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靓[1]2017年在《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 )出生于新西兰,却先在英国文坛享有盛誉。她将其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到了短篇小说的创作和革新上,为长期被人忽视的短篇小说的崛起开辟了道路。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追随者和引领者之一,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就是对各种现代主义叙事策略的尝试与创新。传统观念里,“故事”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因此作家们极力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连贯、曲折,表现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但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常常采用“反高潮”的故事结构,追求情节的淡化,带来散文诗化的形式特质和抒情氛围。这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一是她在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采用的一些创新策略:小说从中间开始,采用片段合并的“序曲法”,以及开放式结尾。二是打破单一、线性的叙事线条,采用时空倒错的方式,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作为联系作品有机整体性的线索,展现多维度的时间结构和空间位置,将回忆、梦境和现实交织,来表现人物错综复杂、自由流动的意识活动。曼斯菲尔德在她的小说中还广泛使用了内心独白、自由间接引语、多重视角转换技巧等现代叙事策略,灵活转换多种聚焦模式和人物话语模式。并且,发展了“人物转化技巧”,致力于拉开叙述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减少叙述干预,多侧面、多层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让读者得以介入文本,做出客观、理智的判断,暗示作品的主题意蕴。曼斯菲尔德对形式、技巧的追求是服务于内容、主题的表达的。她对人物自我言说的控制、对话多寡的调控和个性化语言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加贴合人物形象,挖掘各类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主题,如夫妻、情侣间的疏离、父子两代人的隔阂以及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的孤绝感。此外,与她个人的生平经历相关,曼斯菲尔德重复书写的主题还有战争与死亡、自我身份认知的焦虑和价值观的矛盾等。其享有盛名的儿童小说,实际上是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折射成人世界的残忍法则,因此批评界对曼斯菲尔德小说主题、内容肤浅、缺乏社会性的指责是不公正的。除此之外,曼斯菲尔德在其小说中还频繁使用了意象和象征的重复,并注重句法结构上的设计,在重复化的叙述形式中形成意义的迭加与增殖。仅仅是在叙事技巧方面的成就,就足以奠定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初期英国现代英语短篇小说发展中的先锋地位。虽然由于殖民地女作家的身份和她不幸早逝等多方面因素,她的作品的重要性长期被学界错误地低估,她的现代派先驱地位也常常掩埋在伍尔夫和乔伊斯的光芒之下。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独特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发现与重视。
刘宇霞, 吴少霞, 刘雪冬[2]2011年在《Origin在理工科毕业论文实验数据及图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根据理工科毕业论文中的数据图形的要求,研究应用origin软件绘制科技图形.图形处理简便,图形美观、规范,可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要求.
房成凤[3]2013年在《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契诃夫的文学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从创作初期开始,她的创作便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关系密切,对于二者之间文学关系的探讨极为必要。曼斯菲尔德与契诃夫的文学关系主要指前者对后者文学创作的借鉴。由于自我创作才能和生活阅历的匮乏,以及契诃夫作品带来的心灵震动,曼斯菲尔德选择借鉴契诃夫的创作。在1909年到1910年这个阶段,曼斯菲尔德对契诃夫创作的借鉴是直白浅显的,除去《疲倦的孩子》对于契诃夫《渴睡》从内容到技巧上的直接借鉴外,她在“公寓短篇”里还借鉴了契诃夫的简练和讽刺技巧。到了1911年至1917年这个阶段,曼斯菲尔德对于契诃夫的借鉴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借鉴契诃夫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又努力追求自己的创作风格。在1911年,她借鉴了契诃夫创作中叙述人称的变化,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转换为第叁人称叙述视角,并结合自由引语的灵活使用,使小说创作更为灵活、自然,拓展了小说创作空间。在随后的创作中,她借鉴了契诃夫现实主义的写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以超越现实生活但不脱离现实生活的姿态来组合这些材料。而在1915年创作的《序曲》中,曼斯菲尔德将契诃夫《草原》中淡化小说情节、印象主义特征、音乐性等技巧自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巧妙刻画自己笔下的新西兰人物,同时尝试以意识流手法、内心独白等新技巧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1917年到1922年这一阶段是曼斯菲尔德生命的晚期,由于对契诃夫创作内涵领悟的深入,她在这一阶段一改之前的矛盾态度,对于契诃夫的借鉴十分坦然。她坦然借鉴契诃夫创作中的题材,同时在小说中加入自己对于技巧、主题的探索,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等技巧,以自我化风格对契诃夫作品题材进行重新创作,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短篇小说。从步入文坛之始,至生命结束之时,曼斯菲尔德对于契诃夫的文学借鉴一直存在。她在契诃夫创作的指引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技能。从一开始对契诃夫小说创作内容的大量借鉴,到对其创作技巧的不断借鉴,再到最后对契诃夫创作精神的领悟与升华,曼斯菲尔德的文学成长与契诃夫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契诃夫不仅是曼斯菲尔德的师长,也是知己,她正是在契诃夫这位大师的怀抱中不断成就自我、努力创新,从而确立了自己的文坛地位。
徐晗[4]2006年在《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及其短篇小说目前已成为英国、新西兰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英国与新西兰甚至有“曼斯菲尔德热”和“曼斯菲尔德业”之说。在欧洲短篇小说发展史上,曼斯菲尔德因其短篇小说中出色的艺术技巧对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贡献,与安东尼·契诃夫、乔伊斯、海明威等大家对短篇小说所做出的贡献同样突出。本论文认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成功主要原因与基础是其短篇小说中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其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运用同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崛起密不可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技巧是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推动与贡献。研究其短篇小说中所运用的现代主义特征是本论文的主旨。论文《绪论》由两部份组成。