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点及启示_大学论文

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点及启示_大学论文

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美国论文,大学校长论文,繁荣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1-0091-04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无论从学校数量、办学的类别和层次,还是学生的入学率上,都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到194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5%左右①,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继而在20世纪了0年代初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②。美国高等教育能够取得如此卓著的成绩,除了政府政策及经费上的支持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一批卓越的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Eliot)、洛厄尔(Abbott L.Lowell)、科南特(James B.Conant)、安吉尔(James B.Angell)、吉尔曼(Daniel C.Gilman)、哈珀(William R.Harper)、赫钦斯(Robert M.Hutchins)、克尔(Clark Kerr)等人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对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乃至高等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美国农业和工业实现现代化的时代。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诸多方面和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尤其20世纪上半叶的状态具有某种近似的契合,因而回顾和总结这一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对于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

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尤其是主要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构成、角色、职责、遴选、任期、道德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笔者发现他们大都具有如下的职业特征。

(一)从传统宗教型校长向现代世俗型校长转变

美国高等教育萌芽时期,大学校长大都由宗教人士或具有宗教背景的牧师担任,随着时间的发展,尤其进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大学校长呈现出世俗化的态势。有一项调查显示:1860年,大学校长有过宗教训练背景的达90%,而到了1933年,只有12%的大学校长具有类似的背景③。哈佛大学这个时期的大学校长艾略特、洛厄尔、科南特,都是非教会背景。另外密西根大学的安吉尔、康奈尔大学的怀特(Andrew D.White)、霍普斯金大学的吉尔曼、芝加哥大学的哈珀都不是牧师。

同时,这一时期的大学校长大多是由著名的学者担任。比如哈佛大学的艾略特是化学家、洛厄尔是律师和法学教授、科南特是化学家,耶鲁大学的波特(Noah Porter)是道德哲学教授,康奈尔大学的怀特是历史学教授、芝加哥大学的哈珀是语言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尔逊(Woodrow Wilson)也是著名的法学教授等等。

此外,这一时期大学校长大多具有留学欧洲的经历。通过取法欧洲尤其德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这批大学校长大都成为了德国大学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比如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游学德国、法国和英国。曾任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历史学家亚当斯(Charles K.Adams)在德国和法国研习。此外,康奈尔大学校长怀特、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Nicholas M.Buder)、密歇根大学校长安吉尔、耶鲁大学两任校长波特与小德怀特(Timothy Dwight)在德国留学或访学④。

(二)从教学、学术性工作向专业化管理转型

早期的大学校长大多和教师们一块从事学校的教学工作,但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绝大部分大学校长已经从教学和学术性工作中走出来而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据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考利(W.H.Cowlev)的调查,这个时期从事教学的大学校长寥寥无几,只有怀特临时担任了一门历史科目的教学,赫钦斯、阿德勒(Mortimer Adler)以及科南特只参与为数不多的习明纳。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大学校长的工作重心都已经转移到行政事务上来了⑤。

在执行行政事务的过程中,大学校长更多的责任是代表董事会起到对大学监督的作用,比如哈佛大学就明文规定了大学校长“行使大学一切相关事务的监督工作”;而其他的大学或学院也有类似的规定大学校长是最终的负责人。对董事会和公众来说,大学校长就是唯一的学校法人⑥。此外,校长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进行学校政策的制定。

当然,这个时期杰出的校长们其实不仅仅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行政人员,他们还得学习高等教育史,观察同时期欧洲的教育实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提出自己的教育设想。同时,他们也还扮演着社会倡导者(social prophets)的角色,通过精彩的公众演说,明晰的文字以及熟练的政治才能说服他们的同事和公众分享并财务上支持他们的大学理念,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一个,即建立类似于欧洲尤其德国的研究型大学⑦。此外,筹款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许多校长都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了筹款上。

