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发展纵横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海南人均GDP曾在全国排第八位
海南是小省,陆地面积小,人口少,底子又薄,经济总量自然比不过那些大省强省。目前,海南GDP总量仅占全国的0.58%,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西藏、青海和宁夏之前,列28位。
但从人均指标来看,海南并不低。建省前,海南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海南开发高潮,当年增长速度高达40%,攀上历史顶峰,人均GDP也一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再创辉煌,人均GDP排序迅即提升到全国第8位,这是我们迄今取得的最好成绩。然而,伴随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海南经济由热趋冷、由快趋慢,从1994年开始人均排序几乎每年下落一名,1998年降到第14位,随后几年,通过艰苦努力,一直稳在这个位置,没有再往下降。但是,离全国平均水平还差2.5个百分点,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
二、海南经济在大起大落中经历了三个增长阶段
在整个90年代,海南年均增长速度为12.5%,全国为10%,增长业绩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期间,海南经济增长明显地表现为特点迥异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4年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泡沫性质十分明显;第二阶段,1995-1997年经济进入衰退,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阶段,1998-2000年经济持续回升,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稳健发展态势。“八五”期间,我们最快是1992年,高达40.2%,最慢是1995年,低为4.3%,反差如此强烈,因此倍受各界争议。“九五”期间,海南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与全国特别是先进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
三、深层原因是增长的结构发生了巨变
海南经济增长之所以出现三个特点迥异的阶段,其深层原因是增长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换,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从第三产业转变到了第一产业。在1991-1994年是房地产业独领风骚的年代,房地产业年均增长68%,成为拉动经济飞跑的火车头。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1995-1997年是热带高效农业力挽狂澜的年代,农业保持了年均增长8.1%的强劲势头,在全省GDP增长中贡献率达到54.7%,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则陷入严重衰退之中。在1998-2000年,形势又有新的发展,农业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态势,继续担当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奇迹,而第二产业则从低迷状态迅速恢复,实现了年均8.2%的增长业绩,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海南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低速度、高强度”的特征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投资状况不仅影响当年的增长绩效,而且影响长期的增长能力。在过去的10年中,海南的投资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海南投资增长形势与国民经济增长轨迹十分吻合,都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而且投资波动幅度大大超过经济波动幅度。在整个“八五”时期,海南的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1%,在各省市中,增长最快,涨幅最大。而在“九五”时期发生了重大逆转,投资绝对量不升反降,年均下降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速度低11个百分点,在各省市中,投资跌幅最大,下降时间最长。
高强度投资是海南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虽然在过去的10年中海南保持了平均47.6%的投资率,比全国高出12个百分点,但是全国的投资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而海南的投资率却表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九五”与“八五”比较,全国的期间投资额累计增长了1.18倍,而海南的期间投资额只增长了24.5%,2000年海南与全国的投资率已基本一致。照目前的投资形势,从2001年开始,海南的投资率将是十余年来首次低于全国水平。这可能意味着海南将进入一个“低速度、低强度”的投资时期。
海南实际利用外资在整个“九五”期间持续下降。“九五”与“八五”相比,全国利用外资总额增长了80%,而海南仅增长了2%,增加了1亿美元。海南协议外资额1993年达到最高为45亿美元,此后一路下跌,2000年协议外资额仅为1.59亿美元,这是一种十分不利的发展趋势。
五、海南最具争论性的莫过于产业结构问题
海南产业结构问题,实质上就是第一产业比重在全国最高而第二产业比重在全国最低的问题。2000年,全国第一产业比重超过30%的只有海南和西藏,西藏为30.9%,海南为37.4%,全国最高;第二产业比重低于25%的只有海南和西藏,西藏为23.2%,海南为19.8%,全国最低;其中工业比重,西藏为8.6%,海南为12.7%,全国倒数第二。由于海南三次产业比例与西藏的极为相似,因此,常有人把二者相提并论,言下之意是海南的产业结构与西藏一样十分落后。对此,必须加以具体分析。事实上,海南经济要比想象的更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海南有特殊的资源结构,它的热带农业资源、环境资源、海滨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极富市场价值,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全国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在此我们还应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海南当前的产业结构变动基本上是合理的。1994年以来,海南省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了5.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下降了5.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变化与全国正好相反。这个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几年,农业之所以发展快,比重回升,根本原因是市场对热带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了,在市场需求这个基础力量的驱动下,我们发挥了在季节和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从而赢得了大发展。相反,第二产业之所以出现萎缩,不是因为政府不努力,而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和投资效益低下从根本上抑制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政府行为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由于市场的抑制力量远远超过了政府在现有手段上的计划能力,因而使得政府许多发展工业的努力付诸东流。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全国许多省市的第二产业都出现了停滞,比重回落。比如我们的近邻,广东第二产业的比重没有变化,而广西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下降了2.6个百分点。全国也是如此。1990-1994年,全国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6.3个百分点,而1994-2000年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力量确确实实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因此,总体上讲,这几年,海南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
第二个问题是,海南当前的产业结构既不先进、也不理想。这就有个目标结构问题或战略目标问题。换言之,在未来10年或20年,我们要把海南发展成什么样子?其产业结构应该是何种形态?我们必须清楚,海南的发展目标是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全世界到目前只有两种形态,即工业形态和后工业化形态。前者以工业为主导,后者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从这个目标出发,结合海南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一是热带高效农业潜力巨大,海南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未来10年内,要把农业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产业,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带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致富。农业的持续发展是海南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海南的工业不应该总是个短腿,第二产业的比重从目标来看无论如何也要有个较大的提高。从经济特区的政策地位和海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海南发展工业的根本方向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从根本上讲,海南的现代化不能再走传统的狭隘的工业化的路子。目前,我们全国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中期水平并正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海南的工业则刚刚起步,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再去走一遍工业化。作为一个地区,海南最有效最现实的战略是利用国内外工业化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骨干工业项目,并同时大力推进现有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现代化,一举实现产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大踏步地进入现代社会。三是海南的第三产业大有可为,真正是潜力无穷。农业有个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工业因为规模经营而有个最低资本数量的限制。相反,第三产业大多没有这些苛刻的条件,比如,旅游、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文体、娱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环境保护、房地产业、社会服务等等,它们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边界,进入门槛也不高,而且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关键是办出特色和水平,要吸引人。总之,第一产业是海南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第二产业的兴起则是海南未来5到10年内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第三产业则是海南长期发展可以依靠而且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兴旺是海南推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海南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得还不够好,水平也不高,份量也不重,潜力大,难度也大。在积极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如何把第二和第三产业从战略上规划好,发展好,把它们培育成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总之,只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来了,第一产业的份额降下去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大部分农村人口离开乡村进入城镇生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结构文明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