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何正平

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何正平

何正平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人民医院 744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0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3前列腺增生患者,其中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前列腺癌患者设为实验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研究两组患者[胆碱(choline)+肌酸(creatine)/柠檬酸盐(citrate)比值,CC/C]比值差异,计算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实验组CC/C的比值为(2.13±0.68),对照组患者的CC/C比值为(0.71±0.37),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5.2%和86.4%。两组检查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有利于前列腺癌的及时确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癌;临床效果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人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常见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有遗传型前列腺癌的成员患病的相对危险度和绝对危险度是普通人的5—6倍,此外,前列腺癌患的发病也与饮食习惯有关。磁共振成像也称为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电磁波,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1]。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动物、人体内部结构成像中,因此成为一种医疗检查设备。为了研究该医疗设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此进行了一项医学实践研究,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实验组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范围在58—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1±4.6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5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3±5.16)岁。所有患者都进行穿刺活检,并分别确诊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Verio 3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前列腺常规扫描及磁共振波普分析(MRS)扫描。扫描时间在100—137秒之间,根据患者前列腺病变情况选取扫描区域10—35个。扫描进行时,尽量减少前列腺周围脂肪以及直肠内气体的干扰,波普矩阵区域尽量全部包括于前列腺组织内[2]。计算分析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并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MRS图像分析诊断方法 按照国际惯用的[胆碱(choline)+肌酸(creatine)/柠檬酸盐(citrate)比值,CC/C]作为评判标准,以CC/C比值高于0.99作为诊断值域[3]。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组CC/C的比值为(2.13±0.68),对照组患者的CC/C比值为(0.71±0.37)。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5.2%和86.4%。病理证实对照组患者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实验组为前列腺癌患者。检查数据表明,两组检查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前列腺癌磁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磁共振波普分析(MRS)通过观察体内的代谢物质显示机体病变,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六。发病年龄在55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之后发病率逐渐升高,高峰年龄在60—70岁。该病发病具有很大的遗传因素,使得遗传型前列腺癌家族中的成员有多了几分担忧。此外,在前列腺癌的病发原因中,除了遗传这一重要因素以外,患者的饮食习惯等日常行为也对前列腺癌的引发有一定影响。喜欢久坐和偏爱高脂肪饮食的男性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因此,除了进行药物、手术等常规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合理膳食、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的摄入。同时养成适当锻炼的习惯,或者多到户外走动,以减少久坐的时间。

随着世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医疗领域方面积极向国外先进科技国家学习。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医疗设备,促进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磁共振成像对前列腺癌的分期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使前列腺癌的MRI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通过磁共振扫描仪可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病理,为前列腺癌的及早发现提供诊断依据。磁共振波普分析是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组织区域化学成分的唯一无损伤技术,是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普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为医疗领域再增一项新型功能分析诊断疗法[4]。磁共振波普是从组织细胞代谢方面来表达其病理变化的,由于组织中的原子核、质子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组织内的化合物和代谢物质在一定化学环境下会发生化学位移,并在磁共振波普中的峰值都会有微妙变化。磁共振扫描仪会将柠檬酸盐、胆碱、肌酸等浓度的改变进行采集,并转化为数值波普。这些化学信息代表了组织内相应代谢物的浓度,以此反映组织细胞的代谢情况。因此,磁共振成像在人体结构检查中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靠性。

我院针对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适用性,搜集了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研究。实验组CC/C的比值为(2.13±0.68),对照组患者的CC/C比值为(0.71±0.37)。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5.2%和86.4%。研究数据表明,磁共振成像可以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分期以及治疗提供准确度较高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诊断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逢春,杨汉丰,杜勇.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02:148-151.

[2]刘海芬,侯启龙,但桂芬. 磁共振波谱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学杂志,2012,09:1484-1486.

[3]张长萃,苗华栋.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上海医学影像,2011,04:315-318.

[4]王霄英.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5:36-39.

论文作者:何正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何正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