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德育技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德育论文,幼儿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经验
目前,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已成为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人的情感,人与人的关系、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品德教育的要求,即“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是一致的。
我院在长期坚持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特别是贯彻《规程》以来,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改变以往多凭经验教育的做法,借鉴并运用有关幼儿德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品德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一、运用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培养和发展幼儿道德认话能力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之间为某件事而发生争执,教师们的做法往往是直接表扬或批评,给幼儿讲道理,表面上看似乎解决了矛盾,而实际上并没有使幼儿真正理解或明白是非、对错。往往口服心不服。皮亚杰提出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之间由于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其同伴的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掉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依据这一观点,我们强调在解决幼儿之间的问题时,要注重过程而不只看结果。通过实验表明,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模式能使幼儿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社会概念,从而有效地提高幼儿道德认知水平。
我们着重在大班幼儿的日常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努力创设并抓住能诱发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景引发幼儿发表不同看法,在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时,首先让幼儿有自己感受矛盾、分析争论的过程,并不急于向幼儿陈示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过幼儿的争辩,教师再给予引导概括,从而使幼儿得出正确结论。
根据我院果园成片,各种树木成林等自然条件优越的特点,我们组织幼儿观察工人师傅修剪树枝后,大四班王翠云老师设计了带领幼儿捡树枝的活动。为了发挥男女孩各自的优势及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行为,王老师有意分成男女孩各一组进行比赛,男孩普遍捡的多、快,但只捡大的,不捡小的;女孩细心,大小都捡,但捡的少、慢。这时男孩子出现了看不起女孩的苗头,但女孩又不服气,结果争吵起来,参加争吵辩论的幼儿越来越多。此时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说教批评孩子们不该争吵,而是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幼儿,带着几个女孩喊起了口号:“女孩加油,向男孩学习,捡得又快又多!”男孩子们听了也不甘示弱地喊起来:“男孩加油,向女孩学习,小的也捡!”争吵的孩子逐渐都喊起了口号。有几个女孩子说:“我们不应该吵架,应该互相学习。”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又高了起来,吵架的米娃等男孩子捡了树枝悄悄往女孩的堆儿上堆,一个女孩发现竟难为情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对米娃说:“是我们不对,你们男孩子真好。”米娃说:“是我不对,不该说你们没用。”此时现场呈现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场面。孩子们在矛盾冲突中经过争辩,寻求到正确答案。活动后,老师再总结概括:男女孩各有优势,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帮助。从而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二、通过移情训练、角色扮演,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
1.移情亦称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也就是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或说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能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在日常教养中,我们注意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影响的关系,培养幼儿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幼儿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当王茜因海宁管她而将其头上打起了一个大包并擦破了皮时,孩子们都围了过来,海宁哭得很伤心,老师没有马上严厉批评打人不对,而是运用移情手法随机教育,老师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给她擦眼泪,有的问长问短:“疼吗?”“我给你揉揉!”有的指责王茜打人不对,有的说“老师给她擦点药吧”。老师一边擦药,一边表现出很心疼的样子,引导大家讨论:“海宁挨了打是什么心情?”“头上起了大包有什么感受?”“因为自己的过失给同伴带来的是什么?”等等,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一点也没批评王茜,大家边讨论边表现出对海宁的关心和安慰。这一切感动了一直在旁边的王茜,她先是不服气,后逐渐被大家的举动感染,觉得不好意思,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主动向海宁承认了错误。这样也教育了大家,使幼儿学会体验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效果,逐渐懂得有助于人的事会得到同伴的感激,有损于别人的事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就不要去做。
通过移情法的运用,我们感到移情可以产生内在的自觉性,比以往只停留在外表上的传统教育要有效、深刻的多,因而为品德教育提供了一条新路。
2.在移情训练的同时,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更有效地使幼儿产生移情,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的行动过程,即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其道德规范。
我们针对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实际水平,选择内容包含有帮助、安慰、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情节简单、短小、活泼、对话动作多,适于表演,情景是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以及幼儿熟悉的童话故事等,它们能引起幼儿在感情上的共鸣,孩子们易于接受,愿意表演。
例如:小班情景讲述“小羊过桥”,讲到两只小羊在桥中间发生冲突,老师请幼儿发表“怎么过桥?”的意见,并请幼儿自愿来表演,体会角色的情感,最后做出正确的行为表现,并引导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强化。
大班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老师扮演小姑娘,被冻僵了躺在地上,孩子们被情景所感染,都跑过来叫“小姑娘”,而不是叫老师,纷纷说:“快叫救护车!”“快打的!”还有的学着发气功的样子治病。有的用椅子搭小屋当“医院”,有的当大夫、护士拿药、喂水等等。小姑娘被救活了,可她没有父母,没有家,怎么办呢?孩子们说:“到我家吧,我的压岁钱给她买药买吃的买衣服。”这一切没有人分配角色,而是幼儿情不自禁地充当了各种角色,并按着角色的身份表演得生动形象,似乎不是在表演,而是身临其境。同情、援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通过运用移情、角色扮演等德育技术并配合建立必要的交往规则,例如,“分享规则”,改变“轮流制”,建立“先来后到”制,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的反馈意见表明幼儿园的教育是有效的,孩子们回到家里总是说班上的小朋友怎么好,谁有什么优点,对班上体弱的幼儿怎么照顾等等。看得出孩子们的同伴关系是非常友好的。
幼儿品德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新的时期需要我们用更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对这些幼儿德育技术的运用,无疑对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交往能力,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培养良好情绪情感及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极为有效,为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