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平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121001)
【摘要】目的:分析ICU治疗方法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ICU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X,观察组为X,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治疗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65-02
1.引言
随着交通事故、建筑事故、暴力犯罪发生率的增加,越来越多暴力突发事件造成人们的颅脑损伤,使其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创伤[1]。重度颅脑损伤的病情危重,且致残、致死率比较高,加上治疗费用比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如何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成为一个严肃的命题。本研究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探讨ICU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46例观察组以及46例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ICU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54.0±18.1岁);观察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61.1±17.5)岁,研究中所有患者GCS意识障碍评分均全部在5分以下,被我院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全部采用传统治疗主要包括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采用脱水降颅压,为患者进行止血处理,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脑循环功能,给予脑神经营养,帮助患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视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合理采用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全面监测,同时给予患者循环支持和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能够让患者的中枢神经成抑制状态从而减少组织器官氧耗以及新陈代谢对血管通透性情况进行有效改善降低了患者肺水肿和脑水肿情况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对患者GC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2.3 疗效评价
经6个月治疗后,对患者行GCS评分,标准为:死亡,1分;植物生存状态,2分;意识清醒,但为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3分;治疗后为轻度、中度病残,生活可基本自理,4分;恢复良好,生活能力恢复,5分。总有效率为得4分、5分患者之和占组内患者数的比例,总有效=轻中度残疾十恢复良好。
3.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人数为18(有效率39.13%),对照组总有效人数为9(有效率19.57%),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39)。
4.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且病情发展迅速,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暴力冲突、高空坠落伤及事故伤等,临床的治疗难度比较大,且致残率、死亡率均比较高[2]。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的关键。患者进入ICU后,行多系统监护,维持基本的生命所需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脏器功能,可为后期处理创造机会。(1)机械通气对于重度颅脑损伤,尤其是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在ICU治疗时,需先行建立正确的通气方式,为患者供氧,缓解脑缺氧状态。同时,按照患者的病情,并结合PaCO2、Sp02等指标,合理选择呼吸机通气方式,及确定呼吸机参数[3]。开颅手术后,由于患者呼吸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可用容量控制通气,并设定VT、呼吸频率等,并根据SpO2合理设置给氧浓度,通常低于50%。如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后,可及时调整通气方式,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于重度颅脑损伤及呼吸衰竭患者,给予间歇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6~8mL,吸入氧气浓度提升至50%后,应将SpO2控制在8kPa以下,并使用PEEP,通常不超过1.471kPa,能避免呼吸中肺泡的萎缩,提高FRC,有效改善肺的顺应性。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密切观察血气生化电解质指标,为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通气时,将PaCO2的值控制在3~5 kPa[4]。由于呼吸性碱中毒,可导致颅内血管收缩,降低血管的血容量,所以对于降低脑肿胀及颅内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撤离呼吸机时,不能急于操作,应在患者血气回归正常水平后方可撤离,在拔管后,做ABG以建立新的基线值,并判断通气及氧合是否充足。(2)循环支持重度颅脑损伤,常见的合并创伤为失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重症脑病晚期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血压下降,在抢救过程中,维持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抢救是否成功,主要是对患者病情的认识与把握,可为实施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5]。所以,在治疗中必须对血流动力学持续监测血气分析,并根据监测参数,合理调整输液数量和速度,在监测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甲床颜色、出血部位及血压情况。在分析血气时同步进行心电图监测,方能提高抢救的针对性。在抢救过程中,尽早快速扩容,及时纠正休克,并保持平均动脉压>12kPa,不然会加重脑缺血,同时补液以晶体胶体为主,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颅内压监测及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高颅内压造成的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后,及时、准确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对于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治疗中,仅仅根据临床症状、经验来判断,无法准确把握颅内压的变化情况,高颅内压症状明显后,继发性脑损伤已经造成,抢救成功率大幅降低。所以,在颅脑损伤诊断治疗中,监测颅内压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重度颅脑患者的治疗来说,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有效保护血脑屏障,并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提高脑灌注压,对于脑外伤后组织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治疗方法是指通过冰帽降温的方式,降低患者局部或全身温度。其中,全身降温疗法可靠性高,患者平躺于降温冰毯上,使体表温度降低,一般情况下降到32.5℃,并维持2~7d,而为了防止在降温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可适当给予患者镇静剂、肌肉松弛剂等。本研究治疗组的41例患者均给予亚低温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亚低温疗法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低于5分的患者,且存在广泛的脑挫伤、脑水肿,以及继发性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将体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减少脑耗氧量来提高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6]。本研究治疗中X例患者,在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接受了机械通气、循环支持、亚低温及颅内压监测,经过6个月的治疗,对照组恢复良好、中度病残、重度病残及植物生存患者分别为XXXXX例,死亡X例,总有效率为X%。治疗组X例患者,经6个月治疗,恢复良好、中度病残、重度病残、植物生存的患者,分别为XXXXX例,死亡X例,总有效率为X,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ICU治疗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重度颅脑损伤由于病情危急、致残率、致死率高等,及时诊断、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ICU治疗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柴淑霞,王朝霞,张凯,等.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1):47-48.
[2]赵见云 .ICU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9):50-51.
[3]池京洋,王维平,张建生,等.亚低温对颅内压较低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J].中国急救医学,2012,12(8):1126-1127.
[4]王玉胜,李宗敏,刘光磊,等.改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4,33(2):199-200.
[5] 王凤.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3(6):3876-3877.
论文作者:吴会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颅内论文; 低温论文; 病情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