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影响力扩大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影响力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也不断扩大影响。作者拟对当今中国社会宗教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作初步探索和分析。
一
从总体上审视,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有利于宗教影响力扩大的一面。这是因为: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新事物尚未站稳脚跟,需要不断巩固,旧事物还滞留历史舞台起着作用;社会运行机制尚需完善,法制有待健全,各项政策需要进一步配套,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要适应性的重新排列、组合和确立。因此,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混乱和无序状况。混乱就可能使一部分人走上侵权、投机钻营等犯罪道路;无序就会使一部分人缺少安全感、情绪波动、心理失衡、满意度下降,一些人就会接近宗教,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脱。这是宗教影响力扩大的大背景。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按劳分配形式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私人资产和外资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日益增大,并且逐渐显示出不可低估的能量;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出售、租赁、承包等经营方式使得私人股份和个人作用不断增强。这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出现的新因素,客观上为唯心论、有神论成份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基础,也有利于民众中潜在的宗教意识的复活、亢奋和扩大。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机制的运转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激发出人们的聪明才智,使社会充满活力,不断进步。但是,我国民众适应激烈竞争需要一个过程,有的人还要付出学费。竞争,说到底是智力、体能和意志力的竞争。任何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都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过度紧张和劳累均可能使一个人的生理机能失调,直至精神崩溃。那些经商失败后的出家人即是典型。此其一。其二,由于种种因素所致,我国目前的社会竞争有一部分是非公平竞争、不正当竞争,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者,有利用手中掌握的权钱物非法交易者,有利用国家政策法规暂不完善的投机者,等等,这些非公平竞争极易使人情绪愤懑、心理失衡。其三,即使在公平竞争情况下,常常有个机遇问题。机遇对每个人来说,具有偶然性特点。机遇的科学含义,本来是人们对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可是实际上人们总是感觉机遇很难把握,似乎有一种异己力量在支配,往往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宿命论的无奈。其四,既然是竞争,无论是公平竞争还是非公平竞争,其结果无非是一些人胜,另一些人败,二者必居其一。胜者也罢,败者也好,他(她)们中有一部分人可能认为是神灵的安排,命运的驱使。作为胜者,一方面要感谢神灵的恩赐,另一方面还要祈祷好运长久、永享贵富。因此,在佛门宫观香案面前顶礼膜拜、虔诚有加,乃至把财神爷之类的神灵请进家门供奉起来。作为败者,虽然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但并不敢得罪神灵,因乞求翻身取胜,于是高香烧得更旺。
二
一些并不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宗教影响力赖以扩大的温床。就社会整体而言,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面前,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其中有因长期吃大锅饭形成的平均观念在现实面前产生的失落感,有各种诱因触发的“红眼病”,但多数人是对那些依靠不公平竞争或不正当手段暴富者不满,对建大批别墅、度假村、高级宾馆、高级娱乐场所供少数人享乐不满,尤其对贪污腐败屡禁不止,拜金主义成为时尚不满。他们痛恨权钱交易,痛恨一切向钱看,更厌恶某些人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生活信条。多数农民和一些工人认为自己非好逸恶劳之徒,亦非技能低下之辈,只因命运不佳,或生在农户,或未分到一个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未靠上一个强人,又不愿违纪犯法去挣黑心钱,更无法改变社会现实,只有向宗教寻得精神解脱和心理平衡。
又如,社会治安时好时坏,让人神经紧张缺少安全感,这就可能驱使一些人祈求神灵来保护。近几年,尽管各级政府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加强保安组织,治理颇具成效,但是刑事犯罪率仍居高不下,社会治安未能根本好转,人们担惊受怕,防不胜防,怕出门,怕出远门,担心祸从天降,于是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避祸便成为一种选择。我们看到,在屋檐下、树荫里、马路边、庙堂前,占卜、测字、相面之人有增无减,其深层原因多与治安不好相关。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业已形成的政治思想环境客观上亦有利于宗教的影响增强。首先,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度较大。从积极方面看,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思想路线的巨大成果。事实上,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信教或不信教已被看作个人自由,国家不仅不予干涉,还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
