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 423000
摘要:地质灾害指的是在自然或是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诱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的统称。对地址灾害进行检测和预防一直是国家相关机关和部分的工作重点之一,只有不断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研究,创新理论和实践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核心利益,维护社会正常的发展秩序。本文以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例系统的介绍了测绘内业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发展和应用,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测绘内业;测绘外业;诱发因素
1 背景介绍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领土辽阔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样的气候。且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不均,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等是中国的突出特点。而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壤的沙化、盐渍化等是目前构成这片土地上地质灾害的几块主要的拼图。地质灾害则是在内、外动力或人为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对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和过程。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渐变性及影响持久的特点,其造成生命、财产的危害对居民地地块内的人民是较为突出的。 所以各级政府机关对地质灾害工作都是相当关注,正因为此在测绘行业内针对国情、资金、技术等情况和特点先后出现了三角测量、精密导线测量、精密水准测量、近景摄影测量、GPS、GNSS、无人机等测量技术、方法。
2 湖南省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概述
2.1湖南省地形地貌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地势低平,整体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边缘山地主要有罗霄、南岭、武陵山、雪峰山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属于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植被茂密,四季分明,但由于年降水量的分配不均,造成了湿热的分配不均,极易产生洪涝、干旱。而岭南地区又有着丰沛的矿产资源,其中有色金属更是在全球有色金属储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2湖南省地质灾害类型
湖南省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大、分布广、灾情严重等典型特征,除了地震具有专业性且具有分管部门之外,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堤坝崩溃、沙土液化等30多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全省各区县工发生山体滑坡663处、崩塌105处、泥石流69条、矿山采区地面塌陷63处等等,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类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另外,从地质灾害的规模来看,最大的滑坡体积达到了3000m3,其中在100m3以上的有48处。崩塌体积最大的是142万m3,泥石流固体物流程最长达到12Km,一次输移固体物量最大达到5500万m3。综上所述,由于湖南省特殊的地质环境导致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是国家地质勘测和灾情预防部门的关注重点之一。
2.3湖南省地质灾害诱因分析
总结起来,湖南省地质灾害有两方面的诱导因素,其一是大气降水因素,也是最主要的诱导因素。湖南省地处亚热带气候带,气候类型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季多为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北方寒潮频频南下,导致湖南冬季的雨水、冰雪等俱全;而夏季则为低纬度海洋气团所笼罩,气候湿润多雨,其中尤以4到6月的梅雨时节降水量最多。这种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湖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使得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另外,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湖南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湖南省内地表下富含丰富的有色金属,且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导致有色金属的年开采量逐渐增大,各类矿山都对地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开采遗留的矿洞不能及时回填,增加了地表塌陷的可能性。另外,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架桥、水利水电工程以及边坡开挖工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容易引起各种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地质灾害防治中测绘内业技术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善地质测绘方式、建立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地质灾害勘探系统成为当下地质工作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测绘仪器的快速更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测绘单位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测绘内业工作是针对外业工作来说的,所谓的测绘外业特制的是运用多种专业的测绘设备和系统通过多领域、全方位的检测手段收集地质信息的实时数据,然后读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修正,最后形成专业的地质观测图纸。有外业作业,势必会有相应的内业作业,在测绘行业中尤为突出。所以针对上述常规的外业测量技术、方法,内业工作也出现了CAD、CASS、MAPGIS等较为普遍的行业内的内业处理软件,很好的拟补了传统测量内业工作的短板。测绘技术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链条中处于“基础、前期”的位置,其成果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性资料,在地质灾害工作中同样也是如此。测量技术和地质灾害工作的结合正是跨行业、跨领域的结合,而内业工作正是这跨行业、跨领域工作的桥梁,而内业软件就是这桥梁的材料。内业软件的关键是数学、计算机技术,而内业作业则是在数学、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以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表现出来的,而这些点、线、面就是这些材料的组成分子,分子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材料部件,而这些材料部件都是构成这座桥梁而不可缺少的;正是这些相同的分子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相同的材料部件,才使这些相同的材料部件组装成了同一规格的桥梁,使数据、信息的传输变得顺畅。地质灾害的危害正是由于这些及时传输的数据、信息才使得其对居民地地块内的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降到了最低。
4 测绘内业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开展
本文以湖南地区地质灾害工作为例。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大部都分布在植被茂密、人口稀薄的偏远山区、林地以及矿产资源曾经开采活跃的山区、林地间,尤其在雨季期间更是隐患颇大。加上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有范围小、害点多、分布广等突出特点,以及工期、资金、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大幅度的加重了外业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地质灾害工作大致上以预防、防治、后期治理为主,设计、施工则是其最主要的目的,而测绘工作则是这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而目前本地区以地质灾害工作为中心铺设的环扣中在内业处理上并没有统一的处理软件,也就是缺少同一规格的桥梁,以至于在测量、设计、施工以及后期资料的建档、调用等方面不能达到及时传输的目的,只会加重各区间工作的负担。
为此,本文针对地质测绘的具体特征以及测绘数据的处理要领设计了如下内业工作流程:
4.1修改参数
工作人员在拿到外业测量参数后的第一时间要首先与外业记录进行对照,然后修改观测文本中的相应参数,具体操作如下:(1)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包括数据校准、遗漏数据的增补以及检测数据的真伪分辨等,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准备相应的条件;(2)点名的编辑;(3)天线高检查或是编辑;(4)设置基线解算的参数,其中包括使用的卫星型号、卫星的高度角以及对流层电离层模型等;(5)进行基线解算,查看基线报告,并对不同软件的解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4.2数据传输
采用清华三维公司开发的EPS系列软件将上述收集数据进行编辑地图及其地籍管理,首先在全站仪和计算机系统中按照3.1中的参数设置标准设置同样的通讯参数,在全站仪标准测量程序中选择XFER菜单中的SEND→POINT选项,将监测点的x、y、z坐标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4.3数据处理及格式变换
将以上步骤中生成的处理数据利用各种专业的测绘软件整理成所需要的特定格式,完成业内处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然后再用Visual Basic软件将上述数据二次整理成大众格式,方便其他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整理。
4.4数据处理成图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3.1中生成的转换数据对于分析结果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仅仅是通过位置转换使得隔点的相对距离减小,并没有破坏数据的内在属性,同时这种操作也使得后续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变得简介、方便和快捷。最后利用各种专业的测绘软件对以上数据表格进行修改,再通过南方测绘软件CASS6.1进行内业处理成标准的测绘图纸,供专业的技术分析人员进行地质情况的具体分析。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国情、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才能更好的提高地质灾害工作的水平。我国地缘辽阔,各类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只有做好地质灾害工作才是保护好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研发与应用,才是在面对地质灾害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廖天兰.对于测绘数据的外业收集和内业处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288.
[2]谭君.测绘数据外业采集及其内业处理[J].低碳世界,2016,(09):85-86.
[3]张文兵,洪剑,徐柏松.测绘基准欠缺条件下工程测绘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J].港工技术,2014,51(03):82-86.
[4]郧宇洋.关于测绘数据外业采集项目的管理组织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01):200.
[5]李国华,王汉西.测绘数据外业采集项目的管理组织方法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03):38-40.
[6].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工程系推出测绘工程软件系列简介[J].测绘工程,1995,(01):2.
[7].杜秀荣,唐建军著.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1(2016.1重印).
论文作者:邓一航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工作论文; 数据论文; 湖南省论文; 测量论文; 地质论文; 技术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