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澎, 陈荣峰[1]2000年在《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近年来大豆异黄酮的构成、药理及其合成研究进展的综述分析 ,确定染料木素和黄豆甙元为研究对象 ,制备了 75个大豆异黄酮衍生物 (其中 47个未见文献报道 ) ,并对部分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评价 ,具体工作包括 :1 .首次在 Hoesch反应中引
王秋亚[2]2005年在《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骨质疏松,抗炎,增强雌性激素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较低的毒性,有很好的开发应用价值。但由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均较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以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改造其化学结构,丰富其性质和种类,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寻找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源泉。本论文在第一部分着重对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药理作用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天然有机化合物为先导,利用半合成法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性,是发现新的疗效成分和新药开发一个重要途径。为了丰富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种类,改善其性能,本论文在第二部分,以大豆异黄酮的两种主要成分—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为先导化合物,先对其进行了甲基化或乙基化,再通过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大豆异黄酮磺酸盐,它们分别是: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4′,7-二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7-乙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7-乙氧基-4′,5-二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和4′,7-二乙氧基-5-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并采用IR、~1H 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于微量元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它们和天然药物结合对药效产生的影响,又以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为原料,制备了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铜、钴、镍、锌、钙和锂盐;以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为原料,制备了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钴、镁、锌、和锰盐。磺化反应表明:异黄酮骨架在浓硫酸中不被破坏,且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本论文在第三部分首先对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及其铜、钴、锌、镍、钙、锂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的晶体结构中存在钠离子链及氢键作用,钠离子链及氢键作用使其沿晶胞ac面自组装成二维的超分子离子聚合物。在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铜、钴、锌、镍中,均存在π…π堆积作用及多种氢键作用,使其分别组装为三维空间网格结构。此外,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钙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氢键及C-H…π堆积作用,氢键及C-H…π堆积作用将其组装为三维空间网格结构。而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锂则被多种氢键作用组装为具有三维网格结构的超分子。其次,对4′,7-二甲氧基
刘澎[3]2000年在《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构成、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改进了去氧安息香合成的传统Hoesch反应方法,研究了由去氧安息香加成、环化制备异黄酮的工艺条件,首次实现了异黄酮与氨基酸的选择性高效拼合。细胞实验研究确认,所合成的大豆异黄酮之毒活性与天然产物相当,具有潜在的应用开发价值。一、对近年来大豆异黄酮的药理活性及其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确定染料木素和黄豆甙元为研究对象,选择了由去氧安息香合成法制备大豆异黄酮及其类似物的合成路线,并设计了利用氨基酸拼合以改进异黄酮亲水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的方案。二、详细探索了多种去氧安息香合成方法,对于近期文献报道的6种制备工艺进行了跟踪研究,首次在Hoesch反应中引入了含磷或硫的催化剂,进而发明了一种制备多羟基去氧安息香的合成新工艺。该工艺属于Hoesch反应的改进,具有反应周期短、产物收率高、分离操作简便等优点,特别适于大豆异黄酮等天然多羟基异黄酮的合成。利用这种新工艺来酰化间苯三酚和间苯二酚,我们合成了13个多羟基去氧安息香化合物(其中2个未见文献报道),与传统Hoesch工艺相比产物收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4,6,4’-四羟基去氧安息香—不易得到的染料木素的合成前体—的制备产率提高了四倍左右。三、研究了通过去氧安息香亚甲基的选择性甲醛化、环合反应而制备异黄酮化合物的工艺方法,合成了染料木素、黄豆甙元及其13个等电子化合物(其中3个未见文献报道)。