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论文_赖作舟

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论文_赖作舟

赖作舟(岑溪市安平镇凤新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小学生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知识不容易理解,因此他们学起来就较为困难,小学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性了,一些较难的问题他们还不能够理解。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还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运用合理的方式可以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715(2019)01-0050-01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有效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导入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小学许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的知识来进行课程的导入,生活化的东西小学生有一定的体验,运用生活化的模式进行情境导入学生会在心里产生一定的感受,他们会觉得这些知识他们比较熟悉学习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不会在情境导入的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这样的情绪存在于他们的心中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例题生活化

数学教材中的多数知识都会用例题来进行举例,例题是为了将定理、公式用一种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多数的例子都是运用数字直接展现出来的,小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例题是解决其他数学知识其中的一个依据,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须将例题理解透彻,才能更好的的去解答相对有难度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在进行例题的讲解时需要用怎样的方式来讲解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呢?在这一问题上运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进行例题的讲解是有效的。 

三、解决问题生活化

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活的问题,这些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小学数学知识进行解答,以往教师在进行生活化问题的讲解时,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找出已知条件,带入公式中,讲解的十分细致,但是学生在听完讲解后,没有多久就忘记了,这就证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但是学生对生活中发生过的事儿记忆的印象却很深刻,因此教师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运用问题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服装方面的问题:妈妈要做一件新衣服,还想做两条三角形的丝巾,但是妈妈现在只知道做衣服需要多少布料,不知道做丝巾需要多少布料,妈妈想要做的丝巾底长40cm,高20cm,(妈妈做的丝巾是等腰三角形的)妈妈要做两条需要买多少布料呢?教师在学生理解完题目之后,不为学生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这一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妈妈要做的丝巾是三角形的,那么就需要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才能确定需要多少布料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就可以算出丝巾的面积“40x20÷2=400cm2”,学生在答完这一问题之后觉得自己答对了,就是在求三角形的面积。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在其中增加了一点难度,看学生是否能观察出来,教师说完了其中有一些隐含条件后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明白其中的含义,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平时在买布料时都可能买到正好的么?在教师提完这一问题后,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曾经看过妈妈买布料,都是买一大块再根据自己要什么进行剪裁的,所以买到正好的三角形布料是不正确的,但是题目中还给出了妈妈做的丝巾是等腰三角形的,那么两个三角形结合起来就是平行四边形,其实这个问题表面看是求三角形的面积实际是通过三角形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名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其他同学纷纷陷入了思考,渐渐的教师从学生们的脸上看见了领悟的表情。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结合生活来进行讲解,学生就很难明白这道问题真正要求的是什么?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们探索,如果我给出的条件不是等腰三角形呢?那么我们要求的应该是什么面积,学生思索之后给出了答案,是长方形的面积,并且是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从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以生活化的形式去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找到解题的思路,还能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的情况产生探索的欲望,并且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能更清楚的分析出解题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生活化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绽放了新的活力。

四、数学练习生活化

练习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做练习题的熟练程度,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题不应以机械为主,而应该进行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一)从生活中寻找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力求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知识,例如去购物的计算知识、学校建筑体育场的面积知识,公园绿化中的植树问题等等,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存在,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但是小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也积累到了许多数学知识,例如小学生在操场上战队就能用数学知识很容易的算出整个队伍有多少人,平时起床、洗漱、吃早餐的实际运用的时间就可以解答出怎样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他们本身可能并不知道,但是作为教师就需要帮助他们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在教授“可能性”的问题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计相关的可能性问题,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有三类问题一类是一定、一类是可能、一类是不可能。让学生根据经验设计这三类问题时,学生就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了。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并且在学生设计完成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解答。在学生能解答之后,笔者将学生设计的问题 进行整理,发现学生设计出的问题几乎没有错误,有的学生甚至设计出了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在一个布袋中有三种颜色的球,球的数量一共有20个,三种颜色分别是蓝色、橘色、绿色。蓝色球10个,橘色球7个,绿色球3次,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摸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最大,绿色球的可能性最小。学生设计的这一问题与书上的一些例题都很相似,由此可见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并且生活经验也并不足够丰富,但是他们却足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一生活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数学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数学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它才可亲、可爱,富有无穷魅力。“生活世界”是数学新课程内容的范围。我们要通过教学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书本化的状态。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使书本的数学内容带上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

总结:数学教学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学生每一个阶段都接受数学教育,可见数学对学生有多大的作用,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数学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找寻合适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助益,并且学生在接受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还可以为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运用生活化进行教学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多大的作用。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

参考文献:

[1]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 吴玉亚. 小学教学参考. 2012(11)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初探[J]. 龚玉章. 新课程(下). 2012(03)

论文作者:赖作舟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论文_赖作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