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探讨_杜甫论文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探讨_杜甫论文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读论文,传记论文,中外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可读性非常强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一本很多老师从来都没有教过的新教材,无论是从专业报纸杂志还是网络上都很难找到相关的教学文章。而一些关于选修课教学的论述大多也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相信对于很多课改区的语文老师来讲,处理这本教材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不小的挑战。

首先,教材内容非常多,每一篇文章都在上万字,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根本就不可能再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其次,学生怎样学?教师如何教?似乎旧教材里并没有传记作品的教学模式可以参考。此外,用何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呢?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最后,作业如何设计布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必须追本溯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传记教学的第一条要求是这样的:“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关键词是“启发”“思考”“判断”等等,笔者认为核心就是一个词:“思考”。学生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关键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能真正将自己的人生与传主的生平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以获得间接的人生体验。至于第二条“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前半句在教学中理应落实也不难落实;后半句从“尝试”两个字来分析,不该是传记学习的重点,而且从实际来看,期待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写出多么厚重的人物传记既不现实也没有太多的必要。

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教材的“前言”。可以看出,编者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能对传记这种文体有多么深刻的认识甚至能写出优美的传记作品,而是希望学生“和那些杰出的人物‘约会’……能感受到精神的提升——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显然,本册书的编写思想更侧重于语文的“人文性”。

最后,我们再来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必须引起注意:“这门课的定位,是学生自学为主的阅读课,也是一门励志教育课,结合语文阅读训练进行励志教育,是本课程的目标。”同样,“人文性”被提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同时我们研读全书可以发现教学用书主要只是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对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几乎没有涉及。这样,在给教师的教学出难题的同时其实也留下了更多的自主创新空间。

因而,在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之前,我们可以明了以下几点:首先,这门课的定位是励志教育,那么教学过程中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多注重其“人文性”特征;其次,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展开,教师应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只要能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可以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尝试。

在本册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了一些不同的做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聆听小传诵读,复述传主生平

因为课本上的选文基本都是大部头传记的节选,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传主的全部生平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由教师来简述,而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因为是概括性讲述,往往不够生动与形象,所以学生兴趣不大,精力不集中,听老师讲完之后,他们往往是“明察秋毫”却“不见舆薪”,头脑中留下的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只言片语,而对传主的全部生平却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我采取的做法是:搜集传主的小传(简单的传记),根据教学需要作适当修改,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诵,要求学生务必认真听,并且做好“听读笔记”。教师读完之后,立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现场简单复述。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压力去听,所以注意力非常集中。完了之后再复述一遍,再次强化短时记忆,很快就能掌握人物的简单生平。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培养了记笔记的习惯,又锻炼了口语表达,也掌握了传主基本生平,可谓“一石四鸟”,效果非常好。

二、关注思考细节,书写独到旁批

要让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根据一个传记节选就对传主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评价,囿于人生阅历和资料贫乏,对他们来讲有些勉为其难。多数情况下学生在作评价的时候不过是蜻蜓点水,人云亦云。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思考?既然整体评价有困难,那么从一个“点”上突破如何?

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针对课文里自己感兴趣的细节写出精辟旁批。首先给学生作示范,抛砖引玉。比如教材35页“鲁迅踢鬼”一段我的旁批是:“我也不相信有鬼,可我也不敢像先生一样去‘踢鬼’。什么是英雄?不是没有七情六欲,不是不会胆怯害怕,而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出理性的行动。”对于36页鲁迅“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一段,我的旁批是:“鲁迅说,日本人太认真,中国人太不认真。鲁迅应该感谢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他认真做人、做学问的习惯,认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对于52页毛泽东13岁时与父亲辩论,我的旁批是:“设身处地,动之以情;引经据典,晓之以理;学以致用,初尝甜头——这大概就是毛泽东后来酷爱读书的原因吧。”

以下是学生写的部分旁批,很不错,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

学生对于55页青年毛泽东读到一本写着“中国将亡矣”的小册子后开始为祖国的将来担心一段的旁批是:“在中国被瓜分的支离破碎的那个年代,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那个时代,不做麻木不仁的看客已属不易,清醒认识中国国情更为难得。不到二十岁的毛泽东,便以天下为己任,壮哉,勇士!”

