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的?_顺风车论文

你是如何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的?_顺风车论文

共享经济怎么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执行 张成龙

      “共享经济”:一场人人共享的资源革命

      “共享经济”从狭义来讲,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共享经济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共享经济中存在三大主体: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通过移动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金。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50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

      共享经济的本质

      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再中介化: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共享经济生而逢时:“共享”概念早已有之,信息共享是web2.0时代最大的特征之一,而共享经济则彻底是移动互联网下的产物。

      首先,全民移动化,尤其是服务提供者(如出租车司机)开始接入移动互联网,打开共享经济的前端供给;其次,移动支付:移动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普及,支付的全面应用成为保证共享经济平台的便利性、中介性的最重要条件;共享经济平台提供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互相评价机制、动态定价机制,成为共享经济发展最佳的注脚。

      共享经济龙头已现。Uber和Airbnb作为全球共享经济产业内的龙头,在过去3年迅猛发展,两家成立不到10年的企业,当前估值已经分别达到510亿美金和255亿美金。其中,Uber公司成为全球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用时最短的公司(5年零11个月),并超过小米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公司。

      共享经济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以及生活服务及旅游领域,优秀的共享经济公司不断涌现:从宠物寄养共享、车位共享到专家共享、社区服务共享及导游共享。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供给端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体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由于供给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闲散或空余的,而非专门为需求方提供的。供给方从商业组织演变为线下的个体劳动者。因此,需要有一个平台对数量庞大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撮合。因此就产生了共享经济的平台公司。

      与传统的酒店业、汽车租赁业不同,共享经济平台公司并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撮合交易,获得佣金。正如李开复所说“Uber、阿里巴巴和Airbnb这三家,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出租车提供者没有车,一个是最大的零售者没有库存,一个是最大的住宿提供者没有房产”。这些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利用移动设备、评价系统、支付、LBS等技术手段有效的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达到双方收益的最大化。

      共享经济是一个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

      去中介化。在传统的供给模式下,用户是经过商业组织而获得产品或服务。商业组织的高度组织化决定了它们提供的主要是单一、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同时,劳动者或服务提供者需要依附于商业组织,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

      去中介化的过程伴随着前端供给能力快速释放,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带来非标准化的可能性。在共享经济的平台下,供给端的创造力被激发,他们更倾向于提供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形成个人产品独特的品牌。共享经济平台所提供的机制凸显了个人的品牌、信誉。供给方不再使用商业组织的头衔而直接面向顾客提供劳动或服务。他们在庞大的商业组织中,被忽视的能力和才华,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得到进一步的发掘。而通过他们提供的优质、个性化的服务,他们更获得了比在商业组织内更大的成就感、知名度。

      再中介化。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过去,优秀的个体劳动者是难以脱离商业组织而存在的。因为,脱离有组织的商业机构意味着他们需要自行解决办公场地、资金、客源、营销等非常繁多的问题。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劳动方和需求方的中介,帮助他们参与到“比较复杂的市场经济职业”。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个体服务者脱离商业组织后,成为独立的劳动单位,与共享经济平台的关系松散:他们可以接入多个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服务提供时间,不再受到商业组织的制度束缚。另一方面,这种松散的关系反而促使并激发他们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和有创意的服务或产品,以获得消费者的口碑和好评,以此帮助他们在平台上更好的集客。

      共享经济的另一个核心特质是,所说的“共享”是指对个人闲置资源的共享。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中国创业公司伴米在硅谷“闯祸”事件发生后。对个人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才是共享经济的核心实质。

      个性化旅游平台伴米网是通过接入海外的兼职导游资源,让本地居民带领出境游游客进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例如,参观海外名校校园、品尝私人饭店/酒庄的菜肴等。其初衷是利用海外华人的闲暇时间、本地化经验,为自由行的出境游客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伴米网最初拓展的海外城市旧金山硅谷是科技公司集中的区域。2015年9月,一位Facebook华人员工因收费将游客带入公司内进行参观和享用公司午餐,一共有三名华人员工在此事件中被公司开除,甚至有拿到Facebook公司offer的新员工,由于在伴米上进行了实名注册,被Facebook公司直接收回offer。此事件在海外华人圈引发轩然大波,硅谷包括Airbnb、苹果、Facebook等公司开始调查此事。

      可以说,伴米网让游客体验海外真实生活是一个有益的共享经济尝试。但共享经济中所谓的“共享”是利用属于自己的闲置资源,将其分享出去并获得一定的收入。而远非利用公司的、公共的资源进行共享,并为共享者带来利益。而这其中涉及的公司保密问题、公共资源侵占问题,都并非是共享经济的初衷。

      共享经济,新商业画布正在打开!

      基于过往工业时代的图画场景开始褪色,而在新的时代画布背景下的图画开始变得鲜艳起来,而其中越来越鲜艳的一种图画,就是共享经济。

      当没有任何一家酒店的Airbnb估值255亿美元,没有自己一个全职员工司机的Uber估值500亿美元,我们可以初步看到共享经济模式的力量,而这种模式可以说还处于萌芽初期,孕育爆发的魔力绝不可小视!

      共享经济是个人经济模式在新的技术曲线下重夺主导权,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以共享平台为中心的共享模式所取代。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很长的时间范围内是个体经济,而工业时代的出现,让企业这种运作模式可以让原有的个体经济模式效率更高。在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看来,企业的形成跟交易成本紧密相关,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

      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增加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即企业的边界所在。

      而共享经济一定是以颠覆服务业为主要的立足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你自己有辆车,你就可以成为Uber的注册司机,如果你有一间空余的房屋,你就可以成为Airbnb或者小猪短租上面的注册房东,甚至你在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前提下,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一门专业手艺比如理发、美甲、烹饪……成为共享经济模式平台上面的一员。

      但这背后有一个前提,就是独立性,或者叫做资产的可分割性,这是服务业的典型特点,而第二产业很难做到,比如我们暂时还很难设想,如果一个制造发电机的工厂变成一个共享经济的模式。服务业的个体经济独立性和资产可分割性,造就了天然被共享经济模式颠覆的可能,在刚刚被渗透进入的租车行业、酒店行业、美容美甲等等,都在被共享经济快速的颠覆,我们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未来,服务业的各个细分行业,都存在着“被共享”的巨大可能!

      下一个趋势,意味着消费者对于使用的理解从买到租。

      共享经济的崛起,充分意味着租赁经济的崛起,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是最终的目的,而购买只是手段,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今天让我考虑再购置一部汽车,即使有条件我一定也会说No,因为经常出差,时而在北京限行,远远不如使用Uber方便,成本也低,购买汽车通常意味着要花至少十几万的购买费用、每月数千元的养护费用等,且通常每月几千元的养护费就已经足够每个月的打车支出。

      在原有的工业时代商业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消费者普遍选择购买而不是租赁模式,客户对车辆的使用需求通常具有随机性,由于存在难以逾越的信息鸿沟,交易成本高昂,打车这种租赁模式难以做到及时匹配消费者的随机需求。

      一旦租赁的交易成本超过了购买的交易成本,那么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即是买而不是租,在确保了使用需求及时有效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占有、收益等效用。这种消费者偏好造就了汽车市场的传统商业模式,即汽车市场以买为主而非以租为主。如同克莱舍基所预言的那样,共享经济产生是因为它利用了这个世界的“闲置资源、闲置时间”模式,决定了它的生产要素机会成本较低,所要求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费用要比传统模式中支付的费用低,这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将发生大规模的迁徙,由购买模式向租赁模式进行大规模转变!

      共享经济这幅新的画布刚刚展开,在上面可以图画的各种商业模式将会层出不穷,争相斗艳生辉,让我们翘首以待!

      查立:共享经济的新商业逻辑

      1978年,两位美国社会学教授在一篇关于汽车共享主题的论文中提出“共享经济”(又叫协同消费)这一概念。2009年,Uber横空出世,并成为如今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市值已达500亿美元。

      的确,Uber彻底颠覆了出租车行业。它不拥有任何一辆车,也不给司机发工资,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它搭起隐形的桥,让供需双方相遇,正如其创始人所说,它是“按需经济”。

      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称,共享经济将改变世界。共享经济让世界变得去中心化,去模范化,去权威化。起点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查立告诉记者:“这种新经济形态最大化地体现出市场经济的优势,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单纯的关系——如此美好的社会!”

