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丽[1]2000年在《实验力学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中认为振动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对于解决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振动问题起着指导性的重要作用。《振动测试实验》是《振动测试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技术与工程之间起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创作《振动测试实验CAI》课件,以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从而实现该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目前国际上CAI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简要介绍了CAI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较为深入地探讨了CAI课件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中设计思想的演化,在此基础上对多媒体CAI课件的创作方法和工具作了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媒体课件创作中获得音频、图象、动画等多媒体数据的多种方法,其中对Windows下用于录制声音的录音机、制作课件中的背景、按钮等的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和制作三维动画的3DS软件作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创作《振动测试实验CAI》课件的主要工具Authorware并对用其进行课件创作的具体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涉及课件的网上发行及数据库的应用等。
梁志达, 罗玉军[2]2013年在《高校《工程实验力学》教学研究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工程实验力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从实验力学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提出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实验力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锻炼效果显著。
付耀方[3]2003年在《航海英语多媒体CAI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各国港口和国际间航行的船舶,必须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交流工具。英语交流的困难、误解和障碍直接对船舶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中国船员却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这种相对过剩韵原因就是船员的素质特别是航海英语的综合能力的低下所造成的。航运企业为提高其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抢占人才市场,把船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作为其选用人才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指标。航海英语已经成为中国船员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及职业船员培训的发展,现有的航海英语教学及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航海事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借助CAI、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对航海英语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手段进行相应改革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其研究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航海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提高船舶营运安全及满足航运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航海英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涉外交流性,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航海英语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口语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媒体,包括课本、参考书、黑板、粉笔等,但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动态的跟踪学生的知识状态和知识背景,不能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不能提供信息量丰富的反馈,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较少有运用所学知识的地方,特别是听力和口语,形成了“哑吧”英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善了教学管理过程,改进了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时,计算机内部可以存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将教学质量的评测和教学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控制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效果。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CAI现代化教育技术,本文提出一套现代化的航海英语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并具体介绍了《航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语》交互式多媒体CAI软件系统中对话系统,字典系统和习题侧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该软件系统是以Author,are 4.0多媒体制作工具作为前台开发工具,A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而成的。此外,该课件应用Animator Pro,3D~,Flash 5.0 and Photoshop 6.0等软件对图片,动画进行处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点,有机地整合声音,图片,语音和卡通等为一体.使学生通过情景交流,角色扮演,人机对话,字典查询和随即侧试和评估的练习,达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同时克服了学习者者面对面开口讲英语的障碍,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航海英语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章主要介绍航海英语教育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关系,国内外航海英语多媒体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该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介绍本航海英语多媒体CAI系统与国内外同类多媒体系统的比较研究;第三章主要介绍航海英语多媒体CAI系统的总体设计。第四章主要介绍该系统的详细设计。第五章主要介绍该多媒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最后是附录参考文献。
孔寒冰[4]2008年在《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文中指出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三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三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三、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著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三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三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黎明发, 范端, 张红旗[5]2012年在《简支梁工程应用综合实验》文中研究表明简支梁力学模型是理工科大学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力学简化模型之一,力学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一般工科专业的力学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将用到简支梁力学模型。在大学二至三年级,同学们学习了变形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简支梁的应力计算和变形分析计算基本掌握,同时,也做过简支梁正应力分布规律测试实验,学会了基本的实验方法。但是,对于简支梁模型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了解不多、认识不足。为解决好此问题,我们对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简支梁工程应用综合实验。综合实验采用钢板和工字钢焊接组合而成的梁,在梁的两端安装铰链支座,在地面上用混凝土浇筑放置简支梁的地坑,让梁的表面与地面在同一水平面内。用两种加载方式,一是用同学们的体重加载,某位同学站到梁上用自己的体重施加静载,二是同学们骑电动车通过简支梁,施加动态载荷。测试目的,1、测试梁长度方向的应力分布,通过测试应变数值确定静载大小和静载加力点的位置,2、测试动态应变波形,通过对应变波形进行分析,确定人和电动车的重量以及车辆经过的速度。由于实验对象不是简单的模型,而是接近工程实际的构件(长5米,宽0.5米),同学们对这种类型的实验有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工作,积极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诱导出创新思维成果。同时,还让同学们温故所学知识,如,在理论计算中,涉及组合截面几何性质、应力和变形计算等。成果:1、提高了学生实践环节学习的兴趣。2、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3、让学生在实验室了解力学模型的实际工程应用。