对于染料木素的中试规模制备,尤其是染料木素纯化工艺条件的优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对14个合成的B环对位取代异黄酮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研究。利用超导核磁明确归属了B环无取代异黄酮质子的化学位移,从而根据取代基对化学位移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取代基对分子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2’(6’)、3’(5’)位质子共振迁移分别与取代基参数。p和 So线性相关,说明 4’位取代基主要通过电子效应影响其间位质子,其磁各向异性仅影响邻位质子,该取代基对A环和C环影响不大。五、为了了解多羟基异黄酮化合物烃化反应和酞化反应的特点,对上述合成异黄酮化合物的甲基化和乙酞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合成了10个异黄酮甲醚和乙酞化产物(其中6个未见文献报道)。六、变换多种连接方式,对异黄酮-氨基酸的拼合方法进行了探索,最终确定了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用N-氯乙酞化氨基酸选择性烃化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首次实现了异黄酮与氨基酸的选择性高效拼合,合成了36个新型异黄酮衍生物,其结构经‘llNMI{、‘’CNMR、MS和 EA等鉴定。拼合物 N-[a-(异黄M-O)乙酞基I氨基酸甲酯具有类似于天然6”-阶丙二酞基异黄酮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可望利用其端梭基的亲水性来提高异黄酮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异黄酮毒性,有关其药理活性的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 -coullctl (R c00.e fa-。。 f””’”’”””’””””inyw”、 odeo、R000CtuC00CH、till 人 一 Ww 上二o-了 男!人十卜汀 v··v xx-X .u- N-[o-(isoflavone-功-aceto]OH Sill Ino acid methyl esters natural”-omalonyllsoflguone七、合成染料木素及其同电异素物经药理毒活性筛选,发现除4’-澳代衍生物外均具有药理活性,其中染料木素的毒性小于天然产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开发价值,目前已与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联合研报新药的工作。八、论文工作期间共合成化合物91个,异黄团类衍生物75个,其中47个未见文献报道。
陈磊[4]2005年在《手性液相色谱在药理活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手性中心的药物的两种对映异构体通常在体内表现出不同的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为了对单一对映异构体的药理行为和代谢途经进行研究,必须发展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方法。我们在本论文中分别采用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和手性固定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对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若干具有药理活性化合物的外消旋体进行了手性拆分并对其手性拆分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发展了重要医药中间体β-氨基酸的高效手性分离分析方法。首先在流动相中加入光学纯氨基酸如L-苯丙氨酸作为手性配体,通过中心金属离子Cu~(2+)分别与β-氨基酸的D-和L-型对映体形成两种非对映体的络合物,在反相液相色谱系统中可实现β-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拆分。为了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提高分离效率,我们继而合成了N-十六烷基-L-羟脯氨酸(C_(16)-L-Hyp)、N-十六烷基-L-脯氨酸(C_(16)-L-Pro)、N-十六烷基-L-丙氨酸(C_(16)-L-Ala)三种衍生物,分别将其涂敷到反相硅胶表面,制成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用于五种重要医药中间体β-苯丙氨酸对映体的分离。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对映体光学纯度检测。经适当改进,这一方法还可望用于β-氨基酸对映体的制备分离。建立了大豆苷元在体内代谢产物equol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液相色谱拆分方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固定相,含有一定比例有机溶剂的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水溶液为流动相,在25分钟内,对equol进行了基线分离。在经过优化的色谱条件下,equol对映体的分离因子(α)可达1.21,高于文献报道的使用手性固定相色谱法获得的结果(α=1.12)。利用所建立的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成功地获得了R-与S-两种构型的equol对映体。建立了制备包括equol的三种大豆异黄酮苷元还原产物的方法。选用大豆异黄酮糖苷为原料,通过酸水解得到了三种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黄豆苷),采用钯碳做催化剂,在高压釜中加氢还原三种大豆异黄酮苷元,制备得到了包括equol的三种外消旋体。在文中所建立的手性色谱条件下,可同时实现三对对映体的基线分离,优化了色谱条件,并探讨了手性拆分机理。对染料木苷和黄豆苷还原产物的制备和拆分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为了减小后期分离制备的困难,继而分别合成了β-CD和直链淀粉手性固定相,对三种外消旋体进行拆分。
