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产业的内涵,目前国际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基于多数国家的定量指标统计和我国文化发展实际,本课题研究的文化产业,是指专门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主要包括:报刊杂志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竞技体育和教育培训业等。就这一范围,本课题组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调查,提出如下报告。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个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也是逐步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过程。1985年我国正式把文化艺术列入第三产业行列,确认了文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只有形成一种产业,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只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甚至是支柱性的产业。
(2)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文化产业,就是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九十年代以来,经济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因素大量地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文化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文化因素对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起着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也要求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实力为支撑。
(3)全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急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人们的文化需求就会迅速增长。199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1445美元, 全社会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旺盛。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众文化消费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趋势。但现阶段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生产大量健康优质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
(4)国际国内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电影、电视、广播、出版、报纸、娱乐等走向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许多大型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1997年美国十大出版集团中排名第一位的汤逊国际集团,营业额达到33.35亿美元,排名第十位的Houghton—Mifflin也有6.7亿美元。 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是集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子商务等多种媒体的文化企业集团,1999年总营业额达到164 亿美元。近年来,国内也相继成立了多个影视、报业、演出等文化产业集团,如广州日报、文汇一新民等报业集团,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先行了一步。面对将来必然出现的“大鱼吃小鱼”的竞争局面,发展壮大我省的文化产业已经迫在眉睫。
2.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
(1)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把第三产业作为优先发展和扶持的重点。文化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来,我省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业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利水平已明显优于一些传统支柱产业,逐步上升为我省经济的重要产业门类,已经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必将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化进程, 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文化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目前,我省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城市规划、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城市设施、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3)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省文化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据统计,1999年文化产业总产值614.61亿元, 增加值215.81亿元,占GDP4%。但和上海、广州相比,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还比较低,文化产品的规模、档次、结构和效益远没有达到市场所需要的程度。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文化发展只有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才能不断提高我省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张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为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浙江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1)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省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1999年,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总收入477.4亿元,增长1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48元,收入绝对额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3位。在宏观经济日益趋好的情况下,浙江经济增长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有效地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人文资源优势。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享誉海内外。浙江历史上人才辈出,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化名人数以千计,许多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和学者,出自浙江或在浙江有过重要活动,为我省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建国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有170余人,占了近五分之一。 浙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1200多处。有5 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351 个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地缘人缘优势。我省位居沿海开放地区, 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交通便利,商贸活跃,与海外交往频繁,对外文化交流比较广泛,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浙江人长期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勤耕苦读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浙江人聪明勤劳,善于经营,具有优良的工商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涌现出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加上我省民间资金比较充裕,社会力量对兴办文化产业的热情比较高,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4)文化品牌优势。我省历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传统,陶瓷、 丝绸、石雕、木雕、刺绣、宝剑、湖笔、书画、古玩等一大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这些产品产业化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牌优势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声誉,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传统文化名品,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我省除拥有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浙江艺术学校等著名文化机构外,近年还涌现出越剧小百花、浙版图书等一批新兴的文化品牌,为创建文化名牌,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4.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意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 计划经济思想一直主导文化行业的发展。一些文化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只有形成一种产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道理。由于理论研究不充分,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是很清楚,许多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不到有效指导。一些文化创作生产单位和个人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中,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往往对经济效益关注不足,不能创造理 想的经济效益,严重滞缓了文化成为产业并进入市场的步伐。
(2)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多年, 某些环节也取得了进展,但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特别是计划经济的巨大惯性,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仍比较明显,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体制等其它领域的改革,我省文化体制的改革相对缓慢。在文化艺术领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80年代初已经开始,但艺术表演团体总量过多、布局过散、结构过老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不能适应文化经营机制的转换,相当一部分文化单位陷入困境。书法美术等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产品优势的机制尚未形成。广电、出版、报业等新闻传媒得益于国家垄断性保护政策,发展迅速,但随着国内和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优胜劣汰势不可挡,新闻出版业中一些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已经比较突出。
(3)产业规模不大。规模化、 集团化经营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就全国来看,我省的某些产业门类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特别广播电视业、出版业、报业、文化娱乐业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位次,但与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相比,总量和规模已显差距。
(4)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我省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发展的要求,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新闻、出版、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我省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适应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体制创新,加快形成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文化传媒、演出娱乐、旅游观光、工艺美术等行业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以若干文化产业集团为龙头、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为联结的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与我省高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技术基础;形成以浙江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文化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长,争取达到6%。
(2)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努力改善消费结构,力争城镇居民教育和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农村居民达到15%。人均购书、旅游、娱乐、体育健身等文化消费支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群初步形成。全省拥有利润超过1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5—8家,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达到20家。
(4)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些主导产业在全国有竞争优势。在优化报业、出版业、广播电视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形成以音像出版、电子光盘、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竞技体育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群体。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由产业扩张向产业升级转变,提高竞争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