(三)遴选机制的完善和培训评估制度的建立

大学校长遴选由董事会组织,遴选机制日臻完善。大学校长的遴选已经从过去少数人比较随意的决定,变得越来越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步骤,且成为大学各部门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关于大学校长的遴选,绝大多数的大学都会成立一个遴选委员会,其中包括学校董事和不同系科教授的代表,往往还有学生代表,也还有一些知名的社会人士。此外,许多大学还会组织一个教授征询会以及学生征询委员会,以供遴选委员会参考。最后,遴选委员会还会聘请一些有过遴选经验的专家作为专业顾问。遴选校长成功与否,一般得有细致的计划;然后就是成立遴选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第一要务就是确定校长的遴选标准;接着是建立一个候选人圈,一般有两种做法,有限度地寻找,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即止,另一种为无限度地寻找,要找到最好的人选;建立候选人圈后,就是筛选工作,通常需要3个月时间,通过背景调查、访谈、讨论等程序,最后会集中在3-5个人,也有些只推荐一个候选人,然后呈交给校董会;最后由遴选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完成新旧校长的平稳交接⑧。

由于大学校长行政事务日益复杂,早在1902年,就有人提到大学校长在任职之前需要经过特别的培训;艾略特在他1908年出版的《大学管理》一书中,也有专门文章论述了这个观点,并认为大学校长对于其行政能力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教师和研究者身份的需求⑨。关于美国大学校长的培训,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培训机构。1965年全美教育协会(ACE)开办的校长资格培训(Fellows Program)培训项目,据说是美国目前最早的校长培训项目⑩。不少大学,特别是一些公立大学在遴选校长时,已经开始注意遴选对象是否经受过这种培训,不少竞争者也开始将经过这种培训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此外,对大学校长的工作进行评价,作为一种专门的制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1969年,耶鲁大学校长垦曼·布鲁斯特(Kingman Brewster)提出建立这样一种系统的、正式的大学校长评价制度,并之后把这一观点发表在《学校与社会》这一刊物上(11)。而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 L.Boyer)在纽约州立大学任大学校长期间,也开创了每5年一次的校长考评制度(12)。大学校长考评制度的建立,使得大学校长职业发展制度建设上更加规范了。

(四)任职时间延长

大学校长任期的稳定,对于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这一时期大学校长的任期总体上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的大学校长在任的时间都要长。

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尔1970年通过对美国大学协会的大学校长任期年限的考察发现,1899年大学校长平均任期是10.9年,1929年是9.5年(13)。科恩(Cohen)和马奇(March)对1930-1944年间离任的校长任期的研究,大学校长大致平均任期年限为18年;而对1966-1969年离任的美国大学协会校长的调查,他们完整任期的中值是11年(14)。

从以上的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在10年以上;在一些好的研究型大学甚至时间甚至更长。以这个时期几个主要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三位校长平均在任时间为28年,其中艾略特为40年,洛厄尔为24年,科南特为20年;耶鲁大学的5位校长平均时间为16年;斯坦福大学这个时期主要的三任校长为1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5位校长为17.8年(15)。

(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的大学校长大都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比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上任前曾提出:要在美国建立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Vanhise)提出要“帮助把知识传授给广大民众,为全州服务”。这一时期大学校长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具有无畏改革的勇气。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一位教授曾经质问艾略特,为什么要进行变革时,艾略特坚定地说:“因为你们有了一位新校长”。同时通过他们潜心研究高等教育,通过著书立说来阐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如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著有《大学管理》、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著有《美国高等教育》、 加州大学校长克尔著有《大学的功用》,这些著作,至今都是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经典文献。

二、对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的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同,但高等教育共同的性质以及校长之于大学的意义应该是相通的。在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及相关制度安排。因而,分析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对于我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完善大学校长选拔制度,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