崔美林[5]2015年在《基于液体发酵的高三萜灵芝菌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及其抑制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Fr.) Karst]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其作为药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文以高产三萜灵芝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灵芝酸成分的初步鉴定,灵芝转化大豆异黄酮及其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和机理。对5株供试灵芝菌株进行菌株筛选得到最优菌株为美国灵芝,其菌丝生物量、胞内三萜、胞内多糖、胞外多糖、和胞外三萜产量分别可达1.22±0.03g/100ml, 39.29±0.25mg/100ml,23.44±0.76mg/100ml,11.50±0.74mg/ml,14.24±0.55 mg/ml;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基于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赤芝(G. lucidum),是可以用于保健食品的灵芝菌种,具备食用安全性;进而对美国灵芝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灵芝菌丝接种到种子液中生长8d后,按接种量10%(v/v)接种于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麦芽汁4.10%,酵母浸出粉1.8%,KH2PO4 0.3%, MgSO4 0.15%, VB1 0.005%, pH 5.40),于180rpm,28℃,培养7d,可使灵芝菌丝生物量和胞内三萜产量达到最高。此外,本文按照European Brewery Cenvention (EBC)方法制备麦芽汁,将其应用于灵芝液体发酵以提高灵芝三萜产量,至今未见报道。经HPLC-ESI-MS初步鉴定,结果显示灵芝菌丝中含有的10种灵芝酸为:Ganolucidic acid A, Ganoderic acid A, Ganoderenic acid B, Elfvingic acid A, Ganoderic acid F,7,15-dihydroxy-4,4,14-trimethyl-3,11-dioxochol-8-en-24-oic acid, Lucidenic acid C,3β-hydroxy-4,4,14-trimethyl-7,11,15-trioxochol-8-en-24-oic acid, Ganoderic acid H,3,7,15-trihydroxy-4,4,14-trimethyl-11-oxo-chol-8-en-24-oic acid。此外,灵芝在液体发酵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富集氨基酸,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同时还可富集微量元素,但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各有不同。将含有菌丝体的灵芝发酵液匀浆,以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1.0U/ml的灵芝匀浆液100ml(pH=5)作为转化反应液,加入5g大豆异黄酮粗提物,于60℃下转化48h,得到大豆苷元及染料木素转化率分别为96.63%,87.82%。利用富集了生物活性物质的灵芝匀浆液转化大豆异黄酮至今尚未见报道。测定转化产物抗氧化能力,随着底物浓度(0.5-10mg/ml)增加,转化产物(TSI)、转化前(SI)溶液各抗氧化指标均随之上升,并且在相同底物浓度下,TSI溶液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底物浓度<6mg/ml)、DPPH清除能力、SOD酶活及T-AOC均高于SI溶液。分别经30%、50%、75%(v/v)乙醇浸提灵芝转化大豆异黄酮产物得到TSI-1、 TSI-2、TSI-3提取液。经MTT法检测,TSI-1 (120μg/ml), TSI-2 (100μg/ml), TSI-3 (60μg/ml)对细胞HTL9, MCF-7, HepG2的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都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其中,TSI-2 (100μg/ml)对细胞HTL9凋亡影响最为显著,晚凋细胞由8.27%增至40.13%,早凋细胞由0.95%增至9.05%。此外,经TSI-2 (100μg/ml)处理后,细胞HTL9、MCF-7被阻滞于G1期,HepG2被阻滞在S期,无法进行分裂而诱导凋亡。细胞HTL9经TSI(100μg/ml)处理后,细胞中Bax相对含量增加,Bcl-2/Bax比值下降,同时Cyto-C蛋白表达含量显著增加,激活Caspase-3, Caspase-8使其含量增加,由此可说明TSI主要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的。此外,抗凋亡因子Survivin相对表达量、NF-κB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促凋亡p53的相对表达量增加。结果表明,TSI(100μg/ml)可通过对多个与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来诱导细胞HTL9凋亡。
周丁山[6]2013年在《替洛隆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替洛隆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干扰素诱导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物效果。本文围绕两系列替洛隆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来展开工作。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按作用方式对现有抗肿瘤药物进行了分类,对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列举了每一类药物中的代表性药物,并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以及主要的毒副作用。第二章为课题设计部分。阐述了替洛隆及其作用机理,并在总结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这类化合物的药效团结构。同时对其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方式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前人的工作基础,提出了本文的设计方案。第三章记录了两个系列替洛隆类似物的合成路线及实验方法。共合成了38个化合物,相关产率都比较理想。化合物的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 MS和元素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确认。第四章采用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选取活性好的化合物使用非肿瘤细胞测试了细胞毒性。共发现十个新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高于替洛隆,其中化合物2c和5d在显示高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好的选择性。本章最后总结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第五章应用分子模拟软件对活性化合物的药效团进行建模,并将2c,5d以及替洛隆与DNA G-四链体进行了分子对接来研究活性化合物与受体之间可能的作用方式。