      让个体价值最大化

      “共享经济”容易让人联想到共产主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其实另有真义。

      长尾需求是共享经济火爆的契机。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需求和服务的距离。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抛开行政因素,信息变得透明,世界是平的,趋向万物互联,使商业上的个体供需可以直接促成。

      过去注册一个公司要拿牌照,要向垄断企业交租,由别人决定你有没有资格做生意;过去大家最关心能赚多少钱,而不太关心个性化与个人化的需求。今天,个体服务者动了垄断企业和中间商渠道商的奶酪,而作坊式、工匠式的自由职业者也开始百花齐放。

      共享经济模式下,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将极大提高。个体生产者、劳动者、服务者,从来都是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底层,被边缘化甚至受到歧视。但是,互联网让他们成为彰显个性与品质的代表。比如:过去服装设计师只能把作品卖给工厂,工厂再卖给渠道,渠道再卖给商场批发市场小店,本该属于设计师的钱被瓜分大半。而现在,设计师可以直接联系厂家实现创意,把渠道成本降到最低,而粉丝会自发晒图到朋友圈帮助推广。过去农民种地要听村长和供销社的,现在原生态产品则可以直接卖给消费者。过去人们去餐厅吃标准菜和食堂菜,不知道厨师是谁,不过将来大部分餐厅都会是星级大厨开的私家菜馆。

      而在传媒与广告业,将诞生大量独立的摄影师、剪辑师、自媒体人、广告人。需求在哪里,他们的工作机会就在哪里。张泉灵等央视名嘴纷纷出走,其实也是一种共享——让才华获得更匹配的机会和回报。

      教育和招聘求职领域特别会发生变化。教育界的本质变化,是按需教学。我们不一定需要四年六年甚至八年来拿一个标准化学历证书,不需要一模一样的知识结构,更不用考一样的试。听霍金学物理,听克林顿奥巴马普京学政治……想学什么就去买谁的知识。未来不再会有几万人的超级大学,我们会回到私塾时代。查立说,所以你看,过去的经济方式才是“共享”,而现在的,是“独享经济”。

      催生“新型社会关系”

      有人说,共享模式会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拉低GDP,干扰国家收税,共享短租的房屋会抢占长租客的机会推高房价,低收入者只能持续卖闲置资源,而有钱人更专注于挣钱,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共享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关系的重构、契约精神的发扬。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人皆为服务者,信任成为默认机制,人与人之间形成简单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这最终会导致社会性质、经济性质尤其是政府职能的改变——政府可能会变得没饭吃。

      从投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最好的平台是社交网络。比如:做上门理发的波波网,最初的功能是帮助美发师管理客户,而现在是美发师社群。理发店从这里找优秀理发师,理发师也可以从这里找客户与合作伙伴,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忠实客户,一个人就相当于一个公司。查立告诉记者,社交网络的意义不在于发广告、发起众筹、获得关注,而在于让供需双方找到彼此。

      在查立看来,也许到不了下个世纪,全球就会进入新纪元,物联网发达得像阿凡达星球,生产率极高,边际成本极低,人类生活在无形的网络中,共享一切,使用权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

      “共享经济”谁主沉浮

      滴滴顺风车:共享改变出行方式

      今天,你在用什么方式出行?是站在马路边望眼欲穿地等出租车?还是在拥堵的路段上开慢车?抑或是不得不像逃难一样挤地铁、坐公交?

      无数人体验到:每天行走在上班路上,生命在奔波中消耗。有限的交通资源,让上班族很无奈:自驾车面临道路拥堵、限号,乘公交地铁出行如打仗。

      10年前,就有少数上班族开始寻求自救,一些私家车主在城郊结合处,停一下捎几个顺路的人回家,每位乘客收费5~10元,一方面可以贴补些油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路上和乘客聊聊天。然而,这种小规模的自发拼车行为,不可能真正地改变糟糕的出行状况。

      不过,三年前滴滴打车出现了。它让出行一族兴奋不已,同时也让传统出租车垄断者如坐针毡,甚至提出抗议、罢工。然而,抵抗无济于事,“先约后出行”已日渐成为互联网一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当滴滴旗下顺风车业务于2015年6月1日上线后,它作为滴滴平台上唯一的一个C2C(个人与个人)业务,仅用三个多月就累计注册了550万顺风车主、使用过的乘客达到840万,单日最高订单量达223万,“出行共享”真正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的美好面貌和社会价值。

      是什么催生了滴滴顺风车的爆发式增长?为什么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和资源量?为什么共享经济的不期而至,让垄断行业猝不及防?

      出行共享引爆需求“痛点”

      一直以来,中国的交通领域,是一个较封闭的系统,人们真正可以选择的出行工具很有限,而公交、地铁和出租车的运力,又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僵化局面,虽然看似与传统体系产生了不小的冲突,但本质上不是政策的冲突,而更多的是观念冲突。

      事实上,互联网在交通领域实现的技术突破,与过去10年相比没有本质改变,都是基于搜索、大数据挖掘的垂直分类信息的匹配。共享经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本质上并没有多少新的技术门槛,只是在技术应用的场景上发生了变化。而由于应用场景的变化,使得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爆发了更大的价值。

      “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好的导航技术,没有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没有很好的手机定位,以及没有养成出门要用一个软件打车的习惯,那么不可能催生‘出行共享’这样的信息平台。”滴滴顺风车总经理黄洁莉对记者说。

      “出行共享”符合共享经济的逻辑。真正的共享经济,就是C2C(个人对个人),所有的服务提供者本身也是一个消费者。“事实上,这是一个对等的、去中心化的资源和价值交换的社群经济。”黄洁莉这样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共享经济。

      连接和匹配出行人群

      那么,用户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如何更精准地找到匹配的信息,从而完成价值交换?

      当你进入滴滴顺风车的App后,除了要表达第一需求,像我去哪儿、我在哪儿、什么时间去,平台会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让用户越来越多地进行自我表达,比如像上传一下头像,起个昵称,透露一下性别、年龄、星座、兴趣、偏好等个人标签。当用户表达的元素越多,这个人就越立体,越真实。而有些用户,还会为乘客或车主完善其个人标签。当平台的用户规模足够大时,你可能一瞬间就能与1万个人进行匹配。

      “其实,所有的匹配本质上都是婚恋模型。”黄洁莉这样比喻。引导用户一步一步地表达和完善需求,找到那个更匹配的乘客或车主,从而遇见你喜欢的人,并与其一路同行,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在滴滴顺风车平台上,首先你会看到“遇见美好,一路同行”的宣传语。同时,平台传递的都是互信、友善的社交氛围。而制定的规则和流程,也是在追求美好同行的用户体验。比如:会引导用户尽量坐副驾驶位,友善地与车主聊天,订单结束后双方要进行评价等。事实上,作为车主,通常都有很强的社交意愿,而如果乘客坐在后排且不与之交流,车主会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司机,体验就会很差。

      另一方面,开顺风车是带有“麻烦”的“公益”行为,车主要与乘客约定时间、可能要绕路,或者还要等一下。车主是带着一颗友善的心上路接人,而每一个乘客是带着一颗信任他人的心去发单。中国目前有1亿辆私家,如果有三成的私家车主愿意开顺风车,整个城市生活的感觉会怎样?构建诚信社会的目标就不再遥远。同时,出行共享让资源实现更充分的利用,减少尾气排放,使整个社会充满互信的积极氛围,还会使人获得新的社交场景。甚至,因拼车而结缘,成为挚友、同事、客户的现象已经很常见。滴滴顺风车的好几员大将,都是在拼车路上“挖”来的。

      伴随着共享经济的风潮,不少上班族,已经开始了这样的上班方式:一个家庭有一辆车,夫妻两人所在的公司一东一北。于是,丈夫开车拉上一个顺风车乘客,妻子作为乘客搭乘另一辆顺风车。

      “共享资源让每个人得到便利,同时也让大家都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改变。”黄洁莉说。“但是对于不太善于社交的中国人来说,顺风车的普及依然需要一个观念上的改变和认同过程。”

      规模+体验是共享的本质

      滴滴顺风车在“大规模地连接和匹配出行人群”时,将做大规模和做好体验视为平台的生命线,而且规模和体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有人说,顺风车业务的门槛低,因此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黄洁莉不这么认为:“其实门槛很高,因为最高的门槛是规模。”

      在顺风车上线之前,滴滴的“潮汐战略”就明确要整合社会上的专业运力和零散运力,通过分档运营策略,以灵活地满足高峰期、低谷期不同时段人们的出行需求。因此,滴滴内部已经形成了各业务之间的共同促进和协同,有的车主既开顺风车,也开专车,规模优势日益显现。

