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论文

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马 林1李巾英2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哈尔滨 150025) (2 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为翻译并修订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CIUS)中文版,考察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及信效度,选取528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的检验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后的CIUS与原量表一致,包括14个条目,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0,分半信度为0.77,重测信度为0.73。CIUS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 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信度;效度;大学生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过度的、不可控制的使用网络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网络成瘾”概念逐渐被提出。但有研究者提出网络成瘾是一个误导性的术语,人们成瘾的对象不是网络本身,而是特定的网络活动(Van Rooij, Schoenmakers, Van den Eijnden, & Van de Mheen, 2010)。随着网络成瘾研究领域的成熟,应该区分网络媒介与具体应用(聊天、邮件、游戏、社交网络)的区别。现有的一些网络成瘾量表,测量了互联网使用的与心理社会有关的方面而不是网络成瘾的核心特征,如我更愿意在网上结交新朋友(杨晓峰, 郑雪,2008)。此外,人们对网络的整体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网络是进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一个人严重依赖于网络或许只是为了工作,因而区分私人网络使用与工作网络使用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Meerkerk等人提出强迫性网络使用(Compulsive Internet Use,CIU)一词,排除了因工作使用网络的部分,将其定义为个体无法控制上网活动的行为,属于一种功能失调性的强迫行为(Meerkerk, Van den Eijnden, & Garretsen,2006)。

强迫性网络使用强调个体成瘾的对象不是网络本身,而是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有研究者认为涉及网络交互功能的特定应用程序是导致CIU的危险因素。比如,Chou和Hsiao的研究表明对网络交流的愉悦评分是CIU的强大预测因子(Chou & Hsiao,2000)。以往研究表明CIU的形成与游戏以及浏览色情相关内容有关(Meerkerk et al., 2006;Schneider & Jennifer,2000)。网络使用会增加社会联结,但强迫性网络使用与不良的社会联结相联系。已有研究表明强迫性网络使用与抑郁、孤独感、自卑、生活满意度降低以及关系质量下降存在显著相关(Kerkhof, Finkenauer, & Muusses, 2011; Quinones & Kakabadse, 2015;Shanesimpson, Brooks, Obeid, Denton, & Gillespielynch, 2016; Thorsteinsson & Davey, 2014; Yong, Inoue, & Kawakami, 2017)。大学生学习压力小、时间充裕、接触网络便捷等特点使其在学生网民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因此,对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进行早期鉴别,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Meerkerk等人(2009)基于DSM-IV中诊断依赖性与病理性赌博的标准、Grffths提出的行为成瘾标准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核心特征,编制了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CIUS),该量表传达了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典型特征:失去控制,表现在花费比预期更多的时间上网以及减少网络使用的努力失败;精神、行为专注,表现在即使没有在线也反复思考网络内容以及相比其他活动更喜欢上网;戒断反应,表现为无法上网时产生的动乱情绪;通过使用网络来缓解负面情绪;由于网络使用造成与他人的冲突或产生内疚悔恨等自我冲突。Meerkerk最初编制量表的理论和研究目的都是针对单因素结构,因而该量表单因素模型拟合良好。CIUS相比其他网络成瘾量表,其最大的优势也在于单维性,不仅简化了工具的使用,减轻了被试因题目数量过多带来的疲劳效应,更明确了理论框架,将网络成瘾的核心特征与其心理社会因素分割开来,减少后续对网络使用与心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可能会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此外,CIUS排除了工作使用网络的部分,更加针对性地测量私人网络使用,减少对问题网络使用者筛查出现的误差。已有研究将CIUS在阿拉伯、日本、法国群体中进行施测,结果发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Khazaal et al., 2012; Yasser, Anne, Khodor, Daniele, Riaz, & Billieux, 2011; Yong, Inoue, & Kawakami, 2017)。 而国内目前没有引进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工具,本研究征得原作者Meerkerk的同意后引进此量表,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为测量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提供一个标准化工具。