钱利纯[7]2008年在《高效水解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及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筛选了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种,并研究黑曲霉的发酵特性和酶学特性,优化了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条件,对β-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以艾维茵肉用公雏为试验对象,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长、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代谢、肉质、脂肪代谢、抗氧化能力及激素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了β-葡萄糖苷酶的促生长机理。1.菌种筛选和鉴定从自然界筛选的6个菌种进行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结果表明,zju2的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最高,说明zju2最适合用于发酵生产β-葡萄糖苷酶;对zju2的基因组进行提取,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菌种18SrDNA进行PCR扩增及产物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序列用BLAST程序和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种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D63697)同源性高达99%,进化树距离最近,综合菌落形态和产孢子性能,该菌种被鉴定为黑曲霉,命名为黑曲霉zju2 (A.niger zju2)。2.黑曲霉zju2发酵特性研究本试验以黑曲霉zju2为出发菌株,对其产β-葡萄糖苷酶最佳固体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麸皮为主要培养基,玉米芯粉比率20%以下或米糠比率10%以下,适合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单独使用麸皮为固体培养基更适宜黑曲霉生长;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不需添加碳源;添加2%的无机氮(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和尿素),均可提高酶活性,添加量高于2%时,显著降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添加2-6%蛋白胨、4%酵母提取物、2%豆粕和4%棉籽粕,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培养基含水量为70%、接种量为107cfu/g培养基、培养基pH6.0、发酵温度28℃和培养时间72h为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最优条件,优化后酶活高达508U/g。3.黑曲霉zju2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研究采用酶学研究方法,通过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25脱盐和Sephadex G-100纯化了β-葡萄糖苷酶,并进行了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米氏常数等特性研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了分子量。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反应pH为4.5;在40℃、50℃和60℃下较稳定,80℃以上稳定性差;β-葡萄糖苷酶在pH为3、7、8、9的缓冲液中的稳定性很差,在pH为4、5、6的缓冲液中稳定性较好,其中在pH为5时,稳定性最好;酶的Km=41.67mM, Vmax=23.81U/L;其分子量为65.2kDa。4.黑曲霉zju2β-葡萄糖苷酶体外酶解效率研究选用含量40%的大豆异黄酮(结合型占86.33%)和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为研究对象,以水解时间、温度和酶量为试验因素,以酶解产物游离型苷元含量为判断标准,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游离型苷元含量(y)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与酶量之间可建立数学模型:(?)=0.876+0.029 X1-0.071 X2+0.072 X3-0.048X1X2+0.015 X1X3+0.017X2X3-0.035 X12-0.074 X22-0.091 X32,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86,达极显著水平,模型有效;在本试验所选水平范围内,对水解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酶量>温度>时间。通过优化,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反应参数为时间5.3h,温度55.4℃,酶量68.7 U/g。5.黑曲霉zju2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试验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以反转录出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及结构预测。研究表明,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全长2583bp,编码86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93.2kDa,理论等电点为4.45。