      当然,很多人提到滴滴,都知道它这两三年来投入十几亿的烧钱之举。如今,“补贴”策略依然是滴滴沿用的营销策略,“补贴自然会让用户动心,因为所有用户对价格都很敏感。”黄洁莉毫不避讳这个策略的有效性。但事实上,“补贴是让用户进来,形成规模效应,而最终能不能留住用户却是要靠体验的。”黄洁莉特别强调,规模+体验才是做好共享经济的左右手,对于技术门槛不高的顺风车市场尤其如此。

      规模对乘客和车主双方都有极强的影响,车主越多,乘客体验越好,因为等待时间会缩短;乘客越多,车主体验越好,因为车主的选择更多、路线匹配度更高。也就是说,滴滴的每一分补贴都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以订单量和市场份额为目的的“促销”。当用户在一个平台上持续获得更好的体验,乃至形成习惯时,就会削弱对价格的敏感度。

      “规模越大,成本自然就会降得越低,但我们最终目的是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黄洁莉说。

      目前来看,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不烧钱的。但是,“做好用户规模、打磨好体验、做好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黄洁莉认为,互联网的属性就是免费,只要是立足于用户,这个事业能够真正地解决社会根本需求问题,未来商业变现是毫无疑问的。正如十余年前,谁会预料到阿里巴巴会成为如此成功的公司?

      打造可信任的出行平台

      近期,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定位于“一站式出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融合各式各样的出行业务,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和巴士等。“我们就是要做出行领域的淘宝。”黄洁莉对滴滴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未来对于一个基于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可靠性依然是令人十分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出行。而这就是共享经济的特点:我们在享受着它甜果的同时,也要接受它的潜在风险。

      黄洁莉说,滴滴顺风车车主在注册时,要提供车辆的保险单、驾照,要进行微信的“真身验证”。从而,让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注册人背后大量的个人信息和信用信息等,保证有据可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顺风车还为车主和用户双方都上了50万元保险。

      作为定位于出行服务的平台,必须要将小概率(安全事件)控制到最低点。

      “共享出行,这是以往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一种场景体验,很难想象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未来一定要让顺风车业务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

      小猪短租:共享经济的关键是信任体系

      “当你搭乘飞机在凌晨抵达机场,无法打到正规出租车的情况下,你敢坐上一辆对司机毫无了解的黑车吗?”小猪短租创始人陈驰问道。

      “Uber出现之后,这个问题变得易于解决。”陈驰说,乘客能得到司机的车牌号和手机号,这相当于获得了一种安全保障。

      同样的,让一个陌生人住进自己家里,在以前是绝大多数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今天也在慢慢发生,甚至变成一种潮流。成立于2012年的小猪短租,作为国内“先吃螃蟹”的C2C房源共享平台,正在鼓励更多的中国房东向陌生人打开自家的房门。

      用小猪短租副总裁潘采夫的话来说即是:共享经济是自带价值观属性的,它冲破的是各种壁垒,既有现实中的垄断,也有人们脑海中的雷区。它将在实名制基础上,搭建出完善的信用体系,有了安全的技术条件,如果有足够大的规模,就可以推动中国向互相信任的陌生人社会转型。

      首先,陈驰把自己和他的母亲变成了房东。目前,他位于北京的私人住宅已经接待过200多位住客,绝大多数来自国内。他将手机上住客的历史评价展示给记者看,而日历上显示预约已经排到12月份。

      刚起步的时候,他自己动手整理房间,后来工作愈加繁忙,时常出差,这项工作才转移到他的家人和小时工阿姨手上。

      更多的时候,北京的家里是空无一人的,陈驰会告诉预定房间的客人门锁密码,而后任其“登堂入室”,开始一段别样的居住体验。

      陈驰认为,在短租行业里,共享经济的起点是更多的人愿意把房间拿出来共享,本质上是房东的认知盈余和闲置资源的共享行为。

      在与创始人陈驰的面对面交流中,记者还感受到他内心的一个质朴愿望:希望能够帮助当下的国人重塑信用机制。

      Airbnb的中国学徒

      很多人把类似小猪短租、蚂蚁短租、途家、住百家等中国的短租企业称之为“Airbnb的中国学徒”。面对这种说法,陈驰并不抵触。甚至他坦言“小猪短租和Airbnb的DNA是一致的。”

      在小猪短租的发展初期,他们鼓励房东也去注册Airbnb。在陈驰看来,作为短租鼻祖的Airbnb更为先进和成熟,希望借助它的力量来帮助中国的房东更快的成长。即使到今天,关于Airbnb入华的动作频频,小猪短租也并未把这当做是一种威胁,“Airbnb的品牌知名度高,兼具媒体属性,可以一同来教育中国市场。”

      如果说Uber的“世界大战”让人们意识到了共享经济的颠覆性能量,那么在房屋共享领域,人们过去的观念也在被刷新:信息和服务可以流动起来,并以按需分配的思路改变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模式和效率。

      什么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呢?在潘采夫看来,共享经济具有几个标准,要有闲置的资源、接近于零的时间成本、很低的物质成本、个性化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短租市场的潜力和价值才刚刚开始显现。

      根据艾瑞监测数据,2014年中国在线酒店预定市场的模达632.5亿元,同比增长28.0%,复合年增长率在近3年内均保持在20%到30%之间。而纵观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艾瑞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该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078亿元,同比增长38.9%,高于在线酒店预订市场规模。

      数据还显示,中国在线短租市场自2012年开始加速发展,市场规模在1.4亿元,到2014年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2015年可达105亿元。商旅住宿这块巨大的市场缺口,正是Airbnb和小猪短租等想切入的方向。

      小猪短租的盈利模式与Airbnb相同——佣金抽取制度。如果双方交易顺利完成,小猪将向房东收取10%的收入作为佣金,用以日常业务的扩展和运营。但这笔佣金只在交易完成后扣除,房东入驻平台本身是免费的。

      同样是C2C模式,小猪短租走上了一条重运营的道路。要搭建一个管理有序的平台,首先需要一个可靠的评价体系,对房东与房客形成监督和制约,用来提升服务;其次是需要产生体验良好的优质内容,拉动平台两边的用户加入到平台中来。

      在线上,小猪短租分两步来搭建评价体系。首先,通过身份证校验、在线支付等方式保证交易双方的实名和信息透明;其次,平台除了有自己的评价系统之外,还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合作,将个人征信体系引入在线短租行业。注册用户可授权开通自己的信用名片,并通过及时点评等维护信用分数。这使得交易双方可通过直观的芝麻分更快的辨别和做出选择。

      在线下,小猪短租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陈驰介绍,从信息源头,小猪团队会做人工审核房源、上门拜访房东、提供服务培训、提供专业拍摄服务、编辑房屋信息描述、安装智能门锁等,甚至赠送价值千元的软装礼包,协助房东装点设计房间,更好的吸引住客。

      从纯平台到重运营,陈驰觉得“累活”是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聚拢高质量房主,吸引更多的住客,加速小猪短租的平台壮大。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个人参与到活动中,小猪短租升级了原有的保障计划,并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个人房东财产保障计划”以打消个人房东对自身财产安全的担忧。

      短租在中国的未来

      关于Airbnb进入中国的前景以及其中国学徒们的市场表现,外界一直有种唱衰的声音,认为国内一是没有短租文化,二是信用基础缺失,三是供需两端均不成熟。

      对于日渐占据消费主流的“80后”、“90后”来说,在互联网开放自由精神的熏陶下,接受共享经济的理念非但不难,还很容易成为一种潮流,Uber在中国成为一款有粉丝的打车应用就是例子。

      “比起酒店来,短租公寓除了价格优势,还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提供社交化和本地化服务。”陈驰表示,虽然国内短租企业的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但小猪坚持的是走“人情味儿”的房东路线,正如Airbnb所形容的:睡在山海间,住进人情里。

      陈驰花了很大的功夫才说服自己的母亲做小猪的房东,而上一代人的保守和警惕之心瓦解起来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数月之后,陈驰的母亲开始享受自己的房东身份,与陌生人的交往经验也随着接待人数的累计而变得丰富起来,她甚至开始跟“室友们”一起出门散步。

      当然,做房东至今,陈驰也并非没有遭遇到不痛快的经历。他所遇到的一段糟糕的经历是,参加艺术考试的年轻男孩在没有经过其允许的情况带其它人回家住宿,虽然没有经济上的损失,但是这种失信的行为还是令陈驰感到失望。作为一名房东,在房客表现糟糕的情况,不仅拥有提前解约的权利,还可以给出对方真实客观的评价,如果住客有表现不佳的历史,会对其入住其他房子造成影响,房东或会拒绝订单。

