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要科学的进行有效的技术运用,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能力,随着技术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率备受关注,因此,下面将结合有效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几点具体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技术 应用
1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就目前的经验来看,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相对最为高效的方法即为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水土的稳固性,不仅切实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还能够聚合资源,在保证效益的同时为提升水电工程的质量与效率,最大程度上节约人力成本、经济成本。
1.1 减少灾害的产生
生态修复作业,是保证水利工程不影响自然生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完成生态修复作业后,能够恢复在工程前当地植物的土壤固定能力,一旦土壤得到了固定就能充分保证蓄水能力,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只有保证土壤的水分,才能保持正常的自然水循环,提升治理成效。
1.2 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率的综合性提高
所谓水利水电工程,是将自然界中原本的水循环系统加以人工后天的改造,然而受限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技术以及方法仍然不够完善,所以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或多或少的水土流失的负面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此同时,由于水土流失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引发山体滑坡等,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开展一定的生态修复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落实了我国可持续户发展的重要要求与目标。
2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
有效的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落实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为了进一步分析其技术的应用,要提高工作认识,要积极进行有效技术实践,以此才能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具体分析如下:
2.1 保护表层种植土,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针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即为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以及种类,都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会因为“三通一平”的工程,开挖弃渣堆,使得土地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后期生他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填埋的废渣等结构挖出,再进行一定的施肥处理避免种植植被后,却无法确保植被吸收水分、养分。所以,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也是其重要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
2.2 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加大技术应用力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区域的水域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落实好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后续的生态修复作业的时候,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原则,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是经过测算以及规划的区域,需要明确禁止开发水利水电工程,避免更大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监管监督职能,在进行工程的时候减少人为的破坏以及对工程的负面影响,保证生态建设。要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职能作用,改善包括山区、河流等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的区域,落实好生态修复的相关要求。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落实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当地单位的协助与支持,要积极吸引市场资本入驻,共同为当地的生态系统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好监测的体系。首先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明确其水利水电工程的重点施工区域,并为后续检测站的规划,奠定好扎实的基础。针对已有的管理办法与监测体系做出分析与考评,筛选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以求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保障并规范水土工作的修复体系。
2.3 制定修复计划,科学运用技术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与各区域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域进行划定。针对于水土流失种类不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具体治理工作中,要科学的引入技术手段,可以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量,更好的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势,可以通过将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实现不同的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以便于最大限度的获得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自我修复中,其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实现,因此要想将生态自我修复进行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生态自我修复内在潜能和期限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制定具体的策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多种人工手段,进一步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整体效果。因此在生态自我修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落实好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并对生态自我修复与人为手段辅助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
2.4 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要重视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通过监测体系的进一步构建,能够更好地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化开展。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要重视做好区域主干河流的水土检测工作,要以监测站、点为主,积极构建完善的检测分布体系,从而才能深入工作实际,结合基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实践,进一步确保监测网络的完善。为了深入开展辖区水土保持工作,要以有效的防治监测平台体系为研究,积极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并结合有效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的监测体系应该包括水土环境质量,要结合相关的环境背景,对植物进行统计,明确区域性温度、降水等等多元化因素,以此才能制定完善的多元化体系,确保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分布质量。早有效的技术分析过程,要重视建立技术规范管理机制,要明确责任,实施奖罚制度,若工程开展过程出现因责任问题导致的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必然要实施严惩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要重视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不仅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有效的研究相关技术过程,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从而才能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为生态建设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
[2]廖承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7):136-137.
[3]谭经平.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技风,2016(22):121.
论文作者:杨广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2
标签:生态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技术论文; 工作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体系论文; 水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