人马座A*(Sagittarius A*,简称Sgr A*)是一个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天文学家正在探测它的边缘。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调查方式分成两种:一是纸笔测验形式,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某市两所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方便选取重测信度检验需要的重复被试,另一种采用线上填写形式,招募大学生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5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为93.62%,其中男生215名,女生313名;所有被试年龄在17~22岁之间。施测两周后,采用线上填写形式选取部分重复被试进行重测,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其中男生36名,女生32名。

2.2 工具

被试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最近一年平均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含手机上网)。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作为金融的主导,好似国民经济的“气”和“血”,如果银行业利润高出其他行业太多,则表现为国民经济“气血旺”和“虚火上升”,导致经济的一种病态发展,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协调运行。而且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银行业与实体行业利润的巨大差异,会使一部分实业企业家不愿再埋头踏踏实实从事实体行业的研发、创新、转型和升级,转行加入金融业的“虚拟化经济循环”中,因为短期看,由此获取的收益远比从事实业容易得多、高得多,而这样一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便难以维持,从而容易吹大经济泡沫。

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CIUS)由Meerkerk等人(2009)编制,包含14个条目,采用0(从不)到4(经常)5点计分,总分的计分方式是将所有的条目分数相加,总分得分范围在0~56分。其内部一致性信度日本版本为0.93,阿拉伯版本为0.78,法国版本为0.91。

采用SPSS 22.0、Amo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各组的问卷得分及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的现状;采用信度分析计算Cronbach’s α系数用以表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量表的重测信度以及效标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条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2.2.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等效电容C由开口间隙的距离、开口的横截面积以及金属环的介电常数决定,等效电感L则主要与金属环的周长与宽度有关。随着开口距离d的增大,等效电容随之减小,同时金属环的长度减小导致等效电感的减小,最终谐振频率随之增加,从而发生蓝移。图6(b)为高频谐振的Q值变化。随着开口距离d的增大,超材料的非辐射损耗随之减小,高频处谐振的Q值也进一步增大,由8.23增加到8.46再增加到10.32。环偶极子超材料的低损耗及高Q值有助于制备高效的超材料功能器件。

2.3 统计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原量表作者同意后进行修订。由3名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翻译和回译工作,在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将原量表中反问形式的条目陈述化,经讨论修改后形成CIUS的中文版,其条目数及计分方法与原问卷一致。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s Revision,CIAS-R)由白羽等人(2005)修订而成,包含19个项目,采用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4点计分,分为强迫性及戒断反应(Sym-C & Sym-W)、耐受性(Sym-T)、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和时间管理问题(RP-TM)四个维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0.83、0.79、0.84。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将CIUS的总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得分前27%者为高分组(≥36),得分后27%者为低分组(≤27),高低两个组进行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条目在高、低组间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采用Pearson相关法计算每个题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各条目的题总相关在0.55~0.83之间,均大于0.3,且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故保留原始量表的所有题目。项目分析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CIUS高低分组的差异t 检验及题总相关系数

注:p<0.05,p<0.01,p<0.001。

3.2 效度分析

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作为中文版CIUS的效标,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表3),CIUS总分与CIAS-R总分及Sym-C & Sym-W、RP-TM两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1),与Sym-T、RP-IH相关不显著(p >0.05)。

3.2.2 效标效度

表2 CIUS主成分斜交旋转因子矩阵

(续表)

研究对该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对量表的14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的可行性检查, 结果发现问卷的KMO=0.94,Bartlett球形检验χ 2=1985.74(p <0.001),表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Promax斜交旋转,抽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2个,碎石图仅保留了一个因子,特征值为7.20,方差解释量为51.45%(另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24,方差解释量为8.84%),14个项目的载荷介于0.54~0.84之间(见表2)。

