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热点论文,伦理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7)04-0035-06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伦理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研究成果愈加丰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探讨和争论中进一步深入,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学理透视和实证分析,国内外学术交流也更为频繁。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反思这些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1.诚信及信用制度建设问题
诚信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机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操作价值的路径和方法。
学者们普遍认为,诚信是市场经济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信用制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紧密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样,必须遵循复杂的信用原则,并以严格的信用制度作为信用原则和诚信道德的保障条件。有学者从现代博弈论的角度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既有着对诚信的内在需求,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诚信的自动供给机制。也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内生着一种价值悖论,它既是一种信用经济,同时也存在着违背信用的冲动。
对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缺失,学者们普遍认为,既有制度原因,也有非制度原因。而在解决诚信缺失的路径上,更多的学者认为应当着重从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入手。有学者提出,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蕴含着社会信用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需要社会法制系统和社会信用伦理规范的强力支持,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和公民诚信道德的道义精神支持。有学者进一步强调指出,在信用制度建设中,应当建立道德责任法制化的信用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管理职能道德化,实现经济、法律手段调节与伦理道德调节的有机结合。
2.公平及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公平及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在经济伦理学领域中,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
第一,如何正确理解公平、公正、正义等范畴?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学者提出,考察公平更多地应当从一种“人本”的伦理维度出发,因此,公平是对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价值上的肯定。经济学家则更倾向于认为,“公平”或“公正”属于人们的主观偏好和价值判断的范畴。因此,不同的公平观念,可能会受到不同道德标准、价值体系、宗教伦理的影响,公平的标准也会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观念的基本内容。有学者认为,经济伦理领域的公平范畴具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规范的公平原则;二是与效率联系在一起作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目标的公平原则。还有学者对“经济正义”这一概念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解读,指出从形而上的层面看,经济正义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如何不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并实现人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形而下的层面看,经济正义是对经济制度及经济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或者说,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但是,更多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如有学者指出,从公平的角度看,机会均等和一定程度的分配平等,可以构成一种最有效率的公平分配标准。还有学者认为,效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现代经济学、伦理学或一般价值学都无法在搁置公正问题的前提下讨论效率问题。而从我国现实分配政策的角度看,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针对的是长期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应注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3.道德资本问题
道德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道德资本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笔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道德资本”范畴,认为道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资本,是因为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也就是在广义的生产过程中,道德是无处不在并起着独特作用的,经济中充满了“德性”。所谓道德资本,是指道德投入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是能带来利润和效益的道德理念及其行为;它既包括一切有明文规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例,又包括一切无明文规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等。笔者还分析了道德资本的特点,并系统论证了道德资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中发挥作用的实现机制。有学者专门阐述了道德资本对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认为产品的道德含量、品牌的道德价值、决策的伦理理念、营销过程的伦理投入等都将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或道德资本。
对于道德资本这一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一方面,道德在参与经济运行进程时,只是具备资本的某些特点,但不是一种资本实体;另一方面,如果把道德理解成为一种资本,在客观上会引导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道德的功利性工具价值,而不是道德的社会性目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终极意义。事实上,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资本”概念。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如果对资本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物质资本概念,那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一系列概念都不能成立。因此,“道德资本”中的“资本”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已经并且应该扩大了的新的“资本”概念。
4.企业伦理及其建设问题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20世纪70年代,现代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形成之初,关注的焦点问题即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中国,企业伦理问题也始终是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企业伦理建构中的理论问题,我国企业伦理的历史演进、现状、模式以及企业伦理的建设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企业是否是一个伦理实体?企业伦理对企业发展有何作用?有学者提出,企业既是经济实体又是伦理实体,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道德性。企业经济行为与伦理行为、企业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是无法割裂的,而连接企业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是企业对道德的遵循。还有学者认为,企业伦理、企业信用和企业商誉,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对于我国当前企业伦理的现状及其建设机制,学者们认为,在企业伦理文化背景及建设路径方面,企业应当有自身的个性特点。有学者将企业团队分为“老板—宗法型”、“制度—契约型”和“同志—事业型”三类,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团队有着不同的企业伦理文化。还有学者分析了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模式,认为企业伦理模式能够成为企业伦理个性的集中体现,进而成为优秀企业无法复制的文化模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还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品牌企业的个案研究,挖掘其企业伦理内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伦理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对于我国知名企业海尔集团,有学者指出,海尔高速成长的力量源泉在于其包括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在内的质量与品牌文化战略。还有学者认为,海尔成功的关键是其“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将诚信视为企业生命的战略思想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
5.产权伦理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产权制度的改革,产权伦理成为国内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学家们大多认为,产权制度是各种社会制度中最基本的制度。有学者提出,产权制度缺陷必然会引致道德秩序上的混乱,以及经济生活现实与精神伦理间的冲突。有学者提出,基于产权伦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伦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必要构建现代产权伦理学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伦理学学科来加以研究。对此,也有学者明确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无论从道德的起源还是道德的保障方面来说,产权或产权制度都不是道德的基础,只有建构一个好的、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才是让人们遵循道德的根本,而产权制度只是构成这个社会赏罚机制的众多制度之一,在促进和保证企业重信誉方面起些积极作用。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些问题已经明显制约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在此,笔者无意于贬损任何同行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只是希望提出问题并与学者们共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学科交叉明显不足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经济学家(即便是一些已经对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的经济学家)很少参加伦理学界主办的经济伦理学研讨会,而在经济学界对经济伦理问题进行探讨的学术会议上,也很难见到伦理学家的身影。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正是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分离”。