      在信用评价机制的保障下,陈驰认为,市场最终会慢慢培育起来。国外民宿文化盛行,Airbnb在美国尤其欧洲有更为丰富的土壤,但是也要面对成熟的传统渠道的竞争。

      在中国,原有的酒店数量在日渐增长的游客人数面前,承载能力减弱,短租房作为一种补充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此外,随着观念的开发,标准化的传统酒店已经无法满足一部分需求多元化的住客。比如全家出游的住客们,更希望住进一整套公寓,而不是分散在酒店的不同房间。还有一些美食DIY的爱好者,旅行中更愿意租下一套带厨房的公寓,而不情愿失去就地取材下厨房的乐趣。

      原资深媒体人潘采夫加入小猪团队,便是出于对短租模式的喜爱和对市场前景的看好。在他旅居欧洲期间,每到一个国家他都是Aribnb的住客,在固定生活的英格兰地区自己也做起了Airbnb房东,遇到过农场主、剧院经理、大提琴手、俄罗斯女记者等等,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房东和房客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潘采夫迷恋的是文化的交流和价值观的碰撞,陈驰迷恋的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接待一个陌生人住进自己的家里,分享彼此的生活、工作故事,生活变得更有人情味儿了,“在大城市里,不认识自己的邻居都是很正常的,人与人之间比较冷漠。”陈驰说。

      在陈驰的鼓励下,身边认识的人做小猪房东的越来越多。小猪团队中几乎每一位成员都是房东,潘采夫告诉记者,他正打算在北京的西单租一套房子,开始做小猪房东。一位叫“曼小曼”的女记者在小猪短租的页面写下房东日记,讲述成为房东之后,如何通过与人的交往而克服了社交焦虑,目前她已完成了30多个订单。

      跟打车相比,短租并不是一个高频次的消费项目。陈驰表示,Airbnb其实比Uber成立要早,但是进化的速度比较慢,“相比标准化的打车应用产品,短租服务的进化空间更大,也符合我们对多样性、个性化和性价比的追求,短租的发展后劲会更大”。

      2015年以来,国内的短租行业升温加速,木鸟、途家、住百家等纷纷获得融资,小猪短租则完成C轮6000万美元融资。适逢Airbnb入华,可以说共享经济的东风吹遍了整个短租行业。

      但是陈驰也坦承,中国社会当下所缺失的信用基础并不会立刻被补足,还需要时间去推动供给端的积极性。目前京沪加起来约5000多个房间,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之外,也还要下力气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目前房源已经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并在超过20个重点城市设有办事处。

      大量“二手房东”、“中介”等入驻短租平台,一直被外界认为存在隐患,也意味着服务质量将会良莠不齐。此外,短租形式在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监管,也被质疑打政策“擦边球”,短租还是一个亟待被正名的模式。陈驰透露,监管方目前也在主动和小猪短租有所接触,他比较乐观看待未来出台的监管政策。毕竟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规范化运转也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Airbnb:从三张气垫床到世界最大的流动酒店

      在今天的Airbnb上,你可以在上海的法租界入住一幢历史悠久的老洋房,可以租下北京胡同里的一家古朴四合院,可以寻到巴黎塞纳河畔推窗可见艾尔菲铁塔的当地人家里,还有城堡、树屋、帐篷,甚至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岛屿……

      2015年夏天,用户最多的一个晚上,全球有一百万人“睡”在Airbnb的平台上。

      Airbnb给全世界的旅行者提供了另一种住宿体验。浅红色的App图标所连接的另一头,是世界各处可预订的房屋。

      例如搜索“罗马”,所有这个城市被分享出来的房屋,都会在菜单里随着拇指向上翻动而不断涌现,每个房屋主人都贴出了家庭内部乃至周边环境的照片。即便你还没有去到目的地,已经能在Airbnb深入了解到了当地居民的家居风格。

      “短租鼻祖”的成长史

      Airbnb的英文全称是AirBed and Breakfast(缩写“Air-b-n-b”),它的前身是位于旧金山的一间拥有“三张气垫床+早餐”的公寓。

      2007年,在国际设计大会举办期间,周边酒店满员,穷到付不起房租的年轻人Joe和Brain凭借这个出租的点子从三位客人身上赚到了1000美元,由此Airbnb早期的网站诞生。

      在用户数陷入停滞的2009年,他们意识到,人们更喜欢漂亮的房屋,整洁的居家环境,简陋的“气垫床+早餐”不足以为Airbnb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于是他们雇佣了摄影师,深入到把居所挂到Airbnb平台上的房东家中,用专业构图和美学视角帮助房东更好地呈现家庭的内部环境。比标准化的酒店更有趣的是,用户能通过Airbnb看到更多有趣的细节:房东家里占据一整面墙的书架,阳台上的绿色植物,电炉上的蓝色水壶,丹麦的房东还会上传一张以极光为背景的房屋全景图……

      全球Airbnb的租客们平均年龄为35岁,女性顾客占54%,超过男性顾客。Airbnb联合创始人兼CTO Nathan认为,相比技术,价值主张是Airbnb与众不同之处:当地的居家体验、热情好客的接待、合理的价格是核心因素。

      对于喜欢体验当地文化和善于沟通交流的旅行者来说,以低廉的价格入住当地人的家中,是最直接和直观的方式。对于那些有空房间的屋主来说,把闲置的房屋资产以合理的价格分享给住客,不仅能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也能与世界各地的人产生连接和交流。

      目前,Airbnb已经覆盖了全球了190国家的35000个城市,拥有55万个房间,覆盖了超过5000万的用户。和同样来自旧金山的另一个共享经济的明星公司Uber一样,Airbnb也以高估值而跻身了全球的“独角兽公司俱乐部”——估值高于10亿美金的初创企业,这是所有创业者向往的金字塔顶。

      2015年8月,Airbnb宣布公司已与红杉中国以及中国宽带资本两家投资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进军中国市场。Airbnb称其以255亿美元估值完成了15亿美元融资。

      中国市场的诱惑

      Airbnb 9月份发布的《夏季指标报告》显示,2015年5月到8月,租客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超过1700万游客在150个国家通过Airbnb预订了房间,创造了历史新高。要知道,2014年该数据仅为740万。

      巴黎、纽约等国际化旅游都市是Airbnb最大的住客所在地,但亚洲地区也在提速,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成为Aribnb在全球增长最快的三大市场。此外,Airbnb增长最快的住客群来自中国,因为中国的全球旅游者日益上升。

      作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出境旅游市场,中国游客在2014年出行达1.09亿次,自2012年以来中国游客的消费水平一直居于世界最前。仅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Airbnb的中国出境游用户增长超过700%。

      Nathan对外表示,在进军中国之后,市场和估值有望不断升级。

      “让所有的中产阶级打开家门,你有空房,就可以加入Airbnb”。这是Airbnb的目标所在。一些旅行者在使用了Airbnb的服务之后,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反向变为屋主——将自己房间分享出去。

      与创新同时出现的往往是摩擦和风险;与传统行业的关系,所面临的不同监管措施。Uber入华以来“水土不服”,路途坎坷,Airbnb会重蹈覆辙吗?

      Airbnb以及国内的小猪短租、蚂蚁短租、木鸟短租等势必也会对原有的租赁市场和酒店业务带来一些影响。一方面,国内的Airbnb“学徒们”并不惧怕“短租鼻祖”的入局,认为这是一个借助国际知名短租品牌教育市场的机会,有利于开拓短租市场。另一方面,数据显示,酒店和Airbnb似乎在同时增长,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干扰。Airbnb也一直表示,他们并没有与酒店行业竞争,而是对酒店行业形成补充,Airbnb的房源中约70%~80%都位于城市中心酒店和旅游区的外围。

      此外,虽然给住客提供了全新的住宿体验,但是也考验着信任度和安全问题,监管风险更是不可忽略的重大因素。

      创始人Brain对此倒是态度乐观,他对进入中国市场信心十足。此外,也有说法称,未来Airbnb将关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而非国内住宿业务,从而降低监管障碍风险。

      虽然Airbnb目前仍然没有盈利,但是其255亿美元的估值已经让Airbnb超过了许多大型连锁酒店的市值:例如喜达屋酒店(141亿美元)和温德姆酒店(100亿美元),也越来越接近希尔顿酒店的市值(274亿美元)。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国家,Airbnb还在不断地吸引好奇的住客,也在将这些住客转化成房间的分享者。

