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欧各国股份制改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探析论文,俄罗斯论文,股份制改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东欧各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先后纷纷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股份制改造的浪潮中,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是俄罗斯东欧各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在经济转轨之前,这些企业大部分经营状况较差,许多企业负债累累,甚至资不抵债。面对这样一些规模巨大、资产众多、结构失调、包袱沉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束缚影响至深的企业,仅靠修修补补的改革已经无法奏效,因此,俄罗斯东欧各国都试图通过股份制改造来对这些企业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在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国家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将国有企业先改造成为国有独资公司,然后再评估公司资产,最后将公司资产划分为股份,对公司股票进行分配或出售;二是先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理、评估,然后将其资产划分为股份,部分地或一次性地出售,通过吸引外来投资,组建合资股份公司。对股份公司成立后,原始股票的转让问题,这些国家也出现了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有偿转让,二是无偿转让。前者以匈牙利最为典型,后者为俄罗斯东欧大部分国家所采用。所谓有偿转让,就是指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成为股份公司之后,其股票必须有偿出售,不允许无偿分配。匈牙利在股份制改造中,始终坚持任何人都无权无偿占有国家财产的原则。所谓无偿转让,是指改制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部分股票,在本国公民中进行无偿分配。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别人数量相等的股票。其理由是,国有企业的财产是全体公民创造的,属于全体公民。所以,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股份,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
在这些国家中,股票的无偿转让是通过投资券的形式实现的。实行股票无偿转让的国家,一般都要向公民免费发放一种投资券。持券人可以用它来购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股票,也可以将投资券存入投资基金会,委托基金会代为其进行投资活动。在俄罗斯,投资券还可以购买住宅、地块,也可以向私人出售或向非国家机构兑换现金。俄罗斯1992年10月开始发放投资券,每个公民均可获得相当于1 万帐面卢布的投资券。罗马尼亚1995年8月也向每个公民发放帐面价值97.5 万列伊的投资券,该投资券可换取40张股票。其他国家如捷克、保加利亚也都先后采取这种方式,在本国公民中无偿分配了部分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股票。
俄罗斯东欧各国原先设想用3~5年的时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用5~10年的时间完成这一改造。 但真正实际操作起来,股份制改造的进展却并不顺利。大部分国家的股份制改造往往是一开始势头较猛,随后不久便不得不放慢步伐,甚至出现停顿。比如波兰是股份制改造起步最早的国家,但是截止1993年底,尽管私人经济成分已经创造了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运输业在本部门的比重仍非常高。前者按就业人数占53%,按销售产值占63%;后者则分别占72%和56%。而且从1993年之后,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明显放慢,直到1996后才重新开始启动。俄罗斯自1992年实施股份制改造以来,截止1994年6月仅有1.9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股份公司,约占国有大中型企业总数的一半,随后这一改造也陷入停顿、半停顿状态。捷克尽管通过投资券的形式,使80%的国有企业实现了股份化,但这种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很难说是成功的。总之,股份制改造在这些国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在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俄罗斯东欧各国的股份制改造之所以受挫而进展缓慢,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宏观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股份制改造实施之前,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普遍不好,有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甚至还相当严峻。比如波兰在大规模股份制改造前,年通货膨胀率已达2000%,财政赤字高达4万亿兹罗提(当时汇率为1美元换6500兹罗提),外债400 多亿美元,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下降,市场极度萧条。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国家自进入经济转轨时期以来,宏观经济状况不仅未能好转,却反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恶化。比如1989—1992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约40%,而捷克、匈牙利、波兰三国则分别下降21%、18.4%和17.7%。 1989 ~1992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一般都在5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波兰有3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保加利亚为62.7%,罗马尼亚为51%。宏观经济的这种状况,对股份制改造不能不产生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二)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成本高、难度大。股份制改造首先涉及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被改造企业的资产评估问题。在这些国家中由于国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绝大比重,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部门和行业,规模大,范围广,因而给评估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忽视成本管理,致使有关企业资产的经济数据残缺不全,无法为资产评估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更为关键的是,面对规模巨大、数量众多的改制企业,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却奇缺,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改制的需要。为此不得不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聘请西方专家;二是政企结合酌情处理。前者费用过高。如波兰曾聘请了英、法等国专家,聘请费竟高达被改制企业资产的13.39%。 后者由于不规范漏洞过多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因此整个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操作起来成本很高。这种情况也极大地限制了股份制改造的顺利进展。
(三)资金严重短缺。股份制改造需要注入大量资金,而这恰恰是俄罗斯东欧各国所紧缺的。由于多年实行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更加之近几年经济状况的恶化,因而在这些国家中,居民个人手中的资金寥寥无几,而私人经济的发展由于刚刚起步,所以国内私人资本也无多大实力。外国资本由于这些国家的政局不稳、经济形势恶化以及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等原因,也不敢轻举妄动,进行大规模投资,致使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股份制改造初期,匈牙利国有资产总值约2.5~3万亿福林,而居民手中只有约5800亿福林,这笔钱即使全部用来购买股票,也只占国有资产总值的20%。再比如捷克和斯洛伐克居民手中的资金约3000亿克朗,这笔钱仅占全国将实行股份制改造企业资产总额的10%。波兰的情况同样如此。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资产约800亿美元, 而国内可用于购买的资金只有100亿美元。 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这些国家股份制改造的瓶颈。
(四)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俄罗斯东欧各国在经济转轨的初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只要放开价格,市场经济就会自发形成。因而大部分国家采取了一步到位的价格改革,而忽视了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结果价格放开后不仅未能自发形成完善的市场,反而使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给市场建设造成极大的被动。股份制改造若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经济条件,这包括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大量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和知识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以及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正常发挥等等。但是,俄罗斯东欧各国恰恰在这些方面极为欠缺,大部分国家甚至没有象样的股票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要素市场由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迟迟未能形成,这使改制后的企业很难规范运作和生存。
(五)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俄罗斯东欧各国实行计划经济长达几十年之久,传统观念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较少,特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因而在急剧变化的经济转轨过程中,难免会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而产生各种迷茫、迟疑甚至抵触的情绪,并进而导致行为上的消极,这显然对股份制改造是极为不利的。
