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心理门诊收治的50例心理障碍青少年为研究组对象,另选取心理健康正常的某中学5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因子评分皆高于对照组,除了躯体化、恐怖、偏执外,其余项目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阳性项目数及SCL-90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青少年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惩罚严厉,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保护评分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父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惩罚严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在父亲的过分干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对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及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4-025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成为社会及家长普遍关注的重点。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家庭、学校及父母的养育方式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对心理的发展至关重要,与成年时的精神、心理疾病密切相关。长期处在创伤性环境中的青少年,容易对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成年时,一旦面临应激刺激就会出现较为敏感的人际关系、自卑、偏执、抑郁等心理反应。临床也有研究发现[1],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行为问题、学业问题及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心理门诊收治的50例心理障碍青少年为研究组对象,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7.56岁;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8例,初中及以下22例;其中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精神分裂症分别12例、11例、7例、8例、9例、3例。另选取心理健康正常的某中学5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象,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14~19岁,平均年龄17.32岁,两组青少年皆自小与父母共同生活,且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差异(P>0.05),研究可进行。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调查。在调查前安排专人对每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逐项解释,并在研究对象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在安装有相关测评问卷内容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的计算机上进行问卷填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单独完成。填写完毕后,安排专人收集好问卷表,经整理后将其上交至调查组。
1.3 调查工具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世界上著名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2],该问卷调查共计有90个项目,主要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分量表因子进行检测;每个项目分为5个等级,共计5分,其中从1分到5分分别对应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个等级;阳性项目数主要是指评分结果在1~4分间的调查项目的个数有几个,阴性项目数则是指评分为0分,即无症状的项目个数有几个;因子分主要是指9个分量表的总得分,如果大于2分,则高于正常均分,可以间接反应被调查者有该方面的健康问题;总分主要是指90个项目的总体得分,总均分则是总分除以90。根据SCL-90的最终总评分可以间接的反应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严重程度,各因子分则可以间接的反应各症状群。
采用中文修订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父母的养育态度及方式进行评价[3]。该量表包6个父亲因子(58个条目)及5个母亲因子(57个条目)。6个父亲因子主要包含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及过分干涉。5个母亲因子主要包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偏爱被试、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每个条目的评分分为4个等级:1分(从不)、2分(偶尔)、3分(经常)、4分(总是)。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获得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表示,给予χ2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SCL-90测评比较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分量表的因子评分皆高于对照组,除了躯体化、恐怖、偏执外,其余项目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的阳性项目数及SCL-90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研究组青少年的SCL-90各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3.讨论
青少年期是心理及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行为健康及心理冲突的关键发展时期,其情绪问题的发生处于高危阶段。随着青少年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也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由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改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受到教育、社会及医学的关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必然的,其正确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临床研究证明[4],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容易造成子女人际关系的敏感、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甚至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这与本次研究相符,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分量表的因子评分皆高于对照组正常青少年,研究组青少年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惩罚严厉,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保护评分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父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惩罚严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研究指出[5],父母养育的三种方式,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过度保护,都与儿童的行为发展及心理健康呈正关系。惩罚严厉则会造成青少年缺少安全感、忧虑、怀疑、退缩等心理,而过度的保护又会导致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任性、社交困难。拒绝否认,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批评、惩罚、羞辱等,容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无助及缺少安全感,造成人格障碍。父母的过份偏爱容易让子女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地位,得到过分的照顾与溺爱,造成自我中心、任性及依恋性等性格特点,而父母的过度保护又会对子女独立适应社会能力及社交能力造成阻碍作用,导致子女缺少足够的自信,过分的自我约束,容易形成依赖感,而若父母能够正确的表达情感,则对子女培养自信、独立、积极、热情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对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及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梅,王玲,何海英等.北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691-1693.
[2]谢文娇,肖勃,丘春柳.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20):1835-183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订版):31-35.
[4]黄颖.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2(02):48-49.
[5]李春娟.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05):484-485.
论文作者:郑吉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青少年论文; 父母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方式论文; 高于论文; 因子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