      Uber掀起的“世界大战”不只是打车应用那么简单

      2015年7月底,Uber完成了由微软和印度媒体大户Bennett Coleman公司联投的E轮融资。自此,Uber的估值已经站上500亿美元的高位。

      这家2009年在旧金山成立的创业公司,仅仅用了6年时间,成为全世界估值最高的私人持股科技公司,IPO传说将在未来18到24个月内发生。

      “Uber的使命是使出行像自来水一样可靠,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享用。”在不久前的公开演讲中,Uber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如是说。

      Uber的App一直以极简风格为人称道,不用输入目的地,也不用预约,像拧开自来水龙头一样简便。乘客一键发出请求之后,Uber在后台利用强大的算法功能帮助其以最快的时间获得车辆,动态定价、就近匹配、自动派单的三步走解决方案,为乘客和其司机完成高效的匹配和连接。

      2009年5月,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成立UberCab,提供“黑车服务”;2010年1月,他推出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2010年6月,Uber在旧金山正式推出,用户只要简单地在手机按按,就能叫到出租车了。

      目前,Uber已经在全球六大洲、61个国家和339个城市运营。这组数据背后,是Uber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场战争,用腥风血雨形容并不为过。

      在Uber的版图扩张中,与各国政府监管方、出租车行业的冲突一直未停止。从欧洲到美国,到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国家,Uber“腹背受敌”。来自出租车公司的控告、国家政府的法规限制,以及乘客的安全问题等,一面将Uber不断卷入负面新闻事件,一面又让更多的用户关注到这家势头迅猛的出行应用软件。

      在“共享经济”的标签下,Uber以其前沿的理念和大胆的创新聚拢了大量用户。在衣食住行的四大日常需求中,出行属于高频次需求。尤其在诸如纽约、北京、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现有的出租车资源供给紧张,客户体验也不尽如人意。

      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Uber的增长提供了土壤,尤其在中国,智能手机可以将人们与各种需求联系在一起。当一款“一键呼车”的App出现,不仅可以选择不同车型,还能享受比出租车更为整洁的乘车环境。

      无论是在用户端还是司机端,Uber所有的决策几乎都是通过数据来驱动的,这也是硅谷创业公司一贯的技术派传统。与国内打车公司策略不同的是,动态定价是Uber的核心策略之一。从按需经济的角度来说,这种溢价算法是根据供求动态的变化自我平衡的结果。例如,每周五晚上,城市的娱乐中心和大型商场门口总是很难召车,而即使有了Uber之后,司机数量也未必能承载高峰时段的客流量,更多司机选择收工回家休息。Uber的动态定价此时就发挥了调节作用,根据动态定价模型中的供求关系,算法会自动提高价格,当司机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于是也有了在夜晚出车的动力,由此可使用的Uber车辆数量增加,弥补了需求缺口,毕竟对于乘客来说,花两倍或三倍的车费打到一辆车,总比在公共交通都已停歇的夜晚走回家要来的幸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助理教授龚焱认为,Uber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高的估值在于它的三重溢价:第一重溢价是体验重构的溢价,也就是说Uber改变了传统的打车体验,在这个对传统打车体验的重构背后,Uber获取了第一重溢价;第二重溢价,是对价值,尤其是碎片化的价值释放;第三重溢价是Uber重构了联结方式,包括和品牌的联结以及和个人的联结。

      Uber的战火早在2014年就烧到了中国,但是2015年以来才真正将这把火烧旺。在Uber进入中国发展的第二年,演变成首次在美国之外以国家为区域设立的单独实体——Uber中国。

      令Uber在中国声名鹊起的不仅是它大力补贴时期的低价,更是它层出不穷的创意营销:西湖推出了“打船”,在后海打人力三轮,学生用Uber“一键叫高管”求职,在上海甚至可以直接“打飞的”;一不留神儿还能叫到开着特斯拉的佟大为;到了暴雨天,App上的汽车图标又变成了船……

      美国气质的Uber善于讲故事,也善于打造高端、时尚、新奇等多样化的品牌形象,因此也迅速拉拢到一批中国粉丝。目前,Uber中国每日完成的交易量接近100万次。

      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被外界认为是具有反叛精神的斗士,性格鲜明而不善妥协。因此,Uber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不仅面临政策层面的监管风险,也无法逃避和竞争对手的缠斗。

      2015年上半年,Uber司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遭遇了和执法者的冲突,也屡次被指是“黑车”。卡兰尼克可能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按照出台的中国“专车新规”要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的服务器必须设置在中国大陆境内。

      卡兰尼克说,这是Uber在全球各地唯一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太不一样了。目前,优步中国已经是一家独立公司,业务已经在中国境内的服务器上运行,而且正在成为“一家由中国人运营管理,中国资本参与,配合中国政府管理,服务中国百姓出行的本土企业。”

      9月初,卡兰尼克宣称,Uber中国的融资仍在进行中,目前已有12亿美元到账。对于正在和滴滴快的争夺中国市场的Uber而言,烧钱和亏损都是无法避免的。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公开表示,烧钱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烧钱补贴也一直是滴滴快的最主要的打法之一。同样,Uber虽然擅长营销,但是烧钱也不手软。2015年6月,Uber宣称2015年将向中国投入10亿美元。为了拉动车源和客源的双边平台,迅速做大规模,折扣和奖励仍然是必须的,并且这个策略在Uber进入其它60个国家时也卓有成效。

      Uber中国目前已在大约20个城市开展业务。Uber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在一众互联网公司里显得特立独行,分布式管理、精编团队、高效运营是其早期的特点,一个城市设立三个职位:市场经理、运营经理和城市总经理。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表示,Uber美国像战略投资人,提供基础设施、工具等,但是Uber中国更像一个工具,被授予最大限度的自主经营权,补贴设置、价格设置、找司机、找乘客、做活动等全部由每个城市的团队来决定。这种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流程上的冗杂程序,确保每一支团队都能灵活应变。更有趣的是,Uber正在有意无意淡化其交通出行工具的色彩。有人说,滴滴快的未来仍然会是一个交通公司,而Uber的未来是一家算法公司。两者的区别在于,滴滴快的业务范畴大抵永远是在交通的维度。而Uber,它并不仅仅专注于平台连接另一端的车辆或者直升机,毕竟Uber还为顾客提供过冰激凌甚至宠物狗,在纽约芝加哥推出了Uber Eats的送餐服务,在曼哈顿推出了Uber Rush的快递服务等。看起来,只要是算法适配的应用场景,Uber都想要去试一试,想象力的边界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交通服务。

      值得玩味的是,滴滴快的宣布它们占据了中国专车市场的80%,而Uber所透露的市场份额在30%到35%之间。这组总和无法自圆其说的数据映射了竞争的胶着,专车领域的世界大战还在继续。卡兰尼克近日放出豪言:在未来12个月内再进驻中国100座城市。这个数据比Uber三个月前预定的目标翻了一倍。

      猪八戒网:文化创意最适合做“共享”

      一笔高达26亿元的互联网融资案例将作为主角的一家线上服务交易网站推到了聚光灯之下。2015年6月,位于西部重庆的众包服务交易平台猪八戒网宣布获得赛伯乐集团16亿元人民币和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投资,这是中国服务交易平台的最大一笔投资。

      9月25日,猪八戒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川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在线服务交易领域默默耕耘的猪八戒网,用了9年的时间完成了规模上的原始积累和商业模式上的初步完善。获得此轮资本市场的巨大认可,这一切水到渠成。”

      从2006年成立至今,猪八戒网用9年的时间发展成为目前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线上服务交易平台。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经济,9年已然是一个为期很久的时间历程。谈及猪八戒网的成长历史,刘川郁强调说:“专一和坚持是猪八戒网走到今天的内在精神力量。事实上,做服务交易就像《西游记》中的‘取经’一样,是一个历经磨难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

      为什么这么说?刘川郁解释,猪八戒网从事的是文化创意领域的服务交易。这种类型的交易,特点是低频次、单价高、非标准化、容易产生纠纷,此外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难题,要通过线上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市场没有参照者。“猪八戒网很踏实,9年时间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做好这么一件事情。事实上,中国服务交易网站曾经一度达到300余家,这其间,有的企业觉得做文化创意服务交易发展的速度太慢,很难赚快钱,因此不愿意坚守。300余家同业企业,在这几年当中,有的被迫死掉,有的则主动选择了离开。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认可度也不高,把服务弄到网上去交易,此前一直不被看好。”

