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统本体论何以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4)07-0004-05
本体论的本来意义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这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意 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当然也不能例外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本体论的形态?首先是如何看待传统本体论?所谓传统本体论,通 常是指始于柏拉图,并由黑格尔完成的体系哲学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将世界理解为由某种本原性实体产生或构成的,也就是本 原观上的实体主义,或称之为本原观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其二,作为一种建构体系的方 法,它依靠纯粹概念的推演来建立体系,也就是以人们主观设想的概念为核心范畴来建 构关于宇宙本原的范畴体系。由于这种本体论是建构在实体性本原基础上的,所以人们 称它为实体本体论。尽管传统本体论的各个流派对实体的理解或规定不完全一样,但它 们所建立的体系却近乎一个模式——世界来源于某种原初存在:或者认为世界万物由实 体派生、或者认为世界万物分有实体、或者认为世界万物由全能的实体创造出来。由于 内在的矛盾性,实体本体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同意见的挑战之中。从哲学史上看, 这些挑战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更换实体,即通过新的实体来建构新的体系;二是 放弃实体本原观,保留体系哲学方法;三是放弃关于存在的命题,即拒绝讨论本体论; 四是彻底抛弃实体性本原观和体系哲学方法,立足现实,从实践出发去解释存在问题, 而不同的方法必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
古代唯物主义一般都把实体视为具体的感性事物,认为这种具体事物是生成世界万物 的本原。“水”、“气”、“火”、“土”等都曾先后被视为这种物质实体。古代唯心 主义则从具体感性事物之外去寻找抽象的本原,然而在实体性思维方式上,它们与当时 的唯物主义却非常相似,即都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某种最高存在或实体产生的,所不同的 只是以精神实体取代了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因而增加了抽象性和神秘感罢了。从毕达 哥拉斯学派的“数”、色诺芬尼的“神”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同当时唯物主义的物 质实体一样,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也处在相互取代的变换过程中。柏拉图的“理念论” 将实体本体论体系化,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他的体系被替代的命运,所不同的只是由一种 实体对另一种实体的替代,变成了一种体系对另一种体系的替代。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系 墨迹未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体系又迅速取代了前者的权威地位。可以说,整个中世 纪哲学本体论就是在证明上帝的存在,以上帝创世说替代古希腊的实体说,而这种替代 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进步性可言。
近代哲学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哲学主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当然 ,这里的转换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近代哲学中,本体论不但没有因“认识论转向”而 被取代,而且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实体性本原的特征,同时,一个体系替代另一个体系的 趋势也丝毫没有改变。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首创者弗兰西斯·培根从经验论立场出发创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明确提出自然界是万物的本原,并把其基础称为“原始物质”。霍布斯提出“物体” 概念,发展了培根的实体本体论思想。唯心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则继承了古代唯心主义 的精神实体的本原观,认为上帝这个高级的精神实体具有至高无上的能力。欧洲大陆唯 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也都有自己鲜明的本体论思想,而且也都是实体性的本体之论。笛 卡尔在他的哲学中论证了三个实体的存在,即心灵、物质和上帝,认为心灵和物质是两 个并行的实体,而这二者又都是由上帝这个最高的实体派生出来的,可见他最后还是回 到上帝这个精神实体上来了。斯宾诺莎批判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和上帝是最高实体的唯心 主义本体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自然实体的本体论学说。他认为:“宇宙间只 有一个实体存在着,而这个实体是绝对无限的。”[2]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莱布尼茨则 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实体本体论,即“单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客观 的精神实体——“单子”——构成的。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本体论上,他们放弃了从具体物质形 态去寻找实体性本体的思维方式,试图通过物质结构层次去寻找世界的“科学”的实体 ,以替代前辈们赖以建构体系的原有实体。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 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他把构成物质世界的实体形象地称为“面粉 团子”。狄德罗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被称为“异质元素”的实体构成的。作为法国 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和体系化者的霍尔巴赫,给物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物质一般地 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4],从而肯定了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这无疑是对的。然而,他又把广袤、不可切入性、引力、惰性等看成是物质普 遍不变的特性,甚至还将水、火、气、土四种元素看成事物最根本的元素,这就又回到 古代唯物主义实体本体论的传统上去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首先对实体性本体论思维方式和实体本体论的科学性提 出了质疑,他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使整个实体本体论步入危机。为了克服康德的发难,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将实体设定为主客体统一的绝对精神,借助辩证法建立 起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实体本体论体系。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既是起点又是终 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绝对精神分别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再回到绝对 精神自身,同时又进入新的逻辑阶段。在黑格尔看来,他的体系已达到了“圆满”,或 者说达到了绝对真理。然而,黑格尔的体系不仅没有使实体本体论摆脱危机,反而导致 了它的最终破产。这就说明,仅仅依靠用一种本体替代另一种本体的内部改良,是不可 能克服实体本体论的内在矛盾的,要实现本体论上的根本变革,只能另辟蹊径。
二