(六)政局动荡,政策多变使人无所适从。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些国家都毫无例外地伴随着政治局势的剧烈动荡。有些国家政府更迭频繁,政策左右摇摆,给股份制改造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如波兰在团结工会执掌国家政权之后的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就换了六届政府总理。而每届政府的政策都会发生变化,很难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同政党派别上台执政,对股份制改造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和政策,这必然会直接影响股份制改造的正常进程。
以上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不仅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股份制改造的进展,而且导致了大量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
三
俄罗斯东欧各国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出现严重流失。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上述国家由于仓促上阵,急于求成,出现了触目惊心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通过企业资产评估。由于缺少专业评估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改制任务,许多不规范的评估出现了。如在俄罗斯许多企业的资产是由职工大会成立的“工人委员会”估价的,估价一般都比较低,法定资本是按企业峻工时的帐面价值决定的,这必然会导致企业资产价值的严重低估,按此价值出售国有企业资产,就会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二是通过免费发放投资券。由于股份制改造缺少足够的资金,俄罗斯东欧等国家为了加快股份制改造的进程,便采取了发放投资券的方式,将国有资产直接分配给个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化公为私,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国有资产流失。通过这种形式流失的国有资产,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其中政府官员与企业领导人相互勾结,私分多分国有资产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更加重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程度。
(二)大量改制后的企业有名无实。俄罗斯东欧各国对股份制改造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以为只要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切问题便会自然而然地统统得到解决。因此,除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不惜任何代价力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政策措施。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带来的直接问题便是,改制企业改变的只是名称和外在形式,内在的实质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国有独资公司中,企业领导层变动不大,管理、经营、思想观念仍是老一套,股份制改造在这里表现为“换汤不换药”。通过无偿分配股权实现股份制的企业,真正改变的是所有制关系,即企业由国有变为集体所有。由于控股权仍掌握在企业领导人手中,他们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更加肆无忌惮地挥霍侵吞原有的国有资产。同时,真正完成改制任务的企业,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经营条件,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营。因此,相当数量的改制后的企业徒有虚名,原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
(三)整个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冲击。在俄罗斯东欧各国作为股份制改造对象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这些国家在股份制改造初期却不加区别地统统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股份制改造第一线,从而造成经济秩序的极大混乱,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经济效益出现新的大面积大幅度滑坡。由于这些企业多属于基础性产业,与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企业不良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这些国家宏观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大规模股份制改造对这些国家宏观经济的强烈冲击,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冷静下来,对已实施的股份制改造政策作某些调整。如俄罗斯已决定赎回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型企业的股票。截止1996年底,一些重要的重工业企业的股份全部归国家所有。此外,俄罗斯还决定3000多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股份公司,其国家股份不允许出售。
(四)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俄罗斯东欧各国在推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健全,措施不完善,造成大量体制漏洞,为不法分子巧取豪夺大发“国难财”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在通过投资券形式实现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有些人利用人们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股份制知识缺乏的弱点,以低价大量收购投资券,然后高价出售,从中牟利而成为暴发户。在俄罗斯有些老人和妇女甚至用一张1 万卢布的投资券换取一袋砂糖、几公斤奶油或几瓶伏特加酒。在这些国家中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还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通过收购一定数量的投资券而成为企业中的大股东,从而控制整个企业,大发横财。与此同时,在这些国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却严重滞后,并没有与股份制改造配套进行。因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大量游离出来的失业工人由于得不到生活物质保障而陷于贫困。失业人数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人数,在这些国家都呈上升趋势。这种状况与少数暴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先前已经出现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
四
综观俄罗斯东欧各国股份制改造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势在必行。上述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直到80年代末仍未产生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旧的产权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具有直接关系。因此,从90年代起,这些国家纷纷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大做文章。按照国际惯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同市场经济接轨的必由之路。不如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就无法完成,其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无法确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会落空。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由于受改制企业数量众多,资产评估不易把握,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项配套改革要求高、难度大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股份制改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无视这些制约因素,急于求成,强行推进,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最终只会延缓股份制改造的进程。
(三)股份制改造要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可以使国家得到一举数得的好处:抑制消费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制止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减轻财政负担,促进市场发育与完善等等。不规范的徒有虚名的股份制改造,不仅使上述好处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通货膨胀加剧、宏观经济急剧恶化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应解决的问题却依然如故,毫无实质性改变。这种形式主义的祸国殃民的股份制改造决不能搞。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宜统统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使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增强本国在世界的地位和竞争力,他们都要保留相当比重的国有经济,甚至相当数量的国有国营大中型企业。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全部进行股份制改造。尤其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更不宜搞股份制改造。同时股份制只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需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一定都适合搞股份制。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多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
对俄罗斯东欧各国股份制改造的以上分析,决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在这一改革中一无是处,只有问题教训而无成绩经验。相反,有的国家在这一改造中还取得了一些相当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匈牙利的股份制改造就有许多成功之处:坚持渐进式改革,不搞急于求成;坚持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防止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明确规定了股份制改造的范围,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在这方面展开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