主要从题材、主题、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简要勾勒出曼斯菲尔德小说创作和艺术探索过程,回顾曼斯菲尔德文学声誉的形成及国内外在曼斯菲尔德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意在揭示曼斯菲尔德短暂却辉煌的文学生涯及作为文学界研究对象的必要性。第一章《曼斯菲尔德小说意识描写特征》由四部份组成。论述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与技巧、内心独白手法与技巧、梦境与潜意识等表现技巧及曼斯菲尔德的心理小说。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一大特征即在于对人物精神层面的重视和心理描述手法的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社会哲学如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第二章《曼斯菲尔德小说情节淡化特征》由叁部份组成。论述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情节淡化形式、情节淡化意识及曼斯菲尔德的诗意小说。情节淡化不仅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构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独特魅力必不可少的因素;情节淡化特征也是曼斯菲尔德小说抒情风格的一个基本因素。第叁章《曼斯菲尔德小说叙述手法特征》由叁部份组成。论述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技巧、第叁人称叙述技巧和多重视角叙述技巧。叙述手法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既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世界的一个鲜明特征。没有对叙述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就不可能有其短篇小说的成功。第四章《曼斯菲尔德小说象征手法特征》由四部份组成。论述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物品的象征意义、场景的象征意义、标题的象征意义及曼斯菲尔德某些小说的象征的意义。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象征的重视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得到充分的证明。论文《结论》由两部份组成,分析了曼斯菲尔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曼斯菲尔德对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艺术,不仅得到同时代作家的称赞与关注,也得到后世艺术评论家们的认可。曼斯菲尔德不仅以其出色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在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群中开创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在整个英国文学史、尤其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与地位。
郭海霞[5]2010年在《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生前的创作极其勤奋,在短短15年(1911-1924)的文学生涯中她给世人留下了80多短篇小说佳作。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唯一一位将文学声誉完全建立在短篇小说上的作家。她以大量杰出的艺术精品在英国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获得了诸如“英国契诃夫”、“英国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大师”等美称。然而,就曼斯菲尔德作为现代主义英语短篇小说家在现代英语文学史上的作用而言,其文学地位历来时隐时现。有相当一部分当代评论家和文学史专家在论述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时几乎完全将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一笔勾销。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举世公认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乔伊斯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具体化身。有人推崇他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领袖,也有人视他为现代世界文坛的天王巨星。因此,本论文将通过对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的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来说明两者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主题、人物塑造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多相似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从而表明曼斯菲尔德是一位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重要贡献的女性现代主义者,她的小说是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贡献,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论文将在文本诠读的基础上,对曼斯菲尔和乔伊斯短篇小说进行平行比较。在研究过程中,本论文将侧重于类比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两作家在主题、人物和艺术上所表现出的类同现象,即考察他们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共同的现代主义特征。本论文会适时采用一些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观点和术语,旨在支撑本研究的论点,从而增强说服力。本论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论文题目的提出及选题的价值所在、国内外对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作品的研究现状的介绍、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是对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进行类比与对比。此章首先将对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两人的短篇小说在内容主题上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类比,之后对两人在主题思想上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分析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内涵(即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以及现代人对自我的探索与思考,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本章指出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折射出他们对于现代人的异化、幻灭感和孤独心态的全面关注,而对故乡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却体现出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思乡”与“厌乡”的不同心态。第叁部分是第二章,主要对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进行类比和对比。此章重点探讨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短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所表现出的现代主义特征:异化的、焦虑的自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关注以及人物的象征或艺术功能。