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逻辑学教育的出路_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我国逻辑学教育的出路_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中国逻辑教育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出路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逻辑教育的形势是每况愈下。普通高等学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有一批原来逻辑学作为必修课开设的院、系、专业或者取消或将其改为选修课并普遍压缩了课时,大量逻辑教师转岗。1998年,全国自考办已决定逻辑学不再是成人自学考试(除哲学专业外)的必考科目。逻辑教育的地位岌岌可危。面对严酷的现实,从事逻辑教育的同志应该认真寻找出路。

1 有为才能有位

笔者认为,逻辑作为工具性学科得不到国人的认同,不能普及,这与我们在新形势下无所作为有关。首先,教育宗旨不明确,没有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逻辑教育的根本宗旨;其次是定位不准,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考试都只偏重于纯逻辑理论的传授,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艰涩与高深,没有把训练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忽略了逻辑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学生学逻辑变成了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许多学生,特别是自考生反映,逻辑是最难学、最无用、最难过关的学科,成了他们沉重的学业负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计算机语言也是十分抽象、难学的学科,但考计算机热却在逐年升温。两相对比,耐人寻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就业艰难,人们勇于智力投资为的是花钱买本事的年代,如此的逻辑教育不被社会认可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为才能有位。在新的形势下,特别在高教法颁布实施后,院、系有了办学自主权(包括课程设置)的情况下,逻辑教育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必须有所作为,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笔者认为,这位置就是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服务。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决于该国国民的创新能力,而国民的创新能力无疑依赖整个教育系统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加强创新人才素质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之根本。然而,我国国民创新素质现状却令人担忧。据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的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公众(18~69岁)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三要素)状况调查统计,1992、1994、1996年三次调查中,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比例分别只有2.6 %、3.4%、2.6%。这一项我国总体水平比美国相差10多个百分点。说明我国97%左右的国民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国民的创新能力将成为今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逻辑教育是育人的科学,如果我们能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机遇,逻辑教育就会大有作为。

逻辑思维是创新人才素质中,特别是创新能力素质中最基础的要素,这一点笔者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3卷(增刊)发表的“转变观念为提高中华民族的逻辑素质大力发展逻辑教育”一文中已有所论及。这里仅引M ·鲍亨斯基一段关于逻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论述来说明逻辑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素质的重要性。鲍亨斯基认为,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依赖于逻辑。他说:“科学研究必须以两种方式接受逻辑的指导。首先,理所当然,研究者必须不仅不违反逻辑规律,而且必须遵守这些规律来进行研究工作。因为,科学知识的获得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的,这即是说,是由推理获得的。形式逻辑当然就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预备知识。再者,研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而这就意味着必须使用某些正确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每一门科学中是根据它的特殊题材来展开的,但是,所有研究都需要某些一般的方法论原则。……而方法论构成了逻辑的一个部门。研究必须预设较广义的逻辑。”又说,“每一门科学都必须根据逻辑的和方法论的原理加以构造,即使科学家门没有意识地这样去做。……形式逻辑和方法论的缜密知识是绝对必须的。”[1]逻辑对于科学研究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把逻辑教育定位于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能充分体现出逻辑教育的社会价值。

2.尊重规律,从基础教育抓起

中国的逻辑教育之所以不景气,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脱离国情,违背客观规律,没有抓好基础教育。逻辑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个体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动作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图式与外界交换信息、处理主客体关系,是思维的萌芽阶段。

(二)、前运演阶段(2~7岁)。这阶段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其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具体事物。皮亚杰称之为表象思维,即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还不能进行运演思维。

(三)、具体运演阶段(7~11岁)。 这阶段的思维运演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处理命题时只是单个地、彼此孤立地考虑它与经验的真实关系。皮亚杰称之为“命题内的”。

(四)、形式运演阶段(11~15岁)。这阶段人的头脑中可以把思维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不仅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故皮亚杰称之为“命题间的”。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经过40多年的检验已证明其基本理论是科学的,解释了个体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其理论也有缺陷,主要是未涉及15岁以后青年期是否都已达到形式运演水平?还有没有发展?

