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的“两重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重性论文,台湾论文,特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传统产业疲软,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
台湾传统产业长期低迷。由于新当局的产业政策模糊不清、摇摆不定,使传统产业更加陷入困境。一方面,使劳动生产率增长低于工资的增长,使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得不到台湾当局的优惠政策,使竞争力更加下降。进入90年代后期,当大量的中小企业向外转移完成后,留在岛内的传统产业中的大企业则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小企业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地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对岛内同类企业、产品的竞争威胁;另一方面,下游企业的大量外移,造成供应上的不便,刺激了当地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台资企业就地取材,使台湾岛内的上游产业面临市场萎缩的局面,至少是供应成本上升;再一方面,岛内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岛内的劳动成本进一步上升,把大企业的成本优势空间压缩到极限,不少企业实际上已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这是台湾传统产业长期以来的发展瓶颈。
尽管台湾产业一路颠簸,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确实让人们看到产业升级的优势和良好前景。
不过,台湾高科技产业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内部结构过于单一。从前者看,基础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基石。而台湾除了研究发展投入整体偏低外,基础研究的投入更低。因此,台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上,在基础研究方面必须依赖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1994-1999年,虽然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年增长率达17.54%,但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主要依赖进口。从后者看,一方面,在台湾“十大新兴产业”中,电子信息约占7成,环境保护、航天、医疗不到10%;另一方面,尽管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但其技术含量有限。这种结构的脆弱性,在2001年国际经济景气低迷下则表现的十分突出。此外,台湾高科技产业是以代工为主的,国际经济的兴衰直接影响代工订单的消长。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订单锐减。1-9月台湾外销订单金额为1005.1亿美元,其增长率为-11.87%。由于订单锐减,2001年台湾半导体产业衰减21%。与此同时,在台湾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一枝独秀,孤军独进,成为“飞驰”产业。尽管其在台湾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则十分有限。因而导致台湾经济在进入90年代后经常出现“外热内冷”现象,这充分表明台湾传统产业的改造进展迟缓。
台湾产业升级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取得实效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台湾产业升级的最终成功与否。
5.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和日本,但台湾经济的增长点却在祖国大陆
台湾的贸易输出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对美贸易顺差长期居高不下。仅1998、1999两年,对美出口额就达648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1/4多。在技术上,台湾始终受制于日本。从外部引进的技术中,来自于日本的就占2/3,信息业尤为突出。这种过分的依赖,给台湾经济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表面看来台湾与美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没有了利益,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即使美日在其它方面的利益得到保障,如果在经济上台湾占的稍多一点,也会引起矛盾。近年来,美国以“301条款”威胁台湾,强迫台币大幅贬值,就是由于台湾在对美贸易中赚得多了些。
尽管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和日本,但是,事实上,台湾经济发展的真正增长点却是在祖国大陆。祖国大陆居当今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是台湾的第3大贸易伙伴和第2大“出口”市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也为台湾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近年来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对台湾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在台湾的产业升级初期,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大量向外转移,其中,绝大多数转移到祖国大陆,为90年代台湾产业升级的进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如果这些企业不能顺利地转移,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必然是大批倒闭,整个经济就会处于不景气状态,新兴产业也不可能顺利得到发展。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衰退,出口急剧下降,但是两岸贸易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台湾岛内,尤其是工商界,已经把两岸经贸作为一种摆脱经济困境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