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机构破产之风席卷日本
进入1995年以来,日本金融业运气极其不佳,坏消息频频传出。 2月份东京协和、安全信用社破产之后,5月份横滨友爱信用金库倒闭, 7月31日,东京最大的信用社——宇宙信用社由东京都政府宣布破产。 8月30日,日本最大的信用社——木津信用社由大阪府宣布倒闭, 同一天,兵库银行也事实上宣判了死刑(9 月份兵库银行创下战后第一宗银行倒闭案)。11月份又出现了“大和银行事件”和12月份又发生了日本“野村国际证券公司事件”。接二连三的破产风和不祥事故的发生,使“金融机构不破产”的神话开始崩溃。参见下表:
近年十大日本公司倒闭案
公司名称债务倒闭时间
山一证券
3万亿日元 1997.11
皇冠租赁公司
1.19万亿日元
1997.4
日荣金融有限公司1万亿日元 1996.10
末野兴业公司7160亿日元 1996.11
日本综合金融公司6180亿日元 1997.4
村木建设公司5300亿日元 1993.11
三光汽船公司5200亿日元 1985.8
日本不动产抵押公司 5180亿日元 1994.10
东海兴业公司5110亿日元 1997.7
大阪相互信用投资银行4370亿日元 1995.3
从这次破产之风的特点来看,首先,反映了金融危机正从小到大蔓延的趋势。从金融上看,东京协和、安全两信用社是2000亿日元,宇宙信用社是4000亿日元,木津是1兆日元,兵库银行则高达2.5兆日元,破产规模成倍增长。破产机构的直接难题是拥有巨额的呆帐,贷出的资金迟迟收不回来,使经营无法再进行下去。上述几家破产机构基本上占其贷出额的75%左右。根据大藏省的估计,日本银行信用社系统的呆帐额超过40兆日元,许多人认为还会更多,有人认为加上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生命保险公司等部门的呆帐,总计约有100兆日元。 由于日本有3500家金融机构,4400家营业所,管理体制比较繁杂,目前很难判断呆帐到底有多少。其次,进一步暴露出金融行政的弊端,是“护送船队体制”的大“败北”。95年一系列金融事故出现后,日本金融行政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显得较弱无力,有人认为“疲劳的制度难以有回天之力”。正因为如此,96年和97年又出现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现象。因此,日本金融业完全陷入了危机的泥沼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
1.国际背景—世界经济与金融环境恶化
(1)金融自由化是一把“双刃的剑”。80年代以来, 西方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进一步发展,各国普遍放松了利率管制,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允许金融业务交叉及融资工具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全球性金融创新浪潮。结果形成数万亿美元的世界性游资。这些游资虽然具有调剂资金余缺、活跃证券市场、降低融资成本等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明显,即巨额资金的大进大出不仅会造成汇价的扭曲、股市的大升大降和外汇储备的大增大减,更是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上迅速制造金融泡沫、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自由化作为一把“双刃的剑”,在促进竞争,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加大了金融的风险,也加大了融资的风险,造成了金融体系和实物经济(商品和劳务)严重脱节。因为巨额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为主要目的,游资的主要动力来自不同市场和不同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的利益级差。哪里利率高、利差大,巨额“游资”就会通过现代化国际金融交易网络向那里转移。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估计,纽约、东京和伦敦的金融市场大约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交易,其中仅有18%用来支付国际贸易和投资(实物性经济),另外82%则用于国际金融投机。另一方面又使债务剧增,虚拟金融资本迅速膨胀。例如,在美国,支付累积债务和利息占GDP的40%,一般政府总债务占GDP的63.1%,日本则高达33.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以公共和私人债务市场为基础,利用“杠杆”原则,便形成其他金融工具衍生物的巨额名义金融资产。
这样,自由化的最终结果是:实物经济与巨大的金融财富价值形成一个很不协调的倒置金字塔:最底层是实际的物质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贸易,再上是名义的股票、债券、通货、商品期货等,最顶层是巨额的衍生期货及其它纯粹的虚拟资本。
(2)国际金融的投机行为,必然造成金融交易与实物严重脱节, 助长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纷纷地发展本国经济,造成了国际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从供给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市场普遍存在着资本过剩,但由于西方经济的衰退,投资机会萎缩,造成大量游资急于寻求保值、增殖的场所。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经济市场化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长期的“金融抑制”,造成这些国家资金短缺,因此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就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的选择。在巨大的利益吸引下,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套利和套汇投机。这种投机行为,把世界经济当成一个大赌场,进行各种交易。正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阿莱1994年在《世界报》文章中警告的那样:“世界经济已经成为赌场,在这个赌场上,每日金融交易与实物物品贸易有关系的不超过2%。大量的纯粹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控制地增长, 结合整个世界的真正物质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已经造成近世纪全球性金融崩溃的条件”。事实上,1994年以来连续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阿根廷和巴西银行危机、俄罗斯银行危机、瑞典和意大利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等。鉴于同样的原因,1995年日本金融业也没逃脱危机的厄运。