近些年,美国许多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一般18~22岁)中有半数或更多的学生或者仍处在具体运演水平,或者处于具体运演和形式运演的过渡时期。说明个体发育有很大差异。不过15岁以后的青年所从事的学习课程却更多地需要形式推理。他们还发现,上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高中到大学某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探讨了15岁以后青年思维的发展,他将这时期人的思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两重性(dualism)阶段。 处于这阶段的青少年总是以对和错看待每一事物,在他们眼中一切事物非对即错,非此即彼。

第二阶段叫多重性(multiplicity)阶段。在这阶段,人们相信事物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看待一件事或解答一个习题可以有多种方法。

第三阶段称相对性(relativism)阶段。这一阶段青年的特点是:“一切要看情况而定”,在逻辑判断中需要感知、分析和评价。

第四阶段称约定性(commitment)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对具体场合如何行动要作出分析、选择。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和林崇德教授在肯定了皮亚杰理论的同时,对佩里的上述观点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佩里的理论涉及了青少年阶段,这一阶段在发展形式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在发展着辩证思维。

朱、林二位教授经多年研究认为,整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二(12岁左右)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起步期、质变期。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到了高一、高二年级(15~17岁)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他们经调查发现,几所大学的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基本上和高中高年级保持一致(不排除个别大器晚成者)。这一点从前几年笔者调查中也可看出。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在一套逻辑思维能力测试中,答案正确率在80%以上者,三年后各科成绩均优良,三好学生、专业奖学金获得者多出自此部分人;而答案正确率低于40%者,三年后几乎都是后进生,有的因学习成绩不及格累计门数超过学校规定而被劝退。

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不仅有其自身规律,而且有个关键时期,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绝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抓住逻辑思维成熟、定型前的教育与训练是何等重要。

皮亚杰的理论从50年代后期被引入美国后便被应用于美国教育实际,探讨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的改革。他们十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一点可从美国各类学校招生入学考试中看出。美国(包括加拿大)大学入学考试主要考学习能力,被称之为“逻辑推理能力考试”。研究生阶段,除工商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外的所有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GRE、工商管理学院入学必考科目 GMAT 、 法学院入学必考科目LSAT,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考逻辑知识)的试题比例都很大,有的占50%甚至更多。特别是GMAT两篇作文,第一篇为立论型,重点考察考生推理的严密性、结构的完整性;第二篇为评论型,类似一道大逻辑题,要求考生找出其中推理的漏洞并加以评述。另据报载,新加坡将借鉴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办法,要求考生参加一项(占总分的25%)旨在检验其逻辑推理能力的大学升学考试。[2]

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1996年7~8月号刊登的“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一文介绍,美国学校管理人员协会列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能使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写作技能;

(2)泛读和理解技巧;

(3)运用数学、逻辑学和推理技能,以及通晓统计学;

(4)包括应用科学在内的科学基础知识;

(5)运用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技能;

(6)利用技术进行有效信息存取和处理的技能。

美国的教育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给他们必要的创新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逻辑思维基础扎实、创造欲望强、又懂方法,创新成果必然多。美国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用的是字母文字,每个单词只由有限字母(如英文26个)不同排列组成。其形、义是分离的。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给单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下定义建立的。定义又是对其反映的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概括的结果,它远离具体事物。例如,“商品的价值”的定义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列宁在描述这个定义的抽象性时说,即使把商品打得粉碎,也看不出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它却代表着一切商品的本质。用字母语言交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左脑(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次序、数学运算等)。因此,生长在字母文化中的人自幼左脑开发得好,其思维方式中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