结构预测表明,β-葡萄糖苷酶信号肽切割位点在第19个氨基酸和第20个氨基酸之间,β-葡萄糖苷酶成熟肽片段为84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91.2kDa;成熟肽中含有1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中含无规卷曲568个,占67.54%,α-螺旋为165个,占19.62%,含折叠108个,占12.84%;该酶与蛋白质库中1ex1具有相似的三维构象,同源性为23.7%。6.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选用1日龄的艾维茵肉用公雏为试验对象,设对照组和添加0.2%(0.6U/g饲粮)、0.4%(1.2U/g饲粮)及0.6%(1.8U/g饲粮)酶制剂的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研究该酶对肉公鸡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表明:(1)β-葡萄糖苷酶能改善生产性能:饲粮中添加0.2%(0.6U/g饲粮)的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日增重显著提高了8.26%(p<0.05),添加0.2%、0.4%和0.6%β-葡萄糖苷酶分别使料重比降低了5.8%(p<0.01)、2.68%(p<0.01)和2.23%(p<0.05)。(2)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能提高大豆异黄酮的利用率:β-葡萄糖苷酶对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和代谢有显著的影响,使肉鸡血清中结合型大豆异黄酮降低了68.02%。(3)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能改善肉质:使肉公鸡滴水损失率降低了22.00%(p<0.05),胸肌L·值降低了11.17%(p<0.01),胸肌a·值提高了41.81%(p<0.01)。(4)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能提高消化机能: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胰重率显著降低了18.08%(p<0.05),肝重率降低了8.19%(p>0.05);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提高了30.43%(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分别提高12.40%(p>0.05)和57.93%(p>0.05)。β-葡萄糖苷酶使肉鸡粗蛋白和粗脂肪消化率显著提高了9.02%(p<0.05)和7.40%(p<0.01)。(5)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对骨骼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对肉公鸡的股骨、胫骨生长无明显影响,与骨骼生长相关的血清指标钙、磷和碱性磷酸酶也无显著变化。(6)饲粮中添加0.2%β-葡萄糖苷酶对脂肪代谢某些指标产生影响:β葡萄糖苷酶对肉鸡的腹脂沉积、肌肉之间的脂肪沉积和尾部脂肪沉积都无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对肉鸡脂肪组织中HSL和LPL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对肉公鸡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总胆固醇没有显著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提高了15.10%(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了36.43%(p<0.01)。(7)β-葡萄糖苷酶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了肉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了16.45%(p<0.05),而使丙二醛的含量降低18.16%(p<0.05),肝脏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苷肽还原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00%(p<0.05)和14.88%(p<0.05)。(8)β-葡萄糖苷酶能促进激素分泌:睾酮和雌二醇分别提高了51.43%(p>0.05)和14.59%(p>0.05),IGF-I提高了57.78%(p<0.05)。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可以在肉鸡消化道酶解结合型大豆异黄酮,提高大豆异黄酮的利用率,从而改善肉鸡生产性能。
江文斌[8]2017年在《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对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和肺正常细胞HELF细胞中对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以探索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方法:1、10-5、10-4、10-3、10-2、10-1、1、10、100、1000μM的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作用于A549、H1299和HELF细胞6h,采用CCK-8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对A549、H1299和HELF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100μM的大豆异黄酮粗提物、10μM的大豆苷元、100μM的衍生物A、10-1μM的衍生物B、1μM的衍生物C作用于A549、H1299、HELF细胞0、1、3、6、12和24h后,采用CCK-8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对A549、H1299和HELF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100μM的大豆异黄酮粗提物、10μM的大豆苷元分别对A549、H1299、HELF细胞处理6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大豆异黄酮对A549、H1299和HELF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1000μM大豆异黄酮粗提物作用于A549细胞6h后,同DMSO对照组相比,可明显降低A549细胞活性,抑制其增殖(P<0.05)。大豆苷元在10至1000μM浓度范围内会对H1299细胞具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增殖抑制主要发生在12h以后。