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加快发展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必须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
经济发展和其它事物的成长一样,是一个逐渐增进的过程。一个地区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一般都是在全国以及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渐实现它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渐进形式被称为是常规模式。与常规模式相对应的是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的特殊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形成和产生的,即在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形成的快速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1 )其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全国平均速度乃至快于发达地区的速度;(2 )在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的运用、产品的质量档次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都从高起点着眼,高标准入手,一步到位,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和国际大市场;(3)不论工业、农业、商业还是农外产业, 都要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根据当地的实际,吸收和采用先进地区和国际经验,超越了某些可以超越的阶段,不再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子。
西部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可以采用常规的渐进模式,但在具备了一定条件时也可以采用超常规的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因为:
1.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源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发展总是有先有后的。在经济发展中,后进地区有其受制约的方面,但应看到也有其优势的方面。可以大胆地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从而不走或少走弯路。先进地区的物质手段、高新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办法等均可以拿来,藉以实现跳跃式发展,迅速改变其落后面貌是完全可能的。
2.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机遇是同等的
国内国际市场大门不仅向发达地区开放,同时也向不发达地区开放。国家的优惠政策既面向开放地区,也面向开发地区。这为不发达地区引进技术、人才、资金,扩大产品出口提供了均等的十分有利的条件。
3.跳跃式发展正确反映了不发达地区迫切改变面貌的内在要求
不发达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近年的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认识了本地区的实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差距,极大地激励了加速发展的勇气,形成了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生动局面,所有这一切都会转化为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的强大动力。
4.不发达地区具有较多的比较优势,如能得以实现,就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不发达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活劳动多而价格低廉,这是发展经济的最有利条件,如能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资金,注重本地区劳动力的智力开发,实现合理的要素组合,在开放的国内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和发展之地,经济定能飞速发展。
总之,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跳跃式模式的实现是可能的。但是,把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尚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还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发展观念的建立;其次在于对本地区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扬长避短地作出科学决策;再次在于对内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独创地工作。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定相一致,西部不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模式,应因地制宜地选定其中之一,或两种模式并举,或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地区可以兼而有之地选用发展模式。
资源开发与经济开放相结合问题
实践证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只注重资源开发,而不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以及全方位商品经济的综合发展,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是难以改变经济发展的滞后状态的。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东部的发展与开放,与此相对应的西部的不发展与封闭性,不仅仅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牧民收入差距之上,在多个层次、多个侧面中均有差距。当然这种差异是多种社会、经济和历史原因所致。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西部不发达地区如果仍然沿袭重复开发而不注重经济的开发道路走下去,就会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陷入困境,跳跃式发展也无从实现。
我国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开放就目前具体的条件而论,可能赶不上东部沿海地区那么优越。但是,西部地区国境线很长,与多个国家相毗邻,北与蒙古和俄罗斯等独联体诸多国家有密切交往。西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许多国家相接。欧亚大陆桥建立后,从乌鲁木齐经阿拉山口连接阿拉木图,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通向独联体各国,而且可以进一步通向东欧和中东等国,能够重振“丝绸之路”。再加上沿边众多的公路口岸,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给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产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开放的条件是优越的,前景是广阔的,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战略的西移更加重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增加和开放的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乡镇企业的可利用因素增多,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必将使其资源开发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实现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劳动力充分就业与积极推进智力开发同时并举问题
不发达地区将劳动力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这是这种地区发展生产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劳动力的闲置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西部不发达地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完全无事可做,一半左右又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那么就很难使该地区的经济有真正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的闲置与其它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自身的潜力不能发挥。而前者不同,因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功能没有发挥,但是作为一个消费者的功能依然存在,这种只消费不生产或者说就业不充分而使边际消费量大于边际生产量,经济剩余就会减少,经济循环中的积累和再投资也会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资源的不充分就业比其它自然资源的闲置,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大。因此,千方百计地使不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有事可做而得以就业,是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仅仅着眼于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所以存在较大的经济差别,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智力开发的差距。因为生产和发展诸要素中资金和自然资源等都是经济发展中的被动因素,只有作为劳动者的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或成为主导力量。因为发展战略要由人来制定,发展资金要由人来积累,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要由人来开发。然而人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则完全由人的素质来决定。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层次的差别,主要不是资金或是物质资源的丰欠所致,而主要是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和智力开发程度的不同。这一点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只要有了高素质的人,即使资源不足,也可借用他人和外地的资源实现从资源就地利用型经济向资源社会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移。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基本上还是“以农为主”的封闭型经济,而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商品生产,早已改变了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模式,生产的消费和资源的运用都是社会化和国际性的。国内外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就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言,沿海发达地区早已脱离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地的发展模式。所以能这样做的重要条件是利用了优越的人才优势。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也不能例外,首先是劳动者的广泛就业,同时实现基本素质的提高,两者并举,经济才能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