对于129页描写沈从文上小学时候“学会了爬树……认识了约30种树木的名称……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学会了钓鱼……学会了采笋子……”一段话,学生的旁批是:“短短一段话,‘学会了’‘认识了’就出现了七次。处处留心皆学问,沈从文小小年纪便深谙此道。虽然书本知识似乎荒废了不少,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情世故倒是积累了很多。这样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伴随他一生。而且在后半生相对稳定之后,他又补足了书本知识,成为古代文物及服饰研究的专家。博学而且能专,何因?活到老,学到老!”

三、课文就地取材,进行片段写作

如何使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学习传记的时候,我对学生说,你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总觉得缺少材料,其实“处处留心皆材料”,每一篇名人传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库。我要求学生学完传记后随意写一段200字左右议论性的文字,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没有。但必须使用本册书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之一。当然,我同样首先作了示范。因为是片段写作,又刚刚学过很多传记,学生的印象还比较深刻,所以写起来都比较轻松,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业:

有些人总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在有钱有权的家庭,父母没有给自己找一流的中学、大学去读,所以才导致自己一生的平庸和碌碌无为。其实,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那么他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处处留心皆学问”。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好场所和锻炼品质的最佳熔炉。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曾经也被北大拒之门外,但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竟然做了北大的教授。毛泽东也不过是中专文凭,也在北大做过小小的图书管理员,但他最后依然成了伟大的领袖。所以,关键不在于有多好的条件,上什么样的大学,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有执著的精神,一切皆有可能。

限定材料进行片段写作,有几个好处:一是使学生更加熟悉了传记内容,二是使学生学习了就地取材的技巧,三是训练了议论文的写作。

四、补充名人名言,在使用中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人的思想,我搜集了传主的一些名言警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作了简单点评,同时请学生们也谈了自己的理解。曾经补充过“比尔·盖茨给毕业生的十一条建议”“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名句”“鲁迅名言”“马克思名言”等等。

除了教师解读、学生解读之外,也曾要求学生使用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两条进行片段作文,真正做到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

我曾作过如下示范(画横线部分为引用或化用毛泽东诗词或语录):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中学生是早晨八九点中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但是,属于你们的并不等于就是属于你的。那么究竟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然不是那些整日里游戏人生虚度光阴的孬种,而是那些头脑清楚,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在战略上藐视学习,在战术上重视考试的人。他们有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决心,有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信心,有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态度,有着乱云飞度仍从容的乐观,他们是今朝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

在我抛砖引玉之后,学生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小段落,限于篇幅,这里不作列举。

五、观看视频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文字比起影视资料来总是显得有些苍白。而且学习传记主要是要了解传主生平及思想,不需要学生太多的形象思考,所以我们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给学生播放以加深其印象。比如曾播放了蒙哥马利的资料片,比尔·盖茨的访谈,《唐之韵》里有关杜甫的片段等。从后来的模块测试来看,效果确实要比纯粹看文字资料好,因为测试时候我们设计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写某位名人对自己的人生启发,而绝大多数都选择的是曾播放过视频资料的传主。看来感官时代,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六、提取关键词语,进行个性解读

现在无论是写论文,还是上网阅读新闻、博客等,都会涉及“关键词”的问题。(“关键词”在字典里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二是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既然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或者使用关键词,那么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为什么不作一点研究呢?

我对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根据自己对传主生平的了解和理解,从文章中提取两到三个最能体现传主一生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从中再选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写一段对此关键词的解读文字。在我作了必要的示范之后,学生的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他们在解读关键词的时候很多人将传主的名言警句巧妙地放在了文章里,有的还能跟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课标“能基本把握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要求。

比如学习杜甫传记时学生就提取了很多关键词:“颠沛流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永不言弃”等,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解读“永不言弃”的:

杜甫一生,令我们望尘莫及,难以望其项背。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永不言弃地面对生活。年轻的诗圣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世雄心,却仕途不得志;中年时期,面对“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的生活,隐忍丧子之痛;晚年末路,面对日益窘迫、贫病交加的生活,他依旧坚持“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的理想,仍然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挫折与生俱来人生难免,痛苦如影随形无法躲过,命运天空必定有丽日也有阴霾,岁月四季必有风霜雨雪。不做李白,痛苦中酗酒长叹;去做杜甫,在挫折中找回自己,在痛苦中提高自己,在失意中振作自己,在悲痛中永不言弃。