衍生物A在10-1至100μM浓度范围内会对A549细胞具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衍生物B在10-1至1000μM浓度范围内会对A549细胞具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衍生物C在1至100μM浓度范围内会对H1299细胞具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增殖抑制主要发生在6h以后。2、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大豆异黄酮对A549、H1299和HELF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用100μM的大豆异黄酮粗提物分别对A549、H1299和HELF细胞处理6h后,大豆异黄酮粗提物能够显著的促进肺癌细胞A549和H1299细胞的凋亡(P<0.05),同时抑制HELF细胞的凋亡(P<0.05)。用10μM的大豆苷元分别对A549、H1299细胞处理6h后,大豆苷元能够显著的促进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P<0.05),同时抑制HELF细胞的凋亡(P<0.05)。以上结果在细胞水平表明大豆异黄酮对A549和H1299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论: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可以抑制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且大豆异黄酮抑制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可能与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能促进HELF细胞的增殖,具有时间依赖性,且大豆异黄酮能抑制HELF细胞的凋亡。
付雁[9]2010年在《富G寡核苷酸多形态结构的调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研究了G四链体与双螺旋结构竞争的调控与多形态DNA的组装缩合,并探索其在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纳米材料合成以及DNA纳米器件等领域的应用。首先,针对DNA多形态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结构竞争的平衡,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定量考察了具有抗癌作用的天然大豆异黄酮与人端粒G四链体d[AG_3(T_2AG_3)_3](AG22)及其对应的双螺旋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豆异黄酮可稳定人端粒G四链体结构,而使相应的双链体系失稳,在拥挤环境中这种作用更明显。在K+条件下,大豆苷的存在使G四链体的展开速率kobs290 nm下降_40.2 %,而在Na+条件下展开速率kobs295 nm下降12.0 %,K+下大豆苷不仅能通过稳定G四链体从而抑制双链的形成,而且可以促使杂合结构向反平行结构转变。其次,依据Oxytricha nova端粒DNA序列d[G_4T_4G_4]设计了一系列5’末端依次相差一个鸟嘌呤碱基的富G核酸序列d[G_4T_4G_4]、d[G3T_4G_4]、d[G2T_4G_4]以及d[T_4G_4T_4G_4],通过定量计算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25)来研究末端碱基变化对富G序列与其互补链之间结构竞争的调控,对d[G_4T_4G_4]序列5’端减掉鸟嘌呤或增加胸腺嘧啶均能导致四链的热稳定性下降,平衡向双链移动。又以d[G_4T_4G_4]、d[G3T_4G_4]、d[G2T_4G_4]以及对应双链为模板合成银纳米材料,在中性环境下,以G四链体为模板合成的纳米银粒径范围在10~20 nm,无荧光特性。以三种双链体系为模板可生成具有近红外和红色荧光特性的银纳米簇,荧光发射峰分别在708 nm、615 nm、610 nm。最后,考察多形态寡核苷酸发生缩合的条件以及二级结构对缩合的影响,获得了DNA二级结构维持染色体结构的依据。在稀溶液中以平行G四链体存在的富G寡核苷酸能在四价精胺的诱导下形成致密的网状缩合物,而杂合型和反平行G四链体只组装成粒径约2.0 nm的颗粒。拥挤环境下向平行构象转变的序列在精胺的诱导下可进一步形成致密的聚集体,呈胆固醇型液晶相,而仍保持反平行构象的序列只形成粒径约2.8 nm的颗粒。在拥挤环境偏酸性条件下,精胺可诱导富C序列发生分子间缩合形成尺度在30~100 nm之间的聚集体,呈胆固醇型液晶相,该缩合过程可由pH值和温度可逆调控,并依此设计了一系列DNA逻辑门电路。
任国峰[10]2013年在《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篇大豆异黄酮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膳食中大豆异黄酮对BPH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从动物体内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大豆异黄酮对BPH防治作用机理。[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3mg/(kg·d),造模1周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大豆异黄酮60mg/(kg·d)、120mg/(kg·d)、240mg/(kg·d)灌胃,连续28d。取大鼠前列腺组织及血清,进行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观察,测定前列腺功能相关酶谱、抗氧化系统、性激素及其受体、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及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20mg/kgbw大豆异黄酮是最佳剂量。其主要作用机理包括:(1)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双氢睾酮(DHT)和雄烯二酮(ASD)水平,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下调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上调雌激素受体β(ER-p)的表达(P<0.05),减少性激素的生物活性,调节体内性激素平衡;(2)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b)的水平,下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而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水平(P<0.05);(3)下调前列腺增生大鼠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P<0.05),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发生凋亡;(4)上调前列腺增生大鼠NOS的活性,增加NO的合成(P<0.05);(5)改善前列腺增生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和氧化状态,升高前列腺增生大鼠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P<0.05)等。