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西工大启迪中学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209-01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某老师执教的四言诗《龟虽寿》。课上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读写结合、思议结合,并紧扣课标、考点,有的放矢。但有一个环节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就是孩子的朗读能力。
从学习目标开始,但凡齐读,那声音就像机关枪,子弹一梭接一梭,仿佛身边聚满了敌人,不频频射击,就觉得毫无安全感似的。笔者坐在后面,极不舒服,不仅声音异常刺耳,而且同一个腔调,同一层高度,劈哩啪啦,犹如赶场子。
叶圣陶曾说:“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糊里糊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语文要“吟哦讽诵”,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吟哦讽诵”是中华文化一种传统艺术,它凸显了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和情韵美。从声韵学的原理和语感的生成机制上看,“吟哦讽诵”需要经过断字发声、揣摩语气、调整语调等环节才能有效进行;需要经过辞气的觉知与把握、声情的承传与演吟才能实际完成。也就是说,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只有这样才能沉浸其中,读得抑扬顿挫,才能读出文章原有的韵味。
首先,读出节奏。“吟哦讽诵”时教者要适时引导孩子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字词或句子声音适度抬高、拉长,即音长的要显扬,音高的要上足,彰显浓厚的情感,切忌字字争诵,确保抑扬顿挫。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最好读出轻快的节奏: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较少,且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曹操的《龟虽寿》,刚开始不妨舒缓些,但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就高昂,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挡,极力抒发作者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古诗词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晨兴/理/荒秽”(《归园田居》其三),“夕露/沾/我衣”(同上),这主要是因为中间的这个词是动词,与后面的构成了动宾结构。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和“四、三”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同上);“水面初平/云脚低”(同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他们的区别在于意思的连贯性和成语的连读上。“水面初平”是主谓结构。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其次,读出语气。“吟哦讽诵”不能总是一个腔调,要轻重缓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比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作者在万籁俱寂的夜间,听到白天浑然一片的泉鸣,分辨出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这些泉声汇聚起来,就像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作者从这种乐声中领悟到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的规律,无疑我们要吸足气,读出兴奋、喜悦之情。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看看花,闻闻香,品品味,如诗如画,似梦似镜,我们就要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起来使人浮想联翩、如痴如醉。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语速的快慢可根据诗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或情节发展灵活处理。一般情绪欢快、情节紧张时快,情绪悲伤、情节舒缓时慢。例如,杜牧的《江南春》、朱熹的《春日》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语速可稍快些;陆游的《示儿》表达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情绪悲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抒发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诵读语速可稍缓。
再者,读出情感。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吟哦讽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如果学生没有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驱动,仅靠朗读技巧无异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正所谓“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互一致时,才能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大凡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言辞的音节短长,声调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为一体。适切的“吟哦讽诵”,就能激起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共鸣,进而沿着他的心路历程一直走下去,直至与其思想合二为一,真切地感受到他丰富而饱满的情感,以及内心深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论文作者:李春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节奏论文; 语速论文; 读得论文; 情感论文; 音节论文; 作者论文; 情绪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