3.2.1 结构效度

表3 中文版CIUS与CIAS-R及其各维度的相关

3.3 信度分析

将正式施测的量表得分与2周后重新施测的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3。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7。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第二步,采用SPSS22.0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选取11个指标作为植被生态重建效果评价因子,通过分析→降维→因子分析,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确定参评样方植被指标主成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以各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选择关键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由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函数。最后,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得出各样方植被重建效果综合分值和排序,这样就达到了对12个样方的植被生态重建效果分级定量综合评价目的。

2.2.1 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

3.4 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的现状分析

按性别分组对CIUS、CIAS-R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表4),男女大学生在CIUS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 =4.80,p <0.05),表明男女大学生CIUS上的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在CIAS-R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 =1.52,p >0.05), 表明男女大学生在网络成瘾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按照被试每天的上网时间,将≥4小时的被试分为高分组,<4小时的被试分为低分组,对两个组别在CIUS、CIAS-R上的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高低分组在CIUS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 =2.61,p >0.05),而在CIAS-R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 =4.99,p <0.05),表明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的长短关系紧密,而强迫性网络使用与上网时间的长短无显著关联。

表4 大学生在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及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上的得分情况

4 讨 论

本研究对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翻译及其信效度检验。项目分析结果显示,CIUS的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相关在0.55~0.83之间,且均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表明量表各项目的鉴别力良好。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IUS中文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分半信度为0.77,重测信度为0.73,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作为效标工具,结果发现强迫性网络使用与强迫性及戒断反应和时间管理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CIUS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而CIUS与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的相关不显著,这与Meerkerk等人(2009)的研究一致。CIUS相比网络成瘾量表,其优点在于CIUS的单维性,其他网络成瘾工具大部分为多维建构,虽然这些维度之间高度相关,但诸如孤独、抑郁、破坏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前因或后果变量,而不是其核心特征。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一维化不仅简化了使用,还是理论框架更加明确,将网络成瘾的核心特征与其心理社会因素分割开来。

研究还对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程度显著高于女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Guertler et al., 2014; Van den Eijnden, Spijkerman, Vermulst, Van Rooij, & Engels, 2011)。Hamburger和Ben-Artzi(2000)的研究发现男生相较女生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外向性以及寻求新异性,男生对娱乐性服务网站(如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的过多使用是因为他们对刺激和唤醒的更大需求。而已有研究证明CIU的形成与网络游戏、聊天室、传递邮件等网络功能存在显著相关(Dhir, Chen, & Nieminen, 2016; Van Rooij et al., 2010)。这也提示我们在干预大学生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工作上,要重视男生群体对于网络功能的选择,引导其合理均匀地使用网络程序,避免对某一娱乐性功能的强迫性使用。

此外,依据量表的原作者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上网时间长短与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迫性网络使用与上网时间的长短无显著关联,证明CIU不仅仅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中,与Guertler等人(2014)的研究一致。这也同样验证了量表编制的最初目的,强迫性网络使用仅是包含私人使用网络的部分,而排除了工作网络使用。Finkenauer等人(2012)的研究表明自闭症个体与正常个体相比没有更高的网络使用频率,但是更倾向于强迫性网络使用。计算机产生的交互功能可以更多吸引自闭症个体,因为他们可以在减少视觉和听觉线索的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与他人互动。由于电子屏媒体对自闭症个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容易强迫性网络使用。这从另一方面提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上网时间的长短、频率来诊断强迫性网络使用。而是综合考虑CIU的几项核心特征,如有无利用网络逃避消极情绪、有无导致内疚悔恨的自我冲突等。

参考文献

白羽, 樊富珉 (2005). 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4), 99-104.

杨晓峰, 郑雪 (2008).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6 (5), 65-72.

Chou, C., & Hsiao, M. C.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 35 (1), 65-80.

Dhir, A., Chen, S., & Nieminen, M. (2016).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34 (2), 197-214.

Finkenauer, C., Pollmann, M. M. H., Begeer S, & Kerkhof, P. (2012). Brief report: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autistic traits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2 (10), 2252-2256.

