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里 “试 ”的故事 (上 )
孙昌武
“试 ”作为 “方便法门 ”
本专栏上一讲介绍道教经典里“试”的故事,讲到这类故事形成文艺学上一个“主题类型”。这一讲介绍佛教经典里的类似故事,实际也体现同样的“主题类型”。上一讲还提到文学创作里这种“主题类型”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特质。佛、道二教里内容大体同样的故事形成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上,必然带有不同的民族精神的特色。佛教典籍是外来文化产物,佛、道二教作品里同样主题类型的表现又必然同中有异。这就给相关研究提供了比较有趣、实则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模式,发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然而,与整个大学生相比,他们是可分割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分析具有相同条件的学生的信息,这也可以解决普通成年人和特殊人群的问题,包括最近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表现状况和质量评价。可以实现系统的“学生肖像”。根据对问题或结论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佛教里的这类故事与道教类似,主旨也在强调信仰心的诚挚与坚定。坚定的信仰本来是所有宗教对于信徒的要求。不过与道教的“明师”对弟子的“试”相比较,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接受试炼、考验的主动性。又佛教是外来输入的形态更成熟的宗教,经典里的“试”的故事也就更为丰富多彩,也体现更高的艺术水准。
《维摩诘所说经》卷二《不思议品》有一段说: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车磲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方便”即施设权宜,被当作是修行法门之一)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现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诸坐肆者皆盖藏,伤害人、畜、碎车乘,睹见如是闭门户,狼藉如贼坏大营。
太子入园林,众女来奉迎,并生希遇想,竞媚进幽诚(内心隐秘诚意),各尽伎姿态,供侍随所宜:或有执手足,或遍摩其身,或复对言笑,或现忧戚容,规(设法)以悦太子,令生爱乐心。众女见太子,光颜状天身,不假诸饰好,素体逾庄严,一切皆瞻仰,谓月天子来,种种设方便(变通办法),不动菩萨心……各进种种术:歌舞或言笑,扬眉露白齿,美目相眄睐(做媚眼),轻衣现素身(裸身),妖摇而徐步,诈亲渐习近,情欲实其心,兼奉大王旨,慢形(形态轻浮)媟(轻慢)隐陋(指隐秘处),忘其惭愧情。
这里所说的被“试”以“方便法门”的菩萨可以举出佛经里的须大拿为例。以他为主人公的本生故事见早自东吴康僧会已经译出的《六度集经》等多种经典,另有十六国时期西域沙门圣坚所译经典《太子须大拿经》就是讲须大拿故事的,写得更为详细。故事说湿波国太子须大拿乐善好施,先是向敌国施舍了能够抵抗敌兵的白象,为这件事他受到国王惩处,被流放到檀特山中,而在他被流放出发前后陆续施舍了所有资财、服饰、车马乃至妻、子。这个人物从而成为令人赞叹的佛教修持项目之一“施舍”的典型。上引《维摩经》说这种故事乃是“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法门”,通过这样的“试”又可以进一步使菩萨意志更加坚定。《维摩经》的这一段话清楚表明“试”在佛教修持中的重要意义,“试”从而也成为不少佛教经典,特别是本生经着重表达的主题。
这种“试”的典型作品还可以举出讨论佛教翻译文学时经常被提到的天竺众护造、西晋竺法护译的《修行道地经》卷三《劝意品》。经的这一品开头就概括点出“试”的主题:
修行道地(修行能生善果,故谓道地),以何方便自正其心?吾曾闻之:昔有国王,选择一国明智之人以为辅臣。尔时国王设权方(计谋方便)无量之慧,选得一人,聪明博达,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俱足。王欲试之,欲知何如?故以重罪欲加此人,敕告臣吏,盛满钵油而使擎之,从北门来,至于南门。去城二十里,园名调戏,令将到彼。设所持油堕一滴者,便级(斩首)其头,不须启问。于是颂曰:
本研究中,首先采用浓度递增法建立对BTZ耐药的人骨髓瘤U266/BTZ细胞,并观察HSP27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变化;随后采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U266/BTZ细胞中HSP27基因的表达,采用慢病毒介导的方法使HSP27基因在U266细胞中过表达,以分析HSP27参与骨髓瘤耐药的分子机制,旨在为今后靶向HSP27治疗MM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假使其人到戏园,承吾之教不弃油,当敬其人如我身,中道弃油便级头。
这样,“群臣受王重教(严格教令),盛满钵油以与其人。两手擎之,甚大愁忧……其人心念:吾今定死,无复有疑也。设使擎钵,使油不堕,到彼园所,尔乃活耳”。他手擎油钵,一路上,他遭遇到种种极端恐怖的险境,而他“不顾亲属及与玉女,不惧巨象、水、火之患、雷电霹雳…… 或有心裂而终亡者,或有怀驹而伤胎者……虽遇众难,其心不移”,从北门到南门园观(花园),所擎钵中油一滴不堕。经过这样严格的考验,国王叹曰:“此人难及,人中之雄!如是人者,无所不办。心强如斯,终不得难,地狱王考(通“拷”,拷问),能食金刚。”这个人遂被立为大臣。经文最后点出主题:
课程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学校创建办学特色、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主要载体,更是校长教育领导力的体现。
心坚强者,志能如是:则以指爪坏于雪山,以莲华根钻穿金山,则以锯断须弥宝山(须弥山,又译为“妙高山”,佛教世界观中宇宙中心的高山)。其无有信,不能精进,怀而谀谄,放逸喜忘,虽在世久,终不能除淫、怒、痴垢(“垢”即烦恼,淫、怒、痴为根本烦恼)。有信、精进、质直、智慧,其心坚强,亦能吹山而使动摇,何况而除淫、怒、痴也?故修行者欲成道德,为信、精进,智慧、朴直调御(调教约束)其心,专在行地(身、口、意行,以能生果报故曰地)。于是颂曰:
直、信而精进,智慧、无谀谄,是五德除瑕,离心无数秽。采解无量经,自觉斯佛教(佛的教化),但取其要言,分别(了别,明了)义无量(佛陀教义无量)。
坏众及群象,恐怖人或死,排拨诸舍宅,奔走不畏御。名闻于远近,刚强以为德。慢无所录,不忍于高望。
当尔之时,有大醉象放逸奔走,入于御道。众人相谓:“今醉象来,踏蹴吾等,而令横死。”此为魃(造成旱灾的鬼怪)魅(精怪)化作象形,多所危害,不避男女,身生疮痍,其身粗涩,譬若大髀(大腿),毒气下流,舌赤如血,其腹委地,口唇如垂,行步纵横,无所省录(顾及)。人血涂体,独游无难,进退自在,犹若国王。遥视如山,暴鸣哮吼,譬如雷声,而擎其鼻,瞋恚忿怒。于是颂曰:
大象力强甚难当,其身血流若泉源,踏地兴尘而张口,如欲危害于众人。
其象如是恐怖观者,令其驰散,破坏兵众。诸众奔逝,一切睹者而欲怖死,能拔大树,践害群生,虽得杖痛,无所畏难。于是颂曰:
这样的经文采用佛教典籍典型的韵散相配合的文体,描摹十分生动细致,场面刻画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如醉象冲突一段:
天王授金刚(谓利器,此指咒语),吾有微妙语,能除诸贡高(骄横),羸劣能令强。
荷塘凉亭的二楼,关小怡正举着摄像机,俯拍这场迷你海战的全过程。詹寻的目光在“海战战场”上不停游走,手中的笔也一刻不停地做着记录。王小景特别认真地高举拳头,大声给“北洋水师”加油。
人归属于一定的地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随着村庄的消失、旧城的拆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地域归属难以实现。在城市中,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单位人工作在单位、生活在单位,对单位的归属感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也几乎消失殆尽,甚至家庭这种自古以来人们最后的归属,在各种浪潮的冲击下,也难负其重。在一项涉及社会归属感的调查中,只有三成多的人选择了“有归属感、不孤独”。[1]血缘、地缘、亲缘这些在传统社会中令人深深依恋的因素,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发挥令人产生归属感的作用。
或有人见,怀振恐怖,不敢动摇;或有称怨,呼嗟泪下;或有迷惑,不自觉知;有未着衣,曳之而走;复有迷误,不识东西;或有驰走,如风吹云,不知所至也。中有惶惧,以腹拍地;又人穷逼,张弓安箭而欲射之;或把刀刃,意欲前挌。中有失色,恍惚妄语;或有怀瞋,其眼正赤;又有屏住,遥睹欢喜,虽执兵仗,不能加施。于是颂曰:
于斯迷怖惧,亦有而悲涕,或愕无所难,又有执兵仗,愁愦躄地(扑倒地上)者,邈绝(魂飞魄散)不自知,获是不安隐,皆由见醉象。
彼时有人晓化象咒,心自念言:我自所学调(调教)象之法,善恶之仪,凡有八百,吾观是象,无此一事,吾今当察从何种出:上种有四,为是中种、下种耶?以察知之,即举大声而诵神咒。于是颂曰:
尔时街道、市里坐肆诸买卖者,皆据惧收物,盖藏(储藏)闭门,畏坏屋舍,人悉避走。又杀象师,无有制御,瞋惑转甚,蹈杀道中象马、牛羊、猪犊之属,碎诸车乘,星散狼藉。于是颂曰:
彼人即时举声称曰:“诸觉明者,无有自大,亦不兴热(热恼,焦灼),弃除恩爱,承彼奉法,修行诚信之所致也,象捐贡高,伏心使安。”
汉译佛传有多种。最优秀的当属印度大乘佛教论师、也是古印度著名文学家马鸣所撰《佛所行赞》。这是一首艺术水平十分高超的长篇叙事诗,可看作是一位虔诚的修道者意向高远、立志坚定、克服内心中种种矛盾和外来种种干扰而终于成就佛道的情节紧凑、场面恢弘的传奇故事。本专栏前面曾有专文加以介绍。这部赞颂教主佛陀的经典是按佛传共同结构方式即“八相成道”“八相作佛”叙述的。而其中佛陀经受试炼情形的描写贯穿全部内容。
佛陀求道经受试炼
在佛教经典的描写里,佛陀曾是虔诚的修道者,也曾经历过长期刻苦修炼和十分严格的各种各样的考验,终于成道,教授弟子,创立教团,成为教主。他修道的经历,就是一次次接受试炼的过程。
如此先用散文叙述,韵文再加以复数、评论;评论中有褒贬感叹,也有教理的说明;行文韵、散相间,取得相互唱和、重复发明的效果。这种文字虽然是从外语翻译的却相当畅达、生动。而从结构看,这又是多层次的“试”,逐层强化了主题的表达。本专栏前面介绍道教“赵升七试”故事,构思与之类似,应当对它有所借鉴。而佛经里的这段文字叙写之鲜活精美显然远远超出道教故事,也可见佛经翻译的艺术水平之高和佛教翻译文学的价值。
佛陀是净饭王爱子,国王切盼他在俗继承王位。当国王发现他有意出家修道,即设下种种谋略加以笼络。其中描写利用宫女诱惑、佛陀坚定抵制爱欲一段:
分析LWT-LSSVM的预测结果,会发现大多数采样点的预测精度已经达到要求,但还是有部分采样点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值,需要修正。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采用误差预测的方法来校正预测结果。为了与初步预测结果统一,因此本文建立图5中的LWT-LSSVM的误差预测模型和校正模型。
2.1.1 学习态度 运动员对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会直接对学习产生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表1),小学生运动员相对初中生来说,对文化课学习较为重视:小学生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占64.7%,分别有14.6%和39.0%的初中生运动员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可能的原因是:小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和态度更容易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与教育,而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运动员则相对比较叛逆。另外,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以运动成绩为主的运动员淘汰率越来越高,导致运动员更为重视运动成绩;运动员年龄越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日益增大,而人的精力有限,导致运动员分配给文化学习的关注度自然降低。
太子心坚固,傲然不改容,犹如大龙象,群象众圆绕,不能乱其心,处众若闲居;犹如天帝释(亦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诸天女围绕,太子在园林,围绕亦如是:或为整衣服,或为洗手足,或以香涂身,或以华严饰,或为贯璎珞,或有扶抱身,或为安枕席,或倾身密语,或世俗调戏,或说众欲事,或作诸欲形(情欲姿态),规以动其心。菩萨心清净,坚固难可转,闻诸婇女说,不忧亦不喜,倍生厌(厌离,指出世)思惟……
这段佛陀抵制“色欲”的情节,是对青年佛陀的精神层面的“试”。其场面渲染、描写的细腻,特别是其中对于“情色”的刻画,在中国叙事作品里未见的。这是利用佛典特有的重叠写法,不厌繁复,写出人物经受爱欲试炼的坚定意志。
