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002~2003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新局面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2年社会形势总体判断
200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为确保中国共产党十六大顺利召开,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维护社会稳定。
十六大是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候召开的。大会选举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实现了新老交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层如此大规模的平稳交接尚属首次。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并首次写进了党章总纲。
江泽民代表中央作了报告,总结了过去13年的改革经验,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目标和任务,其中提出的具体目标,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从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在社会发展方面,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总之,要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002年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可达8%左右,总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财政收入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减缓,与此同时,县乡两级财政依然很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0%,出现了“国有参股企业”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有企业重组的重要途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等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外资企业加快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开展土地招标拍卖的市县越来越多。总的说来,2002 年农业形势比较好,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失业率上升。
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村委会换届选举进展顺利,2002年有18个省、市完成了换届,其中95%实行了“海选”,参选率达到80%以上;社会保障改革稳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达到低水平小康,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农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但是速度仍然明显低于城镇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某些局部地区还有少数工潮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但是社会总体保持了稳定。
社会各界对社会稳定的共识程度有所提高,高层领导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明确提出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公正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2002年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
(一)人口与就业
1.十六大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都把就业问题提到十分重要的地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0~14岁的少年儿童有2.9亿人,占总人口的22.89%。同1990年人口普查的27.69%相比,下降了4.8个百分点。城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18.42%,乡村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5.52%。与此同时,60 岁以上老人目前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且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有70%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也由10年前的不到37岁上升到40岁。据预测,即使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40年人口老龄化峰值期,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 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仍超过城镇。
3.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就业都将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的彼此困扰、新生劳动力与失业人员的相互交织。目前适龄劳动人口约为8.6亿人。“十五”时期(2001~2005 )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与此同时,大学生毕业生求职竞争加剧了,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2002年农村已经有9000多万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今后10~20年还将有1.5亿~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
4.下岗失业现象依然严重。到2002年9月底, 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005.3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62.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7508.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44.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1253.5万人, 比上年同期减少171.3万人。1998~2002年6月,全国累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600多万人,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到2002年9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439万人。再就业率逐年走低,已从1998 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2002年1~9月份共有77.3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仅为15%,预计2002年在20%上下。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汽车工业、金融服务、医药制造等一些行业势必会受到冲击,其就业状况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随着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机会将会相对减少;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又会把一部分劳动力从现有企业中分流出来。
6.2002年第三产业需求人数占劳动力需求总量的比重为70.8%,仍为劳动力需求主体,但第三产业就业需求下降,第1 季度与第3 季度和2001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分别下降了2.89和2.59个百分点;第2季度与第3季度和2001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1.0和3.2个百分点。1~10月份,第三产业投资14906亿元,增长22.7%,分别低于第一、二产业12.8和3.3个百分点。
7.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兴起,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中国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国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从1996年的7400多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2亿多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68 %从事私营个体经济。从2001年第1季度~2002年第3季度连续7个季度的数据显示, 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一直保持在53%以上,并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二)城乡差别与农村人口流动
1.城乡差别。
(1)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加快, 但是农民收入增幅减缓。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93元,与2001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17.2%。其中,来自工薪的收入增长迅速,人均达到4326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20%,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0.5%。但是,前3个季度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为1721.36元(出售农业产品的收入人均为376.97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仅369.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5.3%。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前3个季度,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5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占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一半。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务工收入增速加快主要是由于外出务工人数增加而不是工资标准提高。2002年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首次超过了务农收入。