      这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然而,猪八戒网团队认为,坚持的最大理由,在于这一平台能够为市场和社会解决“刚需”、创造价值,用刘川郁的话说:“猪八戒网连接了数以千万计的服务商和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微企业。”

      “去马太效应”的创意资源共享

      2014年8月,90后创业者舒宸创建的工作室“予味”,在猪八戒网上的月收入第一次突破33万元大关,这距离他开设店铺刚刚过去两年。予味团队现有包括客服在内共9人,主要业务包括给企业提供品牌文案、商业策划、宣传文案、店铺文案等。

      在大洋彼岸,美国一家医药公司需要设计一套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便在猪八戒网发布了任务,接下这笔订单的人,是重庆一个小镇的残疾青年,而这个残疾青年平时只是给身旁的人做做菜谱。

      类似这样的创客案例,在猪八戒网上不胜枚举。依靠给买卖双方提供这样的一个交易的场所,猪八戒网得以不断地扩张。目前,猪八戒网业务囊括创意设计、营销推广、技术开发等420多个类目,几乎涵盖了文化创意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5000万左右的中小微企业,然而,这些企业资金有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花上数十万元请来顶级设计团队为他们做设计、提供所需要的一系列服务。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公司而言,也没有丰富的服务方案可供选择。对于服务商而言,也存在难言的痛点:创意服务者和机构,往往会因客单不够而闲置资源和劳动力,与此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民间尚存大批量富有创意和闲置时间的人员,因机会匮乏而不能实现价值的兑现。

      猪八戒网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为社会上不计其数的创意人员和机构提供平台,来服务于几千万的创业者和机构,这便是刘川郁口中的“连接的价值”。

      聚集在猪八戒网的千万创客是一个来源、身份十分丰富的群体:有本身在机构工作,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兼职的设计师、程序员,有就读设计、软件开发、写作、动漫视频制作等文化创意服务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也有倚靠猪八戒网做全职的个人。

      随着平台的发展以及服务商本身业务的增加,开始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团队和工作室,甚至是公司。目前猪八戒网平台的创客数量在1300万左右,工作室的数量级在五十万的规模,公司的数量大概有三万,这其中,能够统计到的,有大约1500家工作室和公司是通过在猪八戒的成长,一步步从个人孵化而来。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一种现象叫做“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所谓的“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问题。以淘宝、天猫平台为例,淘品牌的崛起,使得绝大多数的流量、订单、收入都聚集于少数商家,对于小商家而言,在淘宝、天猫上赚钱已经变得困难。

      和淘宝、天猫这样的实物交易平台相比,猪八戒网因为具备共享经济的属性,而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马太”商业案例。

      共享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通过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利用解决经济问题,形成一种新的供给模式和交易关系。从就业模式看,共享经济提供了新型就业方式,改变了企业的雇佣模式和劳动力的全职就业模式,给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一种全新的谋生方式,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任务、工作时间,也更加自由地赚取酬劳。

      刘川郁认为,共享让电子商务平台进入了2,0时代,也就是说,从卖标准化的商品进入到“卖”非标准化的“人”的时代。从本质上看,猪八戒网和Uber、滴滴打车,都是“卖人”的平台,猪八戒网尤其如此,“这是一个贩卖人的智慧、创意、能力、时间的平台,平台价值兑现的基础就是,所有的服务都必须个性化定制。”

      正因如此,在猪八戒网开店做生意,卖家得一单一单地去接,再一单一单地去完成,这样一来,每个卖家的服务能力其实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买家的各种需求,猪八戒网必须找到海量的卖家,让卖家根据买家需求的特殊性,根据卖家的产能、时间、空间、技能、规模、态度等属性去做匹配。

      目前,猪八戒网在计划对平台进行优化,如果卖家正在进行的交易数量超过其接单能力,系统将不再允许接单,直到其能够良好消化手中的订单,以此让平台的马太效应比1.0更小。

      零佣金之后,向数据海洋“钻井”

      盈利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平台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猪八戒的盈利模式走过了三个阶段:从2006到2012年,猪八戒网采用佣金制,佣金比例为20%,然而佣金制度暴露出明显的问题是:买卖双方容易绕过平台进行私下交易,如此一来平台不仅收不到佣金,连买卖双方进行了什么交易活动都无从知道,与此同时,入口变窄,更是限制了平台发展的规模。

      团队开始意识到,一种商业模式要能长久,必须做到雇主、服务商、平台三方其赢。猪八戒网虽然已经在线上服务交易领域占据了领先位置,然而距离真正的大平台依然有规模的差距,“要让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一想到创业首先就想到猪八戒网,中小企业一想到自己的发展,也首先想到猪八戒网。”刘川郁说。

      从2013年猪八戒网开始推行收费会员制,与此同时适当地降低了佣金比例。2015年,猪八戒网再一次调整策略,在赋予服务特权的收费会员制保留之外,佣金全部取消,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会员费,以及广告和营销费用。

      佣金制度调整之外,大数据的挖掘和兑现,成为猪八戒网的第三个赢利点,而且开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块。

      截至2014年8月,猪八戒网上聚集了将近1300万家服务商,作为买家的中小企业在300万家左右。“网站每时每刻的交易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这是一个服务交易领域的数据海洋,里面拥有可供开采的宝贵资源。”

      从2014年开始,猪八戒网开始向这个海洋攫取资源,刘川郁称之为“钻井”,商标注册的“猪标局”就是猪八戒网在数据海洋中钻下的第一口井。“随着交易量的增加,我们发现,一些创业者和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具有高度刚性的需求,商标首当其冲。以前解决这一需求是借助传统的线下渠道,也就是商标局的代理机构。而在‘猪标局’,不仅价格要低于线下,我们同时承诺注册不成功全额退款。”

      猪标局以平台交易模式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申请服务,与其他业务的众包模式不同,猪标局采用的是自有团队提供服务,其定价策略与传统商标注册服务机构的显著不同也令其优势明显。刘川郁说,2015年,猪标局的商标注册业务将超过两个省的商标注册量。

      事实上,除了商标之外,猪八戒网还开始介入其他的版权服务领域,包括软件著作权登记、法律服务、财税服务等服务品类。至于这些新开发的数据海洋的“矿藏”在未来会以怎样的方式运作,刘川郁表示,要根据情况而定,或许众包,或许也有“自留地”。

      共享经济:挑战传统认知

      倡导“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的共享经济火了,但一路荆棘。共享“车”的Uber遭封杀,共享“住”的Airbnb引非法争议,共享“吃”的EatWith被质疑保险有漏洞。

      这一热一冷背后,折射的是创业者与制度之间的博弈与变革。探路共享经济的创业者,该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呢?

      机会从挑战传统认知开始

      乔布斯说过,“人们并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呈现在他们面前。”创业者想要分共享经济的蛋糕,首先要向旧的认知维度“动武”。

      共享经济鼻祖Airbnb“重使用权、轻占有权”的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认知体系,硅谷创业教父鲍尔,格拉海姆(Paul Graham)说它“过于疯狂”,其他投资人也并不看好。但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坚信,“看似不可能的不一定真的不可能,总会有一个创造性的方案可以解决问题。”

      熬过初期的沉寂,Airbnb如今已成为(短租)行业引领者。该公司战略高管奇普·康利(Chip Conley)甚至表示,希望公司在未来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深挖人性需求

      共享经济的特征是充分发挥社会闲置资源的价值。

      根据调查显示,德国有12%的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合作式消费”,其中14~29岁的年轻人占25%;在美国,52.4%的人没有全职工作,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正在用共享的方式创造与分享价值。

      第一,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诉求。Union Kitchen把库房装修成共享厨房兼食品储藏室提供给厨师,厨师每月只需花不多的钱就能拥有自己的餐厅揽客。Lock8通过智能手机控制自行车锁与身边的人分享虚拟钥匙,从而让空闲自行车忙碌起来。

      第二,满足社交需求。Feastly将科技、食物及社交结合,从而吸引了众多大厨和“吃货”。

      第三,满足个人的体验和价值提升需求。Taskrabbit的“跑腿外包”服务,让人们能把时间用来做更喜欢更重要的事。Rover建立了宠物短期寄养平台,让宠物主不再天天做猫奴、狗奴。

      正如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所说:“我们不必刻意制定价值观,我们的社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共享做得更符合人性,更快乐。

