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感目标实现的流程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流程论文,体验式论文,目标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验”作为教育学概念,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一种能生发与主体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体验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活动目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结果。分别解释为:一是活动目标和结果的体验,主要包括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动、发现、创建整合等认知与情感因素;二是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的是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的意义;三是活动方式的体验,是将体验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体验是一种主客体在进行活动时的特殊的状态,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想象、感悟等,是将这些感性的、直观的感受生成为个体自身意义的过程。
而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凸显学生的真实体验,强调思想政治课不能满足于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体验式学习是与学生的生命发生深刻关系的学习,是源于生活最终归于生活的学习。
一、情感目标的涵义
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态度是主体对认知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新课程目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乐观、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勇于承担等。态度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价值,它有利于人的能力的释放、实现自我,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价值观具有精神引领意义。
二、体验式学习与情感目标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线老师经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头头是道,而课下却是另外一种表现;老师力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却无法保证学生会有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如何将知识化的思想政治课内容转化为良好的日常行为?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这是教育实践无法回避的课题。
传统教育一般将教育的功能解释为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当教育不能使学生直接面对现实世界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成为一种没有根基的、危险的“杂技”。[1]真正的教育功能应该促使学生知识获得、智慧训练和情感的发展。而体验式学习正是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习”拉到地上,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将知识学习、智慧训练和情感培养有机结合,建构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性的学习关系。体验式学习包括两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感知和领悟。套用查尔斯·沙灵顿爵士的解释,学生对于体验的感知就是一台被迷惑的织布机,上百万个闪烁的梭子在编织一种布型,虽然总是不遵循一种规则,但总是能够编织出有用的东西来……这个完美的作品是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甚至还会有斜线出现[2]。这是由师生扮演角色的不同形成的。教师巧妙地情境设置及引导,就是一条很好的经线,学生的切身体会及感知就是一条无法替代的纬线,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了一条美丽的斜线,这样纵横交叉,有序合理的盘错,就构成了师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共同感知与领悟。关于二者的联系康德进行了这样的分析:感知是领悟合理化的源泉(“没有内容的想法是空洞的”),而领悟是在感知选择中的向导源泉(“没有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3]。体验式学习的基本体验是在进行直接的感知经验,而直接的感知经验是在事实和价值方面有效领悟的最终源泉。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感知与体悟、改造或改组,教育所引起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经验”。在“主动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人与环境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追求知识。杜威将这种经验称为“智慧行动”或者“实验的智慧”。“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存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4]因为在不断地体验“互动”过程中,人们会不断更新已有的经验感受,调整已有的经验结构。因此,体验对于经验的求证与更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师生的共同学习、情感的维系提供了一个智慧的平台。
三、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情感目标的流程设计
经过几年的观察、实验及与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探讨,我们总结出体验式学习的一般流程:创设情境,开启情感体验——问题导入,激发情感体验——交流反思,内化情感体验——反馈评价,升华情感体验。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过程,师生双方经过开启、激发、深化、升华这一完整的教学循环,不断趋近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形成态度,内化价值观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开启情感体验
创设体验,是顺利进行体验式学习的首要阶段。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之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5]情境,不仅包括实践意义上的情境,也包括思维层面上激发思考的情境。以下是几种情境创设的途径:
1.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情境的设置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紧紧相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法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6]
2.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培养兴趣是推动这种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7]在选择情景时,要结合学习主题、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细心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抓住学生的心,与学生的兴趣“不谋而合”。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中学生的经历毕竟有限,阅历也不如教师丰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因此,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存在一些相对、暂时不成熟的认识是很正常的。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在此基础上推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导入,激发情感体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是联结课堂情境、教材、老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认知,结合学习内容和当时的课堂情境,设计出既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体验的问题。学生的思考不是凭空思考,根据上一环节创设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有利于自主体验的启动。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个体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也是最真实、最可爱的,值得关注和保护。教师要允许多元性的存在,不可一刀切、僵化处理。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和尊重学生各具特色的思考。以下是几个需要注意的环节。
1.提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指的是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对”与“错”、“好”与“坏”的封闭性情境中,否则不能给学生带来启发性,也不能对后面的内容有所推及。开放性问题应具有多元性、发散性等特点,目的在于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梯度性问题。设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既不能只给尖子生,也不能只给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既不能过于深奥,也不能过于肤浅,要竭力促使每个学生用心思考,尽心体验。良好地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力争让学生有所努力就可以成功,然后再加大点力度,让学生乘胜而上。这样难易适度、步步深入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体验、体悟的生成。
3.结合现实实际提出问题。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有策略性的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展开学生的话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交流反思,内化情感体验
体验情感内化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阶段。内化,一般是指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观的东西,在这里是指通过学生个体的反思、同化或者顺应等方式,将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对经历过程的感知以及对人、对物、对事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或者观念。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对话、讨论、辩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通过表达、交流、澄清,促使学生梳理自己的感受,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促进内化进一步深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价值观方面的闪光点,人性中的美好,激活学生更高层次的体悟。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学习环节中,教师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接纳和尊重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对于相同的情景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体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反馈评价,升华情感体验
反馈评价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评价应贯穿于体验式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将亲身经历进行归纳、总结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结合四阶段流程设计,以一个高中教学案例为例,说明体验式学习促进情感实现的操作过程:
案例:高中经济生活《信用工具》
这一部分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信用工具的有关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学生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接触的。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有利于教师结合生活情境来讲授课程内容。
首先多媒体课件展示银行卡、校园卡、电话卡、公交卡等广义上的信用卡,激发学生思考:你使用过哪一种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和现金支付有什么区别?(生活情境引入、问题导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出切合学生生活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分享自己的信用卡使用经验,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关于信用卡的知识:信用卡的含义、功能、优点。
其次列举关于信用卡套现的违法案例《母亲卖房为儿子还信用卡16万元的欠账》:没有工作的小江刷信用卡欠费6万元,被多家银行催收。怕儿子负刑事责任,母亲卖房还账。但母亲的行为仍未让小江警醒,在此后的半年内,再次疯狂透支10万元,最终被检方提起公诉。最后,因犯信用卡诈骗罪,小江被锦江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6万元。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正确使用信用卡?如何使自己的信用升值?假如主人公是你,你会怎么办?(问题导入)有的学生说一定要按时还款,有的学生说不能无节制的使用信用卡,还有的学生说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坚决不使用信用卡,如果使用就一定要诚信,按时还款……(交流反思、情感的体现:学生互相交流生活中如何使用信用卡,角色扮演案例中主人公的悔愧,引申出学生自己的价值选择。)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信用卡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学会正确使用,避免不好的一面,即使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要积极面对,不能像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样逃避。(反思评价:通过一课时的交流学习,包括生活实际的体验、角色扮演,最后和学生一起厘清思路,作出最后的总结和评价。)
结合情境、设置问题对于课程的导入非常的重要,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得教学环节更加轻松。区别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讲授型的课堂,体验式学习课堂更具有活力、更加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
体验式学习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内容进行利用,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这些特点和优势如何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不只是关注形式,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体验式学习对于情感目标的实现固然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体验式学习不是万能的,并非只要体验,所有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就会成为必然。要承认主知学习、知识的适度灌输也有存在价值。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体验,体验所获得的情感具有个体性,如何确保情感具有个体性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性,保持二者之间良好的张力,这是我们运用与思考体验式学习需要谨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