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连任对美国内政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什论文,对美论文,政治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月3日,美国大选终以克里“高姿态”地承认失败而告终,布什以51%对48%的普选得 票率以及286张对252张的选举人票优势连任美国第55届总统。在同日举行的国会和州长 选举中,共和党分别比上一届新增参议员4名,众议员4名,并继续保持州长职位过半的 优势。这种共和党“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将对美国内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布什何以赢得大选
今年大选是在美反恐战争在伊陷入困境、美军伤亡不断和美经济虽强劲增长、但就业 问题仍很严峻的背景下举行的。竞选中选民分化严重,布、克支持率十分接近,但布仍 能获胜连任,主要原因如下:
多数选民认为布什更能胜任领导反恐重任。今年是美“9·11”事件后首次举行大选, 反恐防恐始终是美选民最关注的议题,共和党成功利用民众心理并有效将选民注意力从 经济等问题转移到反恐、安全等布什的强项上。恐怖袭击后,布什迅速作出反应。一方 面,连续向阿、伊发动“反恐”战争,并很快宣布取得两战胜利;另一方面,迅速通过 《爱国法案》和建立国土安全部,极力加强国家安全。由于以上举措,布什由“弱势总 统”一跃为强势的“战时总司令”,支持率一度高达90%以上,为其竞选连任创造了巨 大的政治资本。在竞选中,布什又坚持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竞选主线,其竞选纲领突出 强调要坚决把反恐战争进行到底。相比之下,克里虽也表示要坚决反恐,但强调反恐要 采取多边主义,而且也提不出比布什更好的具体反恐计划。因此,直到投票前夕,54% 的选民仍认为倒萨有助于美国安全。由于多数选民相信敢作敢为的“牛仔”布什比摇摆 不定的“绅士”克里更胜任领导反恐重任,因而也就决定了大选的胜负。
经济强劲增长使布什得以避免重蹈其父覆辙。在1992年大选中,老布什由于受经济衰 退影响,虽“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选举”。小布什上台以来,亦一直面临失业率 居高不下的困境。但与老布什不同的是:第一,与反恐防恐相比,经济问题在今年大选 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第二,美经济早在三年前就已走出衰退,并在一年多前开始强劲 增长,预计今年经济增长率约为4%;一年来新增就业机会近200万个,缓解了一定的就 业压力。目前,美就业机会虽仍比小布什上台时净减少58.5万个,但其受害者基本上都 是民主党的底层选民,因而对小布什竞选连任影响不大。
美社会总体上趋于保守,有利于布什获得选民支持。自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发动“ 保守主义革命”以来,美社会日趋保守化。“9·11”事件后,安全问题压倒一切,多 数人愿意为反恐、防恐牺牲个人的一些自由权利;另一方面,美国民众更关注生命、家 庭和宗教信仰,上教堂祈祷人数大增,美社会总体保守右倾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社会背 景使得大批选民选择了坚决奉行保守主义政策的布什。
民主党选民因政党继续重组出现有利于共和党的分化。布什在反恐斗争中采取比民主 党更明显的“袒以反巴”政策,深受美国犹太选民的欢迎。“9·11”恐怖袭击使美国 人心大变,许多美国黑人和妇女坚决支持布什反恐,并认为布什最有能力保护美免受恐 怖袭击。犹太人、黑人和妇女是民主党最重要的基本选民,但在今年大选中,由于客观 形势的变化和布什加大对这部分选民的工作,投票支持布什的犹太人、黑人和妇女分别 比2000年增加6%、2%和5%。
布什竞选阵营策略胜克里一筹。综观整个竞选过程,布什竞选班子对竞选活动的组织 、宣传造势、操控竞选议题等方面均高对手一筹。布什在三场总统辩论中总体上虽居于 下风,使克里支持率几乎后来居上,但由于布什竞选顾问及时调整策略,使布什又不断 在民调中领先。布在竞选中始终突出反恐主题,尤其紧紧抓住克里先是支持对伊动武、 后又投票反对增加军费开支并声称倒萨是一大“错误”这一要害,向选民突显克里不堪 重任。与此同时,又通过媒体炒作克里当年越战“立功”真相,及其后转向积极反战的 经历,不断攻击克里摇摆不定的个性,终使克里得不到多数选民信任而败北。
布什拥有在职总统的优势。布什充分利用其执政优势营造对已有利的选举环境。在竞 选的最关键时刻连续签署了7项法案,大捞中间游动选民选票;在对选举结果至关重要 的佛罗里达州连续遭受飓风袭击时,布什迅速亲临灾区视察和发放赈灾物资,对最终赢 得该州选民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内政治保守主义色彩依旧
美国选举中,一党继续保住在白宫、国会以及州长优势的情况非常罕见,但在2004年 的选举中却发生了。这种一党坐大的政治格局将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选举结果表明美社会日趋保守,新的政治格局将更有利于布什推行其施政方略。自上 世纪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宫发动“保守主义革命”以来,美开始进入保守主义复兴时期。 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入主白宫,使保守主义受挫,但其执政时期采取的“中间道路 ”实际上是在不断从中左向中右调整政治风标。而1994年的“金里奇革命”、2000年小 布什竞选成功并坚决奉行保守主义政策、2002年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均清楚 表明保守主义发展势头日盛。“9·11”后,布什以维护国土安全为名扩大行政当局权 力,强化社会控制,甚至限制媒体自由报道,使社会保守倾向进一步发展。尽管不少选 民不赞成共和党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但布什连任成功和共和党在国会、州长选举中的 胜利,表明美民众总体赞同并认可其保守主义路线。多数选民的明确授权,将使布什在 推行国内政策时掣肘大为减少,从而使他敢于推行更具保守主义色彩的国内政策。