      自下而上促进制度优化

      2012年成立于法国的短租平台Nightswapping,理念是“只提供分享,没人从中赚钱”,如果房主为别人提供免费住宿,就能换取世界其他地区的免费住宿。

      2014年10月,美国旧金山市成为全世界首批承认短租房合法地位的城市之一,而这正是Airbnb的核心业务。2015年7月,荷兰经济大臣汉克·坎普(Henk Kamp)表示,将修改法律,出台更多“技术中立”的法规,以推动住宿、交通等领域“共享经济”的发展。

      而对于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克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来说,前路还有很长,“打官司就像回家般熟悉”,而且他没少抨击过出租车行业和监管机构——结果不重要,只要战斗,就有机会赢。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创业者不停地挑战认知制度,启发大众重新认识社会,并反过来催生新的认知制度。

      共享经济:冲撞现实的困境

      “上个月去东京,在Airbnb上预定了银座“中银胶囊塔”,并睡在40年前的日本建筑教父的设计里,而且还比一般酒店便宜……也许这会带给你不适和冲撞感,但同时伴随的,是冒险般的新奇体验。如果你来东京,我推荐你尝试一晚。”

      这是一位旅游体验师写给某旅行网站的文字,向我们阐述了共享经济带来的新奇体验。

      从1978年被美国行为学家初次提及,到1998年经济危机之后初步获得发展,及至眼下的如火如荼,共享经济于大众而言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一如这位旅游体验师所提到的,大众在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冒险般的新奇体验之时,也要面临它带给你的不适和冲撞感”。

      那么,共享经济火爆之余,到底带给了大众哪些红利?又面临何种潜在的风险呢?

      共享经济,会带来什么影响?

      “个人的闲置资源,加上个人的认知盈余,这才是共享经济的标准。”

      这是小猪短租创始人陈驰对共享经济的看法。事实上,共享经济从诞生到现在,其范围正在逐步浸透到各个垂直细分领域,除了分享闲置房屋、闲置汽车、闲置工具以外,甚至闲暇工夫也成为了可以分享的资源。某些旅行网站就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共享——分享工夫和经历。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依托于共享经济之下的留学机构的兴起,而且,所有这些知识经验的分享,都可以通过其所依托的网站获得一定经济收益。

      抓住商机的不止这些。更多的行业开始逐步向着共享经济的圈子靠拢。比如:在美国,Uber推出了同城快递服务Uber Rush;在教育行业,有国内的“跟谁学”等新兴公司;在培训业,也有主打知识经验共享的“在行”;在家庭服务领域,还有专门针对美容、美发、美甲的河狸家、58到家等。此外,还有共享经济给新闻业、租赁业等带来的种种利好。

      Crowd Companies公司的创始人兼主席JeremiahOwyang曾对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9万名消费者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40%的人都支持这种共享型经济。其中75%的人认为,共享经济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便捷性。还有50%的人认为,共享经济低廉的价格,也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根据尼尔森咨询最近做出的一个全球性调查显示,在全球最渴望“共享经济”的国家是中国。

      Crowd Companies更大胆预言,共享型企业对于整个经济系统都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辆汽车用于分享,那么将会减少8~9辆汽车的销售。这对于汽车制造商、销售商、保险公司来说,会产生连锁性的影响。所以,无论你的企业规模是大还是小,身处哪个行业,未来都可能被共享经济影响到。

      倘若事实真的如此,那么共享经济,是否真的如看上去那么美好?

      共享经济的“灰色地带”

      当AdiVaxman(创业之前担任Paypal公司高管,其创立的新兴企业Tripda,在她的领导下已经筹集到了1100万美元的融资)成立Tripda(注:搭车软件,可以让司机在长途行驶时找到可以分担行车成本的搭车乘客)时,她想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否会在用户使用Tripda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时承担责任,以及公司是否应该给自己或者给使用该软件的司机买一份保险,以确保不会因此遭受损失。

      她坦陈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花了大量的钱去聘请律师,试着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式。但是,不管我们追问了多少遍,律师们的回答总是‘这个问题处于一个灰色地带。’”

      Tripda遭遇的问题并非个案。事实上,Uber和Airbnb也同样需要面对这个问题,甚至像福布斯这种越来越多地依靠一群自由撰稿人的出版物,也可能会在遭人起诉时面临这个困境。随着共享经济的渗透以及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扩散,你能够想象更多的买家和卖家因为共享经济获得高效匹配,但是,也会有更多人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所以,共享经济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分担,也可能是为了二次资源分配让资源得以更合理地利用,本质上会对供应和使用进行再次优化组合。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共享经济本身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比如监管的不确定性,管理者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员工,而是与一群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合作,却共享收益,那么管理者如何把握这一平衡?

      信任——共享经济的命脉

      无一例外,我们面对的所有被采访人士都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信任。

      投资人孙志超认为,“共享”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人与人的互信关系”必须被建立,共享的行为才会产生。这就像团队协作当中,上司给员工充分的安全感,则团队的合作与效率会大大提高。信任度会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变化,在一次博弈中某一成员可能会利对方的共享策略,采用不共享策略从而获取一些不当利益;但同时,该成员在其他成员心中的信任度会下降,而采用共享策略的成员在其他成员心中的信任度会上升。经过长期博弈,可以得到更好的博弈结果。

      小猪短租创始人陈驰也认为,“共享经济要想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手段。”

      事实上,目前在美国市场也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案,比方UberX推行的双向打分与评价机制,Airbnb为出租的房屋提供价值100万美元的损害赔偿金。国内短租平台小猪短租,除了为房屋出租者提供100万美元的安保赔偿之外,也会对房源进行实地验证、百分百实地拍摄,并且采用多种手段保障评价的真实性。

      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阿姆斯特丹的官员正在利用Airbnb的名单来追查无照经营的酒店。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也为共享经济带来了新的管理方式。陈驰认为,“只要一切开始实名,从网络身份验证,到手机号,再到网络账号,未来所有人的信用信息都会出现在同一张表上,大家都可以依据这张信用表来对对方作出判断。而且,伴随着信用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那些评价不好的用户会为了提升信用度不断完善自己,或者最终遭到淘汰,那么最后剩下来的用户体验就会越来越好。”

      总之,尽管共享经济面临着上述挑战,但并没有那么可怕。面对资源闲置,只要能充分共享,并拟定相应的规则,完全可以成为提升社会公共效率的“灵药”,这便是共享经济所带来的杠杆魔力效应。

      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模式,而共享经济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和巨大成长空间。个人经济借助互联网强势回归,无论是挑战了传统制度,还是破坏了行业规则,他们面临的成长中的烦恼与困境,都需要打破壁垒,一步步化解。

      共享即是未来

      “互联网+”已经是个被翻来覆去炒烂的概念,各种文章、培训甚嚣尘上,但事实上,我们只是抓住了“互联网+”一闪而过的影子,而西方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模式。

      共享经济简单地说就是把闲置的资源给需要的人使用,衣食住行可以共享,时间、技能、劳动力也可以共享。社会大众可以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媒介,公平、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从而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实现帕累托最优。从Uber、Airbnb、Wework,到我们身边的滴滴快的,这些企业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颠覆性的新商业模式和新生活方式——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特征

      相对于以往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有着三个截然不同的特征。

      1.以网络为载体

      共享经济借助网络作为信息平台,将闲置的物品、资源通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起来,在让更多人获得便捷、廉价服务的同时,解放了拥有者的负担。

      2.以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为本质

      共享型经济将个体所拥有的作为一种沉没成本的闲置资源进行社会化利用。更通俗的说法是,分享型经济倡导“租”而不是“买”。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通过共享平台暂时性地从供给者那里获得使用权,以相对于购置而言较低的成本完成使用目标后再移转给其所有者。

      3.以物品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为表现形式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将所有者的闲置资源重复性地转让给其他社会成员使用,这种“网络串联”形成的分享模式把被浪费的资产利用起来,能够提升现有物品的使用效率,实现个体的福利提升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通过互利共享,高效对接供需资源,从而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提供资源再利用渠道,迅速成为经济增长中一个重要的力量。据估算,全球分享经济市值2013年为260亿美元,2014年达到1100亿美元,超过美国餐饮业总收益。在资本市场上,站在风口的共享经济也成为最受青睐的模式。代表汽车共享的Uber估值已经高达500亿美元,这家6岁公司的市值已经赶上了拥有60年历史的卡夫食品。而代表住宿共享的Airbnb的估值达到255亿美元,购物配送公司Instacart估值20亿美元。

      共享经济将改造所有产业

      共享经济是适应时代的新经济模式,也是未来最主要的经济模型之一,不但将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更会开启下一轮产业革命。

