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_李佳芮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_李佳芮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非学科体系教育,是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的教育,如何实现就业岗位和课堂教学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尽快适应,是现阶段护理高职教育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实施课证融合模式在护理专业的意义,分析了人才培养方案在“课证融合”模式下的设计,并提出了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证融合”模式下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证融合;护理;职业能力

前言:“课证融合”顾名思义,“课”主要表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证”表示的是毕业后学生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证”就是职业资格证,“课”就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应有之义的实施就是“课”,其也是实现学生由心智技能、知识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的手段,而拥有职业资格证的人员不仅具有开业、任职、求职的资格,还是从事职业必备的技能与学识证明,也是用人单位在对劳动者进行录用及招聘时的主要依据。可见,考取职业资格证在校期间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进一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增强。

1实施课证融合模式在护理专业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学科体系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所学知识与职业岗位脱节的现象。因此,要想实现优质就业与充分就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课证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能以工作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参照,更重视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有助于课堂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实现。

2人才培养方案在“课证融合”模式下的设计

应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对护理专业职业资格鉴定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当前,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等就是护理专业学生可考取的三种职业证书。首先,应将这三种职业证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不同学期中进行安排;其次,在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时,开设育婴师课程;再次,学生学习老年护理课程时,将养护护理员相关知识合理的渗透在其中,促进学生积极考取养老护理员职业证书;最后,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证书的要求,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证融合”模式下的实施路径

3.1将课程体系创新作为导向

基于“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其重视的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以此来提升人才的实践技能。所以,对于当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传统的课堂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亟需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创新课程体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增加,这样才能从高职院校课堂中,使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广阔的实践基础,要注重丰富课程形态,特别是要走向医院。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证融合”的要求,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岗位实践内容充分引入到护理专业学生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等必修科目,促进岗位要求与理论课程的相融合。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开展。

3.2促进校院的进一步合作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最不可缺少的模式就是校院合作,在对医务人员培养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校院合作”在高职护理教育的逐渐成熟下,已经被人们频繁应用在教育实践中,但从当前应用情况而言,仍存在巨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就是说,对“校院合作”进行深化,是探索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第一,高职院校应与院校所在地医院积极展开合作,并逐渐向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发展,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将医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当地医院应对自身的职能进行深刻地认识,并在医院护理人才更新与输送中,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重要的基地,在联合人才培养中,切实提升校院合作的实际效能,发挥好老护士的传帮带作用。

3.3基于岗位能力培养开展教学

与一般性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其核心任务是岗位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护理工作对岗位能力要求较高,其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以,高职院校与医院应制定联合教育计划,采取针对性措施。学生岗位能力的发展和生长,不仅仅是高职课堂的传授的课程内容,还包括医院提供的实践教育。因此,医院可与学校对授课计划进行更加完善的制定,提供平时、假期、毕业等实习岗位,使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医院的实习氛围。另外,也可以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当前教师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应对传统教学方法时行摒弃,需要采取项目教学法等能提升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同样,实习教师在医院实际基地中,为了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引导。

3.4加大建设双元师资的力度

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师资力量是最为主要的,若师资力量多寡强弱,必将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培养护理人才的效果。而“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是针对学生,还能拓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第一,在教学中将一线教师群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引入一些工作经验丰富且理论素养较高的教师,比如护士长等,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人,以此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学校要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也就是实践技能较为杰出、理论素养较为深厚的教师。现阶段,在实践能力环节中,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较为缺乏,与脱离一线岗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应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安排教师参考各种专业化培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3.5对评价方法进行积极改革

通常主要通过两个主体来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考核过程中,一般由卫生部、劳动部等机构和学校对学生进行考试。学校主要通过学生平时表现、过程性实践考核以及理论考核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主管部门主要是职业考试,学生在考核成功后,可获取合格证书,其也是对教学效果检验的最佳手段。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问题,导致其对护理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难以有效进行满足。基于此,应将“课证融合”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将其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对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效果,进一步深化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盛冠麟,孟根,张优珍,等.浅析护理专业院校合作“双站共建”模式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5(9):258.

[2]白梦清,倪莹,杨珍杰,等.构建“533”校院合作模式推进护理专业建设[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489-491.

[3]王从瑞,高玉霞.高职医疗器械专业“校企合作、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33):115.

[1]黄振业.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2007,12x:45-46

[2]冉思丝.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管理观察,2009,12

[3]张洪波.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52-54.

论文作者:李佳芮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_李佳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