得也比较好看,人也很机灵,直到有一次绘画课,小朋友们都拿了画笔在桌子上认真的画起来,有些小朋友画的快,有些小朋友画的慢。而我发现方方就画得特别的快,他只是在画纸上随便的图了一图,当我看向他时,他就盯着我看,似乎在等待着我说什么,我看了一眼就走了。等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画完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小朋友收画笔,方方很早就收了自己的画笔,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画笔朝着柜子走的时候,他就去拿人家的画笔,其他小朋友不愿意,两人便会起争执,然后方方就把画笔扔了。我看到后就去安慰另外一个小孩,等那个小孩情绪稳定下来后,我就看向他,其实在看向他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和他说,于是我笑了起来。接下来,我就听到了一句意想不到的话语:“老师,你说我呀,你怎么不说我?”当时我很惊讶,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这个孩子缺乏关注吧。” 方方的这种行为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吸引老师的注意,但是在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因素。笔者认为他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当孩子出现这种破坏性行为的时候,往往会遭到班级其他小朋友的反感和老师的不喜欢,在班级中往往会被视为是“不良小孩”,经常搞破坏。据我的了解,方方十分的粘他的妈妈,甚至每天早上都不愿意来上幼儿园,每天都会拉着他妈妈,不让他妈妈走。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行为和幼儿早期形成的依恋有关,幼儿在依恋期的时候没有形成和照料者的安全依恋关系,所以,这样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往往过分的渴望成年人的关注。 而对于那些当老师不在时发生的破坏性行为,笔者认为是这些孩子可能自我约束力较差,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发生破坏性行为,而当教师在旁边时,他们就能约束不发生类似的行为。我在班级实习,瑞瑞是该班里较为调皮的孩子,他很聪明,每当老师说收玩具,他总会瞅着老师,一旦老师转过头,他便开始破坏其他人的玩具,一下子就倒了一大片,当老师回过头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是谁干的,我在一旁观察他,他对于他的“杰作”似乎很高兴。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一个是他的自制力比较差,一旦老师不看着他,他便会忍不住去破坏。还有一个就是他可能享受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老师不在的时候,把搭好的玩具弄坏很刺激,很高兴,似乎在他眼睛里这样做很有成就感。 三、应对策略 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在应对方法上要针对不同动机产生的破坏性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策略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进行改变。 (一)在特定的时机内给予幼儿特定的教育 上文提到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往往发生在自由游戏的时候,当在自主性游戏及收玩具的时候出现的破坏性行为,往往和孩子的模仿心理有关,针对孩子的模仿心理,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孩子进行教育。 榜样法是一种利用孩子的模仿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教师利用班级中好孩子作为榜样,供幼儿模仿。它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物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7],所以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幼儿模仿力这一特点,利用榜样进行教育。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可以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这样一来,另外没被表扬到的孩子便会争着想让老师表扬,并且教师要抓住表扬的时机,比如说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如果在一天之内他没有出现破坏性行为的话,就应该及时的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像上面提到的芮芮的例子,他模仿能力极强,极易模仿周围的事物,特别是与他接触较为密切的动画片的内容,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动画片中正义的人物为例子 ,供芮芮模仿,并告知芮芮反面人物的做法是不对的,要多向正面人物学习。 (二)合理布置游戏场地和安排游戏人员 对于上述提到的幼儿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游戏容易造成幼儿情绪的失控的问题,我认为合理的安排游戏场地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幼儿园应该提供给幼儿宽敞的游戏场地,在班级进行的区角游戏时,教师应该多安排几个区角,并且安排幼儿去玩的时候,每一个区角中人员的密度不应该太大,以免导致人数太多产生分歧或者混乱。 (三)对于个别调皮孩子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针对上文提到的被溺爱孩子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当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时,教师也可采取适当的批评手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得孩子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当然这个批评教育不可太过严厉,而且要使用恰当,一旦使用不当,会对孩子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当孩子出现经常性的破坏性行为的时候,可以单独叫孩子出来,对他进行批评,告诉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能有这种破坏性行为。慢慢的,孩子会形成对与错的基本的道德观念。 (四)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 前面说到的一种破坏性行为是发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而这种行为的动机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在针对这一动机的行为所采取的策略,笔者认为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因为出现以这种动机为目的的幼儿,往往缺乏关注,或者内心缺乏安全感。当教师发现幼儿有这样的一种目的时,应该在幼儿园生活中有意识的给予该类孩子更多的关注,一些小小的细节就能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关注他,比如说摸一摸该类孩子的头,在上课回答问题时多叫这样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当孩子发现教师在无时无刻关注着他时,他也会减少自身的破坏性行为来引起教师的注意了。 参考文献: [1]摘自《百科大辞典》 [2]务本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幼儿教育,1989,(11):24 [3](英) 理查德?克里普斯 社会心理学摘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丽丽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110-111 [5]姜大慧 小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育,2011,(3):73-74 [6](意) 蒙台梭利 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6 [7]姜大慧 小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育,2011,(3):73-74

论文作者:杨雅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影响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_杨雅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