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情境论文,认知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10-0012-03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与表述[1],但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只有从行为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叫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因此,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只有当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入到了他们的认知领域,产生了相应的评价与判断,并产生了特有的情绪情感体验时,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情境,才具有情境功能的效用。然而,对于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机理,学术界迄今尚无专文探讨。鉴于认知主体对环境的情境规定是直接的、当下的、感性的,作为感性认识范畴的感觉和知觉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过程中是起主要作用的认知成分,本文拟着重对感觉和知觉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的作用和机理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设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提供有益的方法论指导。
一、感觉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的作用和机理
感觉首先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个别属性予以初步的认知和感性的情境规定。当受教育者置身于某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时候,他们对该环境刺激的认知反应必然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看、听、触摸等获得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感觉信息具有直接性、片面性的特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认知的低级阶段,但这些信息又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各个特殊信息的最初认知与情绪体验,是受教育者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予以初步情境规定的根据。也就是说初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性质——积极的或消极的或一般的——将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各个属性所产生的不同的直观感觉与心理体验。尽管基于感觉基础上的初步的情境规定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的低级阶段,但感觉作为认知过程的初始点与导引线,有可能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影响到较高层面的认知和行为方向的选择。我们决不可小觑感觉层面的认知。
那么,使受教育者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不同感觉与情绪体验,并形成不同性质的情境规定的机理何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觉的发生与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其最一般的规律就是适宜刺激。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过弱的刺激我们感受不到,而过强的刺激我们依旧感受不到,正如频率低于16赫兹的声音我们听不到,而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一样。对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来说,声音太低或太高,抑或说刺激量过小或过大,都是噪音,都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
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相同强度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所谓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人的感觉灵敏度,它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阈值越低表明人的感受性越灵敏,阈值越高则说明人的感觉越迟钝。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相同的刺激持续存在时,会出现适应性增强,感觉阈值增高,感受性减弱的倾向。所谓“听而不闻,熟视无睹”就是因适应性使感觉阈值增高带来的反应迟钝。这种现象是感觉的另一规律即适应性规律的体现。
由上可见,作为受教育者特定刺激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无论是“物”的方面的信息,还是“人”的方面的信息,还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面的信息,不仅要与一定的时间、场合相协调,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相符合,还要具有适度的特殊性、新异性、针对性等特点,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有效的、适宜的刺激强度,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使其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良好的第一感”并对之做出积极的情境规定。否则,就会影响到情境规定的性质,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一些高校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们对基地“展馆加展板,话筒加解说员”的特定教育环境早已是“熟视”;展板的内容、讲解员的解说与大学生们在教科书上、课堂上、常识中所掌握的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还稍显贫乏,可谓是“熟闻”。这种“司空见惯”性往往使大学生对此类教育的适应性增强,感觉阈值增高,感受性降低。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环境无异于毫无生气与激发力的“弱度刺激”,难以使大学生对此类教育产生深刻的感受和良好的情境规定,并由此大大阻遏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感觉规律及作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
二、知觉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的作用和机理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当前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都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但依靠感觉,我们只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各种属性零散的信息片段,无法形成有意义的整体印象。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亦即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2](P85)尽管感觉与知觉都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但在心理活动中,知觉与思维紧密地相互联系着,因为知觉的发生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词在知觉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借助于词的命名,把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联合成为整体。”[3](P148)而知识、词的运用都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所以,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性的信息;思维加工这些感性的知觉信息,并对知觉的形成起到指导作用,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典型体现。也正是因为知觉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使知觉阶段的认知高于感觉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觉使受教育者能够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予以整体性、价值性的评价与把握,从而深化情境规定的内容与意义。
那么,知觉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中起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知觉的认知过程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性:
