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实践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货币论文,启示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支付工具种类,这也是美国金融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美国支付体系的特点深刻影响了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新兴支付工具的演化过程:一方面,完善的支付基础设施为快速发布和推广新兴支付工具奠定了软硬件基础,善于借力已存支付服务网络的电子货币产品往往能迅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既有的支付工具已经能很好地覆盖支付服务市场各个板块,新兴支付工具在存量市场中寻找机会的可能性变得渺茫,电子货币产品必须通过突破性创新发掘和开辟支付市场的“蓝海”。本文首先对美国支付体系(重点在零售支付体系)的结构进行剖析比较,然后对美国电子货币发展做时间轴向上的梳理,重点分析主要电子货币产品的发展规律,最后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教训。对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电子货币演化的经验研究,为我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支付体系跨越式追赶能够提供宝贵启示。
一、美国支付体系演化的结构性特点
虽然世界范围内支付体系演化动力与方向是一致的,现代支付体系的结构元素也大体相同,但是各个国家从现金支付到非现金支付演化启动开始(大约150年以前)就呈现出了不同速度、路径和模式。支付体系本身所蕴含的网络外部性和路径依赖效应,使得考察支付体系演化对深入理解电子货币的发展规律显得尤其重要。
在大额支付体系方面,美国的联邦储备通信系统FEDWIRE(Federal Reserve Communication System)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大额支付体系。1918年建立的FEDWIRE是世界上第一个电报支付结算体系,为美国金融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建立的CHIPS可以为银行间提供实时在线的大额资金转移交易,这也是现代支付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前FEDWIRE每笔平均交易金额超过300万美元,CHIPS超过600万美元。美国大额支付体系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和电子化。
在零售支付体系方面,美国在历史上的结构特点是较低的现金使用率、较高的非现金使用率和偏低的电子支付使用率。在非现金支付领域长期占据主要地位的是纸质支付工具——支票,1997年美国支票开出数量是660亿张,交易量占非现金交易总额的72%。而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主流工具是信用卡,同时还有借记卡、ACH(自动清算所)等方式。
支付体系由纸质支付向电子支付演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根据DAVID HUMPHREY等人的测算,电子支付工具的平均处理成本是支票的1/3。如果一个经济体从纸质支付完全升级至电子支付,节约下的社会成本约等于GDP的1%,这对于美国而言就是1000亿美元的量级!同时,电子支付的清算结算效率和安全性也会大幅提高。但电子支付工具逐步替代支票的过程是长时间积累的:从供给因素看,传统支付体系已经为支票处理投入了大量沉默成本,短期没有动力进行巨额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投资;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的技术成本和进入门槛都过高,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竞争;从需求因素看,用户支付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而支票和电子支付工具在支付服务的显性价格上并没有太多差别,所以也无法在经济动机上立即吸引用户。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成本降低,电子支付工具在使用成本、方便程度和安全性能方面对支付用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后,电子支付替代支票支付的速度稳步加快,同时支票处理的过程也迅速电子化,2003年美联储的调研报告显示电子支付交易频率首次超过支票。以此为分水岭,美国非现金支付近期发展情况见表1所示,可以看到支票支付的份额以每年7%的速度持续下滑,电子支付已经占到全部非现金支付笔数的75%以上。信用卡的增长开始无力,而借记卡成为美国目前运用最广的电子支付工具。尽管“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预付卡)支付笔数的份额还只占到全部非现金支付的5%,而支付金额占比可以忽略。但其成长速度最近几年非常迅速,交易频率和交易金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超过20%。
二、美国主要电子货币产品的发展实践
根据物理实现方式的不同,电子货币可分为“卡基类”电子货币(Card-Based)与“数基类”电子货币(Soft-Based),这种分类基本涵盖和划分了当前主流电子货币产品的形态。“卡基类”电子货币是利用内含微处理芯片的“智能卡”进行货币价值的存储和支付;“数基类”电子货币的主流产品是将货币价值集中储存在发行机构的网络虚拟账户中,使用者通过网络访问账户进行支付。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范围内移动通讯网络的广泛普及,使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的电子货币载体。移动通讯设备可以联网实现“数基类”产品的功能,也可以通过NFC等技术实现“卡基类”产品的功能,并且可以与其他业务逻辑进行有效集成,因此对电子货币物理实现方式实现了交叉融合。本文分别论述“卡基类”电子货币、“数基类”电子货币和移动支付产品的发展状况。
1.“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
“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洲,如Mondex(英国)、Proton(比利时)、Primeur Card(法国)等,这也是最早的一批电子货币试验项目,这些试验从推行伊始就承载着取代现金流通的雄心。但是,早期实验项目大多以失败告终,它们证明了电子货币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同时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用户需求不足。有学者认为“卡基类”产品没有在美国最先推广的原因是因为美国银行卡业务的高度发达,但美国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一直保持开放和关注的态度,所以电子货币发展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