“八相成道”里或无第三“住胎”而另有“降魔”,位列第五“出家”之后,是写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过程中,有魔王率领魔将、魔女前来骚扰,佛陀加以降伏,然后即开悟成佛了。这“破魔”一“相”实际表现的是佛陀在修道过程中内心经受激烈矛盾,与魔的斗争乃是他自我克服爱欲的象征。《佛所行赞》里的《第十三降魔品》开头说魔王波旬听说佛陀立志坚固,即将成道,十分恼怒,率领魔军和她的三个女儿前往干扰破坏、干扰。魔王带领庞大队伍来到佛陀所在的菩提树下与佛陀对决:“执弓持五箭,男女眷属俱,诣彼吉安林,愿众生不安。”他“见牟尼静默,欲度三有海,左手执强弓,右手弹利箭。而告菩萨言:‘汝刹利速起,死甚可怖畏……’”先是利用长篇言辞威胁,但是佛陀“菩萨心怡然,不疑亦不怖”,然后魔王即放箭,兼进三玉女,菩萨不视箭,亦不顾三女,魔王遂聚集魔军:
……种种各异形,执戟持刀剑,戟树捉金杵,种种战斗具。猪鱼驴马头,驼牛兕虎形,师子龙象首,及余禽兽类。或一身多头,或面各一目,或复众多眼,或大腹长身。或羸瘦无腹,或长脚大膝,或大脚肥,或长牙利爪。或无头目面,或两足多身,或大面傍面,或作灰土色。或似明星光,或身放烟火,或象耳负山,或被发裸身……如是诸恶类,围绕菩提树,或欲擘裂身,或复欲吞噉。四面放火然,烟焰盛冲天,狂风四激起,山林普震动。风火烟尘合,黑暗无所见……
这魔军种种恐怖扰乱,以至天神、龙、鬼大众都为佛陀哀悯感伤,“悉来见菩萨,端坐不倾动。无量魔围绕,恶声动天地。菩萨安靖默,光颜无异相,犹如师子王,处于群兽中。皆叹呜呼呼,奇特未曾有”。这却又让“众魔益忿恚,倍增战斗力”,但是他们却“抱石不能举,举者不能下,飞矛戟利矟,凝虚而不下。雷震雨大雹,化成五色花,恶龙蛇噀毒,化成香风气。诸种种形类,欲害菩萨者,不能令倾动,随事还自伤”。接着,魔王姐妹弥伽迦利“手执髑髅器,在于菩萨前,作种种异仪,淫惑乱菩萨。如是等魔众,种种丑类身,作种种恶声,欲恐怖菩萨。不能动一毛,诸魔悉忧慼”。最后魔王阻拦佛陀成道的计谋终于破产了:“菩萨正思惟,精进、勤方便,净智慧光明,慈悲于一切。此四妙功德,无能中断截。”魔王则“惭愧离慢,复道还天上。魔众悉忧慼,崩溃失威武,斗战诸器仗,纵横弃林野,如人杀怨主,怨党悉摧碎”。这样,佛陀意志坚定不移,破除魔王的一次次强势攻击,结果“众魔既退散,菩萨心虚静,日光倍增明,尘雾悉除灭。月明众星朗,无复诸暗障,空中雨天花,以供养菩萨”。这样,一场场面波澜壮阔的“降魔”斗争,也是情节曲折紧凑、生动感人的“试”的故事。
电路说明:太阳能电池板两块串联,每块标准:15cm×6cm、3V、0.2A;Led灯泡有白光、黄光、绿光、蓝光等颜色,最终选用白光(3.0 V~3.2V);旧手机电池电压3.7V;二极管1使用较小的二极管,二极管2(分压用)使用较大的二极管。
毋庸置疑,学生初始学写作文,往往从观察作文入手,就如绘画入门新手一样,得学会观察,苦练素描本领。因而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周围的车水马龙、世事变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学生观察的内容,也是学生感受美的对象。然而,由于学生的时间大多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即使在双休日、节假日,学生的许多时间也是在完成作业中度过,因此学生能观察到的事物有限,观察的时间有限,为此,我们得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观察,去感知生活中的美。
佛传里这破魔一“相”的描写比前面引述宫女诱惑太子一段场面更广阔,描写之细致也变本加厉。前面写宫女诱惑太子一段连用“或”字句加以形容,这一段写魔军情状“或”字句更连用三十几个。如此不厌重复,穷形尽相,写法为此前中国文学作品所未见。前曾指出,饶宗颐有专文讨论韩愈《南山诗》的写法受到这种描写的影响,作为佛教经典影响中国文学的一例。
如果和道教那些“试”的故事相比较,佛传里的佛陀作为接受“试”的主人公显然体现更强烈的主动性。他本是一位生活优裕、人生得意、前途无限的年轻人,却主动选择去出家求道,明知会遭遇难以逆料的艰难困苦,却又去主动迎接挑战,接受试炼。这就凸显出他的意志坚定,人格的伟大不凡,作为求道典范也就更有示范和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标签:佛教经典论文; 故事论文; 民族文化传统论文; 道教经典论文; 文学创作论文; 精神特质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外来文化论文; 南开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