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是孰非:聚焦“异地养老”——老年人的异地养老需求及对策思考——以北京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地论文,孰是孰非论文,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老年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规模高速膨胀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压力,如何缓解人口压力已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十一五规划市民建言会上有代表提出,在北京周边建立“老人宜居城镇分流城区老年人口”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代表们提出北京市异地养老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北京的城郊区县建立老人宜居城镇或宜居社区,这样可以合理规划老人的医疗、养老照料及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住宅压力;二是政府在老年人医疗、社保等养老保障问题上对异地养老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补偿,鼓励老年人到北京周边城市居住或回原籍居住地。
所谓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异地养老其实质是移地养老,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籍养老等方式,应该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养老方式分,可分为异地集中养老和异地分散养老。按居住时间分,可分为异地短期养老和异地长期养老。
1 异地养老的积极作用
(1)符合老人的生理需要。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异地养老是符合老人的生理健康需要的。在大城市,选择周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郊区或周边城市建设“老人宜居城”,可以使这些城市老人摆脱繁华嘈杂的城市生活,享受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新鲜的食物,开阔的活动空间,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生活,是有益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的。
(2)整合区域间的养老资源。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养老机构在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区少郊区多。四城区养老机构床位占全市的比例不到5%,而近、远郊区照护机构床位占全市的近80%。城区养老院床位紧张,而郊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异地养老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将经济发达但养老环境并非很好的地区的老人,移入到经济相对落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域,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的生活成本的差距,实现养老资源在不同地域间的融合重组和优化配置。比如鼓励北京城区老人将自有住房出租,到郊区养老机构养老,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老人的生活成本,还有助于发展郊区的老年福利事业。
(3)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在大城市,异地养老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人口分流,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以北京市为例,老年人口是北京市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有1493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9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3%。据预测,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①鼓励北京老人外出“移地”养老,不仅可以引导一部分老年人走出北京移地养老,还将吸引不少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向老年人宜居城市靠拢,这样就可以减轻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压力,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平衡分布。
2 异地养老可能出现的问题
(1)精神慰藉问题。
“养老”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需要与家人的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异地养老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神赡养义务的弱化。再者,那种集中式的“宜居老人城”的做法也不符合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天性和代际融合的社会和谐。居住在“宜居老人城”的老人们远离了正常社会环境,缺少了代际间交流和人文关怀,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将可能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2)安全问题。
首先,老年人生病的风险相对较大,他们能否承受“移地”这一路途过程,这是老人及其子女们普遍担忧的问题。其次,老人到了异地,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天气环境的变化,有的甚至可能因此引发疾病或发生意外。这些老年人安全问题都是在“异地养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由此带来的法律和经济风险是不可回避的。
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认为,单纯地讨论异地养老的优劣,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而应该将重点转移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这一模式是否可行,以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
3 国内外异地养老的实践
异地养老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的国家曾经试行,有些正在实施中。出于气候条件、日常消费水平、护理成本等考虑,发达国家的部分老人较早就兴起了“异国养老”风潮。在加拿大,由于漫长冬季对老年人健康和户外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有部分老人长期移居异国安度晚年或者每年冬季有数月或半年去异国生活。英国也有不少老人把自己的养老地点选择到西班牙、南非这样的国家,这些国家物价水平较低,英国老人把本国面积不大的住宅出售后可在西班牙或南非买到面积更大或质量更好的住宅,可以享受到比本国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服务。日本在20世纪末老龄化加速出现之际,也曾制定过“异国养老”方略,即在国土辽阔的巴西以及距离较近的泰国、新加坡建造日本社区,在那里配备适应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种设施,然后安排老年人迁徙到那些国家养老,但后来这一措施因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没有得到推广。
在我国,大连、广州、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已开始积极探索“异地养老”实践。大连市民政局开办了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推出了“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将老年人的市场需求资源和养老机构闲置资源整合起来,与全国各养老机构实行对接,组织老年人到外地或来大连进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开始实施“综援长者自愿回广东养老计划”。目前在香港接受综援的老人已有3000多人在广东养老,选择回广东养老居住,逐渐成为广东籍港人叶落归根较好的选择。浙江省天目山地区推出了“候鸟式”的应时移居,“休养式”的暂居,“度假式”的借居等多种农家寄养式养老,接待了来自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数万人次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普遍反映心情舒畅,慢性病症状明显改善。上海市区老人到近郊崇明农家寄养式养老的计划,目前也正在探索之中。
社会各界也对异地养老这一新养老方式给予了关注。据报道,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将协调试点单位成立异地养老网络服务中心,建立大型门户信息网站,交流老年旅游的资源,为异地养老的老人提供接待、度假、医疗康复、老年群体聚会、探亲访友等服务。
表1 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的态度%