(5)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形成以杭州、宁波、 温州为中心的城市文化产业群体。形成若干个多功能、多样化的文化服务系统。加快城市文化产业的延伸,逐步建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全省广大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
(6)文化产品档次进一步提升, 一些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图书、音像制品、美术作品、戏剧演出等在全国市场所占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我省要成为全国主要电子光盘生产基地之一,并逐步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品,在保持特色和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加快形成出口优势。
(7)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 进一步提高文化娱乐和体育市场档次,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把我省建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场所和体育赛区。
3.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握的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品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虽然具有物质产品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放在首位,对于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市场需求。大部分精神产品都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文化市场,它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价格、成本、收益等经济因素,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重视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我们要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正确引导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既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相适应,又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相协调。
(2)调整结构,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现有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部门占有、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人才、资金、物资、品牌分解、闲置,得不到合理使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和措施,对我省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其合理重组和优化。要打破传统的产业生产、管理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实现科学的资源配置。
(3)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我省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产业潜在优势的挖掘,特别是对一些有特色和影响的文化资源,如名城、名镇、名园、名品,有重点地加以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要主动顺应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把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开发文化产品的新门类、新产品、新品种。积极引进先进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我省文化产业在新一轮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较强的优势。
(4)区别不同性质,加强分类指导。 文化产业经营性和公益性并存,既要考虑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利益,又要兼顾文化的社会效益。在文化产品生产上,要区分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政策指导。对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构成市场需求,如通俗性、普及性的有益出版物和体育比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电视、戏剧等文化产品应采取开放态度,鼓励其发展。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现时还难以形成市场需求的文化门类和文化产品,如代表国家和本地区文化形象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保护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既要不断深化改革,又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对有市场需求但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文化产品,如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以及格调低下的出版物,包括一些计算机软件,则要坚决制止和依法打击。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支柱产业
文化支柱产业是指文化产业中具有大规模文化生产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的部分,它对整个文化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经验,结合浙江文化发展实际,应该重点培育和发展以下文化支柱产业:
(1)大众传媒业。传媒业是我省基础最好、 实力最强的产业门类之一,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印刷、音像等行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1999年,全省广播电视经营收入20亿元,报纸销售收入16.56 亿元,出版系统销售收入34.5亿元,产业化经营已具相当规模。要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调整经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产业规模,实现资产大规模整合,逐步发展成为多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2)旅游观光业。我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1999年, 旅游总收入已达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现代科技、高档次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健全网络,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外市场为重点,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大力延伸旅游业对消费市场的带动效应。
(3)演出娱乐业。我省现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82家, 民间职业剧团400多家,艺术表演场所98个,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经营户4万多家,演出业市场化起步较早,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根据我省剧团特别是民间职业剧团数量多、机制灵活、演出业资源充足的特点,积极发挥名剧、名人、名团的品牌效应,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演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我省文化娱乐市场发育较早,分布较广,娱乐市场主体多元化,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要依托民间资本优势,下大力气改变目前娱乐市场“散、乱、小”的状况,进一步开发新的娱乐项目,实现娱乐产业升级,促进我省娱乐业朝着健康规范、规模化、综合性、高档次方向发展。
(4)工艺美术业。工艺美术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 广告装潢、服装艺术等。这些美术门类在我省已有一定发展基础。要重点抓好金石、书画、雕刻、丝绸及传统工艺产品市场的开拓,使杭州成为我国金石书画中心和艺术品拍卖重点市场。不断开发工艺美术的新门类,宁波、温州要努力成为全国服装服饰艺术设计和技术开发中心。加快形成富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工艺美术产品系列,扩大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工艺美术商品化的进程,促使其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5)会议展览业。会议展览经济和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一起, 被称之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有关方面测算,会展的经济带动效益可达1∶7,会议展馆每增加1元营业额, 就能使周边地区产生7元的经济效益。当前, 我省加快发展会展业的条件和基础都已成熟,据统计,1999年,全省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博览会、交易会达70余次,成交额共计达200多亿元。 要大力引导会展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机遇,按经济全球化的思路来组织展会,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举办国际性展会。要努力搞好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发挥现有会展场馆功能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建立全球闻名的名牌博览会,强化城市的名牌效应。通过发展会展业,促使杭州等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会展基地。
2.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
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领导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要认真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合理配置各种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积极性,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3.组建文化产业集团
2000年底完成浙江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的组建和广播电视集团的可行性论证。今后五年,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观光、演出娱乐、工艺美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传媒业、旅游业、演出业、会展业和工艺美术业等文化产业集团,在建立和完善演出市场、娱乐市场、旅游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和艺术品拍卖市场等专业文化市场的基础上,组建若干个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培育2—3家上市公司。
4.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坚决打击盗版等文化侵权行为和非法出版活动,加强对国外影视产品和网上信息的管理,把好文化产品的引进关。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国际化趋势,尽快研究制定我省文化产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对策措施, 开拓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不断加强对外经营性文化交流和服务,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推动一批优秀的艺术品、书籍、音像制品及演出、旅游团体进入国际市场。对民族文化产业,特别是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植,确保他们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免遭国外强势企业的冲击。
5.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抓紧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充分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积极引进外资、调动民资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机制。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引导,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积极组建股份制文化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对文化产业的赞助和投资;开发利用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重视发挥文化名人效应,建立文化产业资产评估体系。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地介入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可以采取直接投入和筹集各类资金的办法,举办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经济活动;实施文化企业税收扶持政策,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6.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要抓住人才这一核心环节,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要努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来我省创业。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技术人才设立奖励基金。研究制定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
7.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在文化领域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加快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我省舞台电子技术、广播电视科研、电子光盘生产等文化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尽快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强化科技创新,在培育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技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