美国“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最初形态是大型零售商发行的“礼金卡”(Gift Card),其封闭型系统(Closed-Loop)的特性满足了零售商的定制需求,同时使得交易成本小于信用卡和借记卡。“礼金卡”是“卡基类”产品最早成功的应用领域,到2003年占预付卡交易金额的50%以上。随后,“卡基类”产品又在工资支付、政府福利转移等多个细分市场获得了深入应用。虽然“卡基类”产品最初的目标是要取代现金支付,但目前美国“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的演化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特定应用领域替代现有的成本过高的支付解决方案;一个是提供创新的支付解决方案,并提供给传统支付业务没有覆盖的人群。到2010年,封闭型系统的“卡基类”产品占据使用频率的主要地位(45%),各种福利转移支付的“卡基类”产品占33%,一般意义上的通用型“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占到22%,但是通用型产品的增长速度最快。
2.“数基类”电子货币产品
“数基类”电子货币产品在网络支付领域一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美国在线支付金额的增长来源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到2008年,电子商务销售金额已经占到美国社会零售总额的3.3%。2000年之前,电子商务支付通常使用支票结算。以PAYPAL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模式出现后,解决了几个重要问题:(1)取代了缓慢的支票结算,加快支付结算速度;(2)便利了没有信用卡等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支付双方进行交易;(3)为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提供了网络通道;(4)提高了网络支付安全性能。“数基类”产品在和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竞争合作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截至2008年,在线支付总额中80%由信用卡(超过50%)和借记卡支付,“数基类”电子货币约占到15%。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相对较低的固定成本特点,使得非金融机构不断涌入美国“数基类”电子货币市场,在推动电子货币服务创新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非常典型的网络产业结构:市场参与者很多,只有很少几家机构如PayPal、Google Checkout、Bill MeLater突破了用户网络临界容量,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其余大部分机构规模很小,并且在长期竞争中很难独立生存。成功的“数基类”电子货币发行机构一般具有几个特点:(1)拥有活跃的用户基数;(2)拥有很强的支付信誉;(3)提供优秀的支付服务和先进的风险控制制度;(4)能够在细分市场体现出自身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3.移动支付产品
当前移动支付产品发展较好的地区包括东亚地区(日、韩为代表)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肯尼亚为代表)。美国移动支付产品的发展相对滞后。全美拥有银行账户的居民当中,开通移动银行服务的比例仅10%左右;美国手机普及率高达89.5%,但移动支付用户仅为3%。
图1 封闭型系统(左)与通用型系统(右)的运行模式区别
从需求方面看,短期之内支付用户还无法体会到移动支付在使用效率、安全性能、使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随着既有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支付电子化的持续提高,用户可以选择的支付方式愈加丰富:当前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携带银行卡进行支付,而以前银行卡没有覆盖的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现在也被电子货币产品占领。而移动支付技术当前最大的优势——支付处理速度,也不是能够吸引用户的“杀手级”应用。同时,用户如果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有可能需要更新自己的移动通讯设备,而商家受理移动支付业务也可能会增加处理成本。这种显性成本再加上隐性的学习成本和网络效应成本,抑制了美国的移动支付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在技术层面,虽然美国移动运营商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前4位占有90%的市场份额),但是移动通讯设备生产非常分散,不同设备类型的技术兼容性改造是一个难题;另外,移动支付中出现的安全认证技术、无线通讯安全问题、跨平台数据安全问题也形成了一定阻碍。从供给主体来看,移动支付服务链条中的利益相关方数目众多,如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结算网络、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者等。供给主体之间形成合理的支付标准和商业运行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多方博弈过程,势必非常艰难。
三、美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启示
从美国支付体系的结构性演化和代表性产品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启示。
(1)电子货币替代传统支付工具是一个渐进式过程,电子货币需要在技术创新推动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支付工具竞争和合作,以寻找自身的盈利空间和细分市场。成功的电子货币产品都表明新兴支付工具需要有效对接现有支付基础设施,才能有效发挥合力,壮大自己。
(2)成功的电子货币模式创新主要有两个基本范式。第一个是低端起步策略:例如“卡基类”产品能够在不涉及银行账户的情况下提供类似的资金存储、发放和支付功能,并且收费低廉,因此对于非银行居民(没有银行账户)具有吸引力,这样就覆盖了银行卡支付没有涉及的低端市场,然后再逐渐向主流市场升级。第二个是无中生有策略:电子货币产品提供现有支付工具无法提供的支付服务,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例如传统支付工具没有预料支付会发生在类似互联网的开放体系中,而电子货币能提供安全便利的在线支付功能,因此创造了电子商务支付的细分市场。
(3)电子货币在发展初级阶段需要“轻”量级的监管框架。与欧洲一开始就对电子货币实施审慎监管的主张不同,美国奉行的是引而不发策略,认为过早引入监管规则会妨碍电子货币创新和自由市场发展。事后来看,美国电子货币发展的状况更好,而欧洲则在不断反思和减轻对于电子货币的监管负担,以期能启动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引擎。
(4)电子货币监管的重点应该放在协调产业主体和制定基本标准方面。电子货币支付服务链条日趋复杂,各方参与主体都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考量,从美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困境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难达成各方接受的商业运行模式和利益分配规则,二是很难制定产业运行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商业标准),最终的后果是拖延发展步伐。而央行等监管机构拥有天然的利益中性立场,应该严格站在社会福利优化的角度上面,指导协调产业主体形成合理运行模式,并积极推动基本技术标准和商业标准的制定,破除电子货币发展的制度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