此外,本章还分析了两作家在塑造儿童和少年、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形象时所体现出的差异:首先是对人物的选取方面,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人物上、中、下各个阶级层次都有所涉及,而乔伊斯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来自于中下阶级;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一部分,而在乔伊斯的作品中,女性似乎属于从属地位,因此,前者的女权主义思想在这里有所体现;其次,在人物描写方面,曼斯菲尔德较乔伊斯而言更善于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也就是,她常将叙述者的视角融入人物的视角。第四部分是第叁章,主要对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进行类比和对比。此章交叉运用类比和对比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短篇小说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小说中意识流的运用,淡化情节特征,以及对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高度关注无不体现了他们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和艺术特征,而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甚至是通篇的内心独白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中是很少看到的;就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而言,曼斯菲尔德更擅长前者而乔伊斯则更擅长后者;另外,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蓝色调明显区别于乔伊斯的黑色调。第五部分是结论。本论文认为,首先,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都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对异化的人和焦虑的心理世界的关注、对人物的象征或艺术功能的体现、对意识流的运用、对情节淡化特征的追求、对印象主义和象征手法的探索无不体现出他们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创新精神;其次,曼斯菲尔德和乔伊斯在人物性别和类型的选取上有各自的侧重,而且,就作品整体基调而言,两作者的不同之处还是很明显的;最后,同乔伊斯一样,曼斯菲尔德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史和英国短篇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将现代主义特色完美演绎于短篇小说领域的革新者,是英国现代主义崛起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张玲[6]2014年在《女权主义视角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英国最为着名的短篇小说家和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尽管并未研究过女权主义,也从未进行过女权主义理论创建,但在其作品中却随处可见女权主义思想的流露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故本文将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进行简要阐述,并立于女性视角上对其作品进行探讨和研究。
刘银宁[7]2012年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及物性分析》文中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在当代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西方当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曼斯菲尔德虽然英年早逝,却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她一生中共创作了88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被整理成了五部短篇小说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为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在文学界占有重要席位。也正是由于此,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她的短篇小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一直是文学评论家研究的对象。之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包括:1.生平研究;2.文本分析;3.女性主义批评;4.跨学科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人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来研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20世纪70年代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是语言的叁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这叁大元功能由相应的语法系统来实现,具体地讲,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和情态系统来实现;谋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系统来实现。系统功能语法可以用于文体分析,尤其是文学文体分析,即根据语言的叁大元功能对文学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更具体地讲就是对实现叁大元功能的语法系统进行分析。现在,及物性分析已经成为学者们最熟知并广泛应用的文体分析模式之一。本研究将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叁篇代表作进行细致的及物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阐明作者如何通过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以及读者如何通过对作品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来理解作品的主题。进一步印证及物性分析在理解文学作品、欣赏作者文体风格方面的有效性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本研究为理解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欣赏她的写作风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分析发现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及物性系统选择方面的两个显着特点:一是某些及物性结构的有动因的突出,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此外,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及物性分析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的有效性。
史云云[8]2010年在《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文中研究说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在其作品中,以描写女性和儿童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为主题,但在曼斯菲尔德看似表现女性与儿童的主题表面下,持续奔腾着一股对男权社会控诉的潜流,在看似不关紧要的男性其实是曼斯菲尔德反抗的对象。本文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男性形象为切入口,提炼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义主题,并采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等方法,对众多男性形象进行梳理,结合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传记、日记、书信等,提取父亲、情人、丈夫叁类人物形象为代表,对不同男性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男性形象的角度来揭示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主题,从而对曼斯菲尔德作品有更深刻地把握。
