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师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在多种工程建设的开展过程中,工程测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精确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找出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是目前工程测量的重点。
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度因素;控制分析
1 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
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取决于工程的性质、规模、材料、施工方法等因素。一般高层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低层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钢结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测量精度,装配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非装配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此外,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各部位相对位置关系的精度要求较高,因而工程的细部放样精度要求往往高于整体放样精度。
1.1以市政工程平面控制测量精度为例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如果布设地下管道较多,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每一种管道都要按其最小的间距要求布设。如:下水管道离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小于2.5m;汇水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时,汇水管道离下水管道不小于1.5m;道路侧石边缘离下水管道不小于1.5m;中压煤气管道离下水管道也不小于1.m等等。如果原有建筑物的位置不准确,则有可能将管道布置得小于上述规定的最小间距。因此设计人员认为对于原有的建筑物所施测的解析坐标,其最大点位误差不应超过10cm。如果布设的地下管道不多,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超出了最小水平净距,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与邻近已有构筑物以及与平面控制点的相对位置误差也不应大于10~20cm。
2 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
2.1缺乏专业测量规范
目前,我国的测量工作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测量工作是一门具体的学问,需要科学的测量体系及理论依据,只有专业的技术人才能胜任,要做到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必须建立一个共性的行业规范。目前在实际工程测量工作中,没有标准的测量规范,测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许多测量人员不专业、测量设备质量差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
2.2测量设备操作不当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问题在于测量人员对于测量设备的错误操作,人为的操作不当、错误记录使得测量结果准确性大幅降低。在具体测量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测量人员职业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还有一部分测量人员甚至达不到测量资格,一些测量工作由实习人员、兼职人员进行,这些人员大多对测量设备使用规范不熟悉。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很容易造成工程的测量精度不准确。
2.3 测量设备质量存在误差
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施工单位对测量工作不重视的情况。众所周知,工程测量所使用的设备价格普遍很高,但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投入,往往购买质量较差的测量设备,这些测量设备相对落后、精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工程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许多测量人员对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不重视,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维护保养,使得测量设备精密度下降,这也是影响测量设备的重要原因。
2.4 测量技术问题有待提高
工程测量的准确性不仅仅依靠测量人员的操作和设备的优劣,测量技术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技术也是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工程测量工作中,测量技术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此判断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多施工部门信息技术的缺乏,导致测量精度无法得到保障,丧失了工程建设问题的判断能力,由此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3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措施
3.1增强工程测量监督力度
在进行工程测量作业时,通过制定并落实较为完善的、相应的监督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测量作业精度,特别是对于一些测量失误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纠正与调整。在进行工程测量监督工作时,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增强测量人员自身的监督,这就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详细的核查,以保证工程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增强测量队伍内部人员间的监督,如果有条件,应针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两次不同的测量,之后将两次测量结果进行详细的对比,以发挥一定的监督核查效果。③在工程测量过程中,相应的监理单位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作用,并针对工程测量过程中与工程测量结果进行严格的、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切实履行自身监督责任。
3.2加强工程测量的协调性
工程测量不仅是测量单位自身的工作,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一般还会涉及其他部门,例如工程测量过程中涉及的放样或是断面测量工作,其与工程项目施工单位之间存在较为直接的关联,针对此种情况,如果处理不恰当,必将导致测量作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在实际工程测量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有关单位与部门间的协调性管理,以避免相应冲突的出现。
3.3制定科学的测量方案
3.3.1做好准备工作
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必须对工程施工气候条件、地貌形势、地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且还要依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具体的工作方案,通过测量为施工提供有关参考,保证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在进行工程测量作业之前,还要切实做好测量准备工作,主要是做好测量标准手册与工具仪器等的准备工作,严禁以次充好、随意更换与替代,避免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
此外,对于工程测量作业主要内容,可依据各项客观因素与施工图纸等,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在进行布网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先点后线的原则,以线来完成面的测量工作。当然,在正式开始工程测量作业之前,还要对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尽可能减少影响,并择优原则选用适宜的测量方案。
3.3.2细化测量方案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不仅需要参考施工方案,还要依据项目施工图纸与施工进度等有关要求,对测量精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为了确保工程项目施工任务的顺利开展,应当在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控制测量精度,以维持两者间的平衡状态。此外,在进行测量方案的制定时,应具体详细,并细化到各个测量单位,对于一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数据,必须对其精度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还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反复审核,以确保测量作业质量与可靠性。
3.3.3做好测量布点工作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布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提升测量精准度。但在进行布点工作时,需确保其满足可靠性与安全性两方面要求,保证不会出现波动影响,从而避免测量偏差问题的发生。同时,在进行工程测量作业时,必须明确测量具体位置,为工作人员辨认提供便利,之后还应当不断优化具体测量操作,使得测量操作更加简便。除此之外,还应尽量选择影响因素较少的测量点,以及尽可能不选择地形较复杂的位置,避免布线混乱现象的发生。
3.4严格控制放样精度
在进行工程测量放样操作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因操作不合理而导致的经纬仪对中误差、精度误差、施工环境、角度选取及测量中心偏离等,上述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测量放样操作的精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环境与仪器误差数据系统误差,测量中心偏离与角度选取属于偶然误差,针对此,在进行工程测量作业时,必须选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与测量角度,以避免误差问题的出现,可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放样操作,以全面提升测量作业质量。
3.5创新工程测量技术
提高工程测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就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新工程测量的技术。由于当前工程建设对测量方面要求的逐步提高,工程测量领域也应该顺应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而不断的前进。尤其是在测量技术方面,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要在高科技的指导下,对工程进行测量,同时使用计算机等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等等。只有不断发展的、创新的工程测量技术才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对于工程测量精确度方面的需求。
3.6提高工程测量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素质水平
加强工程测量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除了要创新工程测量技术、完善工程测量设备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工程测量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技术人员对于测量工作精确度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进其自身进行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及在工作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另一方面,测量单位还要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水平培训和素质水平培训,使得测量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最先进测量技术。同时,在培训后还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者要使其重新培训、再进行考核,进而提高技术人员对于测量技术的掌握。
3.7工程测量设备
工程测量设备是工程测量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工程测量精确度的重要因素。因而,完善工程测量设备是控制测量精确度的一个重要措施。而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工程测量单位要根据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需求,加强对测量设备的资金投入,进而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测量设备,使得测量设备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工程测量设备的管理,同时完善该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维修制度,并且对于这一工作要指定专业人员进行负责。
结束语
在今后的工程测量领域发展之中,要加强对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及控制的重视和研究,一方面要在测量技术以及测量设备上进行钻研,研究出更加高效、精确的测量技术以及测量设备;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提高测量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专业素质。我们相信,通过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工程测量的精度一定会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志刚. 工程测量中GPS控制测量平面与高程精度分析[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1:221.
[2]潘永明. 论水利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J]. 广东科技,2014,Z1:89-90.
[3]吴正鹏,张晓东,奚歌. 浅谈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184-186.
[4]苏志华,周春柏,刘晚霞. 工程测量中GPS控制测量平面与高程精度分析[J]. 测绘通报,2012,03:56-58+62.
论文作者:陈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测量论文; 工程论文; 精度论文; 设备论文; 工作论文; 作业论文; 误差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