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档案论文,图书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了图书、情报、档案分化独立的弊端,提出了创建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并茂的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议。
关键词 管理改革 信息系统工程 图书 情报 档案
1.图书、情报、档案分化独立的弊端
1.1 图书、情报、档案源于一体
我国商代设有史官,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在以上这段时期,档案就是图书,两者是没有区别的。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与档案一体化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竹简、木牍、缣帛为标志,出现了正式的图书。及至纸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应用,图书文献进入到社会化的生产、保存、传播利用的新时期,图书逐步自档案中分离出来。档案则专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情报是指“推动用户当前事业的信息传递、选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文献量的急剧增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方法已适应不了这种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与图书馆本是一体的“情报”也从图书馆分离出来了。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在20世纪40~50年代前后,纷纷创建了科技情报的专职机构:法国(1939年),美国(1945年),前苏联(1952年),中国(1956年),日本(1957年)。
1.2 分化独立的弊端
图书、情报、档案分化独立后,形成了各自的优势、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种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书、情报、档案事业也随之逐渐走出地域的限制,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所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的状况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弊端日趋严重。
1.2.1 从我国文献信息建设的整体看,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模式形成各系统小而不全、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在文献的收集和利用上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资源的共享和共同开发。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79年就撰文指出:“从系统工程的技术角度看,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这种系统工程的目的就是信息的存储、信息的检索和提取,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显示,所以这整个技术可以称为信息系统工程。”这个科学的论断精辟地阐明了图书、情报、档案都属于知识信息,它们的目的、作用和方法也基本相同。因此,各自为政的独立发展,必然给国家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在管理上不利于统筹规划,不利于建立我国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工程。
1.2.2 影响和制约图书、情报、档案自身的发展。图书、情报、档案在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中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等学科还都是情报学的先导学科,三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联系更加明显。在业务理论和技术方法上都有多方面的共同之处。图书、情报、档案在历史上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上述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在这样的联系中,图书、情报、档案各自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必要条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可是,长期以来独立的纵向发展,三者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淡化、疏远甚至失去。而科学发展的规律告诉人们,只有在学科的纵横联系、交叉渗透中,各门学科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发掘自身科学范围内的特殊规律。所以,倘若只是注重各自为政的延伸发展,不去积极探求、实现更高程度的联系、渗透和一体化建设的途径,那么,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的发展必将越来越严重地受到影响和制约。
2.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思考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在国内外早有理论探讨和多方面的实际活动。1976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UNESCO)将负责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UNISIST)的科技文献与情报处,和推动国家情报系统(NATIS)计划的文献馆、图书馆与档案馆处合并为综合情报计划处(PGI),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有关专业情报系统、文献、图书馆和档案馆方面的工作,促进有用的专业情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传播。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于1985年11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我国第一个培养军队图书、档案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于1986年9月开学。1984年4月7日,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在图书馆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图书情报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科技情报学、档案学、图书发行学等专业。1985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的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正面临着“两个一体化”的前景,其中之一是“档案与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
最近,由原上海图书馆与原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建立的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所于1996年12月20日正式开放。馆、所合并,跨出了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图书情报管理向多功能的转变,信息载体和内容向多元化的转变,使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从此进入一个跨世纪的里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所的建立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题词:“把图书情报新馆所建成上海的重要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李鹏总理题词:“图情并茂 传播信息 方便读者 服务四化”。这是建设我国文献信息事业的指导思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图书、情报、档案并茂的信息系统工程指明了方向。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思考,所谓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三者原有的独立性,而应当是图书、情报、档案如何实现更为紧密的联系、渗透,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呈现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更高程度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所的成功实践,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例。珠联璧合、图情并茂的新馆所成为上海的重要信息枢纽。开馆以来已开展各项活动,如举办“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展览”。展览自1996年12月26日开幕以来,观者如潮。上海市委领导认真仔细地观看了展览的每一部分,认为这个展览办得好,希望组织更多的市民前来观看。这些活动成效显著,说明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所正在发挥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基地的作用。
2.1 国家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协调管理机构,这是实现一体化管理,创建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并茂的信息系统工程的关键所在。
现列举有关方面公布的统计数据如下:我国文化部系统的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596所,文献总量3.23亿册,人员45000人;国家教委系统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1080所,文献总量为4.18亿册,人员38162人;科研系统科学专业图书馆8000余所,文献总量为10.6亿册(件)(以上数据均截止于1994年底)。国家档案局系统的档案馆,据《中国档案馆名录》(国家档案局编,档案出版社出版)公布,从中央到地方已建有各级各类的档案馆3238个,文献总量为9000余万卷(册)(截止1987年底)。若是没有一个统一领导、从上到下高效运转的协调管理机构,各系统仍保持各自为政的局面,那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有了这个协调机构,就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体出发,既考虑图书、情报、档案各系统的独立性,又兼顾三者之间应有的横向联系,从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并实施国家统一的政策、计划,研制并应用国际通用的图书、情报、档案处理的方法、规范和标准等。我们应当统一部署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信息存储、检索、提取和传输的现代化,创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工程。
2.2 统一图书、情报、档案的教育与培训,培养高层次的适应一体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如前所述,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的图书、情报、档案各院、系、专业,正在实行更紧密的横向联系和渗透,一体化的倾向也渐趋明朗,如沿用了数十年的“图书馆学系”的名称,也从先改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到目前普遍称其为“信息管理系”。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为了创立我国现代化信息系统工程,必须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适合一体化需要的专门人才。为此,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实现一体化教育新体制。我们要使造就的人才成为既通晓图书、情报、档案业务工作,又能在整体事业上肩负起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跨世纪的专业人才。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以下灵活多样的措施:建立若干培训基地,开展“一体化”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一体化”学术研究活动;组织出国考察和研修,培养高层次的协调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在职人员攻读相应的学位等。目前,可首先考虑组织编写一套创新的“一体化”培训教材,制定培训计划,对图书、情报、档案各系统中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成为我国第一批图、情、档一体化的通才型专业人才。上海图情新馆所规模宏大,为世界十大图书馆之一,又是图书、情报两大系统进行体制改革而实现一体化的先行者,新馆所得图情资源优化之利,集图情功能多元之功,联文献信息延伸之网,添图情理论研究之翼,入图情馆所现代化之列,具备诸多优越的条件。可将其办成我国第一个培训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人才的培训基地。
标签: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