2.国内原因
(1)严重的不良资产是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自从1986年12月进入了较高增长时期,受空前景气所误导和政府超低利率的刺激,以及企业收益的增加,对资产价格预期良好等影响,日本的股价、地价大幅上涨,证券、融资额猛增,远远地超过了国民经济、企业利润、资本收益和利息的增长,形成日益严重的虚拟资本膨胀。1990年日本银行实行预防性紧缩,结果导致泡沫经济彻底崩溃。此后资产的价格暴跌,金融机构贷出的大量款项,有的因融资企业的破产,或经营不善,大部分无法收回,形成了所谓的“不良资产”(不良债权)。据日本大藏省银行业务厅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数额高达50万亿日元。巨额的呆帐成为金融机构破产、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
(2 )“平成不况”后经济活动的持续减速是使日本银行业雪上加霜的基础原因。日本已经建立起来的金融体制要靠持续的经济增长来维持,但自1991年开始日本陷入了严重的“平成不况”之中,实体经济发展减缓,再加上地价下跌,从而造成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数量进一步增加。1995年日本银行业稍有好转,但巨额的呆帐问题仍然困绕着日本银行业,使整个金融业回天乏力。
(3)日本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应变能力, 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有漏洞,这是日本金融业发生危机、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日本的银行是在战后的扶植和保护下恢复、成长起来的。在宏观管理上,以大藏省为核心的“金融行政”居于支配地位,由于金融行政的权力至高无上,从而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很少面临或承担直接的经营风险或行政风险,其经营活动经常处于不透明的状态之中。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的人事管理上过于相信“人性善说”,导致内部管理不严格,特别是对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管理更为松懈,秘密的违规交易盛行。恐怕可以说日本战后形成的政府保护下“温床体制”是酿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5年以来日本所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日本本国金融界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给国际金融界的发展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其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致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急剧下降。
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经营事故的出现,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日本金融界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在美国金融界看来则是“有组织的犯罪”。这一事件导致日本金融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开始下降。接着在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市场上又出现日本富士银行、第一劝业银行、樱花银行等因交易外国证券和衍生金融商品发生巨额亏损的消息,这些事件加速了信用危机的到来。1995年8月21日, 国际著名的银行信用评定机构——美国姆迪兹公布了对日本50家银行进行的信用评估,结果没有一定银行获得A级,B级也只是静冈银行(地方银行)一家,C 级也只有东京、三菱和三和银行三家。
另外,因大和银行事故,美国加强了对日本其他银行的监督和控制,在欧洲市场上,日本银行的金融活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特别是欧洲金融机构都相继提高了对日本银行的资金拆借率。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调查日本银行的业务活动,并仿效欧洲提高拆借率。与此同时,许多外国银行将各自的亚洲银行总部撤离东京转向新加坡等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 日本金融业信誉的下降加大了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难度。
由于日本许多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加上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不善,亏损面的加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形成了负面性的影响。据日本报道,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时的“日本溢价”(附加风险利率)正在迅速提高。有些月份“日本溢价”竞超过了1%。 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加大筹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筹资的成本。
另一方面,日本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上升,借款利率的上升,这必然导致日本减少对亚洲其他地区的贷款,使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东南亚各国失去日本资金的支持。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强烈要求日本尽最大可能地向东南亚各国提供资金上的援助。
第三,金融机构纷纷破产。
由于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彻底摧毁了银行不轻易倒闭的传统规矩。日本自从1986—1990年的泡沫经济时期资产价格暴涨,人们以价格大大高估的资产(房地产、股票等)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贷款;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价格暴跌,充当抵押品的房地产、股票大幅度贬值,于是贷款难以偿还,形成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同时,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大批房地产公司和证券公司破产倒闭,它们所欠的贷款当然也成为不良债权。巨额的不良债权使几十家金融机构相继破产。正像我们在第一个问题所阐述的那样,接二连三的破产一直延续到1997年,在97年3月,名列20家大银行之内的日本债券信用银行濒临破产的边缘,三洋证券、山一证券、小川证券、德信城市信托银行相继倒闭,这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停止。
第四,加速了金融界资产重组的步伐。
1996年4—6月,日本先后颁布了三项有关处理不良债权问题的法律,简称“金融三法”。“金融三法”规定的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则上由银行自己消化自己的不良债权;有的银行实在没有能力自行消化,就由存款保险机构加以协助,为此大幅度提高了存款保险费率(由0.012提高到0.084);对于濒临破产的银行,或者由另一家经营状况较好的银行来兼并,或者任其破产。从“金融三法”所规定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政府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般不允许银行倒闭,而是尽可能采取兼并(合并)的办法。1995年11月4日,大和银行与日本的第四大银行一住友银行初步达成合并协议,与1996年10月完成合并。合并后的两家银行存款总额高达6300亿美元,超过东京和三菱合并的规模。另外,对于一些收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日本政府鼓励大银行对其进行直接兼并,实现资产的重新组合。
第五,日本银行进一步缩减在海外的业务。
拥有大量现金的日本银行80年代迅速扩大到国外,成为一些海外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而现在它们同样迅速地撤回国内,结果是出售或关闭在全世界的数十个分行、办事处和子公司。正如德雷斯德纳——克兰恩沃特——本森证券公司的分析家吉姆·麦金尼斯所认为的那样:日本银行“逐步地撤退将演变成一场撤退风潮”。他预计,几家日本大银行将在主要金融中心,如伦敦和纽约保留分行,而在其他外国城市,日本银行的活动可能大规模缩减。
促使日本银行缩减国外业务的一个因素是所谓的日本“保险金”(日本溢价),这笔额外费用在去年年末日本金融动荡时候攀升了一个百分点还多,使得许多国外货币市场上从事交易的日本银行获得的利润极少,甚至无利可图。
第六,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日本金融业在国际金融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旦发生危机,必将削弱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并对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在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国际化、证券化、全球化等五大趋势迅猛发展的今天,金融全球化已成为概括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最标准用语,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在从事金融交易时,国家的概念已退居次要地位。在一些文献中,全球化被形容为地域的消失(the end of geography)。这种趋势的出现,必然使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的性质和转移机制发生了变化:一个市场的崩溃或无法偿还债务将迅速传导到其它市场。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导致了相关国家国内金融秩序的混乱,日本金融危机更是如此。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如出一辙,至今还末消除对世界金融业及整个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
另外,日本金融机构在泡沫经济时期购买了约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股票等有价证券,因此,美国的国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投资者支撑着,一旦日本金融机构在资金无法周转时抛售这些证券,势必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加剧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
总之,这次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给整个国际金融业罩上了一层一时间难以抹掉的阴影,引发了更多人们应该思考的金融问题,就日本而言,积极推行金融制度改革和金融自由化是目前刻不容缓的“职责”。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防范金融风险和改革金融制度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