(2)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2001年已降至38 %以下,但是农村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仍然在48%左右。由于乡村内部存在着很大的生活水平差距,中西部多数地区以务农收入为主的部分农村居民的实际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50%。2002年前3 个季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1031元。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前3个季度,农民食品支出人均3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其中,在外饮食消费支出人均为4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第二,交通、通讯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前3个季度,农民交通、 通讯费支出人均为8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其增加额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的21.5%。在外饮食与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第三,学杂费增加。前3个季度, 农民人均用于学杂费的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9.1%,增加额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的18.7%。
(3)农民负担。农村费改税在21个省市实施, 农民税费负担有所下降,已实行税费改革的地区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45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7%。 由于是按承包耕种的田亩数(实际也就是按人头数)缴纳农业税/费,务农者尤其是贫困和低收入地区的务农者的负担仍然很重。 2002年农村人均学杂费支出就达124元之多。
2.人口流动
(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平均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者达12107万人(即“流动人口”),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65%, 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35%。从城镇流出的为3267万人,占27.0%,从乡村流出的为8840万人,占73.0%。在跨省流动的4200多万人中,男性占52.8%,16~45岁的占82.7%。
(2)过去10年中,已有8840 万以上农村年轻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占总流动人口的73%),其中65%以上在第二产业部门就业,务工经商的占到75%以上。
(3)根据200多个县的调查,2002年第3 季度末外出务工人数比上年年底增加约7%。在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去省外的农村劳动力占50.7%,去省内县外的占28.6%,去县内乡外的占20.7%。
(4)从改革之初到2001年,中国的建制镇增长了近10倍, 总数达20374个,而乡的数量则下降了近3倍(19341个), 建制镇的数量首次超过乡的数量。按照人们的居住地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已接近40%,但是在农业领域内就业者仍然占全国从业人员的50%。到2002年11月,外出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已超过9000万人,按照“十五”规划,到2005年还将有大约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
(三)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1.“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预算达到了创记录的105亿元。2002 年上半年全国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150亿元,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在确保当期发放的同时,全国共补发历史拖欠养老金8124万元。各地还按2000年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的60%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40元左右。到2002年第3季度,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已经达到1960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6%。
2.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呈下降趋势。到2002年6月末,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0567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35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903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65万人。 全国实际缴费人数为925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344万人,其中企业缴费人数为7949 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2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员为10095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60万人。到2002年9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068 万人。
3.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较快。2002年上半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7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5亿元,增幅为17.5%,大于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2002年6月末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达369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57万人,年底有可能接近500万人, 失业保险基金支付也将面临更大压力。
4.到2002年6月末,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919万人, 比上年底增加633万人,增长率为8.7%。
(四)廉政建设
1.从1997年10月~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 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有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到2002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5万元、挪用公款10万元以上的大案7万余件;立案侦查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干部1万余人,其中司局级干部700多人,省部级干部21人,挽回经济损失235亿元。
2.2002年查处的几个大案要案对于社会舆论起到了正面激励作用。有关部门每年在不同的省(区、市)进行万人随机抽样调查,200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群众中有74.44%的对反腐败成效表示认可;69.36%的认为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68.86%的对反腐败斗争有信心。这三项指标比1996年的调查结果分别提高了12、13和10个百分点。
3.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也取得初步实效,预计2002年全国税收总计达到17000亿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收入可达1200亿元。 全国涉税案件呈上升之势。1997年~2002年6月,破案4万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 万余人,追缴税款192亿元。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002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农业形势都比原来预计的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遇到的冲击和困难也没有预计的重,但就业和流通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也有待理顺,市场疲软,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经济效益不理想,特别在高增长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污染。2002年1~8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却增长了24.2%。1~10月份,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6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041亿元,增长24.1%;更新改造投资4294亿元,增长16.7%;房地产开发投资5588亿元,增长29.8%。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压力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还在继续恶化,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改观。
2.城乡——地区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务农收入下降。中国农村的反贫困过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另外6000多万也刚刚迈过贫困线,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很不稳定。虽然实施了西部开发,全国东西部差距还在扩大:2002年1~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3069亿元,中部地区投资5115亿元,西部地区投资3946亿元。 更重要的是,地区差距背后主要的问题还是城乡差距,据调查,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内的城乡差距甚至大于全国平均城乡差距。2002年前3 个季度中部省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的现金收入仅为1200~1400左右,有4 个西部省份还在1000元以下。