(6)抑制前列腺功能酶谱的表达,大豆异黄酮可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酸性磷酸酶(ACP)、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性激素平衡,下调IGF-1、EGF、VEGF和FGF-b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上调NO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和氧化状态等。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第二篇大豆异黄酮调节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人非肿瘤性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细胞分别加入大豆异黄酮单体(染料木黄酮,黄豆甙原,黄豆黄素,雌马酚)或合并加入特殊的拮抗剂:U0126(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098059(MEK抑制剂),ICI182,780(雌激素受体抑制剂),HF(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IGFR, TGF-β, Src, VEGFR, EGFR, PDGFR)拮抗剂。观察RWPE-1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测定磷酸化细胞外信号传导调节激酶(ERK1/2)和MEK1(ERK1/2激酶)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较低浓度的染料木黄酮(≤12.5μmol/L)可显著增加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P<0.01),而较高浓度的染料木黄酮(50nmol/L和100(imol/L)可显著抑制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P<0.001)。染料木黄酮对ERK1/2激酶MEK1活性的影响也表现出类似的双相效应。使用MEK1拮抗剂PD098059预处理细胞,则可显著抑制染料木黄酮增加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的作用(P<0.01)。另外,使用雌激素拮抗剂182,780预处理细胞,也可显著抑制染料木黄酮诱导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信号传导级联的作用(P<0.01)染料木黄酮,黄豆甙原,黄豆黄素和雌马酚等4种大豆异黄酮(10μmol/L)均可显著增强RWPE-1细胞ERK1/2活性(P<0.05)大豆异黄酮诱导RWPE-1细胞ERK1/2活化的作用起效非常迅速,并且可维持2h左右。黄豆黄素是作用最为强烈的ERK1/2激动剂,可减少RWPE-1细胞增殖40%(P<0.01)。黄豆黄素诱导ERK1/2活化的作用,部分依赖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关联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RWPE-1细胞中存在VEGFR1和VEGFR2两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可导致RWPE-1细胞ERK1/2活性的瞬时激活和细胞增殖增加(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对RWPE-1细胞增殖、ERK1/2活性和ERK1/2激酶MEK1活性的影响具有双相效应。大豆异黄酮调节RWPE-1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是通过雌激素依赖性通路或VEGFR信号传导通路影响ERK1/2活化来实现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J]. 刘澎, 陈荣峰.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 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D]. 王秋亚.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3]. 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 刘澎. 郑州大学. 2000
[4]. 手性液相色谱在药理活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D]. 陈磊. 天津大学. 2005
[5]. 基于液体发酵的高三萜灵芝菌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及其抑制肿瘤活性研究[D]. 崔美林. 浙江大学. 2015
[6]. 替洛隆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周丁山. 武汉大学. 2013
[7]. 高效水解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及其对肉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 钱利纯. 浙江大学. 2008
[8]. 大豆异黄酮及衍生物对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 江文斌. 南昌大学. 2017
[9]. 富G寡核苷酸多形态结构的调控及应用研究[D]. 付雁. 天津大学. 2010
[10]. 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任国峰. 中南大学. 2013
标签:化学论文; 大豆异黄酮论文; 黑曲霉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灵芝孢子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 酸性氨基酸论文; 抗癌论文; 手性化合物论文; 前列腺论文; 染料论文; 灵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