高杰[9]2014年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文中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短篇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标志着英国短篇小说创作走向了成熟阶段。曼斯菲尔德一生创作了88篇短篇小说,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小说是以家庭为叙述背景的。在这些家庭小说中,曼斯菲尔德通过塑造家庭中的男性、女性、孩童的形象,并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变化,表现家庭中个体的孤独、幻灭等现代性主观感受,并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叙述展现人物的深层自我意识的种种变化及作者浓浓的家园情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孤独与幻灭:传统家庭的式微沦落”主要论述了曼斯菲尔德家庭小说中传统家庭叁角模式的变更以及家庭叁角关系的不平衡发展而导致的家庭中人物孤独、幻灭的主观感受。曼斯菲尔德描绘传统的家庭内容小说模式,却在其中描绘不和谐、不平衡的家庭叁角关系,由此展现传统家庭小说的变化,并且描绘这种变化之下家庭中人物的孤独、幻灭等个体感受。这些感受不仅在男性形象身上有鲜明的体现,而且在女性和孩童角色上也有鲜明的体现。第二章“缺失与顿悟:现代个体的自我重建”主要通过对家庭叁角中不平衡的叁角关系以及不和谐因素的深度挖掘,分析产生这种失衡的家庭叁角关系及人物主观感受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家庭中人物的自我意识缺失是导致家庭成员孤独与幻灭感受的主要原因,也是和谐平衡的传统家庭叁角关系沦落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阐释了女性觉醒式的自我重建、男性反思式的自我重建、孩童探索式的自我重建。这种对自我意识缺失和重建的描写,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家庭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传统家庭小说叙述模式的革新性探索。第叁章“批评与内省:家庭小说的创作动因”一方面论述了曼斯菲尔德家庭小说创作的外部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促使曼斯菲尔德关注家庭,关注家庭中的女性生活遭遇、情感心理,从而使得家庭小说成为她的重要创作阵地,并在继承英国传统的家庭小说模式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革新和探索;曼斯菲尔德家庭小说中意识流、象征、视角变换等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也很大程度上受了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阐释了曼斯菲尔德创作中的自传因素。她的童年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成年之后的婚恋生活、疾病折磨及死亡意识都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家庭小说创作。以上种种在她的家庭小说创作中体现为那些孤独的、幻灭的人物形象描绘,还体现为家庭叁角中不和谐叁角关系的阐释以及对和谐家庭成员关系的探索和向往和探索。总而言之,曼斯菲尔德的家庭小说创作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相互融合。曼斯菲尔德家庭小说的创作模式,家庭中成员关系的描绘,继承了英国文学的“伟大的传统”;她小说中的那些一针见血的讽刺,也不难找到奥斯汀小说的影子。在创作技巧上,曼斯菲尔德善于运用现代性极强的艺术手法,诸如:意识流、多视角叙事、时间交错、象征、暗示、情节淡化、女性主义、细节描写等手法。这种传统的家庭小说形式、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及对人物的的现代性个体独特体验的描绘,使得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同时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曼斯菲尔德的一生都在追寻和向往理想的家庭,但是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她至死都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理想家庭、没有找到她的精神家园;也正是在这样的痛苦挣扎中,曼斯菲尔德在她的小说中不断地去叙写家庭故事,期望在其中找到理想的家庭,寻得精神还乡之路。
张凤君[10]2017年在《淡化情节手法带来的诗意——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再探》文中研究表明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大多是对故事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的描写,很少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通过日常生活小细节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各种意象、意念、幻觉和下意识,却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充满感概,在她的小说中,让人感受到散文的随意、诗歌的空灵、寓言的哲理。本文将对凯瑟林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对其小说在淡化情节这一精湛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D]. 毛燕靓.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 Origin在理工科毕业论文实验数据及图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刘宇霞, 吴少霞, 刘雪冬.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契诃夫的文学关系[D]. 房成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 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 徐晗.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5]. 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 郭海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6]. 女权主义视角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探究[J]. 张玲. 青年文学家. 2014
[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及物性分析[D]. 刘银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8].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男性形象[D]. 史云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9].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 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10]. 淡化情节手法带来的诗意——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再探[J]. 张凤君. 北方文学. 2017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凯瑟琳论文; 文学论文; 乔伊斯论文; 曼斯菲尔德论文; 菲尔德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小说论文; 短篇小说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契诃夫论文; 家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