Guertler, D., Broda, A., Bischof, A., Kastirke, N., Meerkerk, G. J., John, U.,... Rumpf, H. J.(2014).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7 (1), 46-51.

Guertler, D., Rumpf, H. J., Bischof, A., Kastirke, N., Petersen, K, U., John, U.,... Meyer, C. (2014). Assessment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by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A sample of problematic and pathological gamblers. European Addiction Research, 20 (2), 75-81.

Hamburger, Y. A., & Ben-Artzi, E.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4), 441-449.

Kerkhof, P., Finkenauer, C., & Muusses, L. D. (2011). Relational consequences of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newlywed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7 (2), 147-173.

Khazaal, Y., Chatton, A., Horn, A., Achab, S., Thorens, G., Zullino, D.,... Billieux, J. (2012). French validation of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CIUS). Psychiatric Quarterly, 83 (4), 397-405.

Meerkerk, G. J., Van den Eijnden, R. J. J. M., & Garretsen, H. F. L. (2006). Predicting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it’s all about sex!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9 (1), 95-103.

Meerkerk, G. J., Van den Eijnden, R. J. J. M., Vermulst A A, & Garretsen, H. F. L. (2009).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CIUS): Som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 Society, 12 (1), 1-6.

Quinones, C., & Kakabadse, N. K. (2015).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The role of preference for virtual interactions and employment status in British and north-American sampl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4 (4), 289-298.

Schneider, & Jennifer, P. (2000). Effects of cybersex addiction on the family: Results of a survey.Sexual Addiction and Compulsivity, 7 (1), 31-58.

Shanesimpson, C., Brooks, P. J., Obeid, R., Denton, E., & Gillespielynch, K. (2016).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nd the autism spectrum.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3 , 152-165.

Thorsteinsson, E. B., & Davey, L. (2014). Adolescents’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nd Dep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pen Journal of Depression, 3 (1), 13-17.

Van den Eijnden, R. J. J. M., Spijkerman, R., Vermulst, A. A., Van Rooij, T. J., & Engels, R. C. M. E. (2010).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Bidirectional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8 (1), 77-89.

Van Rooij, A. J., Schoenmakers, T. M., Van den Eijnden, R. J. J. M., & Van de Mheen, D. (2010).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The role of online gaming and other Internet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7 (1), 51-57.

Yasser, K., Anne, C., Khodor, A., Daniele, Z., Riaz, K., & Billieux, J. (2011). Arabic validation of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CIUS).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Prevention & Policy, 6 (1), 32-37.

Yong, R. K. F., Inoue, A., & Kawakami, N. (2017). The validity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CIUS). BioMed Central Psychiatry, 17 (1), 201-21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of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A Lin1; LI Jinying2

(1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China ) (2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China )

Abstract

To translate and revis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CIUS), and examine its applicabilit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e selects 528 subjects for project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inspection of criterion and correlation validity adopts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Th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scale, including 14 items. The Cronbach’s α was 0.90, th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of split-half was 0.77 and the test-retest stability coefficient was 0.73.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IUS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t can be used as a measuring tool for college students’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2014年,湖南水利将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继续在水利发展的欢腾盛世下锐意进取,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强基础、抓管理、争项目、提质量,大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加快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促进水利科学发展,服务四化两型建设。以更饱满的激情、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为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湖南的加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情况,通过简便血糖仪或抽血检测血生化测定患者血糖值,患者血糖评判标准[3]:空腹血糖测定值3.9~6.1 mmol/L为正常范围之内,餐后或过2 h测定值<7.8 mmol/L为正常范围之內。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情况。

Key words :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reliability; validity; college students

分类号 B841.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6.005

基金项目: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度学生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HSDSZ2018001)。

通讯作者: 马林, E-mail: malin19780202@sina.com

标签:;  ;  ;  ;  ;  ;  

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