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环保合作的现状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目前53个非洲国家中,已有49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非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获得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非合作论坛”又为中非环保合作提供了平台,为中非深入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一、中国与非洲国家环保合作的现状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那时开始,双方在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上,特别是在联合国举行的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协调立场,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环境合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以苏丹为首的非洲国家支持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草案修正案,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形成的“77国集团+中国”合作方式,为促进南北对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若干章节是以“77国集团+中国”提出的草案为基础而被大会通过。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为使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以中国和77国集团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77国集团对北京的“绿色奥运”称赞有加。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中非环保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端。“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新形势下中非集体对话与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也是中非环保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结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论坛后续行动的落实工作,专门成立了由21个部委组成的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环保合作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和原则。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2000年10月)中,双方表示信守各种环保公约的主要内容,承诺进一步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此,中国和非洲承诺在所有有关环境管理的领域进行合作,包括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体系保护、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3年12月)中,双方保证所有合作项目都要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实施合作项目的企业应制定具体的环保及森林开发计划。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政治文件,为进一步密切中非伙伴关系和中非全面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合作中帮助非洲国家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环境保护问题,该计划指出,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心加强双方环保领域对话、交流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之后3年内中国将逐年增加培训非洲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的数量,促进双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多边环保合作,同意推动双方在能力建设、水污染和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产业和环境示范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承诺与非洲国家“加强技术交流,积极推动中非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确定了中非在环保方面的合作方向。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环保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面向非洲的中国环保”主题活动的举办。2003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面向非洲的中国环保”主题活动。该活动旨在宣传中国的环保政策与科研成果,就环保问题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开发合作的途径,配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推动中非在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40个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或代表参加了活动,听取了关于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环保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专题报告,并参观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和大兴留民营生态村。
第二,“中非环保合作会议”的召开。2005年2月21日,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的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非洲国家的环境部长和驻肯尼亚使节、非洲联盟代表、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主席团成员、联合国环境署高官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等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曾培炎在会上致词时说,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将为中非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将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保合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曾培炎还就中非环保合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扩大中非环保交流领域。双方可从各自特点出发,针对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在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政策和法规制定及环境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对话与交流,积极探索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途径。二是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合作。中非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总体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中方愿意为非洲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互利共赢。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中国政府愿在中非合作论坛“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项目下,为非洲各国环境官员和专家提供环保培训。①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就开展中非环保合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环保高层对话与交流;实施中非人力资源开发环保培训计划;通过政府合作促进环保企业的交流和加强环保产业的合作,既解决环境问题,又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重大多边和全球环境问题的磋商;推动中非环保合作与多边国际机构的广泛合作等五点建议。这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中非环保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中非合作增加了新的领域。
2006年5月25日,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开幕式。这是继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后,中非环境领域的又一次高层交流。
第三,“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的实施。在“中非合作论坛”推动下,利用中国政府的援外资金,由中国商务部举办、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非洲国家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研修班”迄今在北京已成功举办两期。2005年9月举办了第一期,来自非洲19个国家的23名学员参加了研修班。研修班课程包括中国国情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介绍、中国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中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法律与管理制度,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国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等专题介绍。第二期研修班于2006年1月举行,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24位环境管理高级官员参加了培训。2006年1月12日,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非商会主办,中国水质协会承办了“中非环保产业项目合作意向洽谈会”,这是研修班的课程内容之一。国内著名环保企业代表及专家在会议上做了污水处理技术及产品专题介绍,并就污水处理技术产品及环保产业合作与非洲官员进行洽谈与交流。培训班成效显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②