回顾哲学史上实体本体论的发展线索,我们看到,放弃实体本原观的思维方式已成为 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给实体本体论以致命打击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者费尔巴 哈,他深刻批判了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实体的本体论赖以存在的唯心主义基础,以自然 界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作为第一性的实体。需要说明的是,费尔巴哈的实体并不是作 为万物的始因,而是万物的总和。他说:“我所理解的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 和存在物的总和。”[5]费尔巴哈还从世界的统一性和总体联系上来解释自然,认为: “人所称呼为和了解为自然界目的性的那个东西,其实不是别的,正是世界的统一性、 因果间的和谐、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存在和活动的总联系。”[6]可见,费尔巴哈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之前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由此出发来谈论本原问题 ,肯定了“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7]。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即自然本体论的进步性是明显的,他对实体本体论的批判 也是深刻的。但由于他只是将对象理解为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理解为感性的活动,不是 理解为人的实践,因而,他并没有找到认识外部世界的现实途径,他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仍然是一种猜测或主观的想像。“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 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8]。这样,费尔巴哈 就无法摆脱对自然界和人的抽象理解,无法说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界与人的现实自然界 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解答物质本体论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这点上说,费尔巴哈与以往 的唯物主义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这种直观性的直接后果必然是 从抽象的观念出发,以“空洞的自然”和“纯粹的人”作为核心范畴来构筑其抽象存在 的体系哲学,而这又正是与传统本体论构筑体系的方法相一致的。可见,费尔巴哈最终 仍没能真正跳出实体本体论的泥淖。
费尔巴哈反实体性的本原观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带来了启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并不 一般地反对本体论,但它们理解的本体论已不再是传统的实体本体论。虽然它们把人的 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当做真正的存在,但这种意志并不是被看做现实世界的始因或本原, 而只是被看做其本质。例如: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叔本华便认为,生存意志是世界的本 质,但这并不是说意志创造了世界,而只是说世界是以表象的方式存在着。尼采是叔本 华唯意志主义的继承者,但他比叔本华更彻底。他反对叔本华把意志看成超出世界之外 的自在存在,认为意志与世界是一致的,即:“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 ”[9]
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本 体论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遗忘了存在本身,或者说是混淆了存 在和存在者。他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而人的思维存在是真正 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自我的存在就没有万物的存在。为了与一般的 存在相区别,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称为“此在”。此在并不是与其他在者相对立、相分 割的,也不是独立的先在或创造他者的存在,而是同时出现、同时存在、浑然一体的。 可见,海德格尔也是力图放弃实体本原观的。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运用胡塞 尔的现象还原方法对意识进行“净化”,获得了哲学起点的“我思”。在萨特那里,“ 我思”是主客未分的非实体性、非人格性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具有物理过程中的派生 性,它无力构成客观的东西。在萨特的体系中,世界的存在是无需证明的事实,是自在 的存在,而显现这种存在的意识则是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超越性、否定 性的存在,其意义在于使存在物得以显现,因而成为激发者。这就是说,世界存在的意 义只有通过“我思”这个意识才能显现出来,这样,“我思”就成为“第一存在”。
总之,人本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一样,一方面不再追寻实体性的终极存在,另一方面 又以主观臆想的概念为核心范畴建构它们的哲学体系,如叔本华的“表象”、尼采的“ 意志”、海德格尔的“此在”、萨特的“我思”等。尽管这些概念不是指称实体性的存 在,然而与近代的实体概念却十分相似,因为它们都是想像的,区别只是隐去了实体性 ,而作为体系哲学的方法则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们并没有真正超 越实体本体论。如果将那些凸显实体本原观的本体论称之为显性实体本体论,那么,人 本主义哲学则可以称之为隐性实体本体论。
三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一样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科学主义认为,传统本体论对 实体性终极存在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超越它。它们采取了与人本主义根本不同的 变革方式,即:拒斥形而上学、取消关于存在问题的命题、拒绝讨论本体论。以孔德、 斯宾塞、穆勒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实证主义者,以理性认识能力无法涉及为由来否定形而 上学的科学性,试图把物质与精神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消解掉;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 表的第二代实证主义者则通过所谓“中立元素”、“原则同格”来消解哲学基本问题, 然而“中立元素”、“原则同格”却恰恰是他们对存在的一种理解方式;第三代实证主 义者试图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否定“一般”的存在,以取消形而上学问题,但这同样 表明了他们的一种存在观。可见,“存在问题”即本体论已成为科学主义无法抹去的心 头之恨。
科学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几经变化。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 物卡尔纳普一方面竭力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主张取消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认为形而上学 命题没有意义却有价值,表现出对形而上学的某种“宽容”。维特根斯坦晚年对形而上 学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着手“挽救”、“医治”形而上学。批判理性主义者波 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原则和划界标准的有力批判,为形而上学本体论夺回了地盘。不仅 如此,波普尔在他的自传中还声称自己始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者,明确指出:“ 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10]科学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回归,最突 出地表现在奎茵“本体论承诺”原则的提出上。从此,科学主义的走向基本上没有突破 奎茵的框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也不再存在无法填平的鸿沟。