3.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短期内不会缩小。城镇的相对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城镇秩序与城镇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离退休人员生活困难,城镇部分职工收入太低,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据有关统计表明,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的平均收入在最低保障线以下。城镇社保资金的入不敷出及个人养老账户的空账问题,农村医疗保障、城市贫困人口救济及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仍没有从体制和法律的角度得到根本解决,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4.腐败仍然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一些大案要案的审理和报道引起了公众的重视,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但领导干部的铺张浪费行为还相当普遍和严重,有些地方腐败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5.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同时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目前垄断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基本是行政干预的结果;金融改革更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良资产比例仍然比较高、银行的利润少,有的银行还存在亏损、资本金不足,综合竞争力差、内部管理薄弱,产生的贪污腐败案件较多,等等问题。
本课题组对在党校学习的100 多名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对2002年工作评价的调查结果值得注意:认为2002年调整收入分配不太显著和很不显著者之和接近95%;认为减轻农民负担不太显著和很不显著者达到85%;认为解决下岗失业问题不太显著和很不显著者超过80%;认为收入差距和失业问题是最严重问题的人所占比例,比2001年上升了:其中认为“收入差距”是最严重的问题的人从18.6%上升到21.8%;认为“失业”是最严重问题的人从8.8%上升到19.5%。 最严重问题的排序也出现了改变:“收入差距”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失业”从第5 位上升到了第2位。
四、未来发展取向与走势
(一)2003年的社会走势
学习、宣传、理解、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将成为2003年工作的主题。十六大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的“两会”将完成十六大开始的新老交替,人大、政协、中央政府机构和各部门、各地区都将实现大幅度年轻化交接。整体说来,2003年一方面将注重连续性、稳定性,增大保持社会稳定和综合治理的力度,另一方面,第十届人大后还将推出一些新的具体政策并开始组织落实。由于刚刚完成了执政党和政府的新老交替,并处在新的发展机遇期的起始阶段,2003年将主要把精力放在落实十六大精神,在继续实现“十五”规划的各项政策和方案的同时,针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查研究与部署实施并重。稳定和稳健将构成2003年工作的特色。
1.全国将尽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的同时,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并更加注意调整社会结构和城乡关系,注意地区差异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事业改革、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将会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各级政府将努力扩大就业,从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10个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扶持。扩大就业,将成为今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也将构成改革之初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重要维度。但由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压力,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不可能在一年内得到明显缓解。另外,2003年还将面临大学扩大招生后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 在旧有的失业压力下还会出现新的就业竞争势态。
3.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变,在市场准入、土地、税收、金融、外贸进出口方面,非国有企业将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因此私营等非国有部门的发展速度(包括参与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大加快,从业人员也会明显增多。私营和个体部门将继续保持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在第三产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内就业岗位的增加将比较明显。
4.城镇化速度加快,大城市注重社区建设,小城镇继续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寻求开发、招商机会。一些地方有可能再度兴起开发热、投资热甚至提出不切实际的“赶超”计划。城乡二元格局有望进一步打破,城镇镇居民比重增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将继续增加,在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方面,户口等政策也将进一步放宽,并注意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5.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合理调节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比重。进一步在全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但农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低、负担重的问题还会继续存在。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养老、社区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环境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处于薄弱或困难状态的局面一时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西部开发的基础设施部分将加快进度,退耕还林等工作将继续,但是西部农村下一步反贫困的难度也将加大。
(二)未来挑战
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由低水平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包含着社会各界对发展的理解的深化和必然由此产生的需求的多样化,如何处理好以下关系,从而确保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社会各阶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并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城乡关系的协调,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公正的关系的关键。
1.怎样在体制和结构层面上既鼓励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的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的行业和职工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缓解失业压力并逐步改善生活条件?怎样具体落实在再分配过程中确保社会公平原则,切实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如何从制度、法律、政策以及舆论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严峻制约,同时又在广大农村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社区形成人际关系协调、老有所养、病有所治的格局,从而缓解贫困,减轻仍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负担、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3.如何从人才、资金、技术、政策和体制上避免东南地区高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被甩在后面的不平衡发展局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避免社会道德沦落、犯罪腐败猖獗的“社会病”、“城市病”?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后,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和贯彻,但是,如何防止一些地区和单位以此为由又搞新一轮不切实际的贪大求快?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5.在民主决策和政务公开方面,怎样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和政务公开制度,确保各级决策按规则、程序和制度(包括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社会听证制、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等),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上确保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包括舆论监督),从源头和体制上预防和解决腐败,从而实现以经济、政治、文化统合与高度的社会凝聚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领域,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怎样相辅相成,从而平衡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与传统伦理中的互谅互让美德,个人欲望、私人利益与公民义务、职业道德之间的张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逐步缩小城乡与地区差异、维护和保证社会公正,既是基本的前提,也是今后开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局面工作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所在。为此,要积极稳重地开好局。
标签: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