从学科上划分,经济伦理学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应当说,对经济伦理学之学科交叉性的判断已成为学界不争的基本共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理应打破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学科界限。阿马蒂亚·森曾经深刻揭示和论证了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经济学的贫困和伦理学的缺陷。我国也有学者明确指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可能引发的后果是,无视道德考量的经济学蜕化为无情的算计学,而只有道义论尺度的伦理学虚脱为某种不切实际的或乌托邦式的道德说教。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应当打破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明确分工”,促进不同领域学者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一种健全的综合立场,真正体现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应当看到,近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一些学者开始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注意到在人才培养和学科梯队的构建上考虑学科交叉的因素;等等。但是,总体上看,迄今为止,在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所谓“健全的经济伦理的综合立场”仍未真正建立。
2.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缺乏应有的包容
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不仅需要建立经济学与伦理学两大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应运用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概括,从而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中,重理论轻实证的倾向比较突出。一些学者采用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的研究,其成果往往被认为没有理论深度而受到轻视或排斥。这种错误倾向导致我国近年来经济伦理学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当然,理论研究对经济伦理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应给予充分的包容,这样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我们不难看到,当前国外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更多采用的恰恰是实证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可以说是当前国外企业伦理研究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研究方法。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3.对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尚显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上,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却明显滞后或不足。正因为如此,尽管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可以说是成果斐然,但其实践应用价值却依然未见明显提高。
中国是一个有着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比较而言,经济伦理视角下的乡村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都相距甚远,以至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乡村成了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被遗忘的角落”。无论是中国传统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问题,还是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民工工资、农民社会保障、民工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都未能在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问题的研究甚至还是一片空白。
此外,对于下岗失业、教育收费、医疗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已成为近年来与我国改革进程相伴随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也鲜有涉及。而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如国企改制中的资产流失和人员安置问题;传媒的虚假信息及对个人隐私的侵犯;高科技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治理商业贿赂中的道德调控机制;等等,尽管个别学者有所思考,但总体上看,还缺乏在学界引起反响的高质量成果。
4.研究成果良莠不齐,创新性成果较为少见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片面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导致学术研究上的浮躁之风日盛,重量而轻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中,这一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研究者在未对经典著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文本研究的情况下,仅仅从个别语句进行解读,从而造成十分明显的误读;一些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没有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大量、深入和全方位的社会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度;有些学者在对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时,为了抓时效而未做深入的学理透视,研究成果成了浮于表面夸夸其谈的应景之作;在对国外著作的引进和翻译中,少数译者由于缺乏专业研究背景,一些关键术语和命题处理不当甚至出现明显错误,对读者造成误导,也给整个学术研究带来难以弥补的后果。应当说,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
三 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伦理学的发展态势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在今后几年中,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加强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全面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学科夯实基础的重要条件。今后几年,关于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基本原则、规范以及中西经济伦理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识到,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同时代的紧密结合。因此,学者们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更为注重其时代性。例如,在对经济伦理学基本范畴的研究中,将密切关注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概念和范畴的逻辑推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读,尤其是从经济伦理视角对《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和阐述。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将更为关注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在我国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分析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之间的紧张、冲突与和谐,探寻其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有机融合的可能性及具体路径。在对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中,一方面将对一些著作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论阐发;另一方面将更加密切关注其最新进展,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经济伦理学界的交流,掌握并引进其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为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提供更高更新的学术信息平台。
2.应用研究更加关注热点问题并增强服务功能
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漠视现实、脱离实践的经济伦理学,将永远只是“书斋里的自娱自乐”。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也使得人们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和矛盾。以经济伦理的独特视角去关注现象并解决问题,帮助人们释疑解惑,无疑应当成为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以敏锐的热点捕捉能力或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丰富了我国经济伦理学应用研究的成果。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学者们将会对现实热点问题有更强的关注意识和服务意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将更加注重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注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和描述某一领域伦理道德的“实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应然”,才会是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意义的、能够成为决策参考的意见和建议。也唯有如此,经济伦理学的实践力才能真正得以张扬。
3.体系构建与问题研究同时并进
在我国当前伦理学研究中,“体系构建”与“问题研究”究竟孰重孰轻,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在没有充分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既使得经济伦理研究方法上难以有所突破,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现实经济伦理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现在不宜考虑设计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而应当加强“问题意识”,重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笔者认为,体系构建与问题研究并不矛盾,相反,两者是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构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能够推动问题研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而对经济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既是经济伦理学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也能够更好地充实体系的内容。应当看到,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在构建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总体上说,我国经济伦理学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这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瓶颈”。毋庸置疑,在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缺乏充足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体系提供基础的情况下,必须将“问题研究”作为最紧迫的工作。但是,时至今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既是必要的,亦是可能的。构建体系与研究问题,将是未来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且同时并行的重要方法和内容。
标签:伦理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企业伦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