郑喆[6]2009年在《利用DISLab完善高中力学实验体系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教学需要更多更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数字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相继在上海、江苏、北京等地使用,为物理实验的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方式。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上海二期课改方案中则提到信息技术应“作为认知工具”,运用DISLab改进实验教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的力学实验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教材中涉及的力学实验尚具较大的挖掘和拓展空间,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以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探究性学习,“经验之塔”等视听教育理论,物理实验论为理论基础,以DISLab的特点及教学作用为现实基础,提出了利用DISLab完善高中力学实验体系的四个策略,给出了一个高中力学必修实验体系的新架构,其中一部分为在传统实验基础上利用DISLab的独有特点与优势设计完成的,并且在相应篇章中给出了用DISLab完成的实验案例。作者衷心希望本文提出的高中力学实验体系新架构能成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有效教学辅助。
郑林霄[7]2013年在《初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使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专家和教师不断提出对策解决问题,使多媒体教学趋于完善,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活动。研究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较为完善的掌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以进一步采取措施予以优化,使多媒体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的需要。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文献研究为辅,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真正解决教学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文献研究,明确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效性内涵,确定了以教学课件、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设备与环境为主要因素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并以此制定调查问卷以了解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再针对现状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以“学生为本、媒体为辅”为指导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在教学课件、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环境等方面对多媒体课堂教学予以优化。通过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优化策略,并采用实验方法来跟踪检验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能够全面的反映多媒体教学,并且与有效性呈现正相关;教师和学生在整体上均认为教学基本有效,两者的评价存在着共性和不同,并且均有局限性,不同班级之间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优化策略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依旧存在诸如教师不能展示先前习得知识、多媒体设备维护率低等问题。
佚名[8]2010年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概览》文中指出使用说明: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简称"一般性专业")、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简称"引导性专业")和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简称"目录外专业")构成。一般性专业是高校必须严格执行的专业,而引导性专业则是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执行的专业。引导性专业和目录外专业中各专业的专业口径比一般性专业中各专业的专业口径要大。颁布引导性专业的目的在于鼓励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黄忠文, 陈敏[9]2011年在《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是一类工程应用背景较强的课程体系,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突出加强CAE技术方面的上机教学,努力处理好工程力学系列课程基础理论教学与提高解决实际力学工程问题能力的关系。着眼于面向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搞好工程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
曹春燕[10]2005年在《高师电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人民教师的摇篮”,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创新成果都源自实验,而且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因此,物理实验教学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电磁学实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普通物理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电磁学实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电磁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学生的世界观、科学观都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对电磁学实验教学改革做了探索和实践。论文首先对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概括介绍。第二部分对高师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状况作了阐述,并对设计性实验作了简要概括。最后,从学生心理特点、电磁学实验教学状况出发,提出实验教学要改革,并给出若干设计性实验题目。本文提出要从改革实验课程和体系、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交流与合作,改革考评制度及开放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笔者通过参与第一线实验教学,对 2002 级、2003 级学生的交流访谈及实验报告情况中,感觉到实验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相当满意的结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室工作量大大加大,教师任务繁重,学生的要求并不能完全满足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实验力学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D]. 李晓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高校《工程实验力学》教学研究及实践[J]. 梁志达, 罗玉军.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3]. 航海英语多媒体CAI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付耀方.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 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 孔寒冰. 浙江大学. 2008
[5]. 简支梁工程应用综合实验[C]. 黎明发, 范端, 张红旗. 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12
[6]. 利用DISLab完善高中力学实验体系的应用研究[D]. 郑喆. 苏州大学. 2009
[7]. 初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郑林霄. 安徽师范大学. 2013
[8].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概览[J]. 佚名.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0
[9]. 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J]. 黄忠文,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高师电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 曹春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力学论文; 课件论文; 工程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ca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