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板书该凸显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板书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媒体,以较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英语语言知识。即便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强劲冲击下,板书依然以其简便、直观的示范价值为很多教师所青睐。然而,板书因受其平面的局限,只能凸显教学过程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那么,板书究竟该凸显什么?这必然因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而异。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板书所要凸显的内容也必然有别于其他课型,它所凸显的内容理应顺应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所特定的目标指向。那么,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板书究竟应该凸显什么?本文通过两则比较有代表性的板书设计的比较,来阐述笔者对语篇教学板书设计的初步思考。
一、案例呈现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6B Unit1 "Who's younger"A板块语篇主要以主人公Su Hai在公园里散步时遇见同学Ben及其表弟Jack为背景展开。语篇在内容上以“Who's younger?”为话题侧重两组角色的对比,即:1.Who's younger,Su Hai or Su Yang?2.Who's younger,Jack or Jimmy?语篇中出现的“形容词的比较级”是学生理解语篇的难点,也是下一课时需要重点突破的语言项目,两位教师分别设计板书如下:
【板书1】
执教老师首先通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学习语篇中的新词和语言项目“形容词的比较级”,并板书相关语言结构,如图1右侧所示;随着语篇学习活动的展开,执教老师板书语篇中的新词,如图1左侧所示,整个板书如图1所示。
图1
【板书2】
教师在揭示、板书单元话题时,在板书上突出话题中的关键词“Who”,以此引导学生将视点聚焦于语篇中的人物,并通过初步阅读了解语篇中的人物关系,即:Ben and Su Hai are classmates.Ben and Jack are cousins.Su Hai and Su Yang are twin sisters.Jack and Jimmy are brothers.之后,围绕话题形成两组比较:1.Who is younger,Su Hai or Su yang?2.Who's younger,Jack or Jimmy?如图2所示:
图2
然后,围绕话题所提出的问题“Who's younger”,通过对语篇的系列学习活动逐步获取上述两组比较对象的具体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对板书信息的观察、分析与比较分别得出结论,且:1.Su Yang is younger than Su Hai.2.Jimmy is younger than Jack.并在板书“Su Yang”和“Jimmy”处打钩,以突出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将上图2的板书内容扩展如下图3所示:
图3
二、案例分析
根据同样的教学内容,两则板书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内容,体现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也生成了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
【板书1】
分为两个部分,左边部分主要罗列了语篇中所出现的新词,右边部分则呈现了语篇中出现的新的语言项目“形容词的比较级”。从整体上来说,板书凸显了语篇中的新词和语言项目。如果单纯看板书内容,很难确认这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指向。从板书右边部分来判断,教学内容应该是本单元“B/C”板块中的重点语言项目“形容词的比较级”;从板书的左侧内容来看,教学内容似乎涉及到了本单元“A”板块的对话语篇。但是,对于这一对话语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发展过程,板书没有呈现出任何与之相关的线索与内容,对于语篇话题所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此外,板书也没体现出对语篇中难点的关注。因此,从这一板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老师较为侧重于语篇中的新词和语言项目,对于语篇的主题、语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以及事态的发展过程没有相关体现,整个板书成了相关词汇与语言项目的“集合”,没有把语篇中两组比较作为主线对单元话题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必要的应答,从而突出语篇话题。此外,由于语篇中人物的缺失,语篇中诸多信息没有能够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没有引导学生在语篇学习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凸显对语言项目“比较级”的初步理解。类似忽略语篇话题、语篇思路和语言难点的板书设计在当前语篇教学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板书设计将教学目标偏向于语篇中的新词、句和语法项目,忽略了主题的凸显、思路的梳理以及难点的突破,致使语篇学习活动目标指向发生了偏移或变得模糊不清,这是当前语篇教学效果尚处于低效状态的原因之一。
【板书2】