科学主义者对实体本体论的批判不可谓不猛烈,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不但没有从总体 上消解形而上学本体论,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实体本体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 是方法问题。尽管他们都曾一再强调“现实生活”、“客观语言”和“实践”等等,然 而,由于他们企图超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脱离了现实的实际生活,最终导致不同程度 地步入了自己曾竭力反对的思辨形而上学和绝对理性主义的老路。他们只是放弃了传统 本体论中过时的实体性抽象概念,代之以时髦的然而也更具含糊性的抽象概念,如“实 在”、“中立元素”、“经验事实”、“生命”等等,并以这些概念为核心范畴建构起 一个又一个体系哲学来。可见,尽管他们放弃了实体性终极存在的追寻,但却基本上承 袭了实体本体论的逻辑方法,这就使他们最终不能彻底摆脱实体本体论的束缚。
从方法论上看,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大多承袭了它们前辈的方法,这就是体系哲学的 方法。这种从概念、范畴出发建构体系的方法,使得它们最终难以从根本上与传统本体 论脱离关系。实体本原观和体系哲学方法是实体本体论得以存在的两个支柱,仅仅放弃 实体本原观并不能真正克服实体本体论,而放弃本体论又是无法做到的。现代西方哲学 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实体本体论的阴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承袭了那种被恩格斯称 之为“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11]。这种方法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 过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来构筑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达到对世界的解释。它 们均自诩为绝对或终极真理,进而要求现实世界依照自己制定的规则来运行。问题在于 ,现实世界是不可能以哲学家的头脑为转移的,所以,这些体系便一个个被击得粉碎。 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体系,如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 登场”,风光一阵子便迅速退到后台去了,其原因概出于此。
四
自康德提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发问之后,哲学家们都试图给出答案。黑格尔的 庞大体系是一种解答,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说到底也是一种解答,现代西方哲学的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无疑都在进行解答,可惜最终都没能提供科学的答案。“形而上学 何以可能?”至少包含了两个应答域:其一,有没有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其二, 科学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怎样的?尽管康德没有建立起自己设计的形而上学,但他是首先 从方法上入手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划界”)。这显示出康德的高明之处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正确的方法。
与体系哲学相对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也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方法。这种 方法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出发,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观 念和理论。这决不只是简单的逻辑顺序的颠倒,而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是哲学 方法上的根本变革。正是这一变革,引起了包括本体论在内的整个哲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建立在物质实践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从物质实践出发,而 它的观念、理论则来自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它从来不企求终极的 理论体系和绝对的真理,而是肯定自身的相对性和暂时性,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 地修正和充实自己,因而是充满活力的理论建构;这种理论建立的最终目标不是解释世 界,而是“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12]。
如前所述,体系哲学的方法是现代西方哲学无法消除实体本体论阴影的根本原因。马 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摒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才得以实现本体论上的根本 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人们关于外部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正如马克思恩 格斯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13]正是从人们 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存在的一般本质,这就是:人们的“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因而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15]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他们的实践和生活有一个不可缺少 的前提,这就是“在他之外的自然存在,是他的前提”[16],而且在实践中“人并没有 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 条件下才能进行”[17],“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 变物质的形态”[18],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19] ,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存在的这一系列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社会存在,即人们的 实践领域的现实性,而且肯定了自然存在的真实性,肯定了精神世界只不过是在物质世 界基础上派生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由来,也是关于存在问题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方式。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放弃了对实体本体的追求,又克服了体系哲学的弊病,它从 不自封为终极的真理体系,而是把自己看成一个有待发展、完善的和开放的理论构架。 在它看来,人类关于存在的思考是没有止境的,因为“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 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 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 明的”[21],所以,任何关于存在的绝对真理和终极体系都是不可能的。可见,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仅拒斥了显性的实体本体论,而且也在根本上拒斥了隐性的实体本体论,真 正实现了本体论上的根本变革。
标签:本体论论文; 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