      从微观上看,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环境,形成了一种新的供给模式和交易关系。传统生产方式是企业组织生产要素提供产品,在生产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很高,而消费者是分散的。在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将每一个顾客的消费需求变得更加精确,“柔性生产”和“准时供给”成为普遍性的生产方式,精细生产时代已经到来。

      从宏观上看,共享经济令消费者和消费品的“重叠”程度骤然加大,所有商品都可以轻易共享并交易。从这种意义上看,共享让我们变得比想象中更富有。同时,共享经济将原本专属于个人的资产供大家共同使用,从而降低整个社会新投资的需求。我们可能不再需要高速地投资、建造、购买和增长。从美国的情况看,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增长提速,资本支出却一直低迷,五年内平均投资增速仅4.1%,远低于此前六个后危机时代6%~15.6%的增速。共享经济的迅速崛起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共享经济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共享经济来源于互联网,但它所带来的冲击,将远超过互联网本身。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冗余资源的再利用,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替代传统生产力的存量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传统行业作为冗余资源沉淀最多、资源配置效率最低的地方,正是共享经济最能大展拳脚的舞台。实质上,O2O、“互联网+”的流行,正吹响了共享经济改造传统行业的号角。

      其实,如果从共享的角度重新思考O2O、“互联网+”,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所谓O2O模式,并非只是“线上+线下”,而是以互联网手段,实现产品信息共享、零售信息共享、客户关系共享、仓储共享;所谓“互联网+”,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实现传统行业客户、产品、品牌、渠道的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共享经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而O2O和“互联网+”的本质都是重构一切资源,使供需双方以最低成本找到对方,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经济体的摩擦力,甚至使人与人、行业与行业,基于海量的数据,创造出以前谁也没想过的全新连接点,以几何级数释放出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这实际上就是共享经济的商业逻辑。而O2O和“互联网+”的演变,最后也将基于共享经济,形成更多新的共享形式。Uber如此,滴滴如此,中国经济也是如此。

      未来一切都是共享,共享即是未来。

      共享经济:如何在中国落地开花

      这一先进的经济理念和传统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症结该如何解开?在经济总是快速前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让共享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说,建设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积极拥抱共享经济,一个都不能少。不能仅仅因为它会打破传统就对其避而不见,而是应该引导其价值走向。

      政策积极拥抱

      就像最初人们觉得互联网不过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一样,现在人们对于共享经济,更多的是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或者是一种未来的概念。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共享经济。那些对于共享经济下传统社会保障体制会失效的判断,也应该换一种方式重新思考。

      “这种新的经济形态肯定和传统的不太一样,它其实是比较分散的业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所以传统的雇佣合同不一定适用于他们,我们不要用传统的东西去套这个新的东西,那中间肯定会有偏差的。”在朱俊生看来,传统的社会保险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它适合于工厂这种比较大规模的集中就业,其实在后来有一些非正规就业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的冲击。

      “像Uber这个共享性的业态,它跟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那种社会保险不完全一样,如果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这种关系,你可能认为它有问题,它违规,因为毕竟按照咱们的社会保险法是强制缴纳的,但是如果你把它理解为个人之间的自愿联合,或者说个人和资本之间的自愿联合,它涉及的不是传统的雇佣合同,所以也没有必要归属为社会保障问题了,这样的平台给我们带来了客观上的便利,打破了一些垄断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情。”朱俊生认为,对一些创新的东西都应该有足够的包容,因为创新的东西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做好了它将来可能会引起一些商业模式的变革甚至包括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二,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后来出现一些问题消亡了,那么大家担心的问题也都不复存在了。

      朱俊生认为,现在比较重要的是要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现在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利益的重新分配,它打破了一些竞争利益的东西,当然大家会有反弹,各种监管部门试图通过一些政策扼杀它,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市场应该让它自发地去发展,恢复竞争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杨东对此也表示认同,他向记者表示,“未来社会保障方面,他能共享就随时都能获得帮助,获得众筹众帮,这本身就是一个保障,社会保障本身的作用、功能、价值在未来发生重构或者颠覆也未可知”。

      法律严格管制

      基于互联网金融浪潮而起的共享经济,之所以有很多不确定性,就在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不确定性。只有给企业与消费者更多的保障,才能促进市场的正常发展,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便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地完善监管制度,靠强制手段单方面处罚企业,强制关停并非明智之举。

      完善法律体系,做好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杨东认为,应该注意投资者权益人的保护,平台本身有监管的义务。“对于开车的和用车的,应该与平台的资质有一定的吻合,通过大数据监控那些不规范的车主,发现就应该及时地清除,给他信用降级,将他踢出这个市场,一旦发生问题随时都能够找到追究责任的相关方。”

      一些严厉的管制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认识到共享经济是未来的大趋势、大方向,就应该出台一个监管政策或者相关法规,规范这种新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避免无法可依的状况。竞争不公平、失去应有的平衡反而会出现泛滥和一种非正常的、不健康的发展态势。这既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又不利于对消费者或普通老百姓的保护。”杨东认为,面对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不能走极端,“现在不给它法律地位反而发展得很快,你没法阻止它发展,还不如主动去监管,让它和传统行业光明正大地进行竞争”。

      而共享经济涉及的行业跨度很大,那么在界定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细致规范?杨东认为,这还是要看具体情况,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规则。

      建设信用体系

      国内公民信用体系建设仍在进行中,共享经济领域的信用数据仍然较少。“信用度的问题在国内比较严重一点,大家缺乏沟通,政府间的数据也没有做到大规模的链接。”贝波网创始人朱泓源说。以太资本创始人兼CEO周子敬对此也表示认同,“由于尚缺少能快速建立信用机制的基础条件,普及尚需更多时日”。“其实陌生人交易的最大问题就是能否实名制。怎么让交易变得可追溯?后面必须有一套基于实名体系的交易方法。现在通过在线交易信息,以及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和银行卡信息的实名认证。”小猪短租CEO陈驰向记者表示,只有依托于现有的公民身份体系实现陌生人之间的闭环交易,才能逐渐打消安全交易。“央行已允许多家第三方民营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意味着未来基于实名身份,可以把每个人在社会不同场景下的信用记录,如消费、出行、违章、贷款等汇集起来,这会产生更立体更可用的信用记录。”在他看来,一旦这些成型,国内的陌生人社会信用机制问题会得到更大程度的解决。这将有助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成型。

      现在的信用体系建设也需要围绕着“互联网+”进行,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大数据迸发的时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贵向记者分析称,“互联网+”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重视市场机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行动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移动为基础的移动互联时代,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提供了新发展契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社会协同和市场机制综合构建,信用包括经济、社会、司法、政府公信诸多维度,信用也覆盖法治与道德和精神文明诸多领域,需要定量也需要定性进行中和评价。”陈贵说,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展是中国信用体系建立的有效路径。

      在他看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私人模式;一种是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模式。美国模式的优点是市场主导、法治先行、中介发达、行业自律,具有重法治、轻道德、效率高、风险大的体系特征。欧洲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主导、政令畅通、监管有力、透明度高,具有重监管、轻规制、效率低、公信差的体系特征。

      陈贵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征信市场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防范信用风险,扩大信用交易规模,有必要产生第三方征信机构,收集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专业化的征信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促使商业主体基于信息应用加快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推动了商业信用进一步蓬勃发展。个人征信业因信用卡、房地产和汽车按揭贷款等个人信贷消费而兴起,企业征信因上市、发债、信贷等资本市场扩大而兴起。”

      而市场联防联控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有几个必备的要件:一是政府和民间的征信数据对征信机构开放;二是由专业征信机构投资,合法采集征信数据,构筑联合征信数据库,并合法公开征信调查结果;三是由政府倡导建立一个市场联防机制,由具备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各类授信主体参加,使失信主体不能取得任何方式的信用便利。”陈贵说,企业机构和个人相关信用数据和信息的依法公开、共享、采集、加工和使用必须有法可依,不能有效保护集体和个人的合法隐私,不能清晰界定公开与保护信息的合理界限,社会信用体系就会失去民意基础和法律基础,也会失去该体系的正义性和公平性。

      只有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下大功夫,共享经济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

      《销售与管理》2015.12 旷实 梅林 范欣悦 杨艾莉

      《商学院》2015.10 王玥 芮益芳 李紫宸

      《中外管理》2015.10 和斌斌 庄文静 朱丽 李华晶 赵嘉怡

      《销售与市场》2015.11中 梁锡崴

      《经济》2015.10 陈希琳 许亚岚

标签:;  ;  ;  ;  ;  ;  ;  ;  ;  ;  

你是如何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的?_顺风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