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能力展示丽德舒人_地理论文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能力,彰显立德树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联系实际论文,立德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地理试题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突出,考查内容基础,考查方式灵活。选取的试题素材多为重大的时政热点与现实问题,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等,时代、生活气息浓郁,视野开阔,并紧扣价值观,着力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情境内容以文字、图像两种方式呈现为主,文字量适中;图像类型丰富,简洁而新颖,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及学习能力,地理学科特色明显,“地理味”浓郁,继承了往年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特色,又在此基础上力求突破,稳中求进,进中求变。试卷结构稳定,布局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有较好的梯度,难度适中,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信度。

      一、试题整体特点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三套地理试题,下面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

      (一)关注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渗透价值观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中的情境内容,关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选材既关注世界,又突出中国,视野非常开阔,既为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搭建平台、提供空间,又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中学的地理教学有较好的正导向作用。

      如卷Ⅱ第37题。该题以“陕西南部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这一现实问题为情境内容,以简洁的文字、图像为呈现方式,围绕“大熊猫栖息地”提出三个问题,即: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三个设问线索明了,层次清晰,围绕“大熊猫栖息地”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说明保护我国国宝大熊猫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再如卷Ⅲ第1~3题。该题组以“我国一些纺织企业的发展”创设情境,以简洁的文字为呈现方式,考查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利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该题设计三个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企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和企业发展条件的变化性,渗透全球意识、发展与变化等观念。

      (二)以图文为载体,强调获取解读技能,凸显阅读能力的考查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多采用文字、图像两种方式来呈现情境内容(卷Ⅱ36题有一个表格),且文字简洁,文字量适中,图像类型多样,简洁而新颖,强调获取和解读文字、图像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凸显阅读能力的考查。

      如卷Ⅰ选择题第7~9题。该题组以“贝壳堤的文字介绍、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图”为情境,围绕“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形成与分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析该地区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与原因。除题组的文字材料之外,设问中的文字信息也十分重要,如第8题设问中的“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第9题设问中的“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对做题都十分重要。可见,阅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做题的关键,尤其是文字的阅读能力。

      又如卷Ⅱ第6~8题。该题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为情境内容,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突出考查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该题组选材独特,设问角度新颖,呈现方式简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三)“新知识”较多,信息量适中,突出学习能力的考查

      “新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中没有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考场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所学知识(旧知识)结合,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年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突出特点之一,2016年的地理试题也不例外。在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出现了贝壳堤的形成与分布、磷的积累、茉莉的生长习性、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的空间规划等“新知识”。学生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需要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与所学地理知识(旧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该类试题既考查学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区分度较高。

      如卷Ⅰ第10、11题。该题以“磷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和积累”这一现实问题为情境,以文字、图像两种方式呈现相关信息。试题文字量适中,对磷的作用和积累的叙述简洁到位。选取的案例是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积累的垂直变化,并以坐标图的方式呈现,图像新颖简洁。学生在做该题的过程中,先通过文字阅读,明白磷的积累与土壤中水分、气温、流水侵蚀之间的关系,即:影响磷积累的主要因素或基本条件。再结合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磷积累的垂直变化,调用已学的“垂直自然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两个问题。该题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试题的思维流畅,材料新颖,难度适中,试题的公平性和区分度较好。

      二、典型试题评析

      (一)设问角度“生活”,突出有用的地理

      “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高考试题中的设问角度生活化,能较好地将地理所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体现地理内容的实践价值,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与生存能力。

      例1(卷Ⅰ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查堪察加半岛。考查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1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评析】该题以“科学考察”为情境,以文字、图像为呈现方式,以“熊”为中心展开设问,设问的层次清晰,生活性强,特别是第(3)问。该问以“选择拍摄点”这样一个生活味道浓郁的问题入手(本质上也是区位选择),推测选择拍摄地点的理由(本质上是区位选择的条件)。可见,该问考查的是地理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区位选择),但设问角度基于“科学考察”中拍摄照片这一现实需要设计问题。设问角度非常新颖、贴近生活(旅游的拍照),又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设问流畅,衔接自然。

      (二)关注人地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主线,人地和谐观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和谐”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可见,人地协调观不管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观念。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体现。

      例2(卷Ⅲ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2)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评析】该题以一个旅游者的旅游线路为情境,以文字图像为呈现方式,围绕旅游线路中的景观、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设问,设问的梯度好。学生在解答第(3)问“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发展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如果赞同,说明学生侧重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等;如果不赞同,则说明学生侧重环境的保护等。两种答案反映学生不同的价值观,但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的体现。

      与此同时,旅游观光在高中的课程设计中主要安排在选修内容,必修内容中涉及不多,而初中地理学科旅游内容较多,因此,本设问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考查学生12年的积累”的命题思想。

      三、教研和教学建议

      (一)吃透课程目标,全方位落实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高三地理备考的实际情况和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体现“知行合一、教考合一”的备考思想,本文重点谈两点:

      1.对“地理技能”的认识与备考

      《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第4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从该表述可以看出,地理技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侧重地理实践技能;一类是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侧重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与运用。后一类技能突出了地理图表技能与地理数据技能。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的特色技能,强调地理技能的培养理所当然;而作为高中生的最基本技能——文字技能,虽然《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但文字技能是不可回避的技能,是地理学科的第一语言。第一,地理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文字呈现方式是地理内容最基本、最常见的呈现方式;第二,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中一般都有文字;第三,从往年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的技能,利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技能是得分的“瓶颈”之一,提升的空间较大。可见,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数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技能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高三地理备考的基本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能突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技能的培养,强化文字技能、图像技能和表格技能的全面落实,必将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2.对“过程与方法”的认识与备考

      《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第3条:“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方法”就是行事之条理,即“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手段”可以理解为“工具”,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是文字、图像、表格等,如果教师能教会学生恰当运用这三种“工具”来表达、交流与反思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可能落到实处,让学生有关键的“实际获得”。

      如果教师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中能突破以上两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可以顺利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文字语言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做题能力”。“会学地理,学好地理,才会做地理题”是地理备考的基本思想。

      (二)强化讲题目的,提升讲题的效率

      讲题是地理高考备考的重要环节,而非备考的目的。那讲题的目的是什么呢?

      1.巩固落实与查漏补缺学科考点,提升专业素养与做题技巧

      “试题讲评课”是高三的重要课型之一。从试题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试题由立意、情境、设问和参考答案等基本要素构成。在这些要素中,最本质的要素是立意,即试题的核心和主题,也是试题的考查目标。为此,教师的讲题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立意”上。试题的立意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试题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能、观点和方法;二是与做题相关的技巧与方法,如审题的过程与方法、文字书写表达的过程与方法等。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有目的地讲题,可以让学生感悟并熟悉做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减少做题过程与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失分现象。

      2.感悟高考试题的基本特点,提升高考备考的效率

      通过平时讲高考题、模拟题等,让学生感悟高考试题的基本特点,把握备考的重点,如高频考点及其主要的考查方式、设问角度等,可以有效提升备考的效率。

      由于高考试题多以时政热点和现实问题为情境来设计问题、考查能力,所以在地理高考的备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要适当关注时政热点和现实问题,并用所学地理内容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地理的价值,培养热爱地理的情感,最终提升地理备考的效率。

标签:;  ;  ;  ;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能力展示丽德舒人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