第一,知觉具有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试图对当前刺激做出合理的解释,赋予他们一定的意义,而且常常使用语词把它们标记下来。[2](P96)知觉是要对感觉信息进行解释和赋予意义的,所以理解性是知觉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当某些感觉信息呈现在脑海中时,我们往往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对它们做出解释,并用词语来标记或表达,就如遥望空中浮云时,有的人说像飞奔的骏马,有的人说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人则认为像巍峨的雪山。“骏马”、“雄狮”、“雪山”这些词都体现着认知者已经拥有的知识与经验。当他们用这些词来解读“浮云”的时候,还渗透了联想与想象的成分,使空中浮云具有了一定意义和意蕴。
第二,知觉具有组织性。知觉的组织性也叫做知觉的整体性,就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把一些不同的事物按照某种组织原则结合在一起,最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大学生们来到某一红色旅游景区时,常常会将景区的开发规划信息、项目内容的文化信息、周边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信息等多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形成关于该红色旅游景区的整体知觉印象。形成整体知觉印象的刺激信息,可能是同时呈现的,也可能是继时呈现的;既可以是来自同一感觉器官的,也可以是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知觉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关键依旧在于认知主体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加入了联想、想象和思维的成分。正是知觉的组织性使得我们感知到的外在环境乃至于整个世界不再是零散的、无序的乱象,而是一幅生动的并具有广泛内在联系的画卷,为理性认识揭示事物发展的各种规律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上述两个特性表明,面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教育者并非是拍照式的接收来自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而是把这些信息置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心态模式上加以比对和整合,在综合解读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各种属性的基础上,在联想、想象乃至于基本的推理中,理解该教育环境的意义,评价其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直观的、整体的知觉印象。伴随联想、想象与意义或意蕴的赋予,受教育者对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基本的态度倾向也就必会油然而生,此时,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不再是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无关的纯客观的、外在的环境,已是作为受教育者的情境存在着了。显然,知觉的理解性与整体性的介入是意义化的情境生成的必要条件,知觉认知阶段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会更加深刻。
第三,知觉具有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事物也具有多种属性,但人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知觉反映,而是有选择地以部分事物或部分事物的属性作为知觉的对象,被知觉的对象似乎从其它事物中突出出来而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前面”,其它的事物则似乎是退到了“后面”成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绚丽的色彩、洪亮的声音、别致乃至怪异的形状、特殊的功能等方面影响,更受认知主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能够影响认知主体的信念与价值观、满足认知主体的需要与动机、符合认知主体的兴趣与个性特征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被给予特别的注意和清晰的认知,否则,则往往成为背景被忽视或给予模糊的知觉反映。
在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为何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有不同的意义赋予和价值评价,形成不同的情境规定?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差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的机理实际上在于知觉的选择性。“意义”与“价值”作为同位概念,其内涵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欲求与满足的关系。能够满足主体欲求的客体性能,对于主体而言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意义和价值的标准,既不取决于认知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和性能本身,也不取决于主体的欲求本身,而是由这两者结成的关系决定。“换言之,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分布在欲求与满足(客体具有的、用以满足主体欲求的性能)之间的领域。因此,意义和价值的标准是多义的,非一义性。从而,评价也是多义的,非一义性。”[4](P128)由于受教育者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与心理期待、兴趣指向、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面对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他们选择不同的环境属性作为自己的知觉对象并根据这些属性满足自己欲求的程度做出意义与价值评价,勾画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印象。于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有了不同的情境性规定。比如,面对同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大学生可能注重的是基地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教育内容方面的信息;有的则可能将教育者及其教育方式作为知觉的重点;有的还有可能更愿意把教育基地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组合起来给予知觉反映与评价。由于大学生们的知觉选择不同,所选择的属性满足其欲求与期待的程度不同,他们对教育基地的意义赋予与价值评价也就不同,对相同教育环境所做出的情境规定亦不同。当然,即使受教育者所选择的知觉对象相同,如果其欲求水平有异,知觉对象的属性满足不同个体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异,亦即相同的知觉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情境规定。
依据知觉选择性对情境生成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设置时只有做出周全有序的思考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知觉具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印象却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即使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而天际边的轮船在诗人的脑海里依旧是在岸上看到的那艘轮船,其知觉印象并未改变。知觉的恒常性使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生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但也非常容易使人对外在的环境与事物产生保守心理甚至产生错觉。
由于知觉具有恒常性的特性,使得我们对许多不同但差异性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境性规定具有了一定的经验迁移性,保证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认知的连续性,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功能的稳定性。但是,知觉的恒常性也极易使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生成带上刻板性,而不良的刻板印象往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情境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与实效性。我们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时,应该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综上所述,认知是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基础与前提,感觉规律与知觉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成的重要内在机理。把握这一机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设置,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