第四,“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的成立。2006年5月,由中国政府捐资的“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正式成立,中非环保务实合作不断深入。该中心成立后,对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尤其是流域治理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双边环保合作与交流的开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非洲的摩洛哥、埃及签订了双边环境保护协定,就双方开展合作的领域、合作的方式做了详细规定。③ 2007年4月2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与埃及环境事务国务部长马吉德·乔治举行会谈。双方就饮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污染减排、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马吉德·乔治希望双方能在饮用水保护、新能源、秸秆利用等领域展开更为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环保事业在两国的发展。2007年4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会见了摩纳哥环境与城市规划大臣罗贝尔·卡尔卡纽,双方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污染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卡尔卡纽对国家环保总局重视与摩纳哥在环保领域的合作表示赞赏,并表示希望双方能通过开展广泛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共享环境保护经验技术,共同推动两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007年4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与塞拉利昂土地和国土规划部长塞塞举行会谈,双方就有关环境合作问题进行了交谈。塞塞表示,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措施非常值得塞拉利昂学习,希望双方能在土壤污染治理、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教育等方面扩大人才交流,共享工作经验,共同推动两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中非国家间双边环保合作项目已逐渐展开。中国与埃及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12月埃及环境部与四川星河建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从该公司引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并计划3年内在埃及建成9个“成都造”秸秆轻体隔墙板生产基地。④ 2004年6月5日,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研制的SR300型秸秆气化设备成功出口埃及。⑤ 2007年7月,中国中材集团公司下属的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为塞内加尔一家水泥厂改造安装的两套袋收尘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困扰达喀尔多年的粉尘污染问题。2007年10月,天津机械与科特迪瓦合作垃圾处理环保项目在阿比让正式启动。2007年12月5日,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承包的毛里求斯雅克山污水处理厂项目完工。
二、中国与非洲国家环保合作的特点
第一,中非在能源合作领域互利共赢,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非洲的矿产、森林、水产、海产、动植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因而成为我国企业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在非洲勘探、开采的报告中,都有关于排放、污染等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标准,这些内容是中非环保合作政策所要求的。
石油资源、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直接影响到环境质量,因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非在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合作中既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又注意到了环境保护。中非能源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完全建立在相互需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开采,不仅对欧美石油跨国公司在非洲国家的石油利益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帮助非洲国家勘探和开采新油田,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另外,中国还承诺对非洲国家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并付诸实施。
目前,几乎所有的尼日利亚石油生产都被西方跨国公司控制。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里尔·奥毕说,西方国家只在有战略意义的石油领域投资,对尼日利亚的制造业没有兴趣。特别是西方石油公司在开采石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致使采油区遭受严重污染,恶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⑥ 而中国公司在能源合作的同时,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等领域与尼日利亚展开了全面合作。中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苏丹的能源开发,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共投入27亿美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年产250万吨原油的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而且拥有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另外,中国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近年来,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攫取”非洲石油资源、在非洲搞所谓“经济新殖民主义”的鼓噪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外经贸政策横加指责,认为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以制成品交换资源的“不平等贸易”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是对资源的掠夺行为。为此,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说,开发资源并不是掠夺,更不是“殖民主义”。他强调,“有的国家只是拿走了原料和自然资源,这是一种‘殖民主义’。但中国为赞比亚提供贷款,而且把自然资源的附加值留在赞比亚。竟然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殖民主义’,这很难让人理解。”⑦ 喀麦隆传媒理事会会长皮埃尔·伊萨玛·伊松巴说,中国对非洲以及喀麦隆的援助是中非合作成功的典范,“这与过去德国、英国和法国对喀麦隆的殖民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英、法没有在喀麦隆留下什么,而中国却不同,中国带给我们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⑧
FEZA是在刚果(金)投资经营的一家中国铜钴冶炼厂。以前工厂靠烧木材烘干原料,尽管这样做已经获得当地有关部门批准,但考虑到它会破坏森林,工厂技术人员几经摸索,最终想出了一个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干燥炉周围的办法,既避免了燃烧木材,又将烟气变废为宝。
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中国有色集团下属的非洲矿业公司制定了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有机统一的治理方案。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方面,公司首先是采用充填法采矿,将大量的选矿尾沙和掘进废石回填到废弃的采场,减少尾沙和废石的排弃量;其次是集中堆存废石,并在废石堆周围修筑防止水土流失的挡墙,开展覆土植被工作;最后是建立石子加工厂,把废石加工成建筑材料,对废石进行回收利用。在废水治理方面,公司建立了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一部分供井下生产使用,一部分供周边企业作生产用水,还有一部分供给当地的生活饮用水厂,处理后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非洲矿业公司近几年各类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费用逐年降低,这是公司实施环境管理计划的结果。
第二,中国的环保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以援助向非洲国家施压。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重申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至2009年,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加1倍;此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贷款条件进一步优惠,特别是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更加优惠;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对华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框架下的对非减债行动。中国政府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并免除部分非洲国家的债务,有利于非洲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