还有一位同学提取的关键词非常独特——矛盾,她的解读也很有思想,简直就是一篇小论文:

杜甫的一生是矛盾的,信念的炽热与现实的冷峻似乎从未给杜甫以敞襟抒怀的一刻。矛盾与杜甫形影不离,把他由一个“裘马颇轻狂”的血气方刚的青年煎熬成一个“浑欲不胜簪”的瘦骨嶙峋的老人。

杜甫的矛盾之一,便是他的生活追求。杜甫曾在诗中表达他想去大海过李白式的自由浪漫的生活。然而同时他又想建功立业,辅佐君王,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为此,他矛盾着,一面投诗、赠赋于达官显宦,“朝扣富儿门”,做着当时一般儒士所做的事情;一面又深感这种生活的低下、悲辛,打心眼里厌恶。这种文人的清高、重节气与儒士的入世观念一直在杜甫的思想中激荡,从未中断。

杜甫的矛盾之二,即是他对统治阶级的情感。在长安的日子里,杜甫看惯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看惯了达官显贵“朱门酒肉臭”的糜烂生活,更看惯了统治者剽掠人民的可恨行为,他对这样的统治者心怀不满。然而他始终忠于朝廷,他毕生的愿望都是为朝廷为国家献才献力。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已是强弩之末的落日王朝。看着腐臭的统治阶级却仍要为之倾其所有,这种矛盾,这种苦涩,亦如一位慈父看着自己无恶不作的孩子却仍想给予他所有的疼爱一样,让杜甫备受煎熬。

杜甫的矛盾之三,就是他对人民苦难的态度。他爱人民,忧人民,悲人民。他对人民的同情毋庸置疑,也不曾改变。他目睹人民赋税之重,生活之艰辛,兵役之残酷。然而对于这样的苦难,他有时感到实在可悲,他痛恨统治者的非正义战争。但他有时转念又变了,他安慰人民忍受苦难,因为他为国家着想,没有战争就换不来唐朝的稳固,所以似乎苦难也不可避免。他有时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为人民呐与喊还是该为朝廷鼓与呼,他在这样的艰难抉择中徘徊了一生。

总之,杜甫的矛盾随处可见,信念与现实,出仕与入仕,人民与国家……这一切的矛盾奇异地蕴藏在杜甫一个人身上。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杜甫本人,既是一个乾坤之间的腐儒,又是一个生活在人民间的诗人。他感人,在于他是诗者中的腐儒;他惊世,在于他是腐儒中第一个行走在人民间的诗人。

七、网络拓展阅读,学习与时俱进

教材前言部分《致同学们》有这样一段话:“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拓展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为了落实这一思想,使学生的传记学习与时代紧密结合,我用了四节课时间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当代名人传记的拓展阅读。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学生利用两节课时间在多媒体教室利用网络查找自己喜欢的当代名人的各类资料;

第二步:学生回家后可以继续完善,同时准备一个简单的发言提纲,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名人;

第三步:课堂脱稿限时5分钟演讲,要求讲述时“点面结合”,既要把人物的简单生平介绍清楚,又要有具体的、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而且不能借助多媒体,要完全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们对这次拓展阅读的兴趣非常高,因为他们喜欢并且能熟练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同时都特别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名人轶闻趣事讲给大家听,同时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演讲能力。学生们选择的人物面也比较广泛,有篮球明星、两院院士、娱乐明星等等。学生们准备得都很充分,因为两节课时间只能讲五六个人,所以上台的时候都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很好。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总而言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教学在给教师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大的探索研究空间。以上七点做法,笔者认为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从教师来讲,在探索实践中“教师和语文课堂同步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对学生来讲,在听读中、在片段写作中、在关键词提取及解读中、在观看影视资料中、在搜集资料中、在给他人的讲述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增强了语文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说,只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精神,真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巧妙设计教学流程,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就大有可为。

标签:;  ;  ;  ;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探讨_杜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