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08)06—0005—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P11~12)这里实际上已经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特点,这就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务实性、“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时代性和“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人民性。

一、“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务实性

务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务实的核心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产物。

关于这一点,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所解决的主要问题上就能得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都形成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这个历史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而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由于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而每一个发展阶段则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而在各个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就会有所不同。根据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确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本身就是务实的突出表现。

邓小平理论形成于拨乱反正和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阶段。当时,我们面对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当务之急是要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重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时代和实践给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探索,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也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邓小平同志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交代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2](P314)当此之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凸显出来,迫切需要我们给予明确而科学的回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各方面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是,在改革发展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时代和实践又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当此之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在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言之,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P11)的社会主义。所以,这个理论体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强调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强调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务实性的突出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务实性不仅体现在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内容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创立这一思想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指导党和人民解决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实际问题——探索和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立这一思想体系所坚持的思想路线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所遵循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据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等等,所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务实性。

二、“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去世后的100多年来,列宁去世后的8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同志去世后的中国也发生了并在继续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从总体上讲的。

从其具体内容上来讲,这个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邓小平同志洞察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极为重要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P105)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和平是前提,发展是核心。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是我们确立对内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制定国内一心一意搞建设这个方针的同时,也调整了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2](P116~117)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格局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判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内外政策。

其次,它紧紧地扣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反复强调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又始终强调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搞建设就是搞现代化建设。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我们从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再次,它明确地确立了“赶上时代”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由邓小平同志所确立并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始终坚持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把目光投向世界,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置于世界的大环境、大坐标中加以考察,以确定中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赶上时代”,就是邓小平同志所确立的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他曾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世界突飞猛进,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2](P242)为了赶上时代,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也正是从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急我们要赶上时代的目标出发,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不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而且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等。江泽民同志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也都是为了实现“赶上时代”的目标。

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本质特点。这一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她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其人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人民为实践和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实践主体,而且是价值主体。党来自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带领人民前进。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邓小平同志强调会主义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各级干部要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是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它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相一致的,同时也是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价值主体相统一的,其价值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个理论体系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是以人民赞成为检验尺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作为从事领导工作的根本立场,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贯穿和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特别是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拥护和赞成,作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与不变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3](P262)胡锦涛同志强调,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和工作。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还表现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上。邓小平同志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胡锦涛同志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始终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无论是作为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三大重要成果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本身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吸收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力的结果。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