小布什连任后总的施政方针是进一步推进保守主义革命,强调以减税为纲促进经济发 展,致力于把美国转变成为一个保守的“业主社会”。布什竞选连任获胜后立即宣布, 第二任期内,他将加快推进一系列改革:第一,税制改革将大大简化税收制度,目的是 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政府税收,使政府预算赤字在5年内减半 。第二,社会保障改革实际上将采取减税与私有化相结合的办法,使人民逐步摆脱对政 府的依赖。第三,教育改革也将以共和党的传统政策为指导,通过把政府教育资金从公 立学校转移到私立学校,逐步实现教育的私有化。共和党历来把公立学校视为自由主义 的重要阵地,小布什的这一改革从长远来说,将使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第四,法律改 革则旨在大大减少和限制劳方、消费者和环保主义者对企业的所谓“无理的”诉讼,以 促使经济更快增长。共和党深信“供应学派”经济学是施政的良方,认为只要刺激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布什声称,实施以上改革,将使更多的人拥有 私人账户,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可购买私人住房和开办私人小公司,并可使个人在其财 务、医疗、子女的教育和退休金问题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此同时, 还可控制政府规模,最终使美国演变为一个更有利于共和党的“业主社会”。
布什将更突出道德、信仰问题,使之成为两党政治斗争的一大重点。“9·11”后,美 国选民更关注生命、家庭和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保守主义再次崛起。在这次大选中 ,布什在突出反恐防恐的同时,刻意强调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等道德、信仰问题。布什 声称,他连任后将大力推动国会通过反对同性婚姻等立法。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伦奎斯 特身体状况欠佳,布什拟任命保守人士任此要职。因此,在今后4年中,两党围绕道德 、信仰方面的斗争将更趋激烈。
布什连任后反恐防恐仍将高于一切,安全问题将继续成为两党政治斗争的重中之重。 “9·11”后,布什对外推行“反恐谋霸”战略,对内则利用“防恐”向民主党的自由 主义进攻,使共和党在两党政治斗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在这次大选中,两党均以反恐防 恐为纲展开角逐,结果以共和党大获全胜而告终。布什连任后,必将根据这一主流民意 ,继续利用反恐防恐打压民主党,为共和党赢得下次大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民主党竞选接连败北,将再次陷入困境。布什连续赢得两次大选胜利,保守主义东山 再起已确定无疑。保守主义的得势必然使社会的政治重心大大右移,这意味着民主党要 夺回白宫,就必须像克林顿那样,向右调整党的基本政策,才能获得多数选民支持。但 由于社会的政治分裂日益严重,民主党要完成这一势在必行的政策调整难度将会更大。 目前党内缺乏领军人物,前民主党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达施勒未能继续当选、克里元气大 伤、希拉里羽翼未丰,如民主党不能及时物色到另一位克林顿式的领袖人物,必将在两 党斗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美国社会将进一步分化,第三党影响更趋式微。自1992年大选以来,第三党获得的选 票逐届剧减。在今年大选中,由于选民在政治上更加两极分化,第三党仅获1%选票,其 影响已微不足道。大选中两党的激烈竞争以及大选结果表明,美国社会正面临空前的政 治分裂。随着布什连任后进一步推进“保守主义革命”,美国选民的政治分化和对立还 会继续激化。
布什连任后,出于施政需要和个人名利考虑,也可能“回归”其一直宣称的“有同情 心的保守主义”。根据一般规律,美国总统连任后,其政策走向往往具有两个明显的特 点:一是获得连任意味着多数选民对其政策的认可,因而将继续奉行前四年所制定的政 策;二是连任后卸下了再次竞选的负担,往往会适当调整前四年不得不采取的一些过于 极端的政策,尽量改善自己的形象并创造更大政绩,以争取跻身“好总统”甚至“伟大 总统”之列。作为一位获得连任的强势总统,小布什也不会例外。因此,第二任期中, 布什在坚决推进“保守主义革命”的同时,将会刻意采取一些争取民心的措施,以塑造 其“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形象。
总之,布什连任后更加雄心勃勃,力图在国内外有所作为。但其3年来以暴易暴的“反 恐”战争,实际上已打开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潘多拉盒子;美国内民众也面临着空前的分 裂,在一系列问题上尖锐对立;美国预算赤字、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美的目标与实力之 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布什在第二任期内的施政仍将面临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