首先,从遴选的主体来看,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绝大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校长的遴选不能产生任何实际的作用。其次,从遴选的程序上看,校长的产生也是极其隐秘的,普通师生根本就不知道大学校长遴选的相关情况。最后,从遴选的标准来看,我国和美国的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就其学历上比较,我国大约有43.9%的大学校长具有博士学位(16),同期美国校长具有博士学位的校长大约在90%左右。我国的大学校长,虽然大都具有教学、行政和政府管理背景,但仍然需要学习并了解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等相关的知识。

建立一种类似美国大学的严格的遴选机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建立这样一种遴选机制,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大学校长的遴选中来,并在遴选程序上公开、公平、公正,让真正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并具有相关素质的人来担任大学校长,这样才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延长大学校长任职年限,保持任期的稳定性

大学校长任期的稳定,有利于大学校长理念的实践与政策的执行。历史上高等教育领域知名的大学校长,大多有比较稳定的任期。如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工作年限达到了40年,我国的朱九思先生也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了24年。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博克(Derek C.Bok)认为,校长任期以10年以上为理想,五六年任期的校长,常常没有足够权力驾驭部下。此外,1980年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委员会建议:“校长任期不少于10年”。

根据人民大学大学校长素质调查课题组2007年获取的数据,目前我国大学校长平均任期为4.1年(17),而美国大学校长任期年限大约在7年左右(其中私立大学任期更长,公立大学稍微短些),但即便是7年,美国高等教育界时下也在呼吁延长大学校长的任期年限。因而我国保持大学校长任期的稳定性,延长任职年限是非常之必要的。

(三)提高大学校长素质,构建多元化的系统的培训机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对大学校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从培训的形式来看,美国大学校长的培训,一是进行职前培训,二是进行在职培训,三是随机短期培训;在诸多的培训主体和项目中,其中以哈佛大学和美国教育协会的校长培训项目最为突出。在培训过程中间推行导师制,由杰出的高等教育专家或大学校长负责带领新的校长候选人,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可以说,美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系统的大学校长培训机制。

我国大学校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自建国初期就已在政府的组织下逐步开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要承担的大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逐步走向了规模化和系统化;此外,也还通过举办各种大学校长论坛、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校长培训项目等措施提升大学校长素养。但其在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及教学方式上,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多元化和系统化。

(四)增强大学校长工作效能,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增强大学校长工作效能,从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特征来看,其中主要一条实现了由教学与学术性工作向专职管理者身份的转变,尽管很多大学校长在任职之前是著名的科学家或学者,但一旦就任大学校长之后,就安心于学校的管理工作。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的“双肩挑型”大学校长有待于从其学术研究中走出来,专职于大学的管理工作。当然,大学校长可以结合工作需要,开展一些高等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相关研究,这对其工作来说,应该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大学校长的工作绩效,有赖于通过制度化的评估来实施。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陆续对大学校长进行评估。美国董事会对大学校长的评估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作为大学校长延聘和解雇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在我国大学,上级部门校长是否采用了相关的评估,并不为普通的学生、教师所熟悉,也很少有老师、学生参与到大学校长的评估中来。因而,在我国大学的发展中,有必要建立这样一种相对系统、规范、有效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督促大学校长完成其目标和任务,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11-26

注释:

①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51.

②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1.74.

③Johns.Brubacher,Willis.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n American History:1636-1956 [M].Harper&Row Publishers,1958.351.

④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6-128.

⑤⑥⑦Cowley.President, Professors,and Trustees [M].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0.61.64.61.

⑧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127.138.

⑨Laurence R.Veysey.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versity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306-307.

⑩俞家庆,许淑红,丁月牙.美国大学校长与管理人员培训及其对我国高校干训工作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26.

(11)James L.Fishier. Evaluating Presidents [J].The Educational Record.Summer 1988,3.

(11)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5.

(13)(14)[美]科恩,马奇.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郝瑜,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68-169.175-177.

(15)姜朝晖.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23.

(16)(17)牛雏麟.“品味”中国高校的领军人物[N].中国教育报,2007-8-17(7).

标签:;  ;  ;  

美国高等教育繁荣时期大学校长的职业特点及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