中国的方块字以形、声为主,是一种“象形”语言,其形、义许多是一致的(也有约定俗成的成份)。可见字生义、以词指物。中国人用方块字语言交流思想时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右脑(右脑管空间、图象、音乐等)。因此,生长在方块字文化中的人自小右脑开发得很好,其思维方式中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在近些年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研究中,绝大多数中外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抽象逻辑思维不如西方发达。这恐怕是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随着当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两种思维方式正趋向融合。

中、西方思维方式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明智的作法是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要善于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我国的教育理应比西方国家更重视对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训练。毛泽东同志早在1964年在春节谈话中就指出:“中学生学点逻辑”。之后,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曾一度增加了“逻辑常识”(课外阅读)。遗憾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不知何故被删除了。

反思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不少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二方面:

其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育都十分重视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尤其在整个中学阶段,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成了背书的机器。令人不解的是,虽然许多学科教学目的中也高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际上,从教材内容上看,中学阶段各科教材在讲述该科知识时虽大量用到了逻辑却极少介绍逻辑知识,这从新入学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逻辑便可看出。有知识未必有能力,但无知必无能,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三段论推理知识的人会熟练、正确使用三段论推理。即使一些人通过间接学习具有一定逻辑思维水平也还是处于不自觉状态,在其学习和工作中难免走弯路甚至犯逻辑错误。而错过了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思维方式一旦定型将很难补救。没有中学阶段逻辑教育的基础还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以上高层次人才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一个头脑中逻辑知识一片空白的人要接受用以训练当代人高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的现代逻辑是困难的。这如同没学过初等数学、初等物理的人让其直接学习高等数学、高等物理一样。特别是在一般院校逻辑课只有50左右课时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现代逻辑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现代逻辑在我国难以推行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抓好基础教育。

其二,人的思维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由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的形式逻辑思维,最后才发展到辩证思维,不能超越,更不能颠倒。教育必须符合这一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抽象形式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尊重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应抓好这一时期形式逻辑教育。列宁在谈到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关系时指出:“在学校里只讲形式逻辑,在学校低年级里也只应讲形式逻辑(但要加一些修改)”。[3]

目前国际上美国等多数国家的中学不开设哲学课,然而,我国的教育一方面在中学阶段不讲形式逻辑,另一方面却不适当地、普遍地把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作为各级各科教学的教学目的,甚至连小学也不例外。以抽象同一性、确定性为基本特征的形式逻辑思维未形成之前就让其学习以具体同一性、变动性为基本特征的辩证思维,无疑是一种不顾客观规律的拔苗助长的作法。其结果,辩证法很容易变成变戏法(学生对辩证法的戏称)。

3.出路在改革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挑战,满足社会对大批创新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应作如下改革。

第一、按教育规律和人的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素质教育目标。在思维素质方面,小学阶段应突出培养、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与创新思维相关的想象力等;中学阶段突出培养学生抽象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大学阶段在巩固和提高抽象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小学到大学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创新能力。

第二、将传统逻辑的基本知识分散于中学各年级教材中(可相对集中于语文、数学等学科中),使逻辑知识与各科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采用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方式,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使21世纪人才在青少年时期便打下坚实的抽象逻辑思维基础。

第三、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呼吁语言学(包括汉语)、逻辑学(包括方法论)、数学(尤其是统计学)这三大工具性学科应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就逻辑学而言,师范类院校各专业学生应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中的两个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以适应中学教学之需要。在上述第二条方案实施的情况下,其他类高等院校不必开设传统逻辑,只开设现代逻辑。但应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一至若干门,如中文、外语、新闻等专业可侧重语言逻辑。

第四、编写面向21世纪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教材、教法都应突出思维的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突出知识的传授。要化理论为方法,变知识为能力。

第五、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应借鉴美、加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办法,全国统考科目考试内容应重点考中、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而不是重点考知识。

第六、加强对中学各科在职教师逻辑理论素养的培训与考核,彻底改变许多中学教师不懂逻辑的现状。

加强对我国青少年逻辑思维素质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标签:;  ;  ;  ;  ;  ;  

我国逻辑学教育的出路_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