同样分两部分,左边较小部分逐步呈现了语篇中所出现的新词;右边较大部分围绕语篇话题逐步呈现了语篇中所涵盖的具体信息,将学习目标明确指向了语篇。板书首先聚焦于语篇话题所提出的问题,使话题得到了强化,也凸显了问题中的关键词“Who?”,使语篇教学活动紧扣话题开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语篇,顺利抓住语篇中的人物,即:Ben,Su Hai,Su Yang,Jack and Jimmy;人物在板书中的凸显,将学生的视角进一步聚焦于这些人物;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语篇中的人物关系及具体信息逐渐有条不紊地通过板书得以呈现。板书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勾勒出了语篇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并将有关这些人物的信息镶嵌其中,使语篇内容从轮廓到细节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话题→人物→人物关系→细节信息→信息比较→得出结论→点题,以较为直观、有序的方式理清了整个语篇的脉络,使学生能在整体上获取语篇信息,并在理清语篇思路的过程中理解语言难点“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基本语言意义。如根据图3提示:Jimmy is 5 years old.Jack is 6 years old.可以得出结论:Jimmy is one year younger than Jack.板书通过凸显单元话题、语篇思路和语言难点,促进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三、问题思考
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板书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1.板书要凸显话题
小学英语语篇形式比较多样,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围绕某一话题展开;无论语篇是长或短,它也必然围绕某一单元话题表达相关信息,林林总总的信息一般都围绕相关话题展开。因此,语篇中诸多信息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些关联的结合点就是话题,话题如同一个圆的圆心一样,始终牵着语篇本身以及和语篇相关的内容。因此,在语篇教学活动中,板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媒体,要以其直观的优势凸显话题,使整个语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篇展开,将整个语篇教学活动构成一个以话题为圆心的圆,逐渐形成完整的语篇教学结构,并将视线逐步伸向与语篇主题相关的语言文化的旷野与天空,逐步追寻语篇教学的“枝叶茂盛”和“果实满枝”,诠释出声色兼美的语篇教学风味。
2.板书要凸显思路
一般而言,语篇都围绕某个话题,包含诸多信息,一些零碎的局部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孩子们对语篇在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思路很关键,思路不清的语篇教学活动必然会给孩子们留下“模模糊糊一大堆”的印象,这对孩子们初步的英语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而清晰的思路就如同串起一大串西瓜的藤,使语篇中诸多零碎的信息因此变得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个整体。板书作为一种常态课堂教学条件下的教学媒体,因其相对固定、直观、易操作等优点,随着语篇教学活动的逐渐展开,能根据需求逐渐将体现语篇教学思路的一个个拐点呈现出来,并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保持其相对的稳定,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正、增补和变动。假如说电教媒体能以其不断变化的画面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生动的学习素材,直观的情境和多样化的操练活动平台,那么板书则更能突出其整体性。此外,相较于电教媒体中页面不断变化的流动性,板书以其相对的稳定性更能承担起凸显语篇教学思路的重任。因此,在语篇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要充分运用板书将体现语篇思路的一个个拐点或关键点呈现在黑板上,帮助孩子们抓住语篇主线、理清语篇思路,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悟。
3.板书要凸显难点
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若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在享用佳肴时,你能将15克盐全部吸收。联想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假如把含有盐的水比作语篇,那么盐水中的盐就相当于语篇中新的语言点。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新的语篇,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包含一些语言点,有些语言点容易理解,但有些语言点比较复杂或者抽象,有时会成为学生理解语篇的难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准确性。我们通常把这些影响学生理解语篇的语言点看作是语篇学习的语言难点。对这些语言难点的突破是学生准确理解语篇的关键。在语篇中,语言难点都不是脱离语篇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一般都如同盐水中的盐一样,融于语篇之中。因此,脱离语篇的语言难点学习必然会因为其语境的缺乏或不到位而处于较为低效的层面。相反,作为承载着语言难点的语篇,它为语言难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大语境,它能比较清楚地凸显语言难点在文中所体现的语言意义。既然语篇的整体思路一般通过板书来呈现,那么板书在呈现语篇思路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凸显一些语言难点,使这些语言难点伴随着语篇思路的不断呈现和语篇学习活动的逐渐展开凸显其特定的语言意义,并通过教师在板书上适时、随时、直观的解析和引导,加深学生对这些语言难点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更为准确地理解语篇所承载的信息,从而提升语篇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