胡锦涛主席在访问非洲时多次强调,中国的合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我们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坚持的原则是,从不试图将我们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强加于人,也不试图将我们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也有大量援助,但在援助的同时,往往在人权、环保和财政治理等问题上居高临下地对这些国家指手画脚。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强调的是平等交往。中国和非洲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诸如环保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会在这些问题上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但不会颐指气使。
南非总统姆贝基说,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堪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新标准”,值得西方发达国家仿效。⑨ 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非洲过去从未见过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将来也不会看到。⑩
第三,中非在环保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在环境保护经验方面各有特点。非洲国家希望从中国引进处理废弃物的技术和设备,希望中国的环保企业到非洲推广产品和服务。中国在环保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环保体系,非洲国家借鉴这样的体系相对比较容易。此外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还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一些非洲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已融入当地很多民族的文化中。还有一些国家通过调节税收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保护森林等生态系统。卢旺达政府2004年宣布在全国禁止使用塑料包装袋,推广使用竹篮、编织筐等传统容器。2006年6月,坦桑尼亚政府宣布,将免除液化石油气的增值税,以减少煤和木材的使用。肯尼亚政府决定免除对太阳能板和相关设备征税。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对中国政府提出在环境领域加强“南南”合作的行动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将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产生重大影响。(11) 中非环境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三、中非环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继续扩大环保合作领域,促进环保合作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目前中非环保合作的方向已经明确,机制也已建立,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双方的要求还不适应,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不平衡。就中国与非洲国家签订的双边环保协定来看,目前只有两个,中国许多省与非洲国家的环保合作力度有待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应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许多合作领域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应不断加强中非环保高层对话与交流,与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
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传统上大多集中在采掘业和农业。近年来在传统领域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不少企业开始在鞋帽、服装、家电、摩托车、农产品加工、发电、公路、旅游和电信等领域投资。而目前中国对非洲的专项环保投资数额有限,因此,应加强此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双方绿色产业的发展。
第二,在资源开发和投资项目中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在非洲的建设项目会越来越多,环保势必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中国在非洲的个别企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损害,国内外媒体时有报道。比如,有的说中国石化在加蓬的一个国家公园中寻找石油,造成大规模污染,后来被迫停止开采活动。我国从非洲进口木材、在非洲援建的一些水利项目(如苏丹麦洛维大坝)也引起了一些环保组织的关注。“我们有一些公司的行为不好,对环保重视不够”(12)。
中国在国内已经尝到先发展后治理的苦果,在非洲的发展应避免重蹈覆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说,如果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缺乏环保意识,西方国家就会借机大肆制造“中国不在乎对环境的影响”之类不利于中国的舆论。而非洲国家和老百姓也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中国是来帮助我们”或“中国只是来掠夺我们的资源,而给我们留下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的非洲项目在设计、实施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环保问题。我国政府在鼓励企业到非洲投资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给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不顾环保、破坏生态留下口实,避免将经济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影响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三,继续加强中非在国际环境领域的合作,增进对话与沟通。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现状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时难免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对非洲大陆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地区,因此,非洲国家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应切实履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中非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我们要加大沟通力度,协调双方立场,尽量避免出现因外部作用出现内讧,使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国际环保大计。
中非环保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将为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保合作积累有益的经验,中非的环境保护合作必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注释:
① 徐庆华主编:《中国国际区域环境合作文件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66页。
② 《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kx/2006-10/31/content_721259.htm.
③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合作司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双边环境合作文件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58-63页。
④ 《四川新闻网》,http://www.newssc.org/gb/Newssc/llzx/nc/userobject1 ai52550.html.
⑤ 《万方数据网》,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 A=scnj200404003.
⑥ 《环球能源网》,http://oilgas.worldenergy.com.cn/show.php?itemid- 1255 1/page- 1.html.
⑦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mprc.gov.cn/zflt/chn/gfbd/t400087.htm.
⑧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mprc.gov.cn/zflt/chn/gfbd/t399763.htm.
⑨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mprc.gov.cn/zflt/chn/gfbd/t400086.htm.
⑩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mprc.gov.cn/zflt/chn/gfbd/t400047.htm.
(11)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mprc.gov.cn/zflt/chn/zt/zfhbhzhy/t85156.htm.
(12) 罗铮:《中国愿为非洲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专访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载《解放军报》2007年12月25日,第5版。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非洲联盟论文; 非洲大陆论文; 中非关系论文; 中非合作论坛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保论文; 中非发展基金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