其次,十年动乱后人们的信仰状况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十年动乱净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氛围,有的更坚定了,有的淡化了,有的则转移了信仰,从而形成了当今社会信仰多元化的格局。人总是要有点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不信无神论,便信有神论,不信中国的神灵,便信西方的上帝,毫无信仰一片空白恐怕是少见的,信仰的淡化和转移也是正常的。
再其次,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一定程度的软弱无力状况。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很显然,过去那种说教的形式对当代人已不大适宜,那种忆苦思甜方法同样也过时。当然,有的人把经济工作自身看作思想教育,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人们生活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会上去,这是天真的想法,期待法制健全完全靠法制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不一定是唯一出路。总之,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不硬,思想教育泛力,客观上必定为宗教影响的扩大提供机会。
四
宗教界人士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作的努力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和吸引力。
首先,宗教团体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方针感召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寺庙经济,扩大了影响。据了解,有不少相对独立的寺、庙、堂、宫、观办起了经济实体。其形式或者是商业,或者是企业,或者是福利事业,并且具备了相当规模,拥有相当实力。宗教团体办经济实体无疑对国家对宗教自身对群众都是有益的,它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经济繁荣,而且解决了宗教团体部分活动经费,减轻了群众负担。宗教团体兴办经济实体,是神职人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紧随社会进步的明智举措,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鼓励和支持。
其次,宗教界利用神职人员及部分信徒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易于掌握的优势,主动地直接带动或帮助群众发挥致富,从而赢得群众信任,扩大了影响,增强了吸引力。例如福建省罗源县西洋村,该村原本没有信教传统,一位基督徒在帮助村民信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使得全村93户村民中的40户信奉了基督教。
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文前所述,群众中存在的失衡心理、不满情绪,以及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时起时伏,给了神职人员发挥疏导思想缓解矛盾之作用以契机。事实证明,用宗教特有的教义、教规和方式施之以教,其功效颇为显著。尤其是在几乎人人信教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的教育功能、调适矛盾的作用十分明显。例如四川省阿坝、甘孜藏族地区,常常发生草场纠纷,调解此类矛盾十分棘手。而一些爱国爱教的活佛和神职人员的说教往往事半功倍,可以迅速化解或缓和矛盾。宗教教育功能的施教者,不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其客观效果无非是两种:一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二是赢得群众信任,发展更多的信徒。即使是后者,也包含着对社会有益的因素。
再其次,那些位于名山之中闹市之内的寺、庙、宫、观、堂等宗教建筑,经过修复、重建、扩建,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向人们开放,这些光彩诱人的宗教文化客观上成了扩大宗教自身影响的一种物质形式。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愈益丰富多彩。宗教圣地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之一。人们一旦置身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之中,必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宗教文化的感染。
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社会运行机制的某些方面有使一些民众靠近宗教,接受其影响的内驱力;另一方面,由于宗教自身的适应性所具有的吸引力更加突出,因此,我国宗教在某些地区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其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会呈现扩大势头。这种扩大势头主要表现在中国民众深层的鬼神等观念上,信教群众会有一定扩大,宗教圣地和神职人员会有所增加。笔者认为,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影响力有所扩大是特殊现象,一旦转型期结束,强劲的扩大势头便会趋向平稳。到那时,人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生活普遍富裕起来,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宗教对人们的影响还可能出现萎缩现象。我国民众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对我国民从思想意识观念影响最深最久最大的还是传统思想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思想文化最甚,因此,在我国广大地区不会形成宗教狂热,不会达到西方人在宗教意识驱使下时时祈祷忏悔的地步。当然,这主要是指广大汉族聚居地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影响力扩大的趋势及其特点,有益于我们加强宗教工作,搞好政策调控,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