分类 愿意 不愿意 不知道
合计 21.4
62.4
16.2
性别 男
21.8
61.0
17.2
女
21.0
63.7
15.3
年龄组 60~69岁26.8
56.2
17.0
70~79岁15.0
71.3
13.8
80岁及以上 14.8
64.2
21.0
文化程度没上过学
18.9
69.8
11.3
小学/私塾 17.7
71.0
11.3
初中 25.2
59.7
15.0
高中/中专/技校23.0
58.2
18.8
大专及以上 21.6
56.7
21.7
4 北京市实行异地养老的可行性
(1)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意愿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老人多喜欢“叶落归根”,不愿意离开故土去外地养老。为了解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态度,2005年7月,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办公室在专项抽样调查中设计了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问题。此次调查的样本点涉及4个区县、13个居村委会,加权后,获得有效问卷1215份。调查显示,有62.4%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到外地或郊区养老,有21.4%的老年人表示愿意,有16.2%的老年人没有表示明确态度(见表1),对异地养老持观望态度,他们的决定取决于个人近况和配套政策。总的来说,低龄老人、文化程度较高、有配偶的老人对异地养老的接受程度较高。
当问及“如果政策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您是否愿意到外地或京郊养老”时,在调查的老年人中约10%老年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表示愿意接受异地养老的老人增加到33.6%,仍有49.0%的被调查老年人表示不愿意,有17.4%的老人表示“不确定”(见表2)。
表2 老年人对政府提供条件选择异地养老的态度
分类
愿意
不愿意 不知道
合计
33.649.017.4
性别男 3.248.218.6
女33.949.816.3
年龄段 60~69岁38.844.017.1
70~79岁28.155.016.8
80岁及以上 24.754.321.0
文化程度没上过学25.756.218.1
小学/私塾 32.451.915.7
初中 35.150.914.0
高中/中专/技校39.243.417.5
大专及以上 33.245 21.8
从调查结果看,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态度并非完全排斥,至少有1/5的老年人能够接受异地养老,还有1/6的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态度尚不明确,这部分老年人将在很大程度上根据政策条件来决定其选择。如果出台异地养老的利好政策,那么将会有1/3的老年人愿意尝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本次调查只是询问了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选择意愿,由于异地养老涉及家庭、经济、身体状况及养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调查结果与老年人最终的实际选择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至少可以证明异地养老的观念在北京市老年人中是占有一定市场的。
(2)异地养老的政策瓶颈。
首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管理。由于各地养老金和医保标准不同、信息无法共享及户籍制度等问题,目前各省市之间转移社会和医疗保险的手续还不顺畅,有些省市甚至人为地设置转移壁垒,如征收养老保险超龄费。再者,各地福利政策的规定也不相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公用设施对老年人是免费的,不管是当地老人还是外地老人,凭身份证就可以享受。但在其他一些城市情况就不同,有的城市需要办理本地优待证,才能享受这些老年待遇。这也将给异地养老的老人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还有,现有保险制度也不适应“异地养老”。异地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老年人遇到的风险,如老年人在路途中突发疾病及意外伤害、因水土不服引发疾病等。目前市场上并没有较好方式可以规避这些风险,也不可能依靠政府为此“埋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异地养老的推广,增加了实施异地养老的难度。
5 对策思路
首先,简单地把老年人从青年人的身边推开,这显然是与中国人尊老敬老、家庭养老的传统习俗、联合国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谐首善之区的目标不相符。北京市人口压力问题确实棘手,但国外大城市的经验表明,这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功能等得到解决。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异地养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一种新选择,体现了社会进步,社会福利提高及老年人养老能力的增强,是现代生活方式和养老理念的体现,政府应予以积极引导和扶持。
(1)立足于北京市人口分流的总趋势。
北京控制人口的难度在于,劳动力人口的自由流动本身是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之一,光靠“堵”住入口来控制北京市总人口是不合实际的。2005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实施多中心与新城发展战略,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建设若干新城,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缓解中心区人口增长的压力。应该说,人口分流是控制北京市总人口,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的主要手段。老年人是北京人口的重要组成并将日益增多,推行异地养老可以减轻城区人口压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单独把老人的分流孤立出来,而应该将实施异地养老纳入北京市总体人口调控战略中,将老年人作为总人口人口区域流动的组成部分,保持平衡的年龄结构,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公平的代际关系、和谐社会氛围,也更容易得到老年人的理解支持。
(2)尊重老年人的自愿选择。
异地养老体现了老年人养老能力的增强、养老观念的更新和养老需求的多样化。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一份“养老菜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经济、家庭等情况做出选择。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为老年人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为愿意在机构养老的老人提供环境舒适的敬老院,为愿意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方便廉价的居家养老服务,为愿意异地养老的老人提供便捷、可靠的保障措施。总之,老人是否乐意到外地养老,以何种方式去,这应该由老年人自己来选择。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对多样化养老方式的自主选择,而非是政府强制行为。异地养老将会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加快社会福利化的步伐。
(3)遵循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原则
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异地养老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走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异地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养老的居住环境,还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如老年人保险、房产转让抵押、养老信息中介等等。政府一方面为投资异地养老的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如土地廉价批租、税费减免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这些提供养老服务企业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此外,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异地养老问题的政策研究,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的网络化管理,切实简化异地养老的办理手续。